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深入观察了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两种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路线、投融资及政策支持等,指出液流电池装机量正快速增长并多元化,压缩空气储能实现百兆瓦级应用突破,未来长时储能将随着政策加码和多交易周期电力市场推广而迎来广阔前景。液流电池项目呈大型化趋势,压缩空气储能及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崭露头角,行业面临政策、技术突破及竞争压力等风险 [page::0][page::1][page::3][page::5][page::8][page::11].
速读内容
新型储能政策持续加码,多地补贴政策发力 [page::1][page::2][page::3]
- 国家层面出台多项长时储能支持政策,如《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多元储能技术发展。
- 多交易周期电力市场完善,有助于长时储能商业模式成熟,提升项目合理收益。
- 2025年多省市出台补贴政策,支持液流电池、钠电池等新型储能项目,提升经济性和竞争力。
新型储能“长时化”趋势明显,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地多 [page::3][page::4]

- 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78.3GW,同比增长126.5%,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 长时储能(4h及以上)装机比例提升至15.4%,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及峰谷套利需求。
- 2024年共34个长时储能项目投运,压缩气体储能占53%,液流电池占28%。
液流电池储能装机量快速增长,技术路线多元化 [page::5][page::6]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液流电池储能装机突破1GWh,投运项目同比增长约272%。
- 全钒液流电池占主流,2024年招标项目中占比约84%;铁铬、锌铁和水系有机等技术取得进展。
| 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对比 | 优点 | 缺点 |
|------------------|----------------------------|----------------------------|
| 全钒 | 安全可靠,寿命长,容量大,绿色可回收 | 能量密度低,电解液成本高 |
| 锌溴 | 电解液成本低,电压高 | 溴腐蚀性强,扩散性大 |
| 铁铬 | 材料成本低 | 可逆反应差,能量密度低 |
| 全铁 | 成本低,功率密度高 | 库伦效率低,电压效率低 |
| 锌铁 | 安全,成本低,倍率性能好 | 能量密度低,锌枝晶问题 |
| 水系有机 | 材料广泛,安全环保,成本低 | 副反应多导致衰减 |
液流电池项目规模大型化趋势明显 [page::7][page::8]

- 2023年及以前只有1个百兆瓦级项目,2024年投运4个,2025年在建达到14个,项目规模不断放大。
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标规模及应用突破 [page::8][page::9][page::10]

- 2025年1-5月启动14个压缩空气储能招标项目,总规模4.1GW,同比增长33.3%。
- 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如湖北应城“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转换效率70%,创世界纪录。
- 国信苏盐淮安盐穴项目同样实现300MW单机功率规模。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展现潜力 [page::11]
- 2025年以来20个压缩气体储能项目开工,其中两个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项目,总容量200MW/1400MWh。
- 华电集团木垒项目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储能项目。
风险提示 [page::11]
-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储能项目经济性和建设进度。
- 技术突破缓慢,成本降幅有限,影响投资意愿。
- 新能源装机增长波动影响储能需求。
-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格局尚不确定。
深度阅读
中金公司《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
- 作者:廖龙欢、曲昊源等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
-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9日
- 主题: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探讨其发展现状、技术路线、投融资及政策环境,重点分析长时储能趋势及项目大容量化发展。
核心观点与主要信息:
- 长时储能政策持续加码,多地出台补贴政策,推动储能项目经济性和竞争力提升。
- 液流电池装机量快速攀升,技术路线多元化,主导为全钒液流电池,锌铁等其他路线也在发展中。
- 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规模加速增长,百兆瓦及以上大容量项目落地,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初现。
- 市场多交易周期电力政策完善,有助于长时储能商业模式成熟。
- 新兴储能技术呈多元化、大型化趋势,长时储能在新能源资源优势地区优先发展。
以上信息为报告的主要传达内容,意在引导投资者关注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关注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投资机会。[page::0] [page::1] [page::2] [page::3]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国家层面政策
-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11月)和《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5年2月)等文件明确支持大容量、中长尺度储能项目,推广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技术,并强调长时及超长时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布局。
- 强调推进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鼓励钠电池、液流电池工程化,及压缩空气储能的发展,体现了政策对新技术的多方向扶持战略。
地方政策
- 多地如上海浦东、深圳坪山区、安徽、内蒙古等相继推出专项补贴政策,针对液流电池、钠电池等新型储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补贴额度从投资比例补贴(最高30%)到按投运量奖励(最高数百万元)不等,体现出地方财政推动产业集群和技术示范的积极态度。
- 地方政策意在降低投资门槛、提升项目经济性,促进储能项目规模化建设。
市场机制
- 电力市场多交易周期交易机制的推行(年度、月度、周度、日间多周期交易),为长时储能充分体现时空价值、获得合理收益提供制度保障,打通商业模式,促进长时储能项目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构成了长时储能发展的坚实政策基础和市场环境,明确带动储能行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page::1] [page::2].
---
2.2 新型储能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37.9GW,同比增长60%。其中新型储能占78.3GW,同比增速126.5%,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 技术结构上锂电依旧主导占比97.1%,但其占比略有下降,非锂电技术态势明显提升。
- 长时储能“长时化”趋势突出,4小时以上储能规模11.4GW,占比15.4%,较去年提升3个百分点。
- 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集中,2024年百兆瓦级及以上长时储能项目34个,压缩空气占53%,液流电池占28%。
该数据揭示新型储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迅速崛起及长时储能市场需求强烈,驱动多样化技术发展[page::3] [page::4].
---
2.3 液流电池技术路线与项目规模
- 2025年上半年液流电池装机量实现快速增长,投运10个项目,容量达到223.3MW,能量1091.2MWh,同比翻近3.7倍(272%增长)。
- 技术多样,全钒液流电池占比达84%,保持技术及市场主导。其他路线包括铁基、锌铁、水系有机液流等在扩展。
- 不同技术路线具备各自优缺点:如全钒液流安全、循环长但成本较高;锌溴液流成本低但存在腐蚀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环保安全,潜力大。
- 锌铁液流电池发展迅猛,尤其是纬景储能“超G工厂”建设,投资超百亿,规划年产20GWh产能,覆盖江西、湖北、浙江、内蒙古等地,标志着技术向产业化迈进。
-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也在创新中应用,鄂尔多斯项目率先实现兆瓦级应用,结合磷酸铁锂电池,体现不同技术互补。
- 液流电池项目规模呈大型化趋势:2023年及以前仅1个百兆瓦项目,2024年4个,2025年7月已投运2个且在建14个百兆瓦级以上项目,显示液流电池正由技术试点向规模化发展快速跃升[page::5] [page::6] [page::7] [page::8].
---
2.4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展和规模突破
- 2025年初至5月,压缩气体储能招标项目14个,规模增长33.3%,共计4.1GW功率、18.7GWh能量规模,显示市场需求和项目启动热度明显提升。
- 300MW单机等级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创新创纪录,包括湖北应城“能储一号”和国信苏盐淮安盐穴项目,单机功率和储能容量位居世界首位,转换效率达70%,实现大容量技术突破。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开始进入市场,今年已开工建设两个相关项目,规模200MW/1400MWh,其中华电木垒100MW/1000MWh为全球最大压缩二氧化碳储能项目,表明新兴技术路线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
- 相关政策对压缩空气与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支持逐步明确,为新技术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铺路[page::8] [page::9] [page::10] [page::11].
---
2.5 风险提示
- 政策风险:储能市场仍高度依赖政策扶持,政策推进若不及预期,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性和建设进度。
- 技术风险: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核心技术成本尚有下降空间,技术突破不及时,风险投资意愿降低,发展受限。
- 市场需求风险: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放缓或者不及预期,将削弱储能市场需求,间接影响储能产业发展。
- 竞争风险: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格局未定,投融资环境活跃且复杂,可能遭遇价格战或市场份额争夺。
报告未详细阐述缓解策略,仅提出风险识别,提醒投资者关注宏观和行业变动对储能产业带来的影响[page::1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4:2024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饼图)
- 显示总装机137.9GW组成:新型储能78.3GW占57%,抽水蓄能58%下降,锂电占新型储能97.1%份额。
- 剖细图体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占比共约3%,虽比例不大但高速成长。
- 反映新型储能正在快速追赶传统储能技术,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晰[page::3].

---
图表5:不同储能时长装机占比(饼图)
- 储能分布为:2小时以下约13%、2-4小时约72%,4小时及以上15%。
- 长时储能比例稳步提升,反映出政策与市场对更长时间储能的需求增长。
- 长时储能适应跨时段电力转移及谷峰套利市场机制,有助平衡新能源波动[page::4].

---
图表7:液流电池项目1H25投运量柱状图(MW和MWh)
- MW装机容量由1H24约80MW激增至220MW,MWh能量由400MWh升至1100MWh,能量增速更快。
- 体现液流电池储能行业增长迅猛,能量密度提升,有望满足更长时储能需求[page::5].

---
图表8:液流电池技术路线招标占比(饼图)
- 全钒液流电池以84%占主导地位。
- 铁基、锌铁与水系有机液流分散占据剩余部分,技术多样化趋势明确。
- 技术多样降低单一技术风险,反映业内寻求更经济、环保的替代路线[page::6].

---
图表12:液流电池百兆瓦以上项目数量变化柱状图
- 2023年仅1个,2024年4个,2025年上半年2个投运,14个在建。
- 明显的项目大型化趋势,液流电池技术逐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
- 体现产业化进程逐渐明显[page::8].

---
图表13: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标规模同比变化柱状图(GW/GWh)
- 2024年1-5月招标规模约3GW/16GWh,2025年同期放大至4GW/18.7GWh。
- 招标规模稳步增长33%,反映该技术市场活跃,资本投入增加趋势明显[page::9].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整体未涉具体个股估值分析,着重于技术路线和行业趋势研判,不含DCF、市盈率等传统公司财务估值内容。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指出四大风险:政策不及预期、技术进展缓慢、新能源装机不足、行业竞争加剧,均为行业公认的关键变量。未对出现概率或缓解措施做具体量化,但为行业参与者敲响风险警钟。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调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的快速发展与突破,但对于技术成熟度、成本降低的具体时间表论述有限,潜在风险被调和,尚需市场验证。
- 液流电池多技术路线并举有利于多样性,但成本控制及核心材料价格波动(如钒)仍是难点。
- 报告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和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为前提,若政策方向或市场规模出现偏离,存不确定性。
- 对于新技术二氧化碳储能仅点到为止,尚无详细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属于观察阶段。
- 产业链成熟度和投资回报周期这些实操关键因素未系统披露。
整体而言,报告立场偏乐观且基于政策导向明显,投资者应结合市场动态和技术进步谨慎评估。
---
七、结论性综合
中金公司的《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报告全面剖析了当前中国长时储能技术的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及项目应用现状,重点聚焦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两大新兴技术。
政策环境持续加码,在国家及地方层面形成多层次补贴体系,有力支撑储能产业发展,多交易周期电力市场政策的推进为长时储能商业模式成熟奠定基础。新型储能装机由锂电为主向多元技术转型,长时储能比例提升,市场需求明确。
液流电池领域,在全钒液流电池主导下,锌铁、水系有机等技术路线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实现超1GWh,项目规模日益大型化,产能扩张和工厂建设标志技术迈向规模产业化。压缩空气储能则取得300MW级大功率突破,招标规模和项目数量持续增长,且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显示出新兴潜力。
图表4、图表5、图表7、图表8、图表12、图表13等均从不同角度支持了报告核心论断:新型长时储能技术加速商用与规模化发展,市场空间与经济性双向改善,产业潜力巨大。
然而,政策推进和技术突破的风险依旧存在,新能源装机的波动和行业竞争将对长期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投资者需关注政策变化和技术进展,审慎把握市场机会。
总而言之,报告展现了中国长时储能产业逻辑清晰的发展路径与突破口,是跟踪储能新兴技术、政策和市场布局的重要研究成果,对相关产业参与者及投资者提供了详实且前瞻的行业视角。[page::0]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page::6] [page::7] [page::8] [page::9] [page::10] [page::11]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