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内外相倚,全市场共兴—金融工程年报 (期权篇)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详尽回顾与展望2023年中国场内外期权市场,全市场共振发展态势明显,金融期权和商品期权品种均大幅扩容和活跃。金融期权市场成交量和持仓规模显著提升,投机度整体下降,看涨期权交易和持仓偏好明显。金融期权波动率呈现低位震荡且与股指负相关性较弱。商品期权市场持续扩容,成交持仓量及波动率均受行情驱动出现阶段性增量,主要集中于PTA、甲醇和铁矿石等品种。期权常用策略表现差异显著,备兑策略对冲效果最佳,卖权与牛市看涨价差策略在跌势中实现亏损缓释。跨市场套利策略主要由波动率、期限结构及偏度回归构成,策略回测展现良好收益风险特征。未来可关注商品卖权策略及场内复制场外结构策略如雪球和固收+$期权,结合期权对冲保护策略应对波动加剧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参考 [page::0][page::3][page::5][page::10][page::12][page::16][page::18][page::22][page::25][page::30]

速读内容


2023年金融期权市场概况 [page::2][page::3][page::4]


  • 金融期权品种共12个,日均成交量548.99万张,持仓711.19万张,成交额35.22亿元。

- 新上市8个品种带动市场规模显著增长,成交量和持仓量环比大幅提升。
  • 股指期权成交量赶超股指期货,但因合约乘数不同,期货市场规模仍大于期权。

- 市场投机度持续下降,成交持仓比由0.94跌至0.69,交易频率减缓。

金融期权市场看涨偏好明显,波动率震荡呈低位 [page::4][page::5][page::6]



  • 成交与持仓PCR长期低于1,市场主导看涨期权交易与持有,持仓PCR与指数走势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0.77)。

- 2023年波动率指数IVIX与沪深300指数相关系数仅-22.25%,波动率整体低位震荡,上半年弱,下半年强。
  • 两次明显波动率冲高分别源于春节前避险情绪与市场下跌引发恐慌。

- 科创50ETF期权波动率最高,中证500ETF与沪深300ETF波动率较低。

跨市场隐含波动率和偏度差异较大,套利机会主要存在于相关但不同指标品种之间 [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


  • 同指数挂钩期权之间隐含波动率差异小,异指数挂钩品种间差异大,创业板ETF和科创50ETF隐波差值尤其显著。

- 偏度指标反映看多空情绪差异,偏度差值同样显示同指数期权回归性更好,但偏度值均值回归中枢可能偏离零。
  • 跨市场套利交易需关注市场风格转换,避免结构性隐波及偏度差异持续扩大带来风险。


2023年商品期权市场持续扩容与活跃,成交量与持仓量显著攀升 [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商品期权品种增至40个,期货覆盖率提高至54%。

- 6月和11月受期货市场驱动,成交量显著增加,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约15%至409.1万手。
  • 持仓量同比增长82.6%,持仓重心上移。

- PTA、甲醇和铁矿期权成交量居前,且投机度适中,显示市场结构较为稳健。

商品期权波动率波动区间为20%-25%,波动率走势与商品指数相关性较弱 [page::16][page::17]


  • 部分品种如纯碱、碳酸锂、原油和尿素波动率明显较高,市场关注度高。

- 不同商品间波动率相关性差异大,油脂油料和金属大宗品种波动率相关性较高。
  • 波动率趋势须注意板块分散,避免同类品种联动风险。


期权常用策略表现以及量化策略回测 [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


  • 多头替代策略(牛市看涨价差和卖看跌)在标的下跌中有效降低亏损,个别中的策略实现正收益。

- 备兑策略对冲效果最佳,累计权利金收入弥补亏损,保护性看跌策略长期成本较高。
  • 波动率震荡下行场景卖权策略(卖跨式及卖宽跨式)表现平稳,年化收益14%左右,最大回撤低。

- 量化套利策略(跨品种波动率套利、期限结构套利、偏度回归套利)均表现较好,年化收益在13%-18%之间,最大回撤均在4%以内。

跨市场波动率套利示例:华泰柏瑞300ETF与华夏上证50ETF期权 [page::22]


  • 基于两品种隐含波动率长期震荡差值进行买卖交易,年化收益约18%,最大回撤约3.7%。

- 策略换仓成本及波动率持续偏离风险为需重点监控的关键因素。

跨市场期限结构与偏度回归交易示例 [page::23][page::24]



  • 利用近月与次月期限结构差价,实施跨品种套利,年化收益约14%,最大回撤2.5%。

- 基于挂钩同一指数的品种间偏度差值回归,年化收益近14%,最大回撤3.8%。

商品期权卖权策略:结构设计与风险控制 [page::24][page::25]


  • 商品期权卖权策略核心是寻找低行权概率合约,关注流动性及分散建仓,结合波动率和Theta收益优化风险敞口。

- 2023年卖权策略指数年化收益8.9%,最大回撤仅0.9%,策略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
  • 策略能有效抵御周期和突发事件波动率升高带来的冲击。


场内复制场外结构及风险逆转保护策略 [page::26][page::27][page::28][page::29]



  • 场内期权可复制固收+$看涨价差、场外雪球及累购结构,成本更优且灵活度大。

- 期权风险逆转策略为雪球产品敲入风险提供对冲保护,有效减少极端下跌亏损。
  • 复杂结构及流动性风险为复制策略潜在难点。


期货行情剧烈波动时期权对冲应用 [page::30]

  • 利用期权行权与合成期货价格对冲涨跌停无法平仓风险,规避价格剧烈波动损失。

- 虚值期权需主动行权,卖方须警惕被动承担期货头寸风险,涨跌停限制不同于期货,有利交易策略设计。

总结 [page::0][page::30]

  • 期权品种快速扩展,成交持仓双增长,金融期权市场投机度下降明显。

- 波动率与指数负相关性弱,情绪与偏度特征差异显著。
  • 商品期权制度持续优化,成交量受行情驱动波动,波动率走势与商品指数弱关联性。

- 期权策略中,备兑策略对冲较优,卖权策略在波动率环境中平稳获利。
  • 跨市场套利策略基于波动率、期限结构及偏度均有较好表现。

- 未来交易机会聚焦商品卖权策略及场内复制外结构策略,期权对冲可有效管控波动风险。

深度阅读

场内外相倚,全市场共兴—金融工程年报(期权篇)详尽分析报告解构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标题:《场内外相倚,全市场共兴—金融工程年报(期权篇)》
作者:张雪慧、张银
机构: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日期:2024年(2023年数据回顾与2024年展望)
主题:中国金融期权与商品期权市场运行情况与2024年期权行情展望

报告围绕2023年中国期权市场的品种扩张、成交表现、市场情绪、波动率特征,以及当前常用期权策略的表现与未来交易机会展开。核心观点包括:
  • 金融与商品期权市场品种增加,金融期权交投规模增长显著,个别股指期权成交甚至超越股指期货成交量,市场整体投机度下降,偏好看涨期权。

- 期权隐含波动率(IV)出现低位震荡,波动率与股指走势负相关较弱,偏度反映情绪分化明显。
  • 商品期权市场持续活跃,成交量与持仓量均稳步上升,成交量加权波动率稳定在20%-25%。

- 期权策略中,替代多头策略能有效降低亏损;备兑策略表现优异;卖权策略在波动率震荡下行情况下较为平稳。
  • 跨品种、跨市场间存在波动率与偏度的统计套利机会。

- 未来关注商品卖权策略、场内复制场外结构(如雪球、固收+、累购)及期权对冲保护的应用潜力。

整体报告以详实数据支持与多维度分析,为投资者提供期权市场全景与交易洞察。[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金融期权市场概况



2.1.1 交投热度分析



截至2023年11月20日,中国场内金融期权品种达12种,涵盖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上交所与深交所多为ETF期权,中金所以股指期权为主。2023年整体日均成交量548.99万张,同比增长6.8%;日均持仓量711.19万张,同比增长26.9%;成交额35.22亿元,环比下降14.1%。其中老四品种(上证50ETF、华泰柏瑞300ETF、嘉实300ETF、沪深300股指期权)成交量和持仓量均同比下降逾20%,而八个新品种增幅惊人(成交量351%,持仓量606%,成交额190%),显示期权市场结构正快速优化,资金向新兴品种聚集。[page::2]

关键数据解读:
  • 老品种成交量占63%,但亏损近26%。

- 新品种虽占37%,但持仓增幅显著,表明市场关注点转向多样化。
  • 总成交业绩:最大成交量达1030万张,体现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


2.1.2 市场结构与投机度



市场投机度通过成交持仓比观察,2022年上半年度为0.94,至2023年下半年度降至0.69,说明市场交易频率下降,参与者更趋理性。成交和持仓中成交PCR均低于1,揭示整体偏好买入和持有看涨期权。持仓PCR与沪深300指数走势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77),说明市场情绪随行情上下波动,但成交PCR与指数相关性低(0.27),体现市场买卖双方力量不平衡,看涨期权交易占优。[page::3,4,5]

2.1.3 波动率与偏度



2023年金融期权市场加权隐含波动率(IVIX)与沪深300指数呈弱负相关(-22.25%),波动率整体处于低位震荡,上半年偏弱,下半年偏强,出现两次明显反弹,分别对应春节前避险需求和10月市场下跌引发的恐慌情绪。隐含波动率和时期波动率随行情波动而震荡,但整体保持平稳。[page::5,6]

隐波中,科创50ETF等新兴品种波动率高于主流ETF,创业板ETF与深证100ETF波动率较高,老品种如上证50ETF和嘉实300ETF长期处于低位分位数震荡。偏度上,不同品种情绪差异显著,上证50ETF及多个股指期权显示乐观情绪(正偏多),而中证500ETF及部分股指期权偏度为负,反映悲观持续。老品种偏度的极端值占比下降,意味着统计套利机会减少。[page::6,7,8]

2.1.4 跨市场隐含波动率及偏度差异



挂钩同一指数的不同期权隐含波动率差值小且表现出均值回归,适合开展跨市场波动率套利策略。创业板ETF和科创50ETF与其他品种波动率差异明显,且不同指数挂钩的期权偏度差较大。偏度回归套利策略也表明,同一指数品种偏度差回归性较好,但不同交易所和指数间可能存在情绪风格差异,应谨慎对待套利机会。[page::7,8,9,10]

---

2.2 商品期权市场概况



2.2.1 交易所规则优化及产品扩容



2023年,商品期权品种增至40个,期权品种覆盖率提升至约54%。大商所调整期权最后交易日规则,使截至到期时间更贴近标的交割月份,优化套期保值效率。各交易所积极推广组合保证金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活跃度,为期权市场健康稳定增长奠定基础。[page::10]

2.2.2 成交与持仓走势



成交量今年维持高位,受行情驱动明显,2023年6月和11月分别由于相关期货持续上涨及走势剧烈,期权成交量爆发。全年日均成交量约409.1万手,同比增长约15%,持仓量531.9万手,增长82.6%。成交额26.2亿元,同比增长67.9%,主力品种入围成交量前三为PTA、甲醇和铁矿。虽然如碳酸锂等大面值新品种上市,但由于传统中小面值品种涨幅更快,成交额增幅低于成交量增幅。[page::11,12,13]

2.2.3 投机度与波动率



商品期权投机度(成交持仓比)整体在0.5–0.9间震荡,高于1的情况多见于行情剧烈或合约换仓期,难持续。部分流动性好品种如PTA、甲醇投机度约1.2,其他高成交品种投机度低,预示持仓需求较强。
成交量加权隐含波动率在20%-25%间震荡,波动率与商品指数波动相关性不强。部分上市较新或波动剧烈品种(纯碱、碳酸锂、原油、尿素、铁矿石)隐含波动率较高,表现震荡波动明显。品种间波动率相关度与标的现货价格相关性较强,市场应关注板块内联动风险,分散管理仓位。[page::14,15,16,17]

---

2.3 金融期权常用策略表现分析



策略分为多头替代、对冲和波动率交易三大类。
  • 多头替代类(牛市看涨价差、卖看跌策略)减少了标的下行亏损,个别品种如中证500ETF卖看跌策略实现正收益。卖看跌策略负Vega特点与市场波动率震荡下降环境相契合,有效平滑亏损。

- 对冲策略:备兑策略(卖出虚值看涨期权同时持有标的)表现最佳,亏损减半甚至获得正收益。保护性看跌策略因支付权利金成本长期亏损最重。领口策略表现介于两者之间。
  • 波动率交易策略(卖跨式和卖宽跨式策略)在震荡下行波动率环境中获利稳健,尤其是创业板ETF及中证500ETF表现突出。宽跨式策略受隐含波动率支撑阻力位影响表现更优。[page::18,19,20,21]


---

2.4 跨市场套利策略分析


  • 波动率套利交易:标的及属性高度相近的同指数不同期权隐波走势高度相关(如华泰柏瑞300ETF与嘉实300ETF期权相关度98.2%),意味着纯粹套利空间有限。标的高度相关但指数不同品种间波动率常出现高低切换,提供更丰富的套利机会。

- 期限结构套利:利用近月与次月隐波差价变化进行对冲买卖。以沪深300与上证50股指期权为例,高效捕捉期限结构波动,回撤低、收益平稳。
  • 偏度回归套利:基于同一指数不同交易所期权偏度差异,结合Delta对冲构建多空组合,年化收益13.82%,最大回撤3.76%。

上述跨市场策略交易中,注意风格转换及手续费对实际收益的影响。[page::22,23,24]

---

2.5 商品期权卖权策略及场内结构复制


  • 商品卖权策略特色:受标的高波动影响较金融期权,重点控制不被行权概率,考虑流动性分散建仓,优化资金效率和风险控制,同时考虑夜盘交易及美式期权提前行权风险。

- 构建原则涵盖行权价格筛选、流动性监控、分散化、风险收益权衡及持仓管理。
  • 历史表现:2023年卖权策略指数年化收益8.9%,最大回撤仅0.9%,但对突发波动事件如硅谷银行倒闭、俄乌冲突敏感,回撤显著。

- 场内复制场外结构:通过牛市看涨价差复制固收+产品,复制雪球和累购结构,并讨论对应成本优势及风险(操作复杂、流动性、自动行权缺失等)。
  • 对冲应用:如期权逆转策略对热门场外雪球产品提供敲入保护,承担部分尾部风险。

- 期货波动加剧时:可用期权动态对冲价格风险,灵活运用虚值期权通过行权或合成期货调控敞口。
该部分结合实盘案例与图表,详尽阐述了商品期权策略应用的多样化及操作细节。[page::25,26,27,28,29]

---

3. 图表与数据深度解读


  • 图1(成交量分布)显示上证50ETF期权占33%,华泰柏瑞300ETF 21%,创业板ETF 13%等主导品种,呈现期权成交高度集中于少数品种格局。

- 图2、图3(持仓市值与成交市值变化):2023年持仓与成交市值均持续攀升,最高持仓市值近5000亿元,暗示市场规模显著扩大。
  • 图4(股指期货与期权对比):沪深300及中证1000期权成交量超越期货手数,但合约乘数因素使期货总体市值更大,显示期权对期货形成互补且同步变动的态势。

- 图5、图6(成交持仓比)反映投机度稳步回落,市场交易趋于理性。
  • 图7-10(PCR指标与沪深300指数关系)持仓PCR与指数负相关性强,成交PCR相关性弱,展现市场偏好持有看涨。

- 图11(波动率走势):IVIX与股指走势低度负相关,波动区间狭小,体现波动市场平稳特征。
  • 图12-13(隐含波动率分布及历史分位数):科创50ETF波动率急升,老品种如50ETF波动率低。

- 图14-18(跨市场隐波差)图19-22(偏度及其差值):标的相同品种间隐波及偏度差值均呈均值回归,适宜跨市场套利,且个别品种存在风格差异。
  • 图24-27(商品期权成交量、持仓量、成交额及投机度)展示商品期权市场成长迅速,PTA、甲醇、铁矿等品种交易活跃。投机度显示大多数品种以持仓为主。

- 图28-31(品种成交及投机度排行)表明市场结构分明,活跃品种集中,投机度差异显著。
  • 图33-34(商品期权波动率走势及品种分布)成交量加权波动率20%-25%,部分品种波动率更高,反映市场关注点与波动来源的异质性。

- 图35(波动率相关性):同板块相关品种波动率高度相关,提醒风险敞口管理需板块分散。
  • 图36-40(策略表现示意图)直观表现策略收益风险特点,备兑策略稳健优异,放大多头收益。

- 图41-46(跨市场各套利策略图)呈现统计套利稳健收益及回撤,期权策略差异显著。
  • 图47-48(卖权策略表现与波动率联系)显示卖权策略抗风险能力较强,历史重大事件有明显回撤。

- 图49-51(雪球复制及期权保护)揭示期权策略在复杂结构复制中的应用及对冲效果。[page::3-29]

---

4. 估值与策略评析



本报告未涉及传统估值模型体现,而聚焦于:
  • 数据驱动的期权市场特征分析(成交、持仓、波动率等量化指标)

- 综合利用期权希腊字母、偏度、期限结构、波动率等金融工程指标,设计多样化套利策略
  • 探索衍生品合约设计与组合策略如牛市价差、卖看跌、备兑、跨式、宽跨式及多种统计套利的组合表现

- 推动场内复制场外品种结构,优化收益风险特征

策略评析注重风险收益比(如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等),注重实盘适用性(如手续费、换仓成本),同时对仓位管理和市场流动性问题给出操作建议。本报告还介绍了期权与期货的组合效应及对冲策略,尤其关注标的相关度与跨市场波动率及偏度差异,体现金融工程的深度应用。[page::17-25]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提示:
  • 市场波动率激增(如2020年新冠疫情、2022年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会导致期权策略大幅回撤,特别是卖权策略。

- 期权策略依托市场流动性,部分商品期权合约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无法及时换仓、加仓或平仓。
  • 期权为复合金融工具,策略实施复杂,操作风险及折价溢价风险存在。

- 美式期权存在提前行权风险,需特别关注合约特征。
  • 交易成本(手续费、滑点)以及换仓频率会对策略实际回报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在期限结构套利策略中。

- 市场风格转换可能扰乱高相关期权组合的统计套利表现,需谨慎判别。
  • 期货市场涨跌停限制与期权上涨交易幅度差异,策略转换存在估值与履约风险。

报告未明确具体缓解方案,但建议分散建仓、止盈操作和动态对冲管理风险。[page::24-28]

---

6. 审慎评价与细微之处


  • 报告立意全面、数据详实,深入解析多个品种和策略运作,但对交易成本和手续费影响的分析欠缺具体量化,实盘收益可能被高估。

- 投机度指标表现依赖于成交与持仓数据,部分新品种上市时间短影响统计意义,需要关注数据连续性。
  • 跨品种、跨市场套利机会存在风格转换影响,报告已经提出但未深入探讨如何有效捕捉或规避。

- 场内复制结构虽具成本优势,但操作复杂、流动性风险和行权时效性问题需更多实操验证。
  • 期权作为对冲及结构化工具,实际应用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策略执行能力要求高,报告阐述风险提示充分但未设立明确的投资者教育机制。

- 数据以2023年11月为截止点,未来行情波动或政策调整可能导致报告结论动态变化。
整体上,报告有充分自主研究支持,保持客观中立,结论符合市场趋势。[page::31]

---

7. 结论性综合总结



本报告系统且详实地描绘了2023年中国期权市场的飞速发展与结构演变:金融期权品种向多样化及活跃新品种聚焦,成交和持仓显著攀升但投机度下降,市场情绪对涨跌表现出明显分化,隐含波动率维持低位震荡,个别情绪激荡事件触发波动剧增;商品期权市场数量和活跃度大幅提升,成交量和持仓量保持稳健上升,交易结构趋于成熟,波动率与商品价格弱相关,策略展示出良好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期权策略表现中,牛市看涨价差与卖看跌均能在下跌市场中降低亏损;备兑策略保持最优回撤收益比;波动率卖权类策略稳定盈利,尤其宽跨式卖权由于支撑阻力位特性显著;跨市场套利策略体现了波动率、期限结构及偏度的均值回归效应,为套利投资提供切实路径。场内期权复制场外结构及尾部风险对冲应用创新突出,为投资者争取收益扩展了工具和空间。

报告也强调合约机制创新(如交易时间、组合保证金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和交易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出对期权市场生态完整发展的关注。未来,投资者可在商品卖权策略、场内复制场外结构、期权对冲尾部风险等领域寻求更优交易机会。

综上,报告全面、深入且数据驱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适合希望深入了解和参与中国期权市场的专业机构和投资者,有助于把握2024年及以后期权市场的动态与机遇。[page::0-31]

---

注:所有数据与结论均来自国泰君安期货研究2024年期权市场年报正文及图表内容,页码引用对应报告原始页码,保证研究内容可追溯。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