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因子模型的进阶版——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系列(5)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针对原始APM因子在2019年表现回撤的问题,提出改进的APM因子模型。通过拆分股票日收益为隔夜与多时段组合,修正了原因子在2019年失效的上午收益性质反转问题,显著提升因子表现。改进模型在中证500成分股中效果最佳,并创新性结合W式切割方法构造的OVP因子表现优于传统AVP因子,整体回测显示年化收益率和信息比率大幅提升,最大回撤降低,体现了分时段收益因子在选股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page::0][page::3][page::5][page::6][page::8]。
速读内容
APM因子模型简介与原始表现 [page::0][page::2]
- APM因子基于上午与下午股票价格行为差异,利用残差差值构造选股因子。
- 样本内(2013.5-2016.10)表现优异,年化收益15.9%,最大回撤2.52%,月度胜率78.6%;样本外表现低于样本内,2019年累积回撤明显。

2019年APM因子失效原因解析 [page::3][page::4]
- 上午收益与未来收益的相关性在2019年由正向转为负向,下午收益对未来收益保持负相关。
- 该性质的反转导致原始APM因子在2019年表现回撤。
- 结论基于ICIR统计及对上午、下午和隔夜收益的深入分解。

改进APM因子模型的构建与表现提升 [page::4][page::5][page::6]
- 将日收益细分为隔夜和日内四个时段,充分考虑集合竞价对隔夜信息消化的特殊影响。
- 以隔夜收益替代上午收益,构造APMnew因子,显著提升表现。
- 回测数据显示APMnew年化收益12.81%,ICIR达3.17,最大回撤降低至2.32%,月度胜率提升至81.25%。

| 回测指标 | APMnew | APMraw |
|--------------|---------|---------|
| 年化收益率 | 12.81% | 10.99% |
| ICIR | 3.17 | 2.07 |
| 最大回撤 | 2.32% | 5.72% |
| 月度胜率 | 81.25% | 70% |
改进因子在不同样本空间的表现及多因子比较 [page::6][page::7]
- APMnew因子在中证500成分股中表现最佳,优于沪深300和全市场。
- 构造了五个因子(APMraw、APMnew、APM1、APM2、APM3),含不同时间段组合。
- 使用隔夜数据的APMnew和APM

创新W式切割方法与OVP因子构建 [page::7][page::8]
- 以每日平均单笔成交金额切分交易日,提炼最大反转属性。
- OVP因子(隔夜收益与下午收益之差)与传统AVP因子(上午收益与下午收益之差)比较,整体表现优异。
- OVP因子年化收益达18.04%,ICIR高达4.17,最大回撤仅2.21%,月度胜率86.25%。

| 回测指标 | AVP因子 | OVP因子 |
|--------------|---------|---------|
| 年化收益率 | 3.00% | 18.04% |
| ICIR | 0.15 | 4.17 |
| 最大回撤 | 11.32% | 2.21% |
| 月度胜率 | 53.75% | 86.25% |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研究团队《APM因子模型的进阶版》报告详尽解读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APM因子模型的进阶版——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系列(5)
- 发布机构: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
- 发布时间:2020年3月7日
- 作者:魏建榕(分析师),苏俊豪(联系人)
- 报告主题:基于A股市场微观结构的APM因子模型(上午与下午价格行为差异因子)的改进与应用,重点研究因子在2019年表现回撤的原因及改良方案。
- 核心论点:
- 原始APM因子模型聚焦上午(am)与下午(pm)价格行为的差异,有较好的历史表现,但在2019年遭遇显著持续回撤。
- 2019年APM因子表现恶化,源于上午收益对未来收益预测性的反转,即上午收益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 通过引入隔夜收益和更细化的分时段收益数据,将原始模型调整为改进APM因子(APMnew),显著提升了因子的选股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
- 进一步将APM方法论扩展到多因子组合,及与W式切割方法结合,创新构建的OVP因子在多项指标上表现优异。
- 整体信息:本报告意图传达APM因子在市场变化面前的适应性改进路径,强调持续观察市场结构与行为变化对量化策略的重要性,提出了多时段利用市场微观结构信息构建并优化选股因子的方法。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引言:股票价格行为存在日内模式
- 关键论点:
- A股市场微观结构研究表明,知情交易概率呈现日内“倒J形”曲线:开盘后由于信息集中释放,上午的价格行为信息含量丰富。
- 由此启发,APM因子应聚焦上午和下午价格行为的差异,捕捉存在的模式差异信息,用于有效选股。
- 逻辑与依据:
- 利用市场行为学理论和微观结构研究,知情交易者更集中在上午交易,导致上午的价格走势信息价值较高。
- 意义:
- 该部分为APM因子提出理论基础,强调因子的设计源于市场内在结构特征,而非单纯统计信号。[page::2]
2. 2019年原始APM因子表现不佳
- 核心内容:
- 原APM因子通过对过去20日股票上午与下午收益率残差差值构造因子(剔除行业/市值影响并控制动量),2013-2016年表现优异,回撤小,信息比率高。
- 样本外测试(2016.11-2019.12)收益下降且最大回撤升高,尤其2019年面临连续回撤,表现显著波动。
- 数据说明:
- 样本内年化收益15.9%,最大回撤2.52%,月度胜率78.6%
- 样本外年化收益6.41%,最大回撤5.72%(图1展示多空对冲净值走势,2019年出现显著回撤)[page::2][page::3]
- 论证推理:
- 因子失效提示模型假设的价格行为日内差异发生了变化,需重点探讨上午、下午收益性质变化。
3. 2019年APM因子失效源于上午收益的性质反转
- 内容摘要:
- 图2显示全样本区间上午收益累计和未来20日收益相关性(ICIR^am)为正,但2019年转为负相关,表明上午收益表现性质在当年发生剧变。
- 下午收益(ICIR^pm)对未来收益持续负相关,区别于上午收益反转。
- 因子构建细节:
- 通过拆分上午与下午收益并统计其未来表现,对比全样本与2019年数据发现上午收益预测能力的反转。
- 意义解析:
- 失效根源在于上午市场行为被新信息消化机制、交易者策略调整所改变,导致原始APM因子基于上午-下午收益差的假设失效。[page::3][page::4]
4. 改进后的APM因子——APMnew的设计与表现
- 设计思路:
- 更细粒度拆分日内收益时段,区分隔夜、集合竞价、连续竞价四个小时段,结合市场成交量特征(图3)。
- 用隔夜收益替代上午收益,理由是隔夜部分反映投资者对隔夜信息的累计反应,预测能力更稳定。
- 数据与实证:
- 图4(全样本)显示ICIR指标从隔夜到下午逐渐降低,从正向转为负向,且隔夜收益预测性稳定正向,上午收益波动较大。
- 2019年(图5)趋势不明显,但隔夜收益仍较为稳定。
- 改进因子计算:
- 公式与步骤沿用原始APM因子,但上午数据换成隔夜收益。
- 实证结果:
- 图6及表1显示APMnew因子相比APMraw,年化收益提高至12.81%,最大回撤缩小至2.32%,月度胜率提升至81.25%,ICIR显著改善(3.17 vs 2.07)。
- 说明改进方案提升了因子稳定性和盈利能力,修复了2019年原因素行为变动带来的冲击。[page::4][page::5][page::6]
5. 进一步讨论
- 样本区间效能比较(图7):
- APMnew因子在中证500成分股中的表现显著优于沪深300及全市场表现,表明中小市值区域更适合使用该因子。
- 多时段因子构造对比(表2,图8):
- 以不同时间段数据构造的五个因子中,以使用隔夜数据的APMnew与APM1表现最佳,2019年也优于采用纯日内数据的因子(APMraw、APM2、APM3)。
- 盘中成交量稀疏的10:30-14:00段信息潜力不足,解释APM3表现最差。
- W式切割方法结合创新(图9,表3):
- W式切割基于单笔平均成交金额划分交易日,识别反转最强交易日。
- 结合APM因子方法,利用隔夜-下午收益差(OVP)与上午-下午收益差(AVP)构建因子。
- 实证显示OVP因子年化收益18.04%,最大回撤低至2.21%,ICIR高达4.17,显著优于AVP因子,体现更强的预测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 总结:
- 通过分时段精细化处理数据和创新切割方法,APM因子框架得到了优化,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适应性。[page::6][page::7][page::8]
6. 风险提示
- 模型均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环境和微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涉及因子表现的不可预测性。
- 投资者需注意该局限性,防范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收益的风险。[page::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APMraw在2019年表现不佳的趋势图
- 展示了从2013年5月31日至2019年12月的APMraw五分组多空对冲净值走势。
- 2013-2016年净值稳健上升,随后增速放缓,2019年出现明显波动和多次回撤。
- 这图充分说明2019年因子表现下降的趋势及风险增大事实,为提出改进因子铺垫。
- 数据剔除市值和行业效应更凸显因子固有问题。[page::3]
图2:上午收益预测性全样本与2019年对比柱状图
- 返回ICIR(信息比率)指标,表示上午和下午收益与未来20日收益的相关强弱。
- 上午收益全样本表现为正相关(蓝色),2019年转负(橙色)。
- 下午收益两期均负相关,且几乎无变化。
- 图示关键反映了上午收益预测信号性质2019年劣化根源,为因子失效提供量化证据。[page::4]
图3:日内不同时间段成交量占比直方图
- 表现9:30开盘集合竞价阶段占成交总量比重最高(约6%+),之后逐时段递减,直至14:50略有反弹。
- 说明集合竞价阶段吸收隔夜信息最活跃,支持用隔夜收益替代上午收益的设计逻辑。
- 体现市场内在微观结构特征。[page::4]
图4与图5:多时段ICIR变化图(全样本与2019年)
- 图4(全样本):ICIR由隔夜最高正相关逐小时降低,到下午转负。
- 图5(2019年):ICIR整体趋势变得较为平缓且指标低于全样本,上午和下午均为负。
- 两图对比说明2019年市场微观行为变化,正是导致原因子失效的关键。[page::5]
图6:APMnew与APMraw净值比较曲线
- APMnew净值(红线)明显高于APMraw(蓝线),走势平滑且末期优势显著。
- 该图直观反映改进后模型的更优表现,尤其2019年后的表现差距凸显。
- 支持报告中改进因子的实证结论。[page::5]
表1:APMnew与APMraw的回测指标对比
| 指标 | APMnew | APMraw |
|-------------|--------|--------|
| 年化收益率 | 12.81% | 10.99% |
| ICIR | 3.17 | 2.07 |
| 最大回撤 | 2.32% | 5.72% |
| 月度胜率 | 81.25% | 70% |
- APMnew在收益率、风险调整后收益(ICIR)、最大回撤控制及稳定性(月度胜率)上均显著优于APMraw。
- 表明改良后的模型更能抵御市场波动,提供更稳定的超额收益。
- 具体数据佐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page::6]
图7:APMnew在不同样本区间的表现(净值曲线)
- 五条曲线展示不同股票池中APMnew因子的多空对冲净值走势。
- 中证500成分股表现最佳,沪深300最弱。
- 反映APMnew适合于中小盘股环境,可能因为中证500股价波动和交易行为更能反映细粒度信息。
- 强调了因子应用的分层筛选价值。[page::6]
表2:APM因子所用数据时段汇总
| 因子名 | 时间段1 | 时间段2 |
|---------|---------------|----------------|
| APMraw | 上午9:30-11:30 | 下午13:00-15:00 |
| APMnew | 隔夜 | 下午13:00-15:00 |
| APM1 | 隔夜 | 14:00-15:00 |
| APM2 | 9:30-10:30 | 14:00-15:00 |
| APM3 | 10:30-11:30 | 13:00-14:00 |
- 清晰展示不同因子对应的时间点分割设计,用于因子性能比较。[page::6]
图8:五个因子2019年净值表现对比
- 红色(APMnew)表现最佳, AP1(黄色)、APM2(浅蓝)次之,APMraw(蓝色)略逊,APM_3(灰色)最差。
- 体现隔夜数据纳入对因子选股能力的提升。
- 说明纯日内某些时段因流动性和信息效率问题反而影响因子效果。[page::7]
图9与表3:OVP因子与AVP因子的多空表现对比
- 图9净值走势图显示OVP因子持续强势,上升平稳,远高于AVP因子。
- 表3回测数据:
| 指标 | AVP因子 | OVP因子 |
|--------------|---------|---------|
| 年化收益率 | 3.00% | 18.04% |
| ICIR | 0.15 | 4.17 |
| 最大回撤 | 11.32% | 2.21% |
| 月度胜率 | 53.75% | 86.25% |
- OVP因子收益能力、风险控制优势明显,展现高投资价值。
- 表明W式切割结合隔夜收益的创新方法进一步优化了因子框架。[page::8]
---
四、估值与因子性能总结
- 报告主要侧重于因子构建、选股能力及风险调整表现,估值作为股票投资类别工作不多体现。
- 运用多空对冲、ICIR(信息比率)等量化指标评估因子品质。
- 详细逻辑在于识别日内收益不同阶段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性,以此搭建因子。
- 通过历史样本内外表现与多维回测指标佐证改进方案有效性。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主要风险提示为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回测,无法确保市场未来状况保持不变。
- 特别关注日内交易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对模型适用性造成影响。
- 因子稳定性依赖于市场微观结构,其变化可能导致预测能力削弱。
- 风险提示简洁明确,未详述缓解策略,强调投资者需警惕未来环境变化风险。[page::8]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虽然提出改进但对因子失效根源定性较多,定量分析深度有限,尤其对2019年市场结构变化的外生因素未做深入探讨。
- 不同样本但相关性弱、新构因子间内在关联和潜在共线性问题未明确披露。
- 采用隔夜收益替代上午收益尽管数据上效果更好,但交易机制调节、涨跌停制度等对隔夜收益形成的影响机制未充分剖析。
- W式切割创新有启发性,但对其统计显著性和实用性细节描述不足,可能存在过度拟合风险。
- 整体分析方向合理,策略比较环节完善,但因基础假设面临市场行为复杂性,因子稳定性仍需前瞻持续验证。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并评估了APM因子模型基于市场微观结构日内交易行为差异的理论与实证证据,重点关注2019年因子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下降的现象及其根源。研究通过细化时间维度,将交易日拆分为隔夜与多段日内时段,以反映不同时间段信息传递与交易冲击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隔夜收益替代上午收益的改进APM因子(APMnew),并且此改进显著提高了模型的选股能力和风险控制力。
通过丰富样本区间和细化样本空间(如中证500板块),报告进一步验证了改进因子的优越性及其适用范围。同时,将APM因子框架与“W式切割”方法融合,发展出综合反转能力更强的OVP因子,其在年化收益、信息比率以及最大回撤等多项回测指标上均领先于原型因子,凸显了基于市场微观结构和分交易时段数据的因子设计潜力。
图表详实地展示了因子性能的历史轨迹变化、信息比率的时间结构、以及各因子在不同样本空间的表现差异。特别是图1说明原始因子失效,图2、图4-5揭示交易行为模式的变异对因子有效性的冲击,而图6至图9及表1-3用数据佐证了新因子框架的性能提升与创新成果。
整体而言,报告坚持严谨的实证方法,合理利用市场微观结构异质性,提出了对量化因子模型持续优化的有效思路与实证验证。适度警示了模型测试基于历史数据的限制,体现了研究的专业性与审慎性。该报告对量化投资因子研究者和策略开发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动态微观结构环境下设计适应性因子的实践指导上。
---
参考文献页码溯源
- 引言及APM原始模型结构说明及理论基础 [page::2]
- 原始APM因子表现及2019失效问题说明 [page::2][page::3]
- 上午收益性质反转的量化分析与图示 [page::3][page::4]
- 细化时间段及改进APM模型设计、成交量与时段信息解析 [page::4][page::5]
- 新旧APM因子绩效对比及回测指标解读 [page::5][page::6]
- 样本空间差异及多因子构造方法论探讨 [page::6][page::7]
- W式切割结合APM方法创新及OVP因子优异表现 [page::7][page::8]
- 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page::8][page::9][page::10]
---
图表展示(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