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titanium or zirconia implant abutments on epithelial attachments after ultrasonic cleaning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比较了钛和氧化锆植体基台在超声清洁后对上皮组织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锆表面机械损伤小于钛,且在机械清洁后氧化锆上皮组织封闭性更好,提示氧化锆作为植体基台材料较钛更适宜[page::0][page::2]。
速读内容
超声清洁对材料表面形态影响分析 [page::2]

- 超声清洁后钛盘表面出现深槽和明显划痕,氧化锆表面仅出现少量不规则斑点,氧化锆表面损伤显著小于钛。
- 粗糙度(Ra)测定显示,清洗后钛的Ra值由0.86增至1.84 μm,氧化锆由0.13增至0.23 μm,均显著不同(P<0.05)。
上皮细胞粘附与粘附蛋白荧光染色分析 [page::2]

- 清洁前,钛材料上Ln-332和肌动蛋白边界清晰,细胞附着数量高于氧化锆组。
- 清洁后两种材料Ln-332和肌动蛋白表达均呈断续,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5)。
体内HRP渗透实验评价上皮封闭性 [page::2]

- HRP渗透长度反映材料与上皮组织的密闭程度,清洁后钛组渗透长度最长,氧化锆组较短,表明氧化锆清洁后组织封闭效果更佳。
- 清洁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清洁后钛组封闭差异显著(P<0.05)。
结论 [page::2]
- 氧化锆材质比钛更硬,机械清洁时表面损伤更小。
- 清洁后氧化锆材料更利于上皮组织的紧密封闭,减少细菌侵入风险。
- 氧化锆在美学和组织相容性上优于钛,更适合作为植体基台材料。
深度阅读
金属钛与氧化锆种植基台超声清洗后对上皮组织附着影响的全面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Effect of titanium or zirconia implant abutments on epithelial attachments after ultrasonic cleaning
- 作者:Jiangqi Hu, Ikiru Atsuta, Yasunori Ayukawa, Tianren Zhou, Ikue Narimatsu, Kiyoshi Koyano
- 发布机构:日本九州大学口腔康复学系
- 发布时间:接收日期2019年11月24日
- 研究主题:比较钛(titanium)和氧化锆(zirconia)两种牙科种植体基台材料在超声清洗后对口腔上皮组织附着性能的影响。
- 核心论点:氧化锆较钛更硬,超声清洗后表面损伤较少,且更有利于上皮组织的附着;两者在未经清洗时钛的细胞附着数量略高于氧化锆,但清洗后两者差异消失。结论推荐氧化锆作为种植基台材料更适合维持软组织的密封性。
- 研究意义:超声清洗是临床常用的种植体维护方法,其对种植体基台表面和上皮附着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首次较完整地探究两种材料清洗后表面形态变化与生物学附着的关联[page::0,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部分
- 关键信息总结:
- 种植体成功依赖于良好骨结合及与软组织的紧密封闭。
- 上皮组织的良好附着对防止细菌入侵及种植体周围炎症极其重要。
- 钛与氧化锆为当前主流的种植基台材料,其中氧化锆拥有较佳的美学表现。
- 超声洁治虽有效清除牙菌斑,但可能增加基台表面粗糙度,影响细胞附着。
- 目前少有研究对比钛氧两种材料超声清洗后对上皮附着的影响,研究空白明显[page::0]。
- 逻辑推理和假设:
- 软组织与基台的接触和附着能力是评判种植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
- 表面粗糙度和清洗损伤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上皮细胞的附着。
- 实验假设氧化锆的硬度优势使其在超声清洗后表面损伤较小,进而更利于生物附着。
2.2 材料与方法
- 实验设计概述:
- 使用尺寸相同的钛和氧化锆圆盘进行超声清洗1分钟,设立干净对照组。
-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面变化,配合粗糙度参数Ra定量测量。
- 体外培养大鼠口腔上皮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观察上皮细胞附着数与粘附蛋白表达。
- 体内实验中,将钛种植体及钛种植体配氧化锆基台植入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窝,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渗透测试上皮间的紧密封闭性。
- 重要操作细节:
- 超声清洁仪型号:NSK Varios 750,清洁时间严格限定1分钟,模仿临床维护。
- HRP作为侵入标记物,其尺寸与细菌相近,侵入深度反映软组织与基台的密闭性。
- 实验分析采用Scheffé事后检验区分统计学差异,确保数据的显著性判定[page::0,1]。
2.3 结果分析
2.3.1 表面形态变化与粗糙度(图2)
- 钛盘清洗前表现为清晰规则的垂直纹理,清洗后出现深条纹并伴不规则划痕,显示表面损伤明显。
- 氧化锆盘初始为交叉纹理,清洗后仅出现少量不规则斑点,变化较轻微。
- 粗糙度测试(Ra值):
- 钛未处理组(C-Ti)约0.86 μm,清洗后(US-Ti)升高至1.84 μm。
- 氧化锆未处理组(C-Zr)约0.13 μm,清洗后(US-Zr)升高至0.23 μm。
- 结论:
- 两材料清洗后均粗糙度增加,但钛表面增幅与损伤更为显著。
- 表面耐磨损性氧化锆远优于钛,符合其材料硬度差异[page::2,图2]。
2.3.2 黏附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图3B)
- 未清洗时,钛组上皮细胞边界较完整,伴较广泛的Ln332(层粘连蛋白)表达,暗示优良的细胞附着。
- 清洗后,两组均表现为细胞边界不连续,Ln332表达明显减弱,清洗过程对黏附蛋白的破坏较大。
- 两种材料清洗后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表明超声清洗破坏lya细胞-基台的黏附环境,影响类似[page::2,图3B]。
2.3.3 上皮细胞附着数量(图3C)
- 清洗前,钛组细胞附着数明显高于氧化锆(P<0.05)。
- 清洗后,两材料附着数均显著减少,但差异消失,保持接近水平。
- 说明表面处理对细胞粘附的消极影响,钛在无损伤时对上皮亲和性更佳,但清洗后表现趋同[page::2,图3C]。
2.3.4 HRP穿透测试(图4)
- HRP穿透深度表示软组织封闭性的松紧,深穿透反映封闭不良。
- 清洗前,钛与氧化锆组HRP穿透长度无显著差异。
- 清洗后,钛组HRP穿透长度最长,明显高于氧化锆,显示钛表面损伤更严重导致组织附着差,密封性能下降。
- 氧化锆保持相对较好的软组织封闭性,更有效阻止外来细菌穿透。
- 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age::2,图4]。
2.4 讨论
- 清洗损伤与材料硬度:氧化锆硬度更高,能减少超声清洗过程的表面损坏,降低粗糙度升高程度,从机械角度保证材料表面完整。
- 细胞附着与表面粗糙:过大的表面粗糙度(如钛清洗后)不利于上皮细胞附着和黏附蛋白表达,破坏软组织的紧密封闭,增加感染风险。
- 临床意义:鉴于种植体的日常维护不可避免地使用超声清洁方法,选择硬度高、抗损伤力强、且易于维持良好软组织附着的材料极其关键。
- 研究局限:清洁实验仅设定1分钟时间,长期或更高强度清洁对材料的影响仍需探究;加工作业对氧化锆损伤风险也存在潜在隐患[page::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实验材料照片
- 图1A展示钛和氧化锆圆盘实体样本,尺寸统一,视觉上钛为金属色,氧化锆呈白色。
- 图1B为螺纹状植入物,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结构对比,便于体内实验。
- 图像助于理解实验模型和材料形态,彰显外观和规格统一,确保比较公平[page::1,图1]。
图2:SEM形貌与粗糙度对比
- 2A:SEM图显示钛表面清洗后深刻划痕,纹理破坏严重;氧化锆表面仅出现少量点状损坏,纹理保持较好。
- 2B:粗糙度Ra柱状图定量表现上述差异,钛清洗后粗糙度翻倍增加,氧化锆提升幅度极小,均标注显著性水平(*P<0.05)。
- 此图明确展示了两种材料在机械清洁破坏程度上的质的区别,为后续细胞附着和软组织封闭的差异奠定基础[page::1,2,图2]。
图3:细胞粘附与蛋白表达
- 3B:荧光图呈现粘附蛋白Ln-332(绿色)和细胞骨架蛋白actin(红色)分布情况,清洗后两组信号均减弱,边界不连续。
- 3C:细胞数统计柱状图显示钛清洗前附着明显优于氧化锆,清洗后两者附着数降至接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图文结合显示超声清洗虽影响钛表面,但暂时降低并持平了两材料的生物附着能力。
- 反映粗糙化对细胞微环境的破坏,支持微观结构与细胞生物学的相关性[page::1,2,图3]。
图4:HRP渗透实验及封闭性分析
- 4A-B:示意图阐释实验流程和HRP渗透测试逻辑。
- 4C:组织切片显色显示钛超声清洗后HRP穿透深度明显大于氧化锆组,颜色越深穿透越广。
- 4D:定量柱状图验证该差异显著。
- 该图深刻揭示材料表面状态与软组织屏障功能的密切联系,强有力支持氧化锆更好维持软组织封闭的结论[page::1,2,图4]。
---
四、估值分析
本研究为实验性生物医学研究,未涉及传统金融估值模型和指标,不涉及现金流贴现、可比公司分析、倍数法等金融分析方法。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实验局限:
- 清洁过程时间短(仅1分钟),未模拟长期临床实际清洁频次及强度。
- 体外体内模型均使用大鼠,难以完全模拟人类生物环境和口腔软组织复杂性。
- 氧化锆长时间机械加工可能引入断裂风险,未在本实验中深度探讨。
- 临床推广风险:
- 本实验条件下观察结果能否完全复制临床种植实际环境尚需更大规模和多中心验证。
- 生物相容性虽优,但氧化锆成本及加工难度较钛更高,经济性和耐久性需权衡。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本文对钛材料粘附优势在清洗前有肯定,但未深究其微观结构是否可通过机制调控维持更佳稳定性。
- 对氧化锆脆性较大、加工限制等问题论述不足,尤其长时间累积损伤未被测试。
- 虽表面形态变化与附件相关,但对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是否影响种植体长期稳定及生物膜形成未展开详细探讨。
- 采用单一超声设备及单一时间点的清洗条件,缺乏参数多样化,使研究视野相对有限。
- 研究未涵盖菌群动态及免疫反应对上皮附着的交互影响,仅局限于结构性的单一指标,略显片面[page::0-2]。
---
七、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钛与氧化锆两种种植基台材料在超声清洗后的表面形态变化及对口腔上皮组织附着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 表面形态与物理性能:氧化锆硬度明显高于钛,超声清洗后表面损伤显著较小,尽管两材料粗糙度均有增加,但氧化锆保持较低Ra值,有利于维持较佳的表面完整性。
- 上皮细胞附着:未经超声清洗钛对上皮细胞黏附数量和蛋白表达优于氧化锆;清洗后钛和氧化锆的细胞附着数量差异消失,表明清洗损伤影响钛的粘附优势。
- 体内软组织封闭性:HRP渗透实验明确示意氧化锆组在机械清洗后上皮封闭性优于钛,体现其更强的阻菌渗透能力。
- 临床建议:氧化锆不仅美学优势显著,而且因其机械硬度使其在常用超声维护清洗后对上皮组织的附着保护效果更优,因而对种植体基台材料的选择更具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 结合图表理解:SEM图形与粗糙度数据定量呈现材料表面损伤差异;粘附蛋白免疫荧光图结合细胞附着数量统计,揭示细胞微环境的变化;HRP穿透长度直观反映软组织结构完整度,三方数据共证实氧化锆的优越性[page::1,2,图2-4]。
总体而言,作者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多角度分析,建立了铸就氧化锆作为种植基台材料的理性基础,特别强调了超声清洗作为临床常规维护手段时,材料选择对维持长期软组织健康与种植体稳定的重要性。
---
总结
本报告详细解析了论文中钛与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在超声清洗后对上皮附着的影响机制与表现。文章系统展示了从材料表面微结构、细胞生物学表现到动物模型软组织封闭的多维度定量和定性数据,突出了氧化锆材料因其优异硬度和耐损伤性能,在维护后仍能较好地支持软组织附着和屏障功能,推荐为更佳种植基台材料的地位。研究在材料选择与临床维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未来种植体设计与治疗具有实际参考价值[page::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