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交易的主动基金业绩表现如何?“学海拾珠”系列之一百零八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研究了美国权益主动基金的交易频率和主动份额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发现高主动份额且持仓时长长的“耐心”基金能平均每年获得约2%的超额Alpha,而高主动但频繁交易的基金绩效显著较差。采用五因子和七因子模型验证,持仓时长和主动份额共同决定基金的超额收益。结果表明,耐心且高度主动的基金经理通过投资于高质量、低贝塔、价值型且被其他投资者回避的股票实现业绩超越基准,强调主动管理中“耐心”策略的重要性 [page::0][page::3][page::6][page::7][page::10][page::12]。
速读内容
基金交易特征与业绩表现关系 [page::0][page::3][page::6]
- 研究核心是基金的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两大指标。
- 持仓时长定义为基金对股票持有时间的加权平均,换手率作为补充耐心指标。
- 多项统计数据显示持仓时长和主动份额相互影响基金绩效,真正有超额收益的是主动份额高并且持仓长期的基金。
- 持仓时长短且主动份额高的基金表现最差,年化五因子alpha约为-1.44%至-3.56%之间。
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的双重排序研究 [page::7][page::8]

| 持仓时长/主动份额五分组 | 1 (低) | 2 | 3 | 4 | 5 (高) | 5-1差值 |
|-------------------------|--------|---|---|---|--------|----------|
| 等权重五因子alpha (%) | -1.44 | -1.02 | -0.15 | 0.58 | 2.05 | 3.04 |
| 市值加权五因子alpha (%) | -2.32 | -1.24 | -1.79 | -0.24| 2.23 | 2.69 |
- 图表显示最高主动份额且最长持仓的基金组收益最好,年化alpha超过2%。
- 短期持仓基金业绩普遍欠佳,强调“耐心”的重要性。
换手率与业绩的稳健性检验 [page::8][page::9]

- 使用基金换手率和持股换手率替代持仓时长衡量“耐心”。
- 高主动份额低换手率基金表现优异,频繁交易高主动基金业绩显著较差,五因子alpha负超过2%。
- 说明频繁调整头寸的主动基金难超越基准。
回归分析验证主动份额与耐心交互效应 [page::9]
- 多变量回归控制基金规模、费用率、跟踪误差等,发现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交互项显著正向影响基金alpha。
- 高主动份额基金若伴随耐心策略,才能获得显著超额收益。
基于持股的“总”回报表现分析 [page::10]
- 采用DGTW调整回报方法排除交易成本影响。
- 高主动份额且长持仓基金组合年化DGTW调整超额回报达2.56%,五因子alpha达3.39%。
- 强化“耐心”主动管理带来的业绩优势。
高主动份额耐心基金的选股特征分析 [page::11][page::12]
- 高频交易基金倾向于投资高贝塔、小市值、低账面价值比股票,表现不佳。
- 耐心基金偏好低贝塔、价值型、高质量股票(盈利增长、低不确定性、高派息)。
- 质量因子(Quality minus Junk, QmJ)显著解释耐心高主动份额基金超额收益。
- 这说明基金经理通过投资高质量成长且被低估的股票获取超额收益。
结论总结 [page::12]
- 基金业绩主要来自高主动份额和长持仓时长的耐心策略。
- 高频交易并不能获得超额回报,且经常带来负alpha。
- 建议投资者关注基金的主动份额与交易频率,挖掘真正具有耐心和主动管理能力的基金经理。
深度阅读
报告详尽分析 — “低频交易的主动基金业绩表现如何?‘学海拾珠’系列之一百零八”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低频交易的主动基金业绩表现如何?“学海拾珠”系列之一百零八》
- 作者:严佳炜(执业证书号:S0010520070001)、钱静闲(执业证书号:S0010120080059)
- 发布机构:华安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2年7月
- 研究主题:美国权益基金中基金交易频率(持仓时长、换手率)、主动管理程度(主动份额)与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引申至国内基金市场的潜在启示。
- 核心论点:
- 在主动份额较高的基金(即与基准持仓差异较大)中,那些采取“耐心”投资策略(持股周期较长,交易频率较低)的基金表现优异,每年可实现约2%的超额阿尔法(Excess Alpha)。
- 频繁交易的主动基金并未跑赢基准,反而表现较差。
- 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共同作为评估基金主动管理与业绩的重要维度,识别出真正主动且耐心的基金管理者。
- 评级及目标价:报告本身为学术和投资研究性质,不涉及评级或具体目标价,且强调风险提示不构成投资建议[page::0][page::3].
---
2. 章节深度解读
2.1 简介
- 关键论点:
- 主动管理基金的业绩普遍不显著优于基准,甚至略低。但少部分基金能实现长期超额收益。
- 文献一直未能得出基金持有期限(持股周期)与业绩直接的关联结论,部分原因是未区分主动程度不同的基金组别。
- 本文通过对美国权益基金1990-2013年数据,以持仓时长和主动份额两个维度做 5×5 双重排序组合,发现:
- “耐心”且主动份额高的基金能跑赢大盘,五因子模型年化净 alpha 达2.05%。
- 高频交易(短持有期)的基金无论主动份额多少,表现均不佳,甚至负 alpha 显著。
- 研究方法:
- 采用CRI共同基金数据库和13F持仓数据,结合市场、规模、价值、动量、流动性等经典因子模型(五因子及七因子模型)评估基金业绩。
- 三种指标衡量持股时间:基金持仓时长(基于季度末持仓的加权平均持有期)、基金持股换手率(季度持股变化)、基金报告中的基金换手率(年度累计买卖金额与净资产比)[page::3].
2.2 数据与方法与描述性统计
- 数据来源:
- CRSP数据库主动管理美国权益基金,剔除非纯权益基金(要求股票配置≥80%)。
- 基金规模下限为1000万美元。
- 基准以基金自我声明的基准为主,缺失时用持仓最接近的基准指数替代。
- 主动份额定义:
- 衡量基金组合与基准组合的持仓差异度,计算两者股票权重差异总和的一半,范围0%-100%(0%即完全被动,100%几乎无重叠)[page::4].
- 持仓时长计算:
- 复杂加权计算标的持有时间长度,考虑买卖情况和季度持仓权重,采用过去20季度(约5年)持仓数据计算平均持仓时长。
- 说明举例:基金持有IBM和Ford股票不同期限的加权持有时间,用于计算该基金整体持仓时长。
- 换手率指标:
- 基金年度换手率:年内买入和卖出金额之和与平均净资产比。
- 基金持股换手率:季度末持股之间的变化百分比,按季度平均。
- 样本描述:
- 主动份额平均77%,持仓时长平均约1.36年。
- 持仓时长短暂的基金约8个月以下(五分位),长期持仓基金大于2年。
- 换手率跨度极大,最低五分位基金换手率低于27%,最高分位超过119%。
- 主动份额与换手率或持仓时长无强相关,持仓时长与持股换手率高度负相关(-82%),证明两指标有效区分不同交易频率类型基金。
- 主动份额高的基金通常体量较小,相关性为负(-17%)[page::5][page::6].
2.3 “耐心”指标、主动份额和基金业绩
- 双重排序业绩分析:
- 将基金基于持仓时长与主动份额分为25个组合,测算每年五因子和七因子净回报的alpha。
- 结果显示,只有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均处于最高五分位的基金组合,才能实现明显正alpha(约2.2%,相关t统计量均>2),统计学显著且经济上含义明确。
- 反之,即使主动份额高但持仓时长短的基金,平均alpha为负(大约-1.64%),而低主动份额、持仓短的基金表现更差。
- 市值加权与等权重投资组合结果一致。
- 大型基金持仓时长和业绩关系:
- 大型基金频繁交易带来的负alpha尤其显著(最大市值加权组合alpha -3.56%,t=2.92),暗示频繁交易对大型基金更具负面影响,可能来自交易成本或流动性挤压。
- “耐心”投资策略对大型基金正面贡献有限,但其负面效应明显。
- 基金换手率替代指标验证:
- 基金换手率与主动份额同时分类同样得出频繁交易基金表现差的结论,虽然基金持仓时长与换手率高主动基金组合有少许差异。
- 多变量面板回归:
- 控制跟踪误差、资金流动、规模及费用率,交互项检测高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显著正相关于超额回报,换手率交互显著负相关。
- 即使剔除其他影响因素,耐心且主动的基金依然表现优异,证实上述发现的稳健性[page::7]...[page::9].
2.4 基于持股的总回报评估
- 基于持股的总回报计算:
- 通过模拟持股期间每日回报加权(DGTW调整法),估计基金持有股票期间的毛回报(不扣除交易成本和管理费)。
- 结果确认:高主动份额且持股时长长的基金组合实现最高的DGTW调整总回报(年化2.56%)、五因子alpha(3.39%),且均具有统计显著性。
- 高频交易基金表现依然不佳,支持过度自信和交易成本假说。
- 该指标有助区分管理技能与交易成本导致的业绩下降[page::10].
2.5 高主动份额耐心基金业绩的解释
- 因子风险暴露对业绩解释:
- 利用七因子模型(市值、账面市值比、动量、流动性、Betting against Beta、Quality minus Junk等因子)回归高主动份额和高/低持仓时长基金的多空组合收益。
- 主要发现:
- 高主动份额且耐心基金在市场因子调整后仍有显著正alpha(约3.28%-3.68%),即不完全依赖市场风险因子。
- 高主动份额基金尤其倾向买入低贝塔(安全)、大市值、高账面市值比、低动量股票,与价值投资特征相符。
- 添加品质因子(QmJ)后,alpha下降,表明其优异表现可部分归因于投资于高质量股票。
- 频繁交易基金的负业绩不能用这些因子解释,可能与管理者策略或过度自信有关。
- 结论:
- 耐心且高主动份额经理的超额收益来自对高质量、价值且低贝塔安全股的长期持有[page::11][page::12].
2.6 结论总结
- 主动份额和交易频率(持仓时长)共同决定基金表现好坏。
- 仅高主动份额同时持仓周期较长的基金能实现显著超额收益。
- 高频交易的基金普遍表现欠佳,不论主动程度。
- 精准识别真正主动和耐心的基金管理者,有助于投资者提升基金选取效率。
- 该策略背后的投资风格为选择被市场低估的高质量、价值、安全股票并持有较长周期,等待套利机会兑现。
- 文献基于国外历史数据,提醒投资者审慎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指示[page::12].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表1:基金样本的描述性统计[page::6]
- 内容:
- Panel A:基金交易频率(换手率、持仓时长)、主动份额、基金规模(对数)、费用率、股票持仓数等统计特征。
- Panel B:按主动份额五分位的临界值及交易频率指标(持仓时长、基金换手率等)。
- Panel C:关键变量间的Spearman秩相关矩阵。
- 数据趋势:
- 平均主动份额高达77%,显示样本内基金整体主动管理程度较高。
- 持仓时长波动较大,最大达4.74年,换手率跨度巨大,最大甚至超2500%,说明存在极端活跃交易的基金。
- 主动份额与换手率和持仓时长相关性低,但持仓时长与持股换手率高度负相关(-82%),体现两指标有效区分高频和低频交易基金。
- 规模与主动份额负相关,表明主动基金一般规模较小。
- 结论:
- 统计特征支持研究假设,主动份额和持股换手率是独立的基金特征维度,可以用于深入分析基金管理策略与业绩。
---
3.2 图表2: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组合的基金净回报五因子和七因子alpha[page::7]
- 内容:
- 对25组合市场表现的Alpha估计(等权与市值加权双重排序)。
- 主要展示持仓时长(1-5五分位)与主动份额(1-5五分位)组合的年度超额收益。
- 数据趋势:
- 最显著的是主动份额和持仓时长均处于前五分之一的组合,等权重五因子alpha达到2.22-2.23%,t值均显著,市值加权回报数据一致。
- 持仓时间短且主动份额低的组合显著负alpha,达-1.04%至-2.32%不等。
- 高频交易且主动份额高的基金仍表现负alpha,年化约-1.64%。
- 主动份额和持仓时长之间存在明显交互效应,即仅高主动份额的基金在持仓时间较长时才跑赢大盘。
- 结论:
- 成功超额收益不仅依赖积极主动的选股能力,也依赖于耐心持有策略。
---
3.3 图表3:基金换手率与主动份额的五因子Alpha[page::8]
- 内容:
- 显示以基金年度换手率和持股换手率与主动份额双重分类下基金的净收益五因子alpha。
- 数据趋势:
- 低换手率与高主动份额组合表现最佳。
- 高频交易且高主动份额基金alpha显著为负(年约-2.77%和-2.36%)。
- 换手率指标同样验证了持仓时长指标的分析结论,耐心交易对应更好业绩。
- 结论:
- 交易频率是基金业绩表现的重要负面因子,对主动管理的基金尤为如此。
---
3.4 图表4: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的面板回归分析[page::9]
- 内容:
- 多变量回归结果,五因子alpha为因变量,主要解释变量包括持仓时长、主动份额、换手率,及其交互项,控制基金规模、费用率、跟踪误差等。
- 关键点:
- 持仓时长对alpha有正向显著影响(系数正且有一定统计显著性)。
- 高主动份额与持仓时长的交互项为正且统计显著,证实两因素合力提升基金表现。
- 主动份额与换手率的交互项为负,证明高频交易削弱主动基金业绩。
- 控制了时间和基准固定效应,结果稳健。
---
3.5 图表5:基于持股的总回报五因子Alpha[page::10]
- 内容:
- 结合基于持股权重的DGTW调整回报和毛回报,展示持仓时长与主动份额双重排序下基金表现。
- 体现基金“管理技能”而非交易成本。
- 趋势分析:
- 高主动份额和持仓时长高的基金获得最高的年化DGTW调整回报(2.56%)和alpha(3.39%)。
- 短持仓基金表现较差,验证了持仓时长对业绩的重要性。
- 结果表明,积极且耐心的基金经理确实拥有投资技能,而非仅因避开交易成本或流动性问题。
---
3.6 图表6:因子载荷回归解释高主动份额耐心基金的优异业绩[page::11][page::12]
- 内容:
- 多种因子(市场、规模SMB、价值HML、动量UMD、流动性、Betting against Beta、质量因子QmJ)对不同基金组合月度多空收益的解释力分析。
- 主要看高主动份额和高/低持仓时长基金的alpha及因子暴露。
- 分析:
- 高主动份额且长持仓基金表现出正alpha,且因子暴露表明偏好低贝塔、大盘、高账面市值比、低动量股票。
- 质量因子(QmJ)能够显著解释其超额收益,减少alpha。
- 短持仓基金负alpha无法由这些因子解释,显示策略的不利。
- 结论:
- 这些基金的超额收益源于偏好价值型高质量股票及耐心持有。
- 相反,短期频繁交易策略不依赖主流因子,且表现不佳。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为学术研究性质,未涉及传统估值模型(DCF、市盈率等)内容,故本部分不适用。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文中风险提示明确:
- 研究结论基于历史数据和美国市场文献总结,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市场或未来。
- 报告中无具体投资建议,不代表实际投资行动指示。
- 市场、政策、经济等外部风险因素未详细展开,但文献性质使得历史业绩解释有一定局限。
- 风险缓解策略:
- 报告无针对风险明确的缓解策略,重点提示用户需谨慎解读和应用研究结论[page::0][page::12].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数据局限性:
- 研究基于美国权益基金,样本主要为1990-2013年,最新市场环境及其他矩阵可能存在不同表现。
- 主动份额及持仓时长计算依赖季度末数据,可能对高频交易内的短期变动捕捉不足。
- 表述谨慎性:
- 尽管报道发现“耐心”与“主动份额”有交互效果,仍强调长期持有单因子本身不能解释业绩,有控制组和复杂模型支撑,体现审慎态度。
- 未包含的因素:
- 报告未涉及费用和税收对净回报的深度影响、以及市场波动性对基金表现的复杂交互。
- 主动管理基金规模较大的报酬与持仓时长负相关,这与传统对规模经济的期待存在一定矛盾,需进一步研究。
- 结论强度:
- 结论集中于平均水平,个别基金表现差异可能较大,报告指向群体规律而非个案推荐。
---
7. 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通过基于CRSP数据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美国权益主动管理基金的“耐心”投资策略与主动份额如何共同影响基金的超额业绩。基于持仓时长、换手率和主动份额三个独立指标,作者发现:
- 只有同时具备较高主动份额和较长持仓时长的基金,其超额收益显著、稳定,年化五因子Alpha约为2%-3%,呈现经济和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优越。
- 高频率交易的主动基金则普遍表现欠佳,且负相关较强,尤其在大型基金中体现出更加明显的负alpha,暗示交易频繁带来的成本和负面价格影响。
- 持仓时长与主动份额呈现强交互作用,简单的单变量分析难以揭示真正的主动管理技能,必须结合二者维度识别“耐心且真正主动”的基金管理团队。
- 通过因子风格暴露分析,能够解释高主动份额且耐心基金的表现主要来源于对低贝塔、安全、价值和高质量股票(高QmJ因子暴露)的偏好及长期持有,而非市场或其他传统因子风险溢价。
- 基于持股的“总”回报分析验证,其业绩优势并非源于交易成本节省或短期价格影响,而是基金管理者具备真正的投资技能。
综上,报告强调以基金交易频率和主动程度作为维度评估主动管理基金的有效性,同时为国内基金市场提供了通过“耐心”和“主动份额”筛选绩优基金管理者的参考思路。值得注意的是,该结论基于历史美国基金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结合自身市场与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
---
图表举例呈现
图表1核心描述性统计(摘录关键数据段)
| 指标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 主动份额(Active share) | 77% | 16% | 20% | 100% |
| 持仓时长(Fund duration) | 1.36年 | 1.75年 | 0.00 | 4.74年 |
| 换手率(Fund turnover ratio)| 85% | 80% | 0% | 2579% |
| 持股换手率(Fund holdings turnover)| 162% | - | 0% | 747% |
该表显示主动份额与换手率指标相对独立,且持仓时长指标涵盖了较大差异,支持后续交互作用分析[page::6].
---
总体立场与建议
此研究文献立场客观,侧重于验证并解析主动份额及持仓时长对基金表现的影响,揭示耐心持有是优秀主动管理表现的关键特征,且频繁交易往往不利于业绩。基于严谨数据和多模型回归,结果具备较强说服力与实证支撑。
同时,报告保持谨慎,明确历史数据局限,且无直接投资建议。适合对基金管理策略有研究兴趣的专业投资者或学者轻资产借鉴,辅助增厚基金评价框架。
---
(全文引用及论断页码标注见各段后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