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企业有望受益于 扩内需 ?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分析了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及国内外部环境变化背景下,扩内需政策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提升,重点梳理了消费、科技国产替代、低估值基建与稳地产等受益行业,并结合宏观政策、市场环境及政策方向展望相关板块投资机会,为投资者提供内需提振下的行业和企业投资建议[page::0][page::1][page::2]。

速读内容


扩内需的重要性与政策环境优化 [page::0]


  • 受到美国大幅加征关税影响,全球贸易环境趋紧,中国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多边贸易体系。

- 当前低通胀环境允许更大货币及财政刺激空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缓解偿债压力,释放财政扩内需能力。
  • 私人部门信心企稳,商品房销售回暖,股市活跃,居民消费信心持续提升。

- 政策重点包括消费升级、公共服务、新能源汽车换购、房地产稳增长等领域,同时支持出口转内销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内需提振中受益行业梳理 [page::1]

  • 消费板块表现分两个阶段,信用扩张期主推中高端消费品,通胀低迷期转向悦己型消费及平价替代品。

- 建议关注农业种植业、功能性日用品、啤酒饮料、免税经济及银发经济相关板块。
  • 家电行业受益以旧换新政策,服务消费如餐饮旅游受政策支持,文化娱乐和教育培训具新消费潜力。


科技国产替代与基建地产投资机会 [page::2]

  • 科技领域因外部限制和产业升级需求,政策支持半导体、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国产替代,视为长期投资重点。

- 基建方面,更看重新老基建双轮驱动,绿色和科技基建如通信网络、智能制造迎政策加持,传统基建空间有限。
  • 房地产市场稳步回升,政策或加码以稳地产,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工程提振建材及家装行业。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与解构:中金《哪些企业有望受益于扩内需?》



---

一、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哪些企业有望受益于扩内需?》

- 作者团队:李求索、魏冬、黄凯松、李瑾、朱嘉懿等,中金公司研究员团队
  •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0日(报告时间为2025年4月21日早晨发布)
  • 主题聚焦:基于当前国际外部环境,聚焦中国拓展内需政策背景下,相关政策举措及受益行业、企业的深度分析

- 核心论点
- 面对外部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国内“扩内需”成为宏观经济应对外部风险的核心策略;
- 当前内需提振政策具备多重优势,政策空间和实施效果优于过往周期;
- 详细梳理受益于扩内需政策的关键行业及细分板块,为投资者提供配置思路;
- 强调投资者关注政策动态和行业基本面变化,抓住“内需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

本报告旨在传达,在当前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扩内需政策抵御外部风险,并指出多个行业和公司具备直接或间接受益潜力,建议投资者予以重点关注。[page::0,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提振内需的必要性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提升


  • 章节核心观点

- 由于美方关税政策升级(部分商品关税累积达245%),外部贸易环境恶化,国内“扩内需”成为稳定经济的必需手段;
- 当前物价通胀指标(CPI、PPI)处于较低甚至负增长状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更大灵活性;
- 政策目标明确,地方债务置换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使得地方政府更有空间和动力配合央行逆周期调控,保障内需政策落实;
- 私人部门信心回升,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得到相对企稳,消费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上涨,3月社零同比增长5.9%,体现消费回暖;
- 新兴产业(如AI和机器人)发展迅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任务,促进创新驱动的内需增长;
- 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两大类:①消费与投资扩内需(如以旧换新扩大、社保完善、失业补贴);②出口转内销相关支持措施(如税费补贴、出口退税提升)。
  • 支撑逻辑与假设

- 贸易摩擦构成外部风险,政策应从“走出去”转向“内部拉动”;
- 低通胀环境是财政货币宽松的“安全阀”,利于政策发力;
- 地方财政压力缓和和私人部门信心恢复是政策成效的关键催化剂;
- 新经济产业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拓展新的需求空间;
- 消费升级和投资领域双管齐下,有利于平衡经济结构。
  • 关键数据点

- 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关税达245%;
- 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金额同比降幅收窄,二手房价格环比持平;
- 3月社会消费零售同比增长5.9%且为2024年最高水平;
- 今年以旧换新政策规模约3000亿元;
-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AI及相关智能装备的发展。
  • 预测与推论

- 未来内需刺激政策力度将持续且可能加码;
- 地方政府积极稳定地产、促进基础公共服务改善;
- 出口退税和出口转内销扶持政策有望提升企业现金流和竞争力。

本章用宏观视角系统描绘扩内需政策的前提条件、政策空间与市场响应,为下文具体行业受益分析奠定理论与政策基础。[page::0]

---

2.2 内需提振下受益行业及上市公司梳理


  • 消费领域

- 消费是扩内需的首要动力,消费热度受房地产周期和信用环境影响明显;
- 信用扩张期,消费升级带动高端白酒、高档家电、品质服饰增长;
- 低通胀、增速放缓期,悦己型消费和平价替代品活跃,如文化娱乐、零食、小家电;
- 渠道创新(电商、直播、渠道下沉)成为新的增量空间;
- 结合当前环境,建议关注:
- 农业产业链(种植、种业、农业机械),因盈利稳健且关税提升影响低;
- 政策支持的功能性日用品(乳制品、调味品);
- 啤酒饮料进入旺季增长期;
- 免税、银发、冰雪经济等新兴消费细分;
- 以旧换新受益的白色家电及内需型两轮车;
- 受政策拉动的服务消费,如文旅、餐饮和教育培训。
  • 科技领域

- 受“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驱动,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 半导体、工业软件、AI软硬件等科技板块受益于政策及成长空间;
- 外部技术封锁与内部升级双重动力催生补短板需求;
  • 基建与地产链

- 本轮政策更多关注新旧基建双驱动,避免单一房地产投资依赖;
- 房地产市场企稳利好相关建材、家装、城市更新项目;
- 传统基建空间有限,重点转向绿色新基建如数据中心、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算力中心。
  • 投资逻辑

- 消费板块受宏观周期影响显著,投资策略应动态调整;
- 科技国产替代具备长期红利及政策支持,是核心成长方向;
- 低估值基建和地产链条具备阶段性反弹机会;
  • 关键数据点与推论

- A股市场在关税事件后韧性强,政策信心逐步体现股指回暖;
- 投资者可优选受益内需政策和政策预期的行业标的;
- 政府相关声明强调继续推动房地产平稳发展以及扶持科技创新。

本节为投资者提供了行业与个股层面的指导思路,结合中金宏观与行业分析师判断,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指导意义。[page::1,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报告首页配有一张主题图片(image_path: images/8b7cb22e706a79c47f36dec315b808d184966421dea3983517e6735519700b7f.jpg?page=0),图片未见具体数据信息,推测为视觉传达“扩内需”政策主题,强化报告主题感染力。
  • 报告内文虽未直接罗列详细数值表格,但多个节段中引用了精准经济指标数据,如:

- 对美出口关税高达245%,体现外部压力强度;
- 3月社零同比增5.9%,消费增长确实见效;
- 以旧换新政策金额3000亿元,表明政策力度量化;
- 住房销售及价格数据回暖作为居民财富预期复苏的佐证。

这些统计数据伴随政策判断,形成定量支持,增强报告说服力。

因报告核心为宏观政策分析与行业梳理,未使用复杂估值图表,数据主要体现在文本和宏观指标中。

---

四、估值分析


  • 报告主体未提供具体上市公司估值模型或财务预测,未涉及典型DCF、PE或EV/EBITDA估值计算;

- 侧重于政策环境及宏观逻辑,推荐逻辑基于受政策驱动的成长潜力与行业景气;
  • 指出部分科技板块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隐含对成长股估值溢价的期待;

- 基础设施和地产链低估值逻辑更多依赖市场周期反弹与政策边际改善。

整体估值分析为定性判断模式,投资者需结合具体标的后续财报及估值指标加深研判。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专门设置“风险”章节,但从内容中可提炼相关风险因素:
  • 外部风险

- 美国持续提高关税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加剧,影响出口企业收入和全球供应链。
  • 内生经济风险

- 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仍存,若未有效企稳,恐拖累消费及整体投资信心;
- 物价波动或剧烈反弹,将限制货币财政宽松空间;
  • 政策实施风险

- 地方债务置换执行不力,财政空间受限,制约刺激政策规模;
- 消费端政策效果依赖居民收入和预期恢复,若信心未充分回暖,则刺激作用受限;
  • 技术转型风险

- 科技国产替代进展可能因研发周期长、技术积累不足而波动;
- 外部技术封锁加剧将带来挑战但也驱动政策应对压力。

报告对相关风险未深度展开缓解措施,但提及政策应对策略多元且具灵活性,政策动态为风险管理关键。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优势

- 报告聚焦及时且切中当前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主题;
- 论据充分,数据引用精准,政策逻辑清晰。
  • 潜在不足

- 对内需政策依赖较重,若消费复苏速度减缓或地产调整持续,报告假设的政策环境可能被挑战;
- 报告未明确评估扩内需政策的财政负担风险与长期通胀压力,轻视可能的后周期调整;
- 飞机票据等传统风险因素几乎没有涉及,整体风险评价侧重宏观与政策面,缺少企业微观与信用风险分析;
  • 细微差别

- 报告中房地产市场稳步回升被多次强调整体论述,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风险依然存在,需关注地方政策执行力度差异;
- 科技板块描述了“中长期价值”,但未充分指出技术市场竞争激烈及周期性波动风险;
- 对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的效果期待较高,实际效果可能受居民收入和政策覆盖面限制。

整体本报告更偏宏观战略视角,投资策略需要结合个股动态细节谨慎实操。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解析了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及国内经济压力背景下,中国“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政策空间及其实施的实际效果。鉴于外部关税大幅提升带来的压力,以及国内低通胀和地方债务置换带来的积极政策环境,扩内需政策实施效果有望优于以往周期,居民消费信心和实际消费已有显著改善,资本市场亦持续回暖。

在行业选择上,报告强调消费作为内需的核心发动机,细分领域涵盖农业产业链、功能性日用品、啤酒饮料、银发经济等,同时关注渠道创新带来的新的增长动力。科技国产替代和以AI为引领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重点。基建与地产板块强调“双轮驱动”政策导向,注重新基建与城市更新。

政策措施多维度发力,包括以旧换新、公共服务改善、失业补贴及支持出口转内销,形成宏观调控合力。风险方面主要集中在外部贸易摩擦持续、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以及政策执行不确定性,但总体政策空间和市场韧性为风险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政策为主线、结构清晰、分析深刻的内需提振投资框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中长期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新一轮内需扩张机会的重要研究资料。[page::0,1,2]

---

:本文中所有引用数据及论断均基于中金公司正式发布报告内容,引用均以“[page::X]”标注页码溯源,确保内容溯源准确与分析科学严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