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这一轮市场反弹下的内资参与程度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复盘了2022年底市场反弹后内资公募基金的参与程度与配置结构。分析显示存量权益类基金仓位已达2019年以来最高点,公募基金整体加仓积极,尤其是中等规模、价值和金融地产类基金主动调仓最为显著,行业配置主要聚焦医药、信创和顺周期上游。增量部分表现不佳,新发基金募集规模及建仓速度均处于历史中位数水平,一级市场活跃度不足。基金重仓股呈现消费医药龙头崛起及中盘成长股更新换代趋势,抱团股全年贡献负收益,基金经理积极扩展选股范围以应对市场挑战,为投资策略调整提供重要参考。[page::0][page::2][page::3][page::4][page::5][page::7]
速读内容
1. 新发基金表现:一级市场活跃度低,建仓速度处于历史中位水平 [page::2][page::3]
- 2022年12月23日后新发73只权益类基金平均发行规模3.15亿元,其中少数基金募集规模超过10亿元。
- 新基金已完成建仓比例约46.15%,平均建仓时间为23个日历日。
- 图示2019年以来新基在市场表现较好时加快建仓速度。

2. 存量基金仓位提升:仓位达2019年以来最高点,权益类基金加仓显著 [page::3]
- 22Q4权益类基金平均股票仓位达到80.96%,环比上升1.78%,为近四年最高。
- 单季度仓位上升基金占比达63.64%,超过历史中位水平。
- 资金存量见顶,后续加仓需依赖新资金流入。


3. 主动调仓结构分化:中等规模和价值型基金最积极,金融地产与TMT行业加仓幅度较大 [page::4][page::5]
- 中等规模基金(50-100亿)主动加仓比例最高,百亿以上基金最为谨慎。
- 深度价值型基金主动加仓幅度最大,成长型基金相对保守。
- 行业方面,金融地产和TMT主题基金主动加仓最为显著,成长股占比较高的中游制造板块加仓较少。



4. 行业配置:重点布局医药、信创和顺周期三条主线 [page::5][page::6]
- 医药服务环比仓位由4.03%升至5.01%,化学制药由1.35%升至2.02%。
- 软件开发、IT服务等信创板块显著增加配置。
- 顺周期上游如工业金属、装修建材等均有明显加仓。
- 表格详述21Q1至22Q4多个细分行业仓位变化,体现公募行业配置动态。
5. 个股配置及抱团变化:重仓股全年贡献负收益,基金积极拓展选股范围 [page::6][page::7][page::8]
- 重仓股跟随策略2022年收益-27.10%,跑输沪深300指数5.47%。
- 基金抱团方向逐步偏离大盘蓝筹股,贡献负收益明显。
- 新重仓股两条主线显著:一线消费医药龙头(如贵州茅台、恒瑞医药、迈瑞医疗)崛起;中盘成长股更新换代,重点新能源和储能赛道个股轮动。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分析——《复盘这一轮市场反弹下的内资参与程度》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复盘这一轮市场反弹下的内资参与程度》
- 发布机构: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 团队与分析师: 陈奥林、殷钦怡、徐忠亚等,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 发布日期: 报告内容涉及时间点截止2023年初(尤其反弹数据从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初)
- 主题: 深度分析2022年年底市场反弹中内资公募基金的参与度及其资金配置结构,揭示内资的存量“子弹”是否告罄、对新发基金活跃度的观察及行业与个股配置动向。
- 核心论点:
- 内资公募基金在市场反弹中的参与度呈现存量基金加仓显著、仓位新高,但增量方面新发基金表现不佳,一级市场活跃度有限。
- 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股票仓位达到自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约81%),加仓已大致完成。
- 新发基金建仓速度中等偏上,显示基金经理对后市有一定乐观,但整体一级市场资金流入不足,后续反弹动力可能缺乏新资金支持。
- 在主动仓位调整中,中等规模基金(50-100亿规模)加仓最积极,价值型基金及金融地产、TMT主题基金表现最优。
- 行业配置紧扣医药、信创及顺周期上游三条主线,基金重仓股结构呈现消费医药龙头崛起和中盘成长股替换的趋势。
- 报告重点强调:权益类公募基金结构性加仓态势明显,但新资金流动不足,市场后续能否维持增长需观察居民认购及新基金建仓的积极性。
---
2. 逐章解读
2.1 内资参与程度:存量子弹已基本打完,新发情况仍不理想
- 核心观点: 2022年底以来市场反弹显著,需分别从存量(已发行基金现有仓位调整)和增量(新发基金募集及建仓)角度考察内资参与度。
- 推理与证据: 通过公开四季报数据与基金发行数据测算仓位水平及新基金建仓进度。
- 关键数据点:
- 2022Q4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持仓达到80.96%,为2019年以来新高,环比上升1.78个百分点。
- 新发权益类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仅3.15亿元,包含部分大额(超10亿)基金,整体一级市场活跃度仍偏低。
- 2022年12月23日市场反弹后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完成建仓时间为23个日历日,建仓进度46.15%,接近历史中位数水平,属于中等偏上参与度。
- 推断: 权益类公募基金于年底前已大量加仓,实际可用“子弹”有限,新资金持续流入依赖于居民认购及新基金积极建仓,当前尚未显著体现。
图表分析(见第3页图1表格及图2)进一步佐证了新发基金规模分布及历史新基金建仓速度倾向于市场良好时加快的趋势。[page::0,2,3]
2.2 存量基金仓位调整
- 关键数据:
- 2022Q4仓位上升比例63.64%,超过2019年以来中位数水平。
- 季度平均股票仓位达到81%,明显处于近四年高位水平。
- 推论: 季度报告揭示基金广泛加仓行为,市场反弹期间存量资金积极调仓,显示基金整体看多态度,仓位调整主要为主动加仓。
- 图表解读:
- 图3(仓位上升比例)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仓位提升比例显著高于往期。
- 图4(季度平均仓位)曲线说明股票仓位呈逐步拉高趋势,反映资金配置加码权益市场。
- 总结: 存量基金的仓位加仓明显,新资金依赖性较低,本轮反弹背后以存量资金为主动力。但这也意味着后续空间有限。[page::3]
2.3 主动调仓视角下的结构分化
- 分析框架: 通过剥离申赎与净值波动影响,专注基金经理基于行情判断主动调仓行为。
- 主要发现:
- 从规模分布看,中等规模基金(50-100亿)主动加仓最积极,金额大且行动灵活。
- 价值型基金的主动加仓幅度明显高于成长型基金,显示价值投资者对后市更乐观。
- 行业风格上,金融地产及TMT类基金主动加仓幅度较高,中游制造等成长风格相关基金仓位调整较为保守。
- 图表说明:
- 图5显示中等规模基金的仓位上浮比例最高。
- 图6表明深度价值型基金主动加仓明显,成长和极致成长基金较为谨慎。
- 图7、8进一步展现金融地产及TMT行业主题基金活跃加仓,22年末医药、信创、顺周期三个主线板块加仓幅度显著。
- 逻辑与假设: 规模适中的基金经理较易对信息变化和后市预期做出快速反应;价值投资者锁定估值低且潜力大的资产,布局含金融地产等周期性行情。[page::4,5]
2.4 行业配置:紧扣医药、信创和顺周期三条主线
- 定量数据(22Q4与前期对比,行业仓位变动):
- 医药:医疗服务占比从4.03%升至5.01%,化学制药从1.35%升至2.02%。
- TMT:软件开发由1.97%增至2.86%,IT服务由0.65%升至0.88%。
- 顺周期上游:工业金属由0.97%升至1.42%,装修建材小幅增至0.67%。
- 解读: 基金调整聚焦三个核心成长与经济周期板块,尤其强调政策支持下的信创(信息创新)、医药及顺周期上游行业,体现了结构性防守与成长的平衡。
- 表格数据显示不同行业板块的仓位动态,多数主线板块均显著加仓。
- 推断: 生命健康与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提升,顺周期板块为周期复苏配置提供底气。[page::5,6]
2.5 个股配置:热门股全年负收益,基金不断扩充选股圈
- 总体表现:
- 2022年,基金重仓股的整体策略收益-27.10%,跑输沪深300指数5.47个百分点,主要在第一季度跑输显著,后续部分修复不及预期。
- 表明2022年抱团方向出现偏离大盘蓝筹的趋势,资金配置未能获得超额收益。
- 个股重仓变化:
- 一线龙头消费医药股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仍为重仓股前三名,持仓稳健。
- 其次,爱美客、恒瑞医药、迈瑞医疗医药龙头重仓度显著提升,体现医药板块地位上升。
- 二线消费股如山西汾酒、古井贡酒重仓度下降。
- 中盘成长股更新换代明显,前期重点关注的德业股份、派能科技、北方华创权重下降。
- 新加重仓股包括汇川技术、康龙化成、紫金矿业等,反映在新能源、半导体以及资源类标的上基金经理采用了多元化及轮动选股策略。
- 图表支持:
- 图9显示重仓股策略全年收益走势及相对指数表现。
- 图10通过个股动态表现体现两条主线的明确变化。
- 个股持仓列表(第8页)展示基金重仓股市值与排名的具体数据变化,支持上述结论。
- 综合分析: 负收益情况下,基金经理积极拓展选股池,摆脱传统抱团股,转向医药和成长股轮动,体现配置策略灵活性。[page::6,7,8]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新发基金认购规模表,page 2)
- 明细展示自2022年12月底以来近50只新权益基金的认购起止日期及募集资金规模。
- 认购规模集中在几只旗舰产品(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19.77亿元,富国周期精选三年持有12.76亿元等)上,绝大部分基金规模偏低(3亿元及以下)。
- 说明一级市场整体尚处于低迷状态,资金活跃度不足,规模有限。
图2(新基金建仓速度,page 3)
- 柱状图(左轴)显示每季度新基金一个月完成建仓比例,折线图(右轴)显示平均建仓天数。
- 新基金倾向在市场表现好的阶段快速建仓,2022年末反弹后的建仓速度在历史中位数范围。
- 反映基金经理对后市相对谨慎乐观,但不算激进。
图3及图4(存量基金仓位上升比例与季度平均仓位,page 3)
- 图3显示2022Q4仓位提升比例高过以往各季度,达到63.64%。
- 图4显示季度平均仓位接近81%,刷新2019年以来高位。
- 两图共同说明存量基金积极加仓,市场参与度较高。
图5-8(主动加仓结构分化,page 4-5)
- 图5显示中等规模基金对权益市场积极性最高,主动加仓幅度最大。
- 图6显示价值型基金加仓明显强于成长型基金,反映投资风格分化。
- 图7及图8侧重行业风格,金融地产与TMT行业基金表现突出,年末基金加仓明显集中于医药、信创及顺周期板块,符合政策导向与市场热点。
图9(重仓股收益表现,page 7)
- 重仓股跟随策略收益持续低于沪深300,尤其下半年差距扩大,暗示基金抱团方向未能跑赢大市。
图10(重仓股变化主线,page 7)
- 展现消费医药一线龙头重仓度提升,中盘成长股替换,基金机构持仓结构明晰。
- 选股圈拓展有助于基金应对市场结构性挑战。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具体估值方法或目标价,聚焦于资金流动性与配置行为的宏观分析和仓位动态,没有展开DCF或多因子估值模型,只以净仓位、持仓结构、资金流动为核心指标分析内资公募基金的市场参与度及配置倾向。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直接专门列出风险条目,但隐含风险包括:
- 新资金流入不足风险: 存量基金加仓已近极限,若新基金募集和建仓速度放缓,权益市场短期缺乏增量资金支持。
- 业绩风险: 2022年基金重仓股整体负收益,若后市持续低迷,将影响基金投资者信心和后续资金流入。
- 结构性配置风险: 集中配置于医药、信创和顺周期板块,若政策转向或经济周期不及预期,相关板块表现可能受压。
- 市场挑选风险: 中盘成长股更新换代多,选股多元化但长期共识尚未形成,操作策略需警惕轮动风险。
报告对缓解策略未明确阐述,但通过鼓励关注新发基金的建仓速度及居民持仓扩展沾示,间接提示持续观察资金动态与配置变动的必要性。[page::2,3,6,7]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重点强调了存量基金加仓饱和和新发基金不足两大矛盾,这提示市场后续上涨动力不足的隐忧,但未对可能的宏观环境变动(如政策宽松、流动性改善等)进行充分讨论。
- 实际仓位数据虽显著提升,但因缺少对基金赎回率和投资者行为的细致划分,部分仓位调整可能与资金流出及估值波动交织,拆解尚不充分。
- 价值型基金占优加仓展现投资者风格偏好,但未来成长机会因周期、科技政策变化而波动大,风险敞口未集中论述。
- 图表数据偏重季度维度,缺少更高频或更长时间跨度的验证,可能忽视短期波动带来的重要信息。
- 报告提出新基建仓速度为中等偏上,显乐观,但募集规模整体低迷,反映市场整体资金情绪仍较谨慎,二者矛盾值得警惕。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实的定量数据及系统分析,深入剖析了2022年年底以来内资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反弹中的参与情况。核心结论如下:
- 存量资金积极加仓,权益类基金股票仓位升至历史高点(81%),显示基金经理普遍看好后市,尤其中等规模及价值型基金表现最为积极。
- 增量方面,新发基金发行规模有限,募集活跃度偏低,一级市场不够活跃,意味着市场反弹主要由存量资金驱动,后续新资金入市节奏缓慢。
- 行业配置聚焦医药、信创及顺周期上游三条主线,符合当前政策引导和经济周期复苏预期,且金融地产及TMT行业基金加仓力度大,显示对相关领域较强信心。
- 个股配置呈现消费医药龙头股重仓度提升与中盘成长股更新换代两大趋势,基金经理通过扩选股池力求克服过往抱团股带来的负收益困境。
- 综合图表显示,基金的仓位提升与主动调仓结构分化反映出内资基金在当前阶段的谨慎乐观态度与策略调整,然而资金来源的局限性对市场可持续性构成挑战。
从整体判断,报告立场较为中性偏积极,认为市场短期反弹由内资公募存量资金主导,配置结构已趋于明朗,但对未来仍需关注新资金入市节奏及基金持仓变化趋势。此分析对理解当前A股市场内资公募基金行为及后续风险机会具备重要指导意义。[page::0-8]
---
总结
本报告利用详实的公开数据及模型,深入解析了内资公募基金的市场参与度,从资金规模、仓位动态、风格及行业配置、个股重仓变化等多维度出发,揭示当前市场反弹的资金基础和结构特征。其强调了存量资金已基本加满,增量资金仍需验证的事实,提示市场潜在的资金结构性风险。同时,基金在面对负收益的市场环境时积极调整结构,拓展选股范围,表明其策略灵活性与对未来盈利增长的期待。报告提供系统化视角,供投资者深入研判内资力量对A股的影响和未来市场走势的可能路径。
以上内容均基于报告文本及图表信息,结合相关金融指标和市场逻辑撰写,已严格按照引用规范溯源。[page::0,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