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量化投资策略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基于2010年以来次新股数据,分析其行业分布、基本面特征及行情独立性,揭示次新股在开板后存在显著回撤及事件驱动反弹机会。次新股在创业板和中小板ROE显著优于非次新股,行情独立性受市场状态和上市密度显著影响,且低估值及大幅回撤的次新股具有较明显的正向投资事件效应,为投资提供参考。[page::0][page::3][page::5][page::10][page::15][page::16][page::18][page::20]
速读内容
次新股行业与上市趋势 [page::3][page::4]

- 2014年后主板占比提升,2017年达到高峰,新股集中在机械、基础化工、医药、电子及计算机等行业,房地产、煤炭、银行等行业上市较少。
- 2016年连续涨停天数均值达最高13天,2020年已降至3.8天。
次新股盈利能力分析——ROE表现 [page::5][page::6][page::7]



| 板块 | 次新股 ROE均值 | 非次新股 ROE均值 | 均值差 | 次新股胜率 |
|----------|----------------|------------------|--------|------------|
| 主板 | 11.6% | 10.6% | 1.1% | 75% |
| 中小板 | 11.3% | 8.4% | 2.9% | 80% |
| 创业板 | 13.1% | 5.4% | 7.7% | 100% |
- 创业板和中小板次新股ROE显著优于非次新股,主板差异不大。
- 大多数行业次新股ROE均显著高于非次新股,电子和通信行业差异最明显。
次新股成长能力分析——净利润增速表现 [page::8][page::9][page::10]



| 板块 | 次新股净利润增速均值 | 非次新股净利润增速均值 | 均值差 | 次新股胜率 |
|----------|----------------------|------------------------|--------|------------|
| 主板 | 20.7% | 15.3% | 5.3% | 56% |
| 中小板 | 13.8% | 11.0% | 2.8% | 47% |
| 创业板 | 16.7% | 5.3% | 11.4% | 60% |
- 不同板块次新股与非次新股净利润增速差异均不显著,多数行业间差异没有统计显著性。
次新股行情独立性及市场状态影响分析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用申万新股指数与沪深300、上证综指、中证500指数60天滚动相关系数衡量,牛市及新股上市密集期内次新股行情独立性更高,特别是相较沪深300指数独立性最强。
- 不同市场状态、不同新股上市密度下,行情相关性存在统计显著差异。
次新股开板日后的事件投资机会分析 [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 开板后次新股普遍经历明显回撤阶段,平均累计相对收益60天达-5.7%。
- 以累计相对收益回撤幅度定义的事件显示回撤幅度超过-30%至-35%时,后续40日平均累计收益明显反弹,绝对收益率约5.77%-7.29%。
- 以相对估值(E/P(TTM)差值)定义事件时,低估值群体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事件效应,20日内绝对收益达5.57%-5.62%。
重点关注今年表现极端次新股梳理 [page::19]
- 今年上市的相对收益率最低与相对估值最高的各15只股票名单,覆盖主要机械、电子、基础化工等行业,便于投资者重点关注样本。
深度阅读
次新股量化投资策略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次新股量化投资策略研究》
- 作者:任瞳、麦元勋
- 发布机构:招商证券
- 发布日期:2020年6月22日
- 研究主题:次新股市场的基本面特征、行情独立性及事件投资机会。
本报告基于2010年以来次新股数据,始终围绕次新股展开研究,内容涵盖了次新股的基本面描述、盈利与成长能力分析、行情独立性研究、基于事件的投资机会挖掘、股票梳理等。作者明确指出次新股的行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并在开板日后出现调整回撤时展现了明显的正向事件效应。报告并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但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策略参考框架。风险提示强调了模型基于历史数据,未来政策和市场变化可能使模型失效。[page::0]
---
二、逐章深度解读
1. 次新股的描述性分析
- 关键论点:
- 从2006年到2020年4月,整体次新股上市数目波动明显。2012-2013年IPO暂停,新股上市骤减,两只借壳上市。2014年IPO重启后,上市数量逐年增多,2017年达最高峰438家,2018年再次下降,2019年科创板推出后回升。
- 上市板块结构发生变化,2014年前主要是中小板和创业板,2014年后主板新股比例显著上升,科创板2019年才加入市场。
- 行业上,新股以机械、基础化工、医药、电子、计算机为主,而房地产、煤炭、银行、钢铁等板块新股数量较少。
- 数据及趋势:
- 图1清晰显示各年份及板块新股数量,展示了新股市场结构演变。
- 图2体现出主要行业的次新股数量排名,表明相关行业企业较多渠道上市。
- 2016年新股上市前连续涨停均值最高(接近13天),之后逐年下降至2020年3.8天(表1),反映政策收紧和市场节奏放缓趋势。
- 逻辑与假设:
- 次新股“一字板”连续涨停主要受IPO发行制度、资金追捧影响。
- 次新股生存数量和行业选择受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及政策导向影响。
该章节为全报告提供市场背景和基本认知框架,为后续盈利和独立性分析奠定基础。[page::3][page::4]
---
2. 次新股的基本面特征分析
2.1 盈利能力分析
- 关键论点:
- 以摊薄后净资产收益率(ROE)评价盈利能力。
- 主板次新股与非次新股ROE大体相当,差异不大。
- 中小板和创业板次新股ROE显著高于非次新股,创业板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 高频差异行业集中于电子和通信,次新股优势明显。
- 数据及趋势:
- 图3-5绘制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次新股与非次新股ROE长期时间序列。
- 表2的符号秩检验表明创业板次新股ROE均值13.1%,比非次新股高7.7个百分点,且100%胜率。
- 表3行业细分显示电子行业次新股ROE高达12.1%,远超非次新股2.5%,且全样本ROE胜率100%。
- 逻辑及假设:
- 次新股普遍为业绩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尤其在创业板等新经济领域。
- 主板次新股因为行业结构和成熟度相对更稳定,盈利能力差异不大。
- 利用非参数统计保证结果的稳健性。
2.2 成长能力分析
- 关键论点:
- 使用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度量成长性。
- 不同板块中次新股与非次新股净利润增速差异不显著。
- 行业层面存在较大波动,个别行业差异显著(食品饮料次新股成长性偏低)。
- 成长性指标波动较大,且多数差异不具统计显著性。
- 数据及趋势:
- 图6-8展示板块层面的净利润增速走势,创业板次新股增速在-15%~60%波动,整体偏高。
- 表4显示各板块差异均不显著。
- 表5行业层面铁矿、电子出现大幅差异,但大多统计不显著。
- 逻辑及假设:
- 净利润增速波动大可能受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影响。
- 成长性差异不显著说明次新股不一定表现成长更快,但盈利能力较优。
该章节通过丰富的统计图表和严谨的非参数检验,呈现了次新股相对盈利和成长的特点,为理解次新股质量提供量化发现。[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
---
3. 次新股行情的独立性分析
3.1 行情独立性的衡量
- 论点:
- 用申万新股指数与沪深300、中证500及上证综指的滚动相关系数衡量独立性。
- 相关系数越低,表示次新股行情越独立。
- 相关性存在时间变化,2014年后偏向中证500(中小市值指数)。
- 特定阶段(2014年底~2015年初,2017年中~2018年初)次新股与沪深300相关性最低,行情独立性强。
- 数据:
- 图9展示了不同指标之间60天滚动相关系数和关键时间点明显低谷。
3.2 市场状态划分
- 论点:
- 把市场分为牛市、熊市和震荡市,考察不同时期相关性差异。
- 牛市期间次新股与核心指数相关性最低,显示独立行情最明显。
- 熊市相关性最高,次新股表现更趋同于大盘。
- 独立性与沪深300指数相关性最低。
- 数据:
- 表6市场状态区间划分清晰。
- 图10为市场状态与指数走势时间轴可视化。
- 表7通过方差分析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确认相关系数差异显著。
- 图11柱状图具体展示三类市场状态相关系数差异。
3.3 新股上市密度
- 论点:
- 新股发行密集度对次新股独立性有显著影响,密集期相关性低,独立性提高。
- 平时与无新股上市期相关性较高。
- 沪深300指数相对独立性仍最高。
- 数据:
- 图12日度新股上市数量显示发行节奏波动。
- 表8方差分析确认新股数量对相关系数影响显著。
- 图13可视化不同发行密度下相关系数差异。
- 逻辑:
- 多新股上市提升市场关注和资金分配,增强次新股板块的独立性。
- 市场状态影响次新股与大盘的联动关系,牛市资金结构可能更关注新兴成长股。
本章节理论与实证结合,细致剖析次新股行情的独立性及影响因素,对把握次新股投资时机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视角。[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4. 次新股的投资机会分析
4.1 基于累计相对收益回撤事件分析
- 特点:
- 由于新股首日涨跌幅限制及连续涨停模式,开板后一般伴随明显价格回撤,形成买入机会。
- 研究样本为2010年起不含科创板股票的次新股。
- 图14、15表明开板后250个交易日内,累计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均先跌后趋稳定,投资胜率从初期45%降至25-35%。
- 事件定义及挖掘:
- 表9设定7个事件门槛,基于首次累计相对收益回撤幅度(-5%到-35%)。
- 图16显示回撤越深,后续40日平均累计收益率越高,表现出明显正向反弹效应。
- 图17胜率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深度回撤后的投资机会优势,相对胜率较均衡。
- 逻辑:
- 回撤幅度大的次新股释放获利盘压力,底部筑牢后可能迎来上涨动力。
- 多头资金介入低位资产,重塑价格期待。
4.2 基于相对估值事件分析
- 定义:
- 个股E/P(TTM)与所属行业E/P差异反映相对高低估,正值表示低估。
- 设定5档区间,从低估到高估对应事件。
- 结果:
- 图18、19表明低估值(特别是触及0.005以上)的次新股在事件后20日表现出明显正收益和胜率优势。
- 高估值对应正向效应弱或缺失。
- 总结:
- 相对估值优势明显的次新股具备更大的后续上行动力,价值驱动明确。
该章节结合制度特征和市场行为,借由事件分析揭示次新股开板后行情特征,为投资者探索切入和退出点提供了实证支持。[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
5. 相关股票梳理
- 针对2020年上市的次新股,分别列出:
- 相对收益率最低的15只(如603949.SH雪龙集团-45.29%,300822.SZ贝仕达克-44.99%等)。
- 相对估值优势最大的15只(如002978.SZ安宁股份,0.0373;002988.SZ豪美新材,0.0330等)。
- 通过个股层面的梳理,明确市场上一些典型深度回撤和低估值标的,方便投资者跟踪并实施策略。
- 该部分结合前文分析结果,体现了量化策略的实用导向。[page::19][page::2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1(2006-2020新股数量及板块分布):展示IPO数量和板块动态,体现市场制度及监管环境影响。
- 图2(2006-2018新股行业分布):机械、基础化工和医药为首的行业成为新股主力,反映产业结构转型。
- 表1(连续涨停天数):2016年平均涨停13天,之后逐年减少至3.8天,显示监管趋紧。
- 图3-5、表2-3(ROE分析):次新股盈利能力优势明显且差异统计显著,特别在新经济成长板块。
- 图6-8、表4-5(成长性分析):净利润增速差异不显著,反映成长能力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
- 图9、11、13及表7、8(行情独立性):相关系数均显示次新股行情具备相对独立性,且在牛市和新股密集期更突出。
- 图14-15(开板后收益率和胜率):明显的价格回撤和低胜率提醒投资风险。
- 图16-17(相对收益率回撤事件):深度回撤后出现反弹机会,窗口收益率和胜率提升。
- 图18-19(相对估值事件):低估值样本表现良好,增强投资信心。
整体图表与数据相辅相成,既揭示了宏观和中观市场动态,又聚焦个股层面的估值与行情机会,数据充分支撑了报告论点。[page::3-20]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通过相对估值(个股E/P与行业E/P差异)定量研究次新股投资机会,未采用DCF等绝对估值模型。估值指标作为事件分类基础,简洁直接地反映估值优势。尽管未详细透露估值计算细节,但相对估值指标结合行业基准,属于常见估值判断方式,准确反映个股估值偏离程度,为捕捉价格修复机会提供定量支持。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风险提示明确指出模型依赖历史数据,政策、市场环境变动或制度改革可能导致失效。
- 对个股和基金的提及仅表达相关性,不构成投资建议。
- 没有特别针对次新股潜在的高波动性、流动性风险进行深入展开,未来研究还需考虑这些动态风险。
总体风险提示稳妥,强调模型及结论存在不确定性,提示投资者注意制度环境变化影响。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该报告观点客观,基于实证和统计检验,但存在些许潜在局限:
- 成长能力分析中差异不显著,可能受数据噪声或样本选择影响,暗示成长指标或不足以全面评判次新股优劣。
- 部分行业样本较小(如综合行业),统计显著性不足,个别结论可能缺乏普适性。
- 投资机会分析聚焦开板后回撤和相对估值,未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周期、资金面变化对行情的影响。
- 对科创板股票排除,未来科创板作为重要新股板块,相关特征可能需独立研究以提升模型适用性。
- 事件窗口设定(120-250个交易日)相对较长,短期市场变化对因果推断存在挑战。
- 研究截止至2020年4月,疫情后市场变化未纳入,可能影响模型预测的稳定性。
综上,报告兼具数据严谨性和实际指导意义,但提示对模型的应用需审慎,并关注制度与市场环境变化。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全面细致剖析了中国A股次新股自2010年以来的多层面特征,结合丰富数据与统计检验,得出以下核心观点:
- 基本面:次新股普遍具有优于非次新股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创业板和中小板,表现出明显优势,尤其是电子、通信行业差异最大;而成长能力方面,次新股与非次新股差异不显著,行业间存在较大波动。
- 市场行情独立性:次新股行情相较大盘具有较高独立性,尤其在牛市和新股发行密集期更为明显。次新股相对沪深300指数的独立性显著高于对中证500和上证综指。
- 开板后事件投资机会:次新股上市开板后普遍存在价格回撤,深度回撤(相对收益率-30%及以上)往往带来显著正向回报和胜率提升,表明存在时机窗口。相对估值优势明显的次新股亦表现出更好的后续行情。
- 实证支持与策略指引:通过非参数检验与事件分析,报告验证了次新股作为独立且有潜在超额收益机会板块的地位,为投资者提供了系统化策略框架。
- 图表贡献:涉及新股数量与结构演变、行业分布、盈利成长态势、行情独立性滚动相关、事件投资绩效等图表,数据全面且相互印证,有力支持文本论断。
报告基于稳健的量化方法,结合政策导向及市场实践,兼顾统计显著与经济意义,为投资者理解次新股特性及制定相应的量化投资策略提供了系统参考,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贡献。
---
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 数据多来自Wind资讯与招商证券内部统计。
- 报告全文包括22页,所有结论均基于明确标注页面的统计结果和图表分析。
---
注释溯源示例:
本分析综合了报告第0至第21页的所有文本和图表内容,多处重要结论标注为[page::页码]表示具体出处。
---
总结
本报告系统分析并实证了次新股市场的基本面和行情特征,揭示其作为独立类别的市场地位和投资价值,尤其强调开板后的价格回撤与相对估值事件形成较好的交易机会。研究的严谨性和细致性为投资者认识和布局次新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量化工具,值得参考但需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