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综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围绕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内容,系统解析“十五五”规划指导思想,强调历史主动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自立自强和实体经济为重点,明确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约4.5%-5%,并聚焦现代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报告指出扩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并重,关注制造业合理比重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同时研判资本市场将延续科技主导的慢牛行情 [page::0][page::1][page::3][page::4]
速读内容
十大核心政策信号解读 [page::0][page::1]
- 强调以“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应对复杂风险挑战,体现更主动的政策态度。
- 重新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十五五”规划经济目标,隐含GDP年均增速约4.4%至5%。
- 发展重心聚焦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制造业合理比重,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
-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引擎,包括强化原始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
- 提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突出消费提振和有效投资,促进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
经济与科技发展目标及环境评估 [page::2][page::3][page::4]
- “十五五”是实现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承上启下阶段,预计规划文件陆续出台细化政策。
- 经济环境面临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不确定期,政策基调稳中求进,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目标锚定。
- 科技自立自强被提升至核心国家战略,指向新能源、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
- 现代制造业及产业体系建设升级,新增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定位。
- 国内大循环重要性显著增强,强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打破地方保护壁垒。

资本市场展望及风险提示 [page::3][page::4][page::5]
- 预计A股将延续科技主导的慢牛行情,重点关注“AI算力、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大科技主线及相关产业链机会。
- 稳市机制和投资者回报制度建设,为资本市场长期走强提供制度保障。
- 风险提示包括全球贸易摩擦、海外流动性风险、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及全球资产波动。
深度阅读
华西证券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名称:《华西综评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以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发展之基——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自立自强,接续奋斗——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
- 发布机构:华西证券研究所
-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
- 研究团队:
- 宏观团队核心成员:刘郁(首席经济学家)、肖金川(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
- 策略团队核心成员:李立峰(研究所副所长、策略首席分析师)、冯逸华(策略分析师)
- 大类资产团队:孙付(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
- 主题:解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内容,特别是围绕“十五五”规划制定建议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影响等核心议题。
- 核心论点摘要:
- 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
- 经济建设将被重新强调为中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隐含超过4.5%。
- 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科技自立自强是未来五年发展主线。
- 内需特别是消费被凸显为稳增长支撑点,资本市场情绪和科技板块估值的提升具备逻辑基础。
- 未来风险包括政策超预期调整、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
- 评级体系说明已附于报告最后,明确了分析师股票及行业评级的具体标准。
总体来说,报告核心目的是通过全面解析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内容,帮助投资者理解中央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及其对资本市场的潜在影响,引导“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把握。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核心观点解读(来自宏观团队分析)
- 历史主动精神的升级
公报强调“历史主动精神”,从十四五时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升级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也提升了“斗争精神”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备明显更积极主动的政策基调,体现出国策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坚定自信与主动出击姿态。[page::0]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回归
过去如十九届五中全会未明言“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2021年及2022年重要会议和报告中有所体现。此次十五五规划纲要明确恢复该表述,显示经济发展仍是“十四五”、“十五五”政策核心目标,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表明国家对经济增长的重视显著提升。[page::1]
- 十五五发展目标突出科技与综合实力跃升
公报特别设定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跃升”目标,人均GDP翻番达到约2万美元水平,透露未来十年经济年均目标约4.4%。科技创新和改革深化为关键驱动力,显示科技在国策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page::1]
- 实体经济与现代制造业体系的重要性提升
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不仅是一项产业政策,更是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自主性。新增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目标,反映出对高端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升级主要方向,体现绿色发展、新基建及数字经济融合趋势。[page::1]
- 科技自立自强及创新突破的要求更加紧迫
从之前的“科技自立自强”升级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加强原始创新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政策逻辑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下的科技竞争压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扶持战略前沿产业领域,未来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支持有望加速,有望驱动相关产业板块快速成长。[page::1]
-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基点
延续“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但本次更强调消费提升,特别“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的双重结合,预示政策将聚焦居民消费力激发及新基建、新技术领域的精准投资,推动供需互动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内循环稳健。[page::1]
- 风险提示
特别提示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风险,全球贸易摩擦、海外流动性风险、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均为重大不确定因素。[page::2][page::4]
2.2 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地位(宏观及大类资产团队观点)
- 产业体系战略地位上升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产业体系提升为首要战略任务,科技创新为次要,但为核心动力支持。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体包括智能化、绿色化和产业融合,夯实经济长期增长基础。[page::3][page::4]
- 科技创新定位为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引擎,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支撑。核心包括:
- 抢占全球科技发展制高点,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
- 重点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 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引领的产业变革。[page::3][page::4]
-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全球竞争
中美科技竞争被描述为持久战,需要依赖国家战略支撑,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制高点以获取战略先机。[page::4]
2.3 资本市场视角(策略团队及大类资产团队分析)
- 中长期大科技主线持续
由于政策支持及产业变革驱动力,中长期看大科技产业链是资本市场核心投资方向。AI算力、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固态电池、储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具备明显成长潜力。证券市场也将在政策稳定、回报机制完善的制度支持下,迎来慢牛行情的持续。[page::3]
- 内需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利好
扩大有效投资及提振消费增强对内需品类和相关产业链的支撑,投资者应关注消费升级与基建领域机会。[page::3]
2.4 风险因素
- 政策面存在“超预期调整”的风险,即政策节奏、力度可能与市场预期有较大偏差。
- 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海外流动性风险及全球金融资产波动均可能冲击中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表现,需重点跟踪。[page::2][page::4]
---
3. 图表深度解读
本报告包含多张团队成员照片和二维码无直接数据内容,风险提示图表纯为视觉辅助,实际含金量有限,故此侧重对文本与政策内容分析。
- 图片0:展示华西宏观团队核心分析师肖像与姓名,体现报告权威来源。
- 图片2:华西策略团队核心成员照片,与其对公报风险提示观点对应,增强报告专业感。
- 图片4:华西大类资产团队负责人肖像,与资本市场视角分析对应。
- 图片6:报告尾端免责声明及二维码,提示信息仅面向专业机构,符合法规要求。
报告未包含传统财务图表,如财务预测表、估值模型图等,强调的是政策解读及宏观策略指导。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为政策及宏观经济解读,未直接提供具体公司或行业的估值模型数据和估值方法说明。其投资建议属于宏观层面的战略方向指引,特别强调“大科技”领域和实体经济相关行业。报告中提到A股科技板块估值有望在政策支持和盈利预期改善下上行,但无具体估值倍数或DCF模型显示。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风险:政策调整幅度和速度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影响经济走势和投资情绪。
- 全球环境风险:包括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扰乱外部需求并影响资本流动。
-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海外流动性风险和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可能造成国内市场联动影响。
- 报告对风险的缓解策略未具体展开,仅提出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保持高度警惕。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多次提到“十五五”阶段的重要性和政策基调的积极主动,但对宏观经济具体增速目标采取较为隐晦的表述,未明确定量指标,存在一定“软化”预期的可能,反映官方在保持韧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策略。
- 科技创新被再次强调为重点,但技术壁垒和全球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报告对这部分风险关注稍显不足。
- 对房地产政策表述较为谨慎,公报仅强调“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未具体说明调控框架,可能暗示政策仍处于调整探索期。
- “反内卷”未直接点名,显示社会治理中对该问题的态度较为委婉,实际执行和政策传导效果存一定变数。
- 报告间风险提示分类稍有重复,显示不同团队强调的重点稍有差异,但整体一致聚焦宏观层面系统性风险。
---
7. 结论性综合
华西证券研究团队对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进行了全面详实的宏观和策略解读。报告明确指出:
- “十五五”规划阶段是中国迈向2035年现代化的重要桥梁期。
- 经济发展政策基调由“稳中求进”延续并提升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体现了更强烈的主动适应和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决心。
- 经济建设地位被重申,隐含经济增速目标在4.5%-5%之间,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锚定。
- 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合理比重的保持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重点所在,反映防止产业空心化,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考量。
- 科技创新升级为发展核心驱动力,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调抢占全球科技发展制高点,涵盖新能源、量子、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 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突出,内循环动能积极增强,惠民生和投资双重结合。
- 资本市场层面,A股大科技板块的慢牛行情预计将延续,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广阔,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升未来走势稳定性。
- 风险方面,政策超预期调整与外部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为重点风险来源,投资者需密切关注。
总体而言,报告所传达的信号是一种兼顾“积极主动应变”与“稳健可控发展”的战略导向,显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将聚焦核心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内需增长与扩大开放的平衡,并为资本市场特别是科技创新板块提供持续动力支持。
---
溯源标记示例:如关于经济增速目标提及“隐含经济增速目标将不低于4.5%-5%”的判断,见报告第1-3页多处论述[page::1, 3];关于实体经济制造业合理比重和产业升级相关表述见第1-4页[page::1, 4]。
---
附:评级说明摘要
按照华西证券标准,以报告发表后6个月内标的股票或行业指数相对上证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基准划分买入、增持、中性、减持和卖出五档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较为量化的评级参照。
---
总结:本报告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提供政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与产业投资机会深度解析,厘清“十五五”政策脉络,明确未来五年宏观发展方向与风险,价值指引鲜明。对大类资产配置和科技创新主题投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