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产品布局思考(一)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全面复盘2024年至2025年初ETF市场快速发展,非货币ETF规模破3.8万亿,宽基指数ETF占比显著提升。资金流入以大市值宽基及中小市值ETF为主,海外、债券、商品等弱相关资产ETF也显著获资金青睐。机构投资者成主力,个人配置多元化。基金公司布局分化,3大重磅创新宽基ETF表现突出,行业主题ETF受股市行情影响增长缓慢,热门主题如AI、大模型、机器人等吸引资金关注,但部分新兴主题产品空缺,指数编制规则有待优化。产品发行持续活跃,市场格局及投资者结构变化明显 [page::0][page::1][page::4][page::7][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速读内容


ETF市场规模翻倍增长,宽基ETF占主导 [page::1]


  • 截至2025年4月末,1130只非货币ETF合计规模38908亿元,同比增长110%。

- 宽基指数ETF规模贡献最大,增长近1.5万亿元。
  • 泛红利、港股、美股、债券及商品ETF等弱相关资产持续获得资金青睐。


资金申赎驱动规模扩张,大市值宽基ETF申购主要来源 [page::2][page::3]


| 基金类型 | 2024Q1(亿元) | 2024Q2(亿元) | 2024Q3(亿元) | 2024Q4(亿元) | 2025年初至4月(亿元) |
|------------|--------------|--------------|--------------|--------------|--------------------|
| 大市值宽基 | 2859.93 | 455.32 | 3307.49 | 1705.07 | 340.37 |
| 中小市值宽基 | 644.60 | -8.85 | 1069.95 | -655.51 | 243.23 |
| 机器人ETF | - | 190.91 | 4.20 | 3.09 | 41.66 |
| 泛红利ETF | 93.06 | 78.01 | -6.55 | 197.38 | 98.82 |
  • 大市值宽基ETF累计净申购金额最高,尤其沪深300ETF资金领先,2024年12月泛红利ETF季节性资金流入明显。

- 科创创业板和TMT主题ETF受“924行情”刺激资金短期流入显著。

2024年以来ETF新发保持高景气,宽基ETF募资占比超五成 [page::4][page::5]


  • 2024年/2025年1-4月ETF基金分别新发169只/115只,募资合计超过2100亿元。

- 中证A50、A500及科创综指三大创新宽基指数ETF吸引大量资金,募资规模和产品数量居前。
  • 行业主题ETF募资规模不足历史同期六成,SmartBeta和债券ETF募资显著攀升。


头部宽基ETF规模及申购领先,管理公司集中度提升 [page::6][page::7]


| 基金简称 | 2023年末规模(亿元) | 2025年4月规模(亿元) | 申购贡献(亿元) |
|---------------------|---------------------|-----------------------|-----------------|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 1310.87 | 3730.35 | 1995.86 |
| 易方达沪深300ETF | 487.88 | 2576.26 | 1848.74 |
| 华夏沪深300ETF | 376.82 | 1899.79 | 1339.19 |
| 嘉实沪深300ETF | 413.41 | 1659.93 | 1105.06 |
| 南方中证500ETF | 467.48 | 1092.02 | 497.51 |
  • 26家公司ETF规模超百亿,基金公司集中度提升,CR5和CR10均有小幅增长。

- 5家新进管理规模超百亿的公司强化宽基标的布局优势。

机构投资者主导宽基及债券ETF,个人对利率债、信用债及贵金属ETF配置增加 [page::7][page::8]

  • 股票ETF和债券ETF穿透后机构占比分别超62%及85%。

- 机构配置增幅最大为宽基ETF,SmartBeta及港股ETF机构占比均升至50%以上。
  • 个人投资者配置利率债、信用债和贵金属ETF显著增加,增幅超10%。


ETF基金产品布局策略聚焦资金需求与投资逻辑 [page::9][page::10]


  • 机构(国资、保险)及个人(联接基金)是主要资金来源。

- 产品属性划分稳定收益(偏配置)和弹性收益(偏交易)。
  • 投资逻辑以行业、主题及风格为核心,收益表现和认知驱动资金关注。


宽基ETF创新指数产品获高度关注,基金公司布局差异显著 [page::11][page::12]


  • 2024年以来中证A500、科创综指及中证A50新发产品数量和募资规模领先。

- 头部基金公司积极投放资源,推动产品规模扩张明显。
  • 中证A500ETF规模增长迅速但竞争激烈,2025年2月至4月遭遇资金净流出。

- 中证A50ETF规模增长触及瓶颈,投资者资金关注有限。

行业主题ETF发行和资金流入放缓但热门主题受到市场青睐 [page::14][page::15]


  • 2024年以来行业主题ETF发行数量下降,持仓规模增长约44%远低于宽基ETF。

- 科创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主题ETF业绩突出,资金流入显著增加。
  • 头部基金公司利用丰富产品储备及敏捷营销把握主题行情,抢占市场份额。

  • 2023年动漫游戏ETF和“924行情”后机器人ETF规模领先基金集中展现出明显优势。


新兴主题产品空缺及指数编制不足,主动基金表现优于ETF指数 [page::17][page::18]



  • 人形机器人、AI算力、智能驾驶缺乏覆盖全面的ETF,投资者参与受限。

- 创新药主题主动权益基金优选标的并覆盖港股,实现显著超额收益。
  • 优化行业主题指数中的权重设置有助提升长期指数表现和投资价值。


深度阅读

【方正金工-ETF深度报告】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产品布局思考(一)——详细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产品布局思考(一)》

- 作者与研究机构:刘洋(分析师),方正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5年6月20日发布,2025年6月23日公众号推送

- 主题:ETF市场表现及产品布局,重点关注2024年以来中国ETF市场的规模增长、资金来源、投资者结构及主要ETF产品的发行与发展状况,涵盖宽基指数ETF、行业主题ETF的深度复盘与策略建议。
  • 报告结构说明:内容分为三篇公众号文章推送,当前为第一篇,涵盖报告第一二部分中的“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及“ETF基金产品布局思考与建议”中宽基指数及行业主题ETF相关内容(页面5-35)。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2024年以来ETF市场发展复盘



2.1.1 基金数量与规模翻倍增长


  • 关键论点:截至2025年4月末,全市场共1130只非货币ETF,总规模近3.9万亿元,比2023年末增长超过2万亿元,翻倍式增长(增幅110.18%),以宽基指数ETF为主力驱动(增长近1.5万亿元);其他类型如海外ETF、债券ETF、商品ETF均见不同程度增长,但指增ETF规模略减2.69亿元[page::1]。

- 数据说明与趋势
- 图表1展示了2010年至2025年4月不同ETF类型基金数量逐年攀升,2025年4月规模数量齐创新高。
- 图表2反映规模增长也基本对应基金数量增长,特别是股票ETF宽基指数类增长迅猛。
  • 逻辑与假设:新基金发行、资金申赎及净值增长三因素推动整体规模扩张,其中资金申赎(约1.46万亿元净流入)为主要增量动力,反映市场活跃度和投资者热情提升[page::1][page::2]。


2.1.2 资金申赎与规模结构


  • 产品发行/资金申赎/净值增长分别贡献约2154.62亿元、14614.37亿元和1486.33亿元规模增量,申赎资金占比最大。

- 资金流入板块以大市值宽基(沪深300等)为主,合计资金净流入达8668亿元,占市场净流入的近60%;其次中小市值宽基及泛红利、港股、美股、债券、商品ETF份额显著。
  • 多元资产配置趋势明显,A股行情疲软导致投资者注重弱相关资产避险与收益。

- 资金申赎节奏受行情及季节性影响显著,如“924行情”期间科创创业板ETF资金猛增,随后的获利赎回显著(如2025年初流出412亿元)。泛红利ETF年底资金申购表现出季节性特征。
  • 海外ETF资金流入也表现活跃,特别是美股债券ETF和港股ETF的申购爆发[page::1][page::2][page::3]。


2.1.3 重点基金及创新产品表现


  • 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ETF全部为宽基ETF,特别是沪深300ETF系列,规模均超千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易方达等头部产品2024年以来规模增幅巨大,四大300ETF及华夏50ETF等净申购均超千亿元。

- 创新宽基ETF新发活跃,2024年及2025年1-4月新发基金数量分别达169只、115只,募资规模保持高景气度,1217亿元和937亿元。
  • 其中中证A500、A50及科创综指等新兴宽基指数ETF(产品数量和募资规模均显著优于传统指数)成为各家基金公司重点布局标的,募资规模超过五成。行业主题ETF募资规模不及2023年同期的六成,SmartBeta和债券ETF募资规模明显提升。

- 资金留存方面,大市值宽基ETF的上市后持续营销成效显著,规模增量超1600亿元,港股和债券ETF也实现高规模增长,但多数行业主题ETF新发资金留存表现不佳,反映行业主题ETF的资金稳定性面临压力[page::4][page::5]。

2.1.4 ETF基金管理公司格局


  • 2025年4月末,26家公司管理ETF规模超百亿元,新增大成、摩根、鹏扬、万家、泰康五家新进头部公司,华夏基金仍以超7000亿元规模领先,但市占率有所下降,易方达紧随其后。华泰柏瑞、南方等多家公司管理规模均突破千亿元。

- 市场集中度(CR5、CR10)进一步提升,主要得益头部公司围绕核心宽基指数产品的持续发力和规模效应。
  • 行业主题ETF布局较为分散,部分基金公司因产品覆盖不足,市占率及排名承压。

- 富国基金通过港股互联网ETF和政金债ETF带动整体规模飞速提升,实现行业排名跃升。
  • 总结来看,规模增幅明显差异反映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重点,有利于未来市场结构进一步分化[page::6][page::7]。


2.1.5 投资者结构分布及变化趋势


  • 2024年下半年度,股票ETF及债券ETF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穿透后机构占比分别62.14%和84.90%;其他ETF类型个人投资者占比更高,如商品ETF个人穿透占比超80%。

- 不同细分品类:宽基ETF机构占比超七成,大市值及中小市值宽基ETF均超过80%,而科创创业宽基ETF机构占比稍低约30%。
  • 相较2023年,机构对于股票、海外及指增ETF配置占比均有明显增幅,宽基ETF机构配置增幅高达19.64%,SmartBeta及港股ETF的机构占比突破50%。

- 个人投资者对于利率债、信用债及贵金属ETF的配置也显著提升,均约增加10%。
  • 业内还观察到联接基金规模活跃增长,也作为重要资金来源。整体来看,机构资金偏好宽基及规模型ETF,个人更偏行业主题及弹性收益类ETF[page::7][page::8]。


2.1.6 机构持仓规模与持仓偏好


  • 2024H2国资机构持仓规模跃升至10470亿元,净增长9224亿元,成为市场最大增量资金来源。保险公司持仓2607亿元,增幅1132亿元,联接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持仓同样大幅增加。

- 不同类型机构持仓偏好差异明显:国资机构重点增持以沪深300、500ETF为代表的大市值宽基标的;保险公司除大市值宽基外,还大量布局泛红利、港股及债券ETF;个人及联接基金更广泛覆盖科创创业、TMT、美股及商品ETF。
  • 此资金结构变化带动ETF市场资金流向及规模结构出现深刻调整。

- 基金公司应关注机构资金动态,针对其偏好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page::8][page::9]。

2.2 ETF基金产品布局思考与建议



2.2.1 ETF产品布局逻辑模型


  • 提出资金需求、产品属性与投资逻辑三维度模型:

- 资金需求分别来自机构(国资、保险)与个人投资者(含联接基金),
- 产品属性区分为稳定收益(以配置为主)和弹性收益(以交易为主),
- 投资逻辑基于行业、主题、风格等,依赖投资者对指标收益表现与预期的认知。
  • 投资者不同,产品需求及逻辑不同,基金公司须结合自身客户基础和产品特性做出差异化布局策略[page::9][page::10]。


2.2.2 宽基指数ETF布局与竞争


  • 三大创新宽基指数(中证A500、A50、科创综指)受到市场及基金公司高度认可,分别新发32只、14只、16只相关ETF,平均募资规模均在13-17亿元之间,远超其他宽基指数。

- 传统宽基如上证180、创业板50、深证100受指数编制规则优化带动市场关注度提升,产品数量及平均募资有所增长,但规模仍低于创新指数。
  • 沪深300和科创50因头部占优且市场存续产品多,基金公司布局主要为补充,产品发行慎重,规模增长较为平缓。

- 基金公司布局策略分化明显,部分积极布局创新指数,多投入营销资源促发展,另有公司布局谨慎,选择性发行[page::10][page::11]。

2.2.3 宽基产品规模表现与公司竞争力


  • 不同宽基ETF上市后规模变化极不均衡:

- 中证A500ETF极为成功,头部公司产品规模均大幅增长,多家公司规模增量超百亿元。
- 中证A50ETF及科创综指ETF表现分化,中型及头部公司表现相对突出。
- 上证180ETF及其他老旧宽基ETF上市后大多规模缩水。
  • A50ETF产品近期规模遇瓶颈,多只产品规模突破高点后回落,受市场认知度及指数表现(小幅跑赢沪深300、中证A500)影响,资金关注有限。牛市周期内该指数显示一定超额表现优势。

- 沪深300ETF布局基于公司机构客户资源补充产品线,规模头部公司优势明显,且保险机构持仓集中。
  • 中证A500ETF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规模受基金公司资源持续投入能力制约,资金流向亦受到中央汇金等大机构操作影响。不同基金公司产品规模增减及渠道运营策略差异明显[page::11][page::12][page::13]。


2.2.4 科创综指ETF产品差异及发展难点


  • 市场现有科创综指ETF跟踪的两个相关指数(科创综合指数000680和科创综合价格指数000681)收益及市场认知度不同,部分产品因跟踪价格指数导致超额收益略低且搜索便利性较差,可能影响后续资金流向。

- 科创综指覆盖大量成分股(570只),未来成分股将持续增加,运作成本、抽样复制技术及跟踪误差控制成为挑战。
  • 不同基金公司及产品跟踪误差及流动性表现存在差别,对产品规模增长构成影响。

- 基金公司应关注指数选择和产品运作细节,提升产品竞争力。
  • 沪深300ETF以公司投资客户需求为起点,基金公司结合资源基础布局,营销和渠道优势决定规模增长速度[page::13][page::14]。


2.2.5 行业主题ETF发行降速与市场表现


  • 2022年以后行业主题ETF发行明显放缓,2024年及2025年1-4月合计新发81只,募资规模大幅低于2023年水平,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趋缓。

- 2023年起净申购额明显不及宽基ETF,导致2024年以后行业主题ETF市场规模增长相对迟缓。
  • 行业主题ETF聚焦科创板、创业板、新质生产力等行业与主题,部分热门主题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通用航空成效显著,相关ETF产品规模大幅增长。

- 头部公司因产品储备充裕、营销节奏把握及时,在近期主题行情中表现突出,领先优势明显。
  • 但是,部分新兴投资主题未覆盖至ETF产品,行业主题指数编制需要及时更新,且指数对成分股数量和流动性要求限制了产品创新力度。

- 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主题多样化,但ETF行业主题产品需加快更新与补充,如人形机器人、AI算力、智能驾驶和创新药领域存在产品空壳或结构不合理[page::14][page::15][page::16]。

2.2.6 主动管理基金对部分主题跑赢被动ETF明显


  • 机器人主题主动权益基金对比中证机器人指数表现更为优异,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选股更为精准,占比更高,收益率远超对标指数。

- 创新药主题主动基金覆盖港股和A股优质标的,剔除非高景气子板块,实现超额收益明显。
  • 这反映主动管理灵活调仓和适时剔除结构性较差资产的优势,相对被动ETF在特定主题领域更具吸引力。

- ETF指数在成分股筛选受限的背景下,通过优化指数权重设置(如机器人指数的权重限制)实现2-3%的超额收益,为提高指数基金投资价值提供参考方向[page::17][page::18][page::19]。

---

3. 图表深度解读


  • 2010-2025 ETF数量与规模走势图(页1):展示了股票宽基ETF及行业主题ETF数量规模近年快速累计。2025年4月ETF数量首次突破1100只,数量及规模增长均以股票宽基ETF为最大亮点。该数据印证了报告论述市场规模爆发的主因。

  • 2024年资金净申赎与规模分布表(页2-3):详细数据展示大市值宽基ETF(如沪深300)占市场主导地位,规模净增超8600亿元,资金流入显著。科创创业ETF波动反映行情驱动的资本调整,季节性资金流动特征突出。
  • 管理规模前十及规模增幅排名基金列表(页4):呈现沪深300ETF及中证A500ETF引领大市值宽基ETF规模增长,华夏、易方达等头部公司产品规模领先,资产管理能力和渠道优势显著。
  • 2024-2025新发数量和募资规模走势图(页5):红色条形显示行业主题ETF新发数量和募资有所放缓,蓝色和绿色显示宽基ETF新发活跃,多以中证A50、A500、科创综指为抓手。
  • 投资者持仓结构统计表与变化(页7-8):机构投资者偏好宽基和债券ETF,个人占优商品和部分主题ETF,联接基金活跃。机构持仓大幅增长的国资机构贡献最大,保险公司多元布局,个人投资则拓展海外及高弹性产品。
  • 各类指数ETF产品发行及规模增长统计(页10-14):通过多条折线和柱状图展示不同宽基ETF的新发数量及规模,并细分不同基金公司布局风格,说明中证A500的强势崛起及中证A50市场瓶颈反映。
  • 行业主题ETF主题方向及规模表现表与趋势图(页15-18):突出科创板AI、大模型、机器人等热门赛道ETF募资及规模显著增长,反映市场资金对创新科技主题的热度及基金公司产品优势。
  • 机器人与创新药主题主动基金与指数对比图(页17-18):净值增长曲线明显优于指数基金,重仓股差异表揭示主动基金选股更加精准,反映主动管理基金在这些细分领域价值挖掘能力更强。
  • 科创创业机器人指数及成分股权重表(页19):详细标明主要成分股及行业权重限制,显示权重调整带来的超额投资价值,尤其在机器人智能化关键领域有明确限制,提升指数表现。


---

4. 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报告强调ETF市场受宏观经济走向及监管政策的重大影响,市场表现及基金发行规模存在不确定性,且历史数据规律难以简单线性外推未来。

- 市场行情波动风险:科创创业ETF、机器人主题等行业主题ETF极度依赖热门行情,随行情变化波动大,规模留存表现不稳。
  • 产品创新与指数编制风险:部分新兴主题ETF产品空缺,指数编制规则滞后需求,可能削弱指数表现及投资吸引力。

- 资金集中与单一指数依赖:资金集中于几个核心宽基指数,特别是中证A500与沪深300ETF,若市场对相关标的评价发生变化,可能对市场整体产生较大波动。
  • 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宽基ETF市场竞争,基金公司资源投入及营销效率差异大,产品规模和流动性波动风险存在。

- 投资者结构变化快,个人及机构需求差异可能引发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

报告未明确提供具体风险缓释措施,但分析了资金来源和投资者结构,有助于识别潜在风险与机遇[page::1][page::2][page::14][page::16]。

---

5.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资金数据的季节性效应与行情驱动效应强调得较透彻,但可能低估了市场情绪和突发事件对资金流的瞬时影响。

-
报告极为强调头部公司的规模优势与资源投入能力,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转型创新的潜力论述有限。
  • 行业主题ETF募资和资金留存普遍不佳的论断显著,但未深入探讨管理费率、投资者教育和基金流动性对资金留存的潜在影响。

-
多个指数产品规模表现差异大,尤其科创综指部分指数认知度低,可能是过度分散资源和创新不足造成的结构性问题。报告中对于未来指数编制创新的激励机制缺乏具体建议。
  • 主动权益基金优于ETF指数的比较,说明指数基金在快速科技类主题中存在被动拖累问题,但没有详细讨论主动基金费用高企带来的门槛与限制。

-
整体呈现为积极描述ETF市场繁荣与创新局面,观点偏向建设性,但投资风险和市场低迷周期的描述相对保守。

---

6. 结论性综合



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详尽的分析,全面揭示了自2024年以来中国ETF市场的快速发展态势,规模实现翻倍增长,达到近3.9万亿元。资金申赎是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大市值宽基ETF尤其突出,带动整体市场资金流入占比接近六成。基金公司层面,头部基金管理机构整合资源、重点布局创新宽基及热门行业主题ETF,巩固其市场领先优势,持续加大营销和渠道发力,推动产品规模快速增长。

细分产品方面,创新型宽基ETF(中证A500、A50及科创综指)获得市场和公司广泛认可,募资和产品数量领先传统指数。中证A500ETF竞争激烈、规模增长迅速但近期遭遇资金短期流出,反映市场博弈激烈;中证A50ETF规模增速放缓,投资价值待市场行情支持突破。科创综指ETF受指数选取和产品质量差异影响,规模表现分化明显。

行业主题ETF整体发行放缓,同时市场规模增速远不及宽基ETF,但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创新药等细分热门主题活跃,表现突出。头部权益基金主动管理表现明显优于对应指数ETF,说明主题投资的被动指数产品仍面临优化空间。部分新兴主题产品缺失,指数编制滞后,需要加速完善指数体系,更好满足市场和投资者需求。

投资者结构方面,机构尤其是国资和保险机构成为市场主要资金力量,偏好宽基及债券ETF;个人投资者更偏好弹性高的行业主题及海外ETF,多元资产配置趋势明显。资金流、持仓结构和偏好变化深刻影响ETF市场结构和未来产品设计。

整体看,ETF市场保持高度活跃和创新驱动。未来基金产品布局需紧贴资金需求、产品属性和投资逻辑,重点在创新宽基、热门主题及多资产进行差异化研发和精准营销。同时关注风险控制,包括市场波动、投资者结构变化及指数编制适配等,以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

重要图表索引


  • 2010-2025 ETF数量与规模增长趋势[page::1]

- 2024资金申赎及规模贡献结构分析[page::2]
  • 管理规模前十大ETF基金及规模增量[page::4]

- 2024年至2025年ETF基金新发数量及募资走势图[page::5]
  • A50 ETF上市后规模变化趋势与指数收益对比[page::12]

- 2024-2025年行业主题ETF新发数量及净申赎额趋势[page::15]
  • 机器人及创新药主题指数与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走势对比[page::17,page::18]


---

以上分析基于报告内容,客观呈现其核心观点、数据细节及潜在洞察,同时指出部分可继续关注与完善之处,为ETF行业研究及产品战略布局提供参考依据。[page::0-19]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