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分化明显,场内热点快速轮动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分析了2025年8月18日至22日港股市场表现,指出三大指数涨幅分化,科技板块表现优异,资金流向和估值变化,以及风险溢价处于历史低位,建议关注中报超预期板块、AI产业链与“反内卷”行业及高股息标的,面临多重风险挑战,为投资者提供行业配置策略参考[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
速读内容
本周港股市场指数及行业表现 [page::0][page::1]

- 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分化明显:恒生指数微涨0.27%,恒生科技指数涨1.8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45%。
- 行业方面,6个一级行业上涨,5个下跌。领涨板块为可选消费(+2.46%)、信息技术(+2.10%)、日常消费(+0.96%);领跌板块为材料(-2.42%)、能源(-1.96%)、公用事业(-1.50%)。
- 二级行业涨幅居前的包括耐用消费品、半导体、汽车与零配件等,跌幅居前包括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page::1]
资金流动性及估值状况分析 [page::2][page::3]

- 港交所日均成交额2804.64亿港元,同比增长,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11.61%,小幅上升。
- 南向资金本周累计净买入179.04亿港元,较上周减少,腾讯、阿里、美团获大幅买入。
- 恒生指数PE 11.54倍,PB 1.2倍,处于2019年以来的85%分位;恒生科技指数PE 21.77倍,PB 3.13倍,低于历史中位数水平。
- 风险溢价率基于美国10年债收益率为4.4%,处于历史低位6%分位,基于中国10年债收益率为6.88%,处于54%分位。[page::3]
板块估值及股息率分布与市场溢价指数 [page::4]

- 港股一级行业估值分化明显,可选消费、公用事业PE位于历史低位,信息技术处于历史中低位,其他行业多高于中位数。
- 能源股息率最高超7%,公用事业、房地产、金融等行业股息率也较高,适合寻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为125.33,处于2014年以来较低分位数27%,体现港股与内地市场价格差异仍存在空间。[page::4]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与风险提示 [page::0][page::4][page::5]
- 海外美联储政策及贸易关税政策影响市场避险情绪,鲍威尔讲话强化了9月降息预期,有望吸引外资流入提升港股表现。
- 国内财政数据稳定增长支持经济,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建议关注业绩超预期、中报补涨板块以及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和高股息标的。
- 需警惕国内政策效果不确定性、贸易关税扰动和地缘政治风险等。[page::0][page::4][page::5]
深度阅读
【中国银河策略】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分化明显,场内热点快速轮动 — 全面深度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分化明显,场内热点快速轮动》
发布机构:中国银河证券策略研究
发布日期:2025年8月25日07:45(北京时间)
作者:策略分析师杨超、周美丽,助理吴佳文
研究主题:港股市场表现、行业动态、资金流动、估值水平、风险因素及未来投资展望
核心论点:
本周(8月18日至22日)港股市场表现呈现三大指数涨幅显著分化,热点行业快速轮动,资金面与流动性有所提升,但南向资金净买入力度减弱。同时,港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中上水平,政策风险和国际贸易摩擦是主要不确定因素。展望未来,投资者应关注业绩超预期板块、政策利好持续发酵行业及高股息优质标的,逢低布局稳健回报资产是主要策略方向。[page::0,1,2,3,4,5]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表现
(1)全球其他主要股指涨跌互现,共7个主要外指呈现上涨态势,创业板指涨幅最高达$\sim6\%$,日经225和韩国KOSDAQ等呈现较明显下跌,跌幅约$2\%-4\%$。港股三大指数中,恒生科技指数表现最佳,涨幅达$1.8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45\%$,恒生指数则较为稳定,小幅上涨$0.27\%$,显示科技板块具有较强韧性与资金关注度(图1)。[page::1]
行业和二级行业动态
(2)一级行业分化明显,6个行业上涨、5个行业下跌:可选消费行业涨幅领跑($2.46\%$),信息技术与日常消费次之(分别$2.10\%$和$0.96\%$)。下跌方面,材料($-2.42\%$)、能源($-1.96\%$)、公用事业($-1.50\%$)表现较弱。
(二级行业中,耐用消费品、半导体、造纸包装、汽车零配件及纺织服装涨幅最大;煤炭、有色金属、钢铁、公用事业及石油石化则跌幅居前。行业涨跌反映了技术驱动和消费复苏趋势放缓导致资源品价格调整的双重影响。)[page::1,2]
---
2.2 资金流动与市场情绪
(1)港交所成交活跃度提升,日均成交金额达2804.64亿港元,较前期提升236.06亿港元,表明本周投资者交易意愿有所增强。沽空金额日均达323.35亿港元,占比$11.61\%$,略有上升,显示部分市场参与者仍采取防御性策略。
(2)南向资金净买入179.04亿港元,较上周减少202.17亿港元,资金流劲头明显放缓,显示内地资金对港股的整体配置略趋谨慎。主要个股中,腾讯控股、美团、阿里巴巴和中国人寿获大额净买入,显示大型蓝筹仍吸引资金流;而小鹏汽车遭遇较大净卖出,体现新能源汽车板块受调整影响。[page::2,3]
---
2.3 港股估值与风险溢价分析
(1)估值水平:
恒生指数目前PE为11.54倍,PB为1.2倍,均处于2019年以来的约$85\%$分位数,表明当前估值偏高接近历史高位,市场整体估值压力存在。恒生科技指数PE为21.77倍,PB为3.13倍,分位水平较低(PE仅$22\%$分位,PB$67\%$分位),显示科技板块估值相对更为合理且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2)风险溢价情况: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7BP至4.26%,配合恒生指数PE反推的风险溢价为$4.4\%$,处于历史极低分位($6\%$分位),表明相对于美国债券,港股风险溢价较低,市场可能短期承压。
-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3.53BP至$1.7818\%$,港股风险溢价达到6.88%,处于中位附近($54\%$分位),体现国内债券市场利率上升对港股估值影响有限。
(3)AH溢价指数: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为125.33,处于2014年以来的低分位($27\%$分位),显示A股相对港股仍具较高溢价,短期内可能引导资金结构调整。[page::3,4]
---
2.4 行业估值与股息特征
(1)分行业估值较大分化:
- 可选消费、公用事业PE明显偏低(低于2019年以来$20\%$分位),为历史底部区间,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 信息技术行业估值中低($50\%$分位以下),科技板块仍散发估值吸引力。
- 其他行业估值多数处于较高分位,显示投资者回避部分周期或资本密集型行业风险。
(2)股息率表现:
- 能源股股息率超过$7\%$,公用事业、房地产、金融等重要行业股息率均在$4\%$以上,且部分行业处于历史较高分位,适合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
整体来看,估值分化与股息率差异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配置思路,兼顾成长与稳定收益。[page::4]
---
2.5 市场展望与政策影响
海外层面
- 8月19日美国商务部将407个产品纳入钢铁铝关税清单,税率达$50\%$,加剧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贸易摩擦,增加市场避险情绪。
- 8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释放的政策转向信号,市场预期9月降息概率大幅提升,利好风险资产与海外资金流入港股,短期推动港股上涨。
国内层面
- 7月财政收入达20273亿元,同比增长$2.6\%$,为年内最高增速,税收收入增长$5\%$,显示财政收入稳中有升,财政政策空间有所提升。
- 1-7月财政收支略有分化,但财政收入累积增幅首次转正,总体财政状况改善。
- 国家对核心产业(如AI制造、智能Agent国产芯片、光伏产业链反内卷等)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关细分行业景气度提升,为港股相关板块提供政策支持。
投资建议
- 关注港股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捕捉业绩修复机会。
2. 重点关注政策利好持续或加码行业,如AI产业链、政策倡导的“反内卷”企业等。
- 在全球及国内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兼顾高股息标的以期获得稳定现金流回报是合理策略。[page::4,5]
---
2.6 风险提示
- 国内政策效果不确定: 政策落地和经济恢复存在时间差及效果波动,可能影响市场预期。
- 关税政策扰动风险: 美方加征关税扩大范围,贸易紧张因素或加剧,打击市场风险偏好。
- 地缘政治局势动荡: 地缘风险升温可能引发港股投资情绪波动,市场波动性将增加。[page::1,5]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Page 1,全球主要股指周涨跌幅柱状图)
- 描述:图示2025年8月18日至22日期间全球主要股指的周涨跌幅。创业板指涨幅储居榜首近6%,而韩国KOSDAQ、日经225指数均呈现下跌趋势。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表现抢眼,明显优于恒生主板。
- 解读趋势:港股科技板块领先反映其强劲的资金流与成长性。全球股市涨跌互现,股指涨幅与板块轮动反映各地经济与货币政策分化。
- 关联文本:支持作者关于“港股三大指数表现分化明显”、市场热点快速轮动的结论。[page::1]
图2(Page 2,港股三大指数自2024年末以来的累计涨幅曲线)
- 描述:显示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初至今累计收益走势。
- 解读:恒生科技指数波动较大,自年初以来涨幅最高,表现优于主板,表明科技板块受益于政策支持及技术进步。
- 联系文本:体现科技板块相对市场的韧性和吸引力,符合行业涨幅领先的数据。
图3(Page 3,恒生指数与多个国际指数估值比较柱状图)
- 描述:对比恒生指数与道琼斯、标普500、沪深300、韩国KOSDAQ等主要指数的PE(TTM)和PB(LF)估值及分位数。
- 解读:恒生指数PE处于较高水准,表明市场整体不便宜,但科技指数估值较低,存在投资机会。数据直观揭示估值层次差异,有助于理解市场结构。
- 联系文本:强化了作者估值分析部分对市场风险溢价及估值温度的阐述。
图4(Page 4,恒生指数风险溢价(ERP)历史趋势与标准差区间)
- 描述: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相对于风险指标的历史波动区间,包含均值及-2倍、-1倍、+1倍、+2倍标准差区间。
- 解读:当前风险溢价处于低位,偏离历史高点,显示市场风险偏好尚未充分释放,风险对冲需求仍然存在。
- 联系文本:验证了当前港股风险溢价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准的结论,提醒投资者谨慎对待风险。
图5(Page 4,行业估值及股息率对比)
- 描述:港股各一级行业PE、PB及股息率情况的并列柱图,股息率分位数显示收益稳定性。
- 解读:能源和公用事业行业股息率优势显著,信息技术估值适中但股息率偏低,呈现成长价值之间的权衡。
- 联系文本:支撑报告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稳定回报的策略。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直接采用DCF等单一绝对估值方法,主要采取指标型估值体系结合历史分位分析,通过PE、PB倍数以及相对风险溢价(ERP, Equity Risk Premium)进行市场估值水平判断。其中:
- PE (TTM): 市盈率,衡量市场对未来盈利的预期溢价,全文采用TTM(Trailing Twelve Months)标明过去12月财务数据。
- PB (LF): 市净率,反映市场对净资产价值的认可程度。
- 风险溢价率(ERP)= 1/恒生指数PE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揭示股市相对低风险债券的收益风险补偿。
- 估值分位数基于2019年以来数据,帮助理解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的相对位置。
结论指出恒生主板整体估值偏高,科技板块估值较合理,投资者需关注市场估值压力和行业分化。[page::3,4]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列明三大风险:国内政策效果不确定性,体现政策刺激能否有效渗透经济且不引发副作用的风险;关税政策扰动风险,是指美方扩大征税可能导致贸易战升级,影响港股估值表现与资金流动;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反映国际紧张局势对市场情绪的冲击。 缓解策略方面,报告侧重倡导场内资金结构多元化,配置政策支持行业与高股息标的,分散风险,但未详述具体风险对冲方案。[page::1,5]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较为全面,但对下行风险的表述较为谨慎,对美联储可能的政策转向给予乐观预期,存在短期“鹰派转鸽派”影响被过度乐观解读的风险。
- 南向资金流入减少被简要叙述,缺少对资金结构变化可能导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的深度分析。
- 对“反内卷”政策的落地细节尚未明朗,报告以积极预期为主,未充分揭示政策实施中的潜在不确定性。
- 估值分位数依赖于固定历史区间,未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周期所带来的估值基准变动。
- 风险提示部分较为简略,缺少对地缘局势具体情境的多维度评估细节。
以上细节提示投资者应保持审慎,注意配置弹性应对市场不确定性。[page::4,5]
---
7. 结论性综合
综上所述,《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分化明显,场内热点快速轮动》报告系统呈现了2025年8月中下旬港股市场的多维态势及投资策略。核心观点是港股整体表现分化,科技及可选消费热点鲜明,对资金流动和估值变化进行了详尽分析:
- 市场表现和行业热点: 恒生科技指数领先上涨,反映科技创新和AI芯片驱动的政策效应;可选消费行业因需求复苏获益,材料和能源行业承压;产业热点轮动加速,信息技术及制造业细分领域表现突出。[page::1,2]
- 资金面分析: 港股成交活跃,沽空比例温和上升显示谨慎情绪,南向资金流入放缓但结构内大型蓝筹依旧受宠,体现资金偏好变化与风险偏好的动态调整。[page::2,3]
- 估值与风险溢价视角: 恒生主板估值偏高而科技板块估值具吸引力,风险溢价虽低但尚处合理区间,政策和国际环境变化是未来关键变数。[page::3,4]
- 政策环境与投资建议: 海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及美联储政策边际变化引发市场波动;国内财政收入改善及新基建、反内卷政策为相关板块提供增长动力。建议重点布局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政策受益行业及高股息标的,兼顾成长与收益稳定性。[page::4,5]
- 风险提示与慎重态度: 贸易紧张、政策落地风险与地缘政治冲突是主要风险来源,提醒投资者构建合理风险防范机制,审慎应对市场波动。[page::1,5]
在数十张图表辅助下,报告层层递进地揭示市场行情走势、资金流动结构、估值及风险溢价状况,实现了数据与策略的有机结合。整体上,报告提供了高度系统化的港股投资分析框架及操作建议,适合对港股市场有深入关注需求的机构及专业投资者参考。[page::0-5]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