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量化基金规模与业绩盘点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2018年中国量化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涵盖公募与私募量化基金的规模、策略分布及业绩表现。指出公募量化基金整体缩减10%,指数增强基金规模略增,但超额收益中枢整体下移且趋于收敛,量化选股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为-23.5%,表现弱于指数。私募量化基金管理人多、集中度低,CTA策略表现优异,中性策略收益分化。报告最后对2020年配置策略提出前瞻性建议,强调Beta性价比提升,筛选具备稀缺Alpha的策略及关注CTA策略的危机Alpha特征。[page::0][page::2][page::3][page::4][page::6][page::8][page::10][page::11][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速读内容
1. 公募量化基金规模与策略分布 [page::3]

- 2018年底公募量化基金规模为1121亿元,较2017年底1243亿元减少约10%。
- 指数增强及类指数增强占62.8%,量化选股占33.1%,量化对冲占4.1%。
- 基金公司规模高度集中,前20家占比达到85.4%。

2. 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动态及绩效表现 [page::4][page::5][page::6]

- 截至2018年末,指数增强及类指数增强基金合计规模705亿元,较2017年末略增15.9亿元。
- 沪深300与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分别增量显著,主题和行业类增强基金规模减少。
- 大部分头部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实现微增。

- 2018年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中枢(Alpha)呈下降趋势,沪深300指数增强中位数超额收益为3.63%,中证500为6.25%。
- 超额收益分布趋于收敛,显示模型和因子存在趋同性。


3. 量化对冲公募及量化选股公募整体表现 [page::7][page::8]

- 量化对冲类公募基金规模46.1亿元,较2017年略增,数量基本持平。
- 多数对冲基金规模缩减,仅少数几只基金贡献规模与收益。



- 量化选股基金规模370.8亿元,较2017年缩减28%;新发产品多基准为中证500、中证800等。
- 选股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为-23.5%,同期间沪深300、中证500收益率亦呈现大幅下跌。
4. 私募量化基金规模分布及策略业绩表现 [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私募量化管理人规模分布分散,超过20亿元规模的管理人约30家,仅占3%。

- 2018年私募策略中,CTA策略表现最佳(年化收益6.9%),股票型私募表现较差,量化股票型私募指数下跌10.6%。
- 市场中性策略平均收益0.5%,但业绩分化较大。
- 多策略指数整体下跌1.4%。




5. 2018年量化基金整体总结与未来配置展望 [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 2018年量化基金稀缺正收益,Alpha愈加稀缺,行业竞争压力大,管理人表现分化。
- 配置建议强调Beta性价比提升,并精选具备稀缺因子和交易稀缺性的Alpha策略。



- CTA策略被视为危机Alpha,历史数据验证其在市场危机中表现优异,具备重要的避险和风险对冲价值。
6. 量化基金策略分类体系及未来关注方向 [page::19]

- 量化基金主要分为市场中性(Alpha)、指数增强(Alpha+Beta)、量化选股(Alpha+Smart Beta)、套利策略、CTA策略、量化多策略等。
- 未来配置建议聚焦Beta性价比提升的指数增强产品,精选Alpha稀缺的私募产品,以及重点关注CTA的危机Alpha属性。
深度阅读
量化与配置专题——2018年量化基金规模与业绩盘点详尽分析报告解读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2018年量化基金规模与业绩盘点》
- 作者: 刘方,金融产品分析师
- 发布机构: 中信证券研究部
-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3日
- 主题: 对中国市场2018年公募与私募量化基金行业的规模、策略表现、业绩分析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盘点与总结
核心论点与定位
本报告系统回顾2018年量化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业绩表现,覆盖公募和私募两大领域,细分策略类型包括指数增强、量化选股、量化对冲等。报告重点指出:
- 2018年整体公募量化规模略有缩减,尤其量化选股规模萎缩明显;
- 指数增强策略规模小幅增长,但超额收益中枢和分布均趋于收敛且下降;
- 私募管理人数量庞杂但集中度低,管理规模50%以上分布于小规模管理人,绩效与规模存在明显分化;
- 量化股票选股表现不佳,私募管理期货策略表现佳,CTA策略展现出“危机Alpha”特征;
- 估计未来配置中应重点关注Beta性价比提升,Alpha策略甄选重要,CTA策略作为分散风险和捕捉危机Alpha的工具依然有价值。
整体报告客观披露量化基金当前挑战与机遇,为机构投资者敲响警钟并提出科学的配置思路。[page::0]
---
二、逐章节详解与分析
1. 公募量化基金盘点
1.1 公募量化基金总览
- 2018年末,除去被动指数基金的公募量化规模合计1121亿元,同比2017年末的1243亿元缩减约10%,规模有所缩减。
- 策略构成上,指数增强及类指数增强占62.8%,量化选股占33.1%,量化对冲仅占4.1%。
- 规模分布显示指数增强基金为最大头,合计约556亿元;类指数增强149亿元;量化选股371亿元;量化对冲46亿元。
- 基金公司分布高度集中,前20家公司占据85.4%的市场规模,前五名合计51.4%,显示行业集中度较高。
解析图表:
- 公募量化基金规模分布饼图清晰显示指数增强基金市场占比最大,符合市场主流趋势。
- 公募量化基金规模分布柱状图揭示行业高度集中的特征,有利于头部管理人受益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
此部分为后续细分策略的规模和表现分析搭建基础框架。[page::3]
---
1.2 指数增强公募基金:规模及业绩变化
- 截至2018年末,指数增强及类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合计705亿元,同比增长约2.3%(从689亿增至705亿)。
- 其中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分别增加18.9亿元和25.5亿元,主题及行业增强基金规模收缩明显。
- 2018年Q4环比显示整体规模回落约7%,沪深300、中证500增强基金规模降幅分别约6%和5%,显示资金流动较为波动。
规模变化图解析:
- 图表显示2014年以来各指数增强产品岁季节性规模变化趋势,明显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2017至2018年呈现稳健增长后小幅回落。
头部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微增:
- 五大指数增强基金2017-2018年对比显示,沪深300增强基金规模普遍增长,表现最为稳定;中证500增强基金规模涨幅明显,其他指数增强基金则分化明显。
超额收益指标分析:
- 2018年沪深300增强基金超额收益中位数3.63%,中证500为6.25%,相比2016年7%-24%水平明显下降,三年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 超额收益分布由分散走向收敛,可能反映指数增强基金使用模型、因子趋于同质化,差异化能力减弱。
整体解读显示指数增强基金虽规模保持增长,但业绩边际贡献和差异化能力承压,强调持续创新的重要性。[page::4,5,6]
---
1.3 量化对冲公募基金:规模与业绩
- 量化对冲基金规模46.1亿元,19只产品,较2017年38.9亿元略有增长,数量持平。
- 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产品,多数对冲基金规模收缩,呈现高度分化。
- 2018年收益率中位数仅0.18%,体现对冲策略扩展受限,少数取得3%以上收益表现突出。
图表说明:
- 量化对冲基金数量及规模同期趋势显示,数量自2015年增速放缓后基本稳定,规模波动较大但总体偏低。
- 收益率的点状分布显示大多数产品年化表现低下,仅极少数基金表现良好。
总结:量化对冲类公募基金作为市场较小的细分领域,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且业绩能力集中,存在较大提升空间。[page::7]
---
1.4 量化选股公募基金:规模与收益率下滑
- 2018年末量化选股基金规模约370.8亿元,同比2017年末缩减约28%(514亿元)。
- 新发基金44只,常见基准为中证800、中证500、沪深300、中证1000等,单只规模多集中于1亿元左右。
- 2018年收益率中位数为-23.5%,表现相对基准指数(沪深300-25.3%,中证500-33.3%,中证1000-36.9%)略优但整体业绩疲软。
规模和收益率趋势说明:
- 量化选股基金数量虽稳步增加,但规模受整体市场影响波动下滑明显。
- 收益率垂直条状图显示大多数基金收益为负,业绩负面压力突出。
逻辑解读:量化选股类基金面临市场环境恶劣、模型效果下降、个股风险突出等挑战,行业洗牌加快。[page::8]
---
2. 私募量化基金盘点
2.1 规模分布及集中度
- 量化私募管理人数量庞大,规模集中度低。
- 超过20亿元规模的管理人约30家,仅占全部管理人3%数量,却可能控制较大管理规模。
- 10-20亿元规模管理人也约有30家,具备较大成长潜力。
- 大量低规模(1亿以下)管理人占据主流,显示私募量化领域生态分散、草根化特征明显。
图表说明:
- 趋势柱状图直观显示管理人规模分布的狭长尾型特征,少数规模较大,大量小规模管理人构成行业主体。
该部分反映私募量化生态系统活跃但面临整合与规模化发展压力。[page::10]
---
2.2 分策略业绩表现
- 2018年私募市场整体下跌1.3%。
- 从策略类别看:
- 管理期货表现最佳,整体收益6.9%,得益于趋势行情,反映其防御及危机Alpha属性。
- 市场中性策略表现平平,平均收益0.5%,但内部分化较大。
- 股票型私募指数大跌17.3%,其中量化股票型跌幅为10.6%。
- 多策略指数和量化多策略均出现亏损,甚至达到-1.4%和-2.6%。
- FOF型产品受多头策略拖累,下跌7.9%。
图表解析:
- 该年跨策略表现差异明显,管理期货对冲及趋势策略显示出抗跌性,市场中性表现稳定但有限,股票多头策略受大盘拖累显著。
此部分反映私募量化策略差异化的重要性,强调危机时期CTA优势明显。[page::11]
---
2.3 规模以上管理人业绩排名分析
- 业绩统计基于10亿元以上规模管理人,分策略展示其2018年表现及最大回撤。
市场中性管理人:
- 多数管理人实现正收益,最高接近15%收益率,最大回撤多为负数,风险控制较好。
管理期货管理人:
- 头部管理人收益亮眼,部分超过30%,部分存在较大回撤,风险-收益波动更大。
量化股票(选股/增强)管理人:
- 多数均为负收益,最高负收益可达20%甚至更深,回撤剧烈。
多策略管理人:
- 业绩差异同样较大,部分亏损严重,回撤深度高。
整体体现不同量化策略的风险收益表现差异明显,提示投资者筛选管理人时需关注策略风格与风险控制。[page::12,13]
---
3. 总结与展望
3.1 2018年总结:正收益稀缺
- 总结全市场来看,正收益的量化基金较为稀缺。
- 股票Beta贡献负收益,常见因子逐渐转变为风险因子,稳定Alpha愈加稀缺。
- 行业整体竞争异常激烈,表现和管理规模出现更加显著的分化。
图表说明:
- 量化基金不同策略中位数收益与上下四分位数显示,指数增强、股票多空、量化选股和市场中性均为负,中性策略分布较广但中位数仍负,唯有管理期货策略和私募多策略部分实现正收益,凸显稀缺性。
3.2 配置展望
- Beta性价比提升: 全球宏观不确定性上升,风险溢价攀升,标志市场处于较为悲观阶段,利于中长期Beta布局。
- Alpha甄别精选: A股行情的分散度回升,有助于量化模型捕捉超额收益。重点关注因子和交易的稀缺性,避免策略同质化。
- CTA策略: 利用商品期货波动及趋势交易特征,具备低相关性和危机Alpha优势,值得重视。
- 市场中性及多策略产品: 业绩开始有所边际改善,管理人表现分化明显,需严选管理能力。
图表描述:
- 权益风险溢价(ERP)图表展示2002至今波动,2018年度处于历史高位,反映市场风险溢价较高,适合Beta策略配置。
- A股行情分散度恢复,自2017年二季度底部回升,反映行情差异化有利于Alpha产生。
3.3 CTA“危机Alpha”定位
- 历史数据显示,1994年至2011年间,多个金融危机年份(东南亚危机、互联网泡沫、全球金融危机等)CTA策略表现位居前列。
- 反映其在市场动荡时的避险和获利能力,强调其配置价值。
---
三、图表深度解读
重要图解及洞察点
- 公募量化基金规模饼图(页3)
- 直观反映公募量化基金结构,以指数增强及类指数增强为主体,占据超六成规模,表明市场关注度最高。
- 量化选股虽占三成,规模波动大,体现策略之间规模差距。
- 指数增强季度规模变化堆叠柱状图(页4)
- 体现指数增强基金各子策略规模的阶段性波动,微观反映资本流入和流出时点,及主题与行业增强基金规模收缩的影响。
- 长期趋势与趋势震荡共存,市场波动压力影响明显。
- 沪深300和中证500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散点+折线图(页6)
- 每点代表一个基金的Alpha表现,折线为中位数。
- 2018年超额收益中枢明显降低,且点位趋于集中,显示策略差异收敛,创造超额收益难度上升。
- 量化对冲基金数量与规模趋势图(页7)
- 规模自2015年达到峰值后整体下降,数量稳定,说明市场筛选优质基金集中表现。
- 量化选股公募基金收益率棒状图及数量规模折线图(页8)
- 整体规模缩水,收益偏弱,显示选股策略在2018年市场环境下表现弱势。
- 私募量化管理人规模分布柱状图(页10)
- 高比例小规模机构,显示私募量化市场“长尾效应”。
- 分策略走势对比折线图(页11)
- 管理期货和套利相关策略表现最佳,股票型和中性策略波动大,反映不同策略在市场环境下的适应性。
- 规模以上管理人收益率及最大回撤(页12-13)
- 多维度展示管理人的收益与风险控制,体现策略分化及管理人实力差异。
- 权益风险溢价走势图(页17)
- 反映市场风险定价、悲观乐观周期,为资产配置提供参考背景。
- CTA历史表现排行表(页18)
- 多个金融危机年份CTA领先的历史事实,为策略的防御性和策略配置提供强有力依据。
---
四、估值与风险题外分析
本报告作为量化基金策略及行业研究专篇,未涉及具体公司财务估值模型、目标价及业绩预测等内容,因此估值方法、倍数、DCF等分析不适用。
风险因素在报告中未明确专设章节,但从业绩和策略表现负面隐含较多风险:
- 市场整体波动风险导致量化模型表现大幅波动;
- 策略同质化导致Alpha收敛,难以持续获得超额收益;
- 资金流动对规模型基金影响较大,成长性受限;
- 行业内竞争激烈导致极端分化,小型管理人生存压力大;
- 私募和公募量化产品表现差异大,投资者选择难度增加。
报告对风险的间接描绘突出了行业挑战但未系统化披露风险缓释策略。
---
五、审慎视角与潜在不足
- 报告对量化基金市场提供了全面数据支撑和清晰的行业轮廓,但分析较为中性,从数据展示出发,很少对模型假设、策略原理进行深入剖析,某些策略表现下滑的原因多为市场面解释,缺乏技术层面的诊断。
- 私募管理人排名中未披露机构具体名称,难以进一步验证代表性。
- 市场中性策略表现虽被正面评价,数据却显示中位数收益偏低,其潜在风险和策略运作复杂度未充分揭示。
- 估值和风险部分较弱,作为研究报告的可操作性建议和风险管理建议不够具体。
---
六、结论与整合总结
2018年中国量化基金行业经历了规模波动和业绩分化的双重挑战。公募量化基金整体规模同比缩水约10%,但指数增强策略保持了相对稳定增长,凸显其作为市场主流量化策略的地位。量化选股公募主动基金规模和收益率显著下降,业绩风险压力大。量化对冲板块仍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规模和业绩集中较严重。
私募量化领域表现更为多元,但集中度低,规模呈现长尾分布态势。策略表现分化明显,管理期货策略因具备趋势捕捉和危机Alpha特征,成为最亮眼的子集;市场中性和量化股票尤其多策略表现则整体承压,业绩分布极其分散。
核心趋势呈现两个层面:
- Beta性价比提升,利于指数增强和被动增强策略布局;
- Alpha策略的选择需更加精细,稀缺性和差异化成为超额回报的关键。
CTA策略承载着其“危机Alpha”角色,历经多轮国际金融危机表现突出,作为配置的防御与风险分散工具,有较高战略价值。
报告图表充分支撑了上述结论,尤其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变低和分布收敛、私募管理人的规模与业绩分化、CTA在危机年份的领先表现等,均为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整体而言,本报告系统梳理2018年量化基金行业现状、突出难点与机会,提出了科学的配置建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性。[page::0-18]
---
重要引用页码索引
- 行业整体规模及策略分布:第3页
- 指数增强基金规模与业绩:第4-6页
- 量化对冲基金表现:第7页
- 量化选股基金业绩分析:第8页
- 私募管理人规模及策略表现:第10-13页
- 行业总结与未来展望:第15-18页
- CTA历史表现及危机Alpha价值:第18页
---
参考资料(图片)
-

-

-

-

-

-

---
以上为对《2018年量化基金规模与业绩盘点》报告的详尽剖析,内容涵盖行业结构、策略表现、风险分布及未来配置建议,数据翔实、逻辑严密,适合机构投资者与量化策略相关从业者深入阅读与参考。[page::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