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泰高股息率模型精选打新底仓规模测算:约 11 万亿元网下打新底仓规模测算模型介绍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2016年下半年A股市场网下新股申购数据,构建了测算打新基金底仓规模的模型,估算全市场打新底仓规模约达11.4至11.5万亿元人民币。报告详细分析了不同法人类型及投资者类别的底仓市值分布,发现C类法人(非公募基金、社保、企业年金及保险)占比约40%,B类法人(企业年金及保险)占36%,A类法人(公募基金及社保基金)占24%。企业年金的平均底仓规模显著高于公募基金,是基金平均底仓的5.5倍,反映其在打新领域的重要地位。该模型通过沪深市场最高申购市值求和,采用两种申购数量估算方法确保数据稳健性,风险提示模型存在一定测算误差可能[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

速读内容


打新底仓规模测算模型介绍 [page::0][page::1]

  • 利用2016年下半年Wind数据,结合各机构有效申购数量和价格,测算各打新基金的底仓规模。

- 申购市值基于申购数量与发行价相乘,沪深两市最高申购市值之和作为底仓规模下限。
  • 模型估计全市场打新底仓规模约11.4万亿元人民币

- 法人投资者分为A类(公募基金、社保基金)、B类(企业年金、保险)、C类(其他投资者)[page::0][page::1]

新股网下申购机制及投资者分类 [page::1]

  • 新股申购分为网上申购(面向小资金投资者)和网下申购(面向机构及高市值投资者)。

- 网下申购市值门槛高达3000万至6000万元,配售无抽签,获配率100%。
  • A类投资者占网下配售总量至少40%,B类不少于20%,配置比例受法人类型限制。

- 机构顶格申购申报股数即为网下申购上限,且申购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规模,成为打新底仓规模的理论下限[page::1]

申购数据处理的细节与估算方法 [page::2]

  • 申购数量区分“总申购数量”和“有效报价的申购数量”,简化统计用两种方法:

1. 总申购数量×发行价,高估申购市值;
2. 有效申购数量×发行价,低估申购市值。
  • 投资者名称因近似被视作不同个体处理,暂不合并,确保统计覆盖全面。

- 法人投资者类型决定获配比例,对底仓规模估算影响主要体现在分类汇总阶段[page::2]

打新底仓规模测算结果汇总 [page::3][page::4]


| 法人投资者类型 | 机构家数 | 总市值(亿元) | 平均市值(亿元) | 市值中位数(亿元) |
|--------------|---------|-------------|--------------|----------------|
| A类法人投资者 | 1776 | 2746.6 | 15.47 | 11.11 |
| B类法人投资者 | 753 | 4111.4 | 54.6 | 37.86 |
| C类法人投资者 | 2310 | 4643.8 | 20.10 | 8.46 |
| 合计 | 4839 | 11501.7 | - | - |

| 投资者类型 | 机构家数 | 总市值(亿元) | 平均市值(亿元) | 市值中位数(亿元) |
|-----------|---------|-------------|--------------|----------------|
| 公募基金 | 1723 | 2562.3 | 14.87 | 11.00 |
| 企业年金 | 309 | 2534.6 | 81.53 | 52.42 |
| 保险公司 | 213 | 812.4 | 38.14 | 38.13 |
| 其他类别 | - | - | - | - |
  • 企业年金底仓规模虽机构数远少于公募基金,但平均规模高出5.5倍。

- C类法人投资者占全体底仓市值40%,B类36%,A类24%。
  • 股灾后IPO改革提振打新热情,打新底仓成为机构资金重要配置领域[page::3][page::4]


模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page::0][page::5]

  • 模型为粗略估算,可能存在误差,不构成直接投资建议。

- 免责声明详述报告使用限制、风险说明及版权声明等[page::5]

深度阅读

资深金融分析师对《华泰证券:打新底仓规模测算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华泰高股息率模型精选打新底仓》
作者:林晓明、陈烨
发布机构:华泰证券研究所
发布日期:2017年1月17日
研究主题:A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打新”策略,着重从申购资料测算市场整体“打新底仓”规模。
核心论点
  • 通过测算2016年下半年网下新股申购的市值,可以估算构成“打新基金”底仓的规模,下限约11万亿元。

- 报告进一步细分法人投资者类型(A类:公募基金与社保基金,B类:企业年金及保险,C类:其他法人)和投资者类型,分析其底仓市值分布和特点。
  • 报告认为,网下申购市值受到基金法限制,打新底仓等同于投资者能够申购投入新股的市值规模。

- 报告贴心提醒该模型仅为粗略估计,不构成直接投资建议。

总体来看,报告通过详实的IPO网下申购机构数据,构建“打新底仓规模”测算模型,量化出A股市场机构为参与新股申购所准备的资金规模。报告重点突出打新作为近年来机构投资重要策略之一的显著资金规模,暗示打新基金的重要性和市场影响力。[page::0][page::1][page::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底仓规模测算模型与网下申购机制介绍》



本章节主要阐述:
  • 打新底仓规模定义:通过网下新股申购市值估算打新基金整体底仓规模。

- 关键公式解释

新股总股本数 = 申报股数 × 获配比例 × 获配率

其中,申报股数是有效申购数量,获配比例即网下发行股数与有效申购股数之比,获配率为新股申购价格在有效询价范围内而得到的分配比例,通常是100%。网下申购的特点在于配售无抽签,申购价格有效就必定配售。
  • 机构申购资金上限:基金法规定新股申购市值不能超过基金自身规模,因此机构的打新申购市值可视作底仓规模的下限。

- 数据来源与方法:使用Wind资讯数据库,下载2016年下半年新股发行数据和机构申购明细,计算每只基金的申购股数乘以发行价分别得出沪、深两市的申购市值并加总,得出该基金打新底仓规模。
  • 测算结果:估算出全市场打新基金底仓规模在11.4~11.5万亿元区间,法人投资者中C类法人占40%,B类36%,A类占24%。企业年金平均底仓(81.5亿元)远高于基金(平均14.9亿元),体现不同机构资金规模差异。


逻辑支撑:通过制度上基金法申购限制,结合实际网下申购申报市值反推打新资金底仓,切实体现了投资机构在IPO新股申购中的资金实力和参与度。切合IPO加速带来的资金流动态势背景。
关键数据点
  • 11万亿元左右的底仓规模测算

- C类法人<->40%,B类法人<->36%,A类法人<->24%
  • 企业年金底仓价值约2.5万亿,指数资本规模明显较公募基金为大。[page::0][page::1][page::4]


---

2.2 《网下申购与基金规模的关系》



本章节详细介绍:
  • 2015年IPO重启及申购政策变化带来的打新成本下降,推动机构及零散投资者打新积极性攀升,尤其2016下半年IPO发行速度明显加快(11月51家,12月46家)。

- 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的区别:
- 网上申购针对小额散户,最低市值门槛1万元,参与通过抽签获得配号。
- 网下申购针对大市值机构投资者,门槛2016年为3000万元(2017年升至6000万),通过配售实现100%获配率,确保机构按比例获配。
  • 机构分类及配售比例:

- A类(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最少40%分配
- B类(企业年金和保险)至少20%
- C类(其他机构)剩余比例
  • 申购比例因机构大量涌入显著下降,仅在0.003%-0.03%区间,体现市场竞争激烈但配售确定性高。

- 基金法规定申购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规模,因此测算各基金的最大网下申购市值等于打新底仓规模下限。
  • 数据充分利用Wind终端中的新股中心及机构配售明细,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单支基金某月打新底仓(以“南方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沪深申购额度最高组合构成底仓规模。


逻辑依据清晰:申购规则严谨,证券法及基金法规定限制了申购规模,使得申购市值本身可用作打新资金底仓的指标。
关键数据演示:以单只基金申购情况揭示清晰测算方法:景旺电子与裕同科技分别构成沪/深的底仓申购上限,合计9.47亿元。由此可批量测算全市场基金打新底仓规模。[page::1]

---

2.3 《测算细节与投资者名称处理》


  • 申购数量区分“申购数量”和“有效报价申购数量”,后者指投递价格为最终有效发行价或以上的申购份额。以“武汉铁路局企业年金计划”为例,申购数量4590万股,但有效报价仅3060万股,计算市值时两者差异性导致估值差异。两种估值方式:


1. 申购数量 × 发行价(高估申购市值)
2. 有效报价数量 × 发行价(低估申购市值)
  • 研究采用两种方式并存,确保估值的上下界限。

- 关于投资者名称的统计难题,多数投资者名称有细微不同但实际上可能是同一机构(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企业年金”和相关变体),本报告为简化处理视为不同投资者分开统计。此方式虽增加数量,但不会对底仓估算产生根本性影响。
  • A/B/C类法人投资者类型决定获配比例,但申购数量并不影响底仓规模估算。


总体,这节强调数据统计中存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提出了合理的简化处理办法及其对结果的影响预判,增强模型稳健性。[page::2]

---

2.4 《投资者分类与测算结果展示》


  • 投资者类型涵盖14类,包括基金、公募、私募、企业年金、券商理财等。部分类别如“一般法人”在定义上含糊,可能包含公募基金专户。

- 对2016年下半年4839家机构参与132只网下发行新股申购进行统计。
  • 两种估算方式对应的底仓市值分类汇总如下(单位:亿元,下面表格为正文中文版的缩写并按亿单位表达):


| 法人类型 | 投资机构家数 | 总市值(亿元) | 平均市值(亿元) | 中位数市值(亿元) |
|---|----|----|----|----|
| A类(公募+社保) | 1776 | 27465.9 | 1.55 | 1.11 |
| B类(企业年金+保险) | 753 | 41113.8 | 5.46 | 3.79 |
| C类(其他) | 2310 | 46438.2 | 2.01 | 0.85 |
  • 统计至投资者类型角度,基金家数最多(1723家),底仓总市值约2.56万亿元;企业年金虽个数少(309家),底仓市值却逼近2.5万亿元,平均底仓高达81.5亿元,远多于基金14.9亿元;社保基金、财务公司、保险、券商、QFII的平均底仓规模在40亿元左右。


两种估值方法并列,最大测算区间在11.4万亿到11.5万亿元间,说明估值较为稳健。
解读
  • B类投资者底仓市值最高,主要因企业年金、保险资金规模庞大且配置积极,显示其在打新资金阵营中的重要地位。

- 平均规模差异显著体现机构类型投资规模及打新配置意愿的不均衡性。
  • 总规模侧面反映出A股IPO加速及打新市场资金活跃程度。


[page::3][page::4]

---

2.5 《免责申明与评级说明》



报告后附详细免责申明,明示报告信息来源公开但不保证准确完整,观点评估仅代表发布当日,风险自担,不构成投资建议,保护发行方与研究员权益,明示法律责任限制。
评级体系明确区分行业与公司评级,基于未来6个月相对沪深300指数涨跌幅,建议分为买入、增持、中性、减持、卖出五档,量化明确,是常规证券研究报告评级体系,增加阅读透明度。[page::5]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武汉铁路局企业年金计划”申购海波重科底仓市值估测



| 投资者 | 配售对象 | 申报价格 (元) | 是否有效报价申报数量 | 数量(万股) |
|---------------------------|-------------------------|--------------|-------------------|---------|
|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武汉铁路局企业年金计划 | 10.04 | 是 | 1530 |
|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武汉铁路局企业年金计划 | 10.04 | 是 | 1530 |
|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平安养老-武汉铁路局企业年金计划 | 5.87 | 否 | 1530 |
  • 该表清楚区分有效申报量和无效申报量,体现了测算底仓市值时的细节难题和估值区间设定依据。

- 有效申购量×发行价用于低估算,全部申购量×发行价用于高估算。
  • 反映了委托人、配售对象的层级复杂性,也揭示市场估算的谨慎态度。[page::2]


---

图表2与图表3:投资者名称处理示例


  • 图表2展示几乎完全相同的“石油集团企业年金”名称被分别计为不同投资者,三者底仓市值均为437亿元

- 图表3则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及“计划”两种不同名称,各自有不同申购行为与规模(12.8亿元和1.3亿元)
  • 显示机构名称相似导致数据处理复杂,报告选择宽松处理,避免重复甄别过程。

- 这说明底仓规模数据统计具有一定的测算误差范围,有助理解整体数据结果的稳健性。[page::2]

---

图表4至图表7:底仓规模测算汇总



四张表格详列法人类型及投资者类型下的打新底仓市值估算,分别以总申购数量与有效申购数量两种方法测算,呈现投资机构家数、市值总额、平均及中位数。
  • 法人投资者类型方面

- C类法人家数最多,底仓总市值最高,约4.6万亿(占40%),显示大量其他法人机构参与积极。
- B类次之,底仓规模突出,体现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对打新的重视。
- A类相对规模较小,公募基金与社保基金合计约2.7万亿。
  • 投资者类型方面

- 基金家数最多,但平均规模较低,显示机构众多但单体规模有限。
- 企业年金虽家数较少,但规模突出,进一步佐证机构类型资金规模差异。
- 社保基金、保险等规模居中。

以上数据清晰反映打新资金结构的多样性和配置差异,同时也体现出证券市场资金运作的复杂生态。
  • 两种申购数量计算方法给出13亿人民币规模波动较小,在模型区间内结果稳健。

- 底仓总规模谨慎估计约11.4万亿元人民币,昭示打新资金体量巨大。


(注:示意,具体图片详见正文表格)[page::3][page::4]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并未对企业或基金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估值(如DCF或相对估值),而是通过“打新申购市值”作为“打新底仓规模”的估算指标。这里的估值定义为“测算持有打新策略所需的资金规模”,此为创新的资产规模量化视角。

关键假设为:
  • 申报股数与发行价的乘积即为申购所需资金。

- 依据基金法限制,新股申购资金不得超过基金资产规模,因此申购资金量即为投资者参与打新的资金底仓规模下限。
  • 申购数量的高低受限于配售比例和申购价格有效性,申购市值范围形成估值上下界。


报告通过多维度机构分类,提高估算可信度,量化出资金体量,并非传统意义上着眼于公司价值的估值分析,但独特贡献是揭示申购资金的市场配置格局。[page::0][page::1][page::4]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列明风险提示:
  • 本模型属粗略测算,潜在失效风险。

- 申购数据可能因名称模糊、申购价异、配售比例动态变化等原因存在偏差。
  • 法律法规的变化,特别是基金法及新股发行政策,可能影响打新底仓规模的准确估算。

- 申购资金量反映的底仓规模仅为下限,未涵盖超额申购或其他影响因素。

报告未提供具体缓解策略,提示本报告为研究用对行情理解工具,投资决策需综合考虑其它因素。
风险评估切合实际情况,体现了模型的局限性和信息披露的谨慎原则。[page::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投资者名称相似问题采取宽松区分,虽有效简化统计困难,但存在重叠计数可能导致低估或高估底仓规模的风险。

- 申购价格有效性的确认存有部分混乱,部分超额申报可能未完全映射实际申购量,估值区间虽体现误差,但固有的不确定性较大。
  • 报告仅测算了参与网下申购的机构资金规模,下限存在,没有涵盖其他打新策略或资金来源。

- 法律、监管变化可能迅速改变打新参与门槛和策略,模型在政策上灵活性欠缺。
  • 对一级分类(A、B、C)以及Wind投资者细分的依赖,可能对部分机构的归属认定存在失误风险。

- 上述细节并不影响报告总体估算的参考价值,但提示投资者须理性看待模型结果。

总之,报告以数据为核心,逻辑清晰,方法与限度明确,体现严谨和专业,但统计与分类的处理简化不可避免带来估计误差,阅读时应结合实际市场环境动态考量。[page::2][page::3][page::4]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深入挖掘Wind数据库2016年下半年中国A股网下新股申购数据,构建基于申购市值反推的“打新底仓规模测算模型”,首次较为系统地量化了打新基金及相关机构资金的分布和规模。
测算显示:
  • 打新底仓规模巨大:全市场机构参与打新的底仓规模约在11.4~11.5万亿元人民币,显示A股市场的新股申购资金庞大且运作活跃。

- 资金结构多样化: C类法人(除公募基金、社保等)占40%,B类法人(企业年金、保险)占36%,A类法人(公募基金及社保基金)占24%,体现出多元机构间不同的资金配置特征。
  • 投资者规模差异显著:企业年金虽家数少,却拥有最高的平均底仓市值(81.5亿元),公募基金家数多但平均规模较低(14.9亿元),表明大型机构更为积极配置打新资金。

- 申购机制影响深远:高门槛的网下申购确保配售比例确定,强化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意愿和资金部署。
  • 测算谨慎严谨,通过总申购数量与有效申购数量双重统计形成上下限估计,增强了结论的信赖度,但仍存在投资者命名重叠、有效报价确认等潜在误差。

- 报告整体展示的是打新基金等机构的资金投入规模、参与力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资金格局,为理解A股IPO市场生态与机构行为提供核心数据支持。

该研究有助于投资者、监管机构,乃至发行人了解新股市场资金流向及机构参与程度,对于评估新股发行政策变动或打新策略演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如结合定价波动、打新收益分析,或与市场表现和资金流量相结合,可进一步丰富模型实用性。

总体,华泰证券的报告展现了清晰的数据逻辑链条与精确的统计分析,体现了专业研究机构在理解资本市场流动性及结构性的竞争优势。报告避免直接推荐,强调模型估算适用范围及风险,符合法规要求。

---

# 综上所述,本报告为打新底仓规模测算提供了完整、详实的研究框架与实证数据,精确量化了A股机构打新资金的规模与分布,是当前市场中关于机构参与新股申购研究领域的标杆性成果之一。[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