`

货币与信贷:为何背离— 2025年7月社融数据点评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分析了2025年7月社融数据,指出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速出现背离,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在信用扩张中发挥关键作用,私人部门对资产定价能力提升。居民存款“搬家”至风险资产现象显著,需关注其持续性和对权益市场的影响 [page::0].

速读内容


2025年7月社融及信贷动态分析 [page::0]

  • 7月社融存量增速提升至9.0%,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893亿元。

- 政府债新增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至6.9%。
  • 新增贷款转负,主要因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融资拖累及银行半年考核等因素。


货币增长与信贷背离原因解析 [page::0]

  • M2增速上升至8.8%,M1增速快速回升至5.6%,反映居民风险偏好明显提升。

- 政府通过信用扩张创造了新的货币,推动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和风险资产配置。
  • 2025年居民“存款搬家”至风险资产明显,体现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调整。


政策与市场风险提示 [page::0]

  • 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和“反内卷”环境下银行贷款规模增速回落。

- 需关注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进度若不及预期可能引发风险。

深度阅读

报告分析:国泰海通证券《货币与信贷:为何背离—2025年7月社融数据点评》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货币与信贷:为何背离——2025年7月社融数据点评》

- 发布机构: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5年8月14日

- 作者:韩朝辉(分析师)、张剑宇(研究助理)、梁中华(分析师)
  • 主题:宏观经济领域,聚焦2025年7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社融)、货币与信贷数据表现及背离现象的解析

- 核心观点
- 2025年7月社融增速回升,尤其政府债务增加显著。
- 出现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速背离,政府信用扩张起重要支持作用。
- 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需求推动其对资产定价主导能力增强。
- 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显著,反映风险偏好抬升。
  • 评级/目标价:报告属于宏观经济点评,无标的评级与目标价,但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具有导向参考价值。


该报告旨在解释2025年7月社融与信贷及货币统计数据显示出的“背离”现象,尤其是新增贷款的减少及社融中的政府债务贡献,提醒关注居民资产配置变化的持续性,明确当前宏观金融环境中私人部门和政府的互动动态和趋势。[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月度宏观金融数据概览


  • 关键数据点

- 7月社融存量增速提升至9.0%(前值8.9%),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增长多增3893亿元。
- 政府债新增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表明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显著。
- 贷款(社融口径)减少4263亿元,同比多减3455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下降至6.9%(前值7.1%)。
- 7月信贷减少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企业与居民贷款回落。
- 货币供应方面,M2增长8.8%(前值8.3%),M1快速回升至5.6%(前值4.6%)。
  • 推理与逻辑

- 社融增速提升主要由政府债务大幅增加推动,私人部门贷款需求疲软导致信贷减少。
- 新增贷款转负反映经济需求尚未充分恢复,房地产融资需求仍拖累信贷。
- 银行业绩考核节奏影响贷款前置,7月补录效应弱,出现新增贷款超季节性回落。
- 地方政府化债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减少短期融资需求。
- 货币供应增长反映资金仍在流动,M1(流动性更强部分)回升因低基数效应和企业存款支持。
- 居民存款“搬家”至风险资产,显示风险偏好明显提升,体现在非银行存款同比大增。
  • 数据意义

- 贷款减少与社融增长的背离,突出政府部门信用扩张在社融增速中的支撑作用。
- 信贷收紧并非完全需求不足,还包含银行风险管理和结构调整因素。
- 货币政策依然保持相对宽松,居民风险偏好的变化预示资本市场活跃。

2. 货币与信贷“背离”本质分析


  • 问题提出

- 货币增速(尤其M2)增长与信贷同比增长放缓之间形成背离现象。
  • 核心解释

- 政府部门在信贷扩张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创造新的货币。
- 新增货币首先进入私人部门后,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需求促进其风险资产配置,推动资产定价力量增强。
- 报告指出多个私人部门货币“新现象”:
- 2023年居民提前还贷
- 2024年沪金溢价及掉期溢价
- 2025年企业结汇
- 当前居民存款“搬家”至风险资产
  • 理论逻辑

- 私人部门积极修复资产负债表,同时在风险偏好允许范围内追求更高收益资产,反映资金从传统存款向风险资产的迁移。
- 政府信用扩张实际上制造了新的货币流入私人部门,支持了风险资产繁荣与居民资产配置变化。
  • 风险提示

- 若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进程不及预期,可能影响货币传导与资产定价机制,带来潜在风险。[page::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附带的二维码图像(见图1)指向国泰海通证券官方公众号,便于投资者获取更多详细研究内容和后续更新。该二维码使得报告的传播与客户互动更加便利,但本报告未展示具体数值图表,故无法进一步分析具体图形数据。

国泰海通证券官方公众号二维码

---

四、估值与财务预测分析



该宏观专题报告不包含个股估值或财务利润预测内容,主要专注于宏观金融数据解读和经济政策环境分析,侧重货币信用与资产市场互动机制的研究,故无相关估值方法及假设介绍。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主要风险

- 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进程不及预期,可能导致风险资产估值调整和货币政策传导受阻。
- 实体经济需求复苏缓慢,尤其房地产和企业融资需求仍受到抑制,可能限制信贷增长动力。
- 银行业绩考核以及政策节奏变化可能带来信贷波动风险。
  • 潜在影响

- 资产负债表修复拖延影响资金有效配置,可能削弱经济复苏基础。
- 政府债务增长虽短期支撑社融,但长期对市场风险偏好及资金结构存在影响。
  • 缓解策略

- 报告未显著提及具体缓解措施,但隐含对政策协同力度的期待和对资金流向持续监控的建议。[page::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与假设

- 报告较为乐观看待政府信用扩张对社融和资产市场的正面推动作用,可能低估长期债务风险积累风险。
- 对居民“存款搬家”现象的持续性持关注态度,但未深入探讨其对整体金融稳定性的潜在冲击。
  • 内部细节

- 数据显示信贷新增下降与社融增长背离,虽解释政策考核和企业流动性改善因素,但是否存在潜在的信用紧缩迹象尚未明确。
- 资产负债表修复进展及风险提示较为笼统,缺乏具体量化分析。

---

七、结论性综合



综上所述,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货币与信贷:为何背离——2025年7月社融数据点评》报告详细解析了7月社融与信贷数据的异动现象,重点指出政府债务大幅增加是社融增速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贷款新增的减少反映出私人部门需求尚弱及银行贷款节奏调整。货币供应增长明显,而私人部门风险偏好提升,带来了居民存款向风险资产的迁移现象。

报告强调,货币与信贷背离的本质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在信用扩张和资产负债表修复上的互动,政府创造的货币进入私人部门后,私人部门对资产价格的主导能力显著增强,体现了私人部门对更高收益资产的追求。该逻辑贯穿了2023年以来多个金融现象,展现了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资产配置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虽然报告未涵盖微观估值和企业财务预测,但通过对社融结构、信贷动态及货币供应的深度解析,尤其结合政府债务和居民资产配置变化,完整揭示了当前宏观金融环境的不平衡状态及其内在逻辑。同时报告提出资产负债表修复进展缓慢的风险,提示市场参与者持谨慎态度。

总体来看,报告为理解当前中国货币与信贷市场动态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既重视政策支持的积极作用,也提醒私人部门风险偏好变化的复杂性,对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age::0][page::1]。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