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改”落地,冶炼资产或加速重估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5年8月,工信部等发布新的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办法,显著加强供给端管控,进口矿纳入监管并建立白名单管理体系,推动冶炼加工费大幅上涨,理论净利润提升,冶炼资产有望得到价值重估。新能源汽车旺季带动需求,稀土价格上涨动力持续,稀土行业“增持”评级维持。[page::0]

速读内容


供改政策落地,供给约束显现 [page::0]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新的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办法。

- 新政策废止2012年旧办法,细化冶炼分离总量管理,并将进口矿纳入监管,强化监管颗粒度和追溯机制。
  • 指定企业才可进行冶炼分离,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可能导致中小冶炼企业退出市场。


冶炼加工费及利润显著提升,资产重估催化 [page::0]

  • 中钇富铕矿加工费由0.15万元/吨涨至1.35万元/吨,单吨冶炼分离理论净利润提升约近2万元。

- 冶炼产能向大型集团集中,利润空间拓宽,冶炼资产有望摆脱亏损,实现价值重估。

市场需求继续支撑价格上涨动力 [page::0]

  • 新能源汽车旺季拉动国内外企业补库,稀土价格快速上升。

- 新政策实施后,整体供给约束增强,市场情绪积极,稀土板块行情有望持续。
  • 风险包括政策执行不到位及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价格回落。


深度阅读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深度分析


报告标题与概览


本报告标题为《“供改”落地,冶炼资产或加速重估》,由国泰海通证券发布,撰写时间为2025年8月24日,分析师为于嘉懿和兰洋。报告关注的核心议题是中国最新发布的稀土产业供给端政策变化及其对稀土冶炼资产估值和市场行情的影响,尤其聚焦于冶炼分离环节的供给约束和价值重估。报告维持稀土行业“增持”评级,认为政策实施将实质收紧供给,催化稀土价格上涨和相关资产价值提升[page::0,1]。

核心论点总结:

  • 2025年8月22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新的《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强化了冶炼分离总量管理,纳入进口矿监管,建立惩罚和动态调整机制,替代2012年的旧政策。

- 新政策限定只有经由工信部和自然资源部指定的企业可进行冶炼分离,显著收紧非指定民营企业的经营空间。
  • 受此政策影响,供给端约束加剧,导致冶炼加工费大幅上涨,冶炼资产盈利能力提升,价值有望获得重估。

- 短期内,稀土价格因供给紧张和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双重驱动,仍具上涨动力。
  • 投资建议为继续“增持”稀土行业,重点关注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企业。

- 风险方面主要包括政策执行力度不达预期、下游需求疲软及价格回落的风险。

逐章深度解读



一、政策背景与管理办法解读


报告首先介绍了由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新《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在2025年8月22日正式生效,旧政策终止效力。这一新规主要在于:
  • 细化冶炼分离总量控制,业内推行更为严格的产量管理。

- 进口矿石首次被纳入监管范畴,防止进口绕开国内限制。
  • 强化监管颗粒度与追溯,实现全流程管控。

- 建立超产惩罚机制,约束非法超过生产计划的行为。
  • 新增市场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增强政策的适应性。


管理办法对冶炼企业提出更为严格限定,仅允许经指定的企业进行冶炼分离生产。相比此前政策,管理怪范围更大,且对民营企业尤其不利,存在退出行业的风险。此举显著压缩了冶炼分离环节的产能供应,直接导致供给端约束实质性显现[page::0]。

二、冶炼资产盈利提升与重估逻辑


报告引用百川盈孚数据指出,受新规影响,自8月初以来,重稀土矿加工费大幅攀升,由0.15万元/吨猛增至1.35万元/吨,接近10倍提升。截止2025年8月19日,冶炼分离环节单位产能的理论净利润达到约1.4万元/吨,较年初增加近2万元/吨,显示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

未来假如官方“四白名单”机制落地,允许产能进一步向大型集团企业集中,冶炼分离超额利润空间仍具延展潜力,有望改变过去冶炼资产普遍亏损的状况,实现资产价值的再评估和提升。

这一判断基于加工费和利润的快速提升,与政策供给限制形成的稀缺性效应高度相关,逻辑上清晰说明价值重估的合理性与阶段性窗口[page::0]。

三、需求端与市场情绪展望


报告在决定性的供给收紧背景下,着重强调:
  • 新能源汽车旺季带动下游需求强劲,尤其在国内外企业补库存行为的支持下,对稀土原材料的买气高涨。

- 供需双重利好催化稀土价格进一步上涨,带动相关冶炼分离企业价值持续表现。
  • 受政策影响,中重稀土类品种尤为受益,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板块。


由此,稀土板块行情有望延续,且结构分化明显,优质冶炼资产在新规激励下价值显著增强[page::0]。

四、风险提示


报告指出三大风险因素:
  • 政策执行力度或低于预期,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约束弱化,供给恢复过快,压制价格动力。

- 下游需求,尤其新能源汽车制约增长放缓,导致稀土需求不及预期。
  • 稀土价格大幅回落,破坏投资预期和盈利水平。


报告中未详细说明每项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提醒投资者需关注这些不确定因素对稀土市场和资产估值的冲击[page::0]。

图表及数据解读


报告正文未直接展示大量图表,但引用了关键数据点:
  • 重稀土矿加工费从0.15万元/吨飙升至1.35万元/吨的变化数据,反映供给端限制带来的价格和加工费弹性极强。

- 理论净利润达到1.4万元/吨,较年初提升近2万元/吨,佐证冶炼资产业绩改善趋势。

这一数据不仅直接支持论文对冶炼资产价值重估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供给端受限矛盾的实证表现。冶炼加工费的爆发性增长,意味行业分化和盈利结构的剧烈变化,也暗示相关企业估值将受到重新评分。

此外,报告中配图为国泰海通证券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虽然不显示具体稀土数据图表,但象征性加强信息获取渠道和投资者互动便利[page::1]。

估值分析


报告未专门详细展开估值模型或敏感性分析,但隐含依据为政策驱动下加工费和净利润的提升,将促使冶炼分离资产估值提高。考虑到冶炼企业的盈利显著转正且利润有望进一步扩展,逻辑上具备估值重估的合理性。

主要估值驱动力来源于单吨净利润的提升,供给端集中式管理带来的稀缺性,及行业周期性和需求增长预期。

风险因素详细解析

  • 政策执行风险: 若新规执行不力,冶炼企业供应恢复弹性大,供给端宽松,压抑价格和利润恢复,价值重估难以实现。

- 需求端不达预期: 新能源汽车补库存存在不确定性,或因行业放缓影响稀土实需,价格上涨基础削弱。
  • 价格波动风险: 稀土价格受宏观情绪和国际环境影响大,价格回调严重时,冶炼企业盈利和估值均将受损。


报告未提及缓解措施,多数依赖政策落实和市场自然演进。

批判性评价


报告整体逻辑连贯,结合刚出台的政策细节和行业数据,论据支持力度强。但也存在需谨慎观察的点:
  • 供给管控严格导致少数企业收益集中,这一格局是否可持续,以及是否可能促进灰色产业链转移,报告未予探讨。

- 对政策执行力度及市场反应假设较为乐观,缺乏多情景模拟或反面假设深入分析。
  • 加工费和净利润的计算具体方法未详述,未来盈利能否持续仍存一定不确定性。


不过这些局限性在行业快报和策略建议类报告中常见,整体分析基于公开政策和权威数据,具较强参考价值。

结论性综合


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本份稀土板块专题报告从工信部等三部委刚出台的《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切入,精准分析了政策在供给端产生的实质约束效应。报告指出,政策限制仅允许指定企业进行冶炼分离且纳入进口矿监管,将使中小民营冶炼企业受到明显压缩,显著收紧供给端,形成产能结构优化和资源集中。

供给端趋紧立即带动加工费飙升,实现了冶炼分离环节的理论净利润大幅改善,令长期低迷的冶炼资产盈利情况迎来转机,有望触发资产估值的重估行情。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高科技领域需求旺盛背景下,供需层面与市场情绪双轮驱动,稀土价格短期内保持上涨势头。报告据此维持稀土行业“增持”评级,建议重点关注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企业。

报告也全面提示了政策执行和下游需求的不确定风险,提醒投资者须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宏观环境影响。

综上,报告不仅条理清晰地梳理了政策变化面,配以关键加工费和利润数据支持,透彻解读了稀土冶炼资产价值重估的逻辑链条,且展望了相关行业和市场的未来趋势,对投资者具较强的策略指导意义[page::0,1]。

---

报告全文引用页码:[page::0,1]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