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分析了2023年以来居民存款流向股市的迹象,结合存款活期化趋势、定期存款到期规模及超额储蓄规模等因素,测算居民潜在入市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显著高于以往两轮股市上涨期间的存款入市规模。报告指出,资金搬家主要受到风险偏好提升、股市回报率回暖、美元走弱及海外资金回流等因素驱动,同时财政投放、信贷及国际收支也为存款形成提供支持。存款活期化和股市回暖构成当前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主要动力,居民存款搬家将对资本市场、银行息差及财富管理业务带来积极影响,但仍存在风险偏好波动和经济预期变化等不确定性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速读内容
2023年以来居民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 [page::0][page::1]

- 7月M1同比增长5.6%,较5月提升3.3个百分点,居民和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共同驱动M1上扬。
- 定期存款出现拐点,居民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续投意愿下降,释放潜在流入股市或其他资产的资金。
资金从固收转向权益市场,非银存款与股市联动增强 [page::2][page::3]


- 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产品规模增速放缓,权益类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增速加快。
- 非银存款快速增长,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同步上涨,表明居民资金向股市搬家趋势初步形成。
超额储蓄及存款创造的结构变化 [page::4][page::5][page::6]

| 贡献来源 | 2023年底比例 | 2025年7月比例 |
|------------------|-------------|-------------|
| 财政投放 | 25% | 53% |
| 实体信贷 | 73% | 41% |
| 国际收支 | 1% | 6% |
- 过去两年居民形成“超额储蓄”约5万亿元,主要由财政投放增加及国际收支顺差贡献,金融脱媒效应有所缓解。
- 信贷保持逆周期投放,尤其是国有大行贷款加速,主要支持政策性领域,对冲房地产投资收缩影响。
风险偏好提升及资产荒缓解推动存款搬家 [page::8][page::9]


- “924”刺激政策等增强经济预期,人工智能等新兴主题引领投资热点,提升居民风险偏好。
- 当前A股12个月平均回报率约为20%,缓解居民“资产荒”,吸引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 美元指数走弱及海外资金回流,推动资金由美股转向A股。
居民存款搬家潜力估算及影响 [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估算视角 | 资金规模(万亿元) | 说明 |
|------------|-----------------|------------------------------------------------------------|
| 超额储蓄 | 约5 | 2022-2024年累积超额储蓄,潜在可用于投资或消费。 |
| 定期存款到期 | 约7 | 2025年到期1年以上定期存款规模,利率下降140bp左右,提升换仓动力。 |
| 存款活期化 | 约5 | M1增速若持续提升,预测今年剩余月份居民活期存款净增。 |
| 非银存款增长 | 约1 | 非银存款增速提升至20%情景下,居民资金流入股市可能性上升。 |
- 存款搬家对银行利差和信贷需求具有正面推动,财富管理业务料将受益,银行面对利率下降面临一定压力。
- 存款搬家趋势的持续性依赖宏观经济预期、资金风险偏好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
存款搬家风险提示 [page::14][page::15]
- 风险偏好若下降、美元反弹或海外资金外流,存款搬家趋势可能减弱。
- 经济增长或市场波动加大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波动率上升,影响居民入市信心与资金流动。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与解读
——《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中金公司2025年8月发布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货币流动性新形势(2)》
- 作者及机构:林英奇、许鸿明、周基明、张帅帅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25年8月19日
- 主题:深刻分析居民存款向股市等资本市场流动(即“存款搬家”)的迹象、动力、规模及潜在影响
- 核心论点/信息传达:
该报告围绕居民存款的活期化与定期化转折,居民资金“搬家”入股市的初步现象进行分析,深入解析资金搬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导向及市场表现。报告结合存款、信贷、资本市场成交等多维度数据,评估存款搬家的潜力与影响,认为居民存款潜在入市规模显著,且存款搬家对银行息差及综合运营可能产生积极效应,同时提示风险因素。
- 评级/目标价:本报告属于宏观与流动性分析类研究,未含具体证券评级及目标价。
---
二、逐节深读
1. 存款搬家迹象初现
报告首先提出“存款搬家”概念,即居民存款从传统银行存款转向股市炒作及资本市场投资。
- 关键论点:
- 存款活期化趋势拐点出现,7月M1同比增至5.6%(较5月2.3%上升3.3个百分点),这反映居民资金流动性提升,活期存款增长拉动M1的回升。
- 2023年以来存款定期化趋势出现首次拐点,显示居民不再续投定期存款,增加了入市潜力。
- 权益类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增速明显放缓,资金有向权益市场流动迹象。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非银存款同比增1.4万亿元,显示存款部分流入股市账户。
- A股成交额大幅增加,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上交所开户数7月比5月增长26%,但尚未出现散户大规模进场。
- 逻辑与数据依据:
报告结合M1、M2增速分解(图表1-3)、资本市场交易活跃程度等指标判断资金从定期或理财产品向股市流动的趋势,并以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量的变化佐证“资金搬家”的实际流向。[page::0][page::1]
---
2. 存款活期化与房价变动关系
- 关键论点:
报告用活期存款净增占比与二手房价同比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图表4),指出资金向活期存款转移的部分动因与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流动密切相关。房地产价格放缓,居民资金从房地产流出,部分体现为存款向活期转态。
- 其他相关观察:
今年以来固收类金融产品规模增速下降,权益类金融产品增速回升,支持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结构性变动。非银存款总体增速回升,也印证资金从传统固定收益向权益市场流动(图表5)。[page::2]
---
3. 存款来源:超额储蓄与宏观流动性背景
- 超额储蓄定义与估算:
报告强调,在流动性充裕但风险偏好偏低的环境下,居民形成“超额储蓄”,即实际储蓄超过历史平均水平和合理预期的新增存款与理财规模。2022-2024年估算约5万亿元超额储蓄(图表7-8),这部分资金是潜在的“弹药”。
- 中国与日本对比:
报告通过对比中国当前M2和社会融资规模与日本9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不同态势,说明中国流动性仍充裕,不存在货币紧缩和银行缩表现象,因此居民仍有潜力“搬家”资金(图表9)。
- 三大存款创造动因分析:
1) 财政投放和国际收支的对冲:政府加杠杆通过财政投放稳定现金流,国际收支顺差贡献存款增长显著提升(财政贡献53%,信贷贡献降低到41%,国际收支贡献6%)。
2) 逆周期信贷投放:信贷增速虽降但仍较高,国有大行贷款加速对冲房地产收缩。
3) 金融脱媒效应减弱:存款流出非银理财趋势放缓,资金回流银行存款,带动存款增速。
- 结论: 多重宏观和政策因素保障了居民存款总量的增加,且结构上流动性增强,为存款搬家提供基础。[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
---
4. 资金搬家动力解析
- 推动力四点总结:
1) 风险偏好提升:"924"政策组合带动经济预期改善,加之AI、创新药等主题刺激,提升居民尤其高净值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股市投资意愿。
2) 资产荒缓解:股市回暖带来高达20%左右的年化回报,缓解此前房地产和股市收益疲软导致的“资产荒”,吸引资金入市(图表14-15)。
3) 美元走弱与海外资金回流:美元指数走弱带来人民币升值,海外资金回流中国股市的动力增强(图表16-17)。
4) 实体投资回报偏弱:民间投资增速负增长使得实体投资回报率难以吸引资金,资金更倾向于资本市场。
- 数据佐证: 2025年7月居民存款160万亿,是A股流通市值的4倍余量,表明理论上资金供给充足,但转化成实际流入还受多种因素影响。
- 总结: 多重因素叠加引导居民存款流动性增强及向资本市场流动,为“存款搬家”奠定基础。[page::8][page::9][page::10]
---
5. 存款搬家潜力的多视角测算
- 估算方法:
1) 超额储蓄视角:超额储蓄5万亿资金,历史上此类资金曾转入房地产、股票、消费等。
2) 定期存款到期视角:测算2025年1年以上定期存款到期约70万亿,利率回落140bp后居民寻求更高收益资产的动机增强。
3) 存款活期化视角:基于M1增速假设,年内未来4个月活期存款净增规模约5万亿,潜在入市动力强。
4) 非银存款视角:历史上股市牛市期间非银存款增速最高达20%,对应资金流入规模1-5万亿,未来非银存款增速提升可能推升资金入市。
- 银行影响分析:
存款搬家利好银行息差扩张,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改善信贷需求预期。财富管理业务(基金代销等)也或受益。债券市场短期可能受扰动,但总体利率涨幅有限,中小银行债券投资收益占比下降可能拖累盈利。银行股息吸引力相对下降但对险资等长期资金仍具吸引力。
- 总结: 预计居民潜在转移至股市资金规模约5-7万亿元,超过历史上涨周期,需关注宏观和市场预期变化带来的实际转化情况。[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6. 风险因素评估
- 存款搬家趋势的持续性风险,若风险偏好下降、美元走强、海外资金流出或实体投资吸引力上升,则资金流向股市动力减弱。
- 经济预期不明及市场波动加大可能引发风险偏好退潮,进一步影响存款资产转移力度。
报告提醒投资者关注上述不确定性,以避免盲目依赖短期资金流入趋势做出判断。[page::14]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1-3(M1及存款结构):显示2019年中以来M1同比增速经历了明显波动,2023年以来居民和企业活期存款增长加快,带动M1回升。存款从定期转向活期迹象明显。
- 图表4(活期存款与房价):活期存款净增比率与二手房价格同比呈相关性,表明房地产资金松动可能流入银行活期资金池。
- 图表5(财富管理产品增速):权益类产品增速回升明显,银行理财及固定收益基金增速放缓,资金结构发生转向。
- 图表6-7(非银存款与股市)、图表23(券商保证金账户变化):非银存款同比增与股指涨跌呈波动关联,券商保证金账户规模与非银存款同步增长,直观体现资金入市趋势。
- 图表8-9(超额储蓄与流动性对比):中国M2增速稳健且高于日本90年代,储蓄率波动显示出疫情等事件对居民存款行为的影响,但整体维持高储蓄态势。
- 图表10-12(宏观杠杆率、结售汇、贷款结构):财政杠杆提升替代信贷创造存款作用,银行对政策领域贷款加大支持,房地产贷款下降。
- 图表13(贷款余额分大型与中小银行):国有大行贷款增速超过中小银行,强化政策性贷款投放。
- 图表14(各类资产收益率对比):股市收益波动但近期明显优于定期存款及理财产品,刺激资金调整资产配置。
- 图表15(银行客户金融资产变化):高净值客户快速增长,风险偏好提升。
- 图表16-17(美元指数及海外资金):美元转弱助推全球资金回流中国,加剧资本市场资金流动。
- 图表18-19(居民储蓄倾向提升及超额储蓄规模):历史储蓄倾向上升导致超额储蓄累积,潜在资金雄厚。
- 图表20-22(定期存款期限及利率):长期定期存款比例提高,且利率大幅下行,为资金转移提供动因。
- 图表23(保证金账户与非银存款趋势):紧密关联性强,资金响应股市行情快速流动。
综合各图表,报告精准捕捉宏观资金流、资产收益结构与居民行为变化,形成存款搬家趋势的实证与推断基础。[page::1][page::2][page::3][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2][page::13][page::14]
---
四、审慎视角与细节
- 报告偏重于流动性充裕与政策支持视角,认为存款搬家存在可观潜力,但未详细量化宏观经济波动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变化的负面效应。
- 存款入市行为本身受多重因素影响,短期内虽有迹象,持续性和规模存在不确定,报告虽提及风险但对潜在波动敏感度分析不足。
- 对非银存款增速与股票市场关系的解释虽合理,但受机构行为和商品发行节奏影响较大,数据本身可能受市场结构性变化干扰。
- 估算潜力较乐观,实际转化率需关注投资者心理和宏观环境,存在一定假设偏高的隐含风险。
- 报告视角多侧重于居民资金流动,未深入探讨企业资金变化及国际资本长远流入动态对宏观资金格局的潜在影响。
整体而言,报告结论较为严谨但存有基于当前数据和政策环境的乐观假设,提醒读者须警惕外部环境变数带来的风险。[page::14][page::15]
---
五、结论性综合
本篇报告系统性分析了居民存款由定期、理财产品向活期与资本市场转移的初步迹象,归纳为资金“搬家”。该报告核心发现包括:
- 2023年以来居民存款出现活期化拐点,M1增速显著回升,定期存款续投意愿下降,居民资金逐步从银行定存及固收理财流向权益市场。
- 权益类基金和私募增速提升,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A股成交额、融资余额攀升,总结多方面表征资金流入股市。
- 资金来源方面,居民形成5万亿元超额储蓄,财政投放和国际收支顺差贡献加码,逆周期信贷及金融脱媒效应减弱起到支撑作用。
- 推动资金搬家的动力为居民风险偏好上升、股市回报率回暖、美元指数走弱带来资金回流以及实体投资回报偏低。
- 预计居民存款潜在转入股市资金规模5-7万亿元,超出历史类似周期,银行将因此受益于息差扩张和财富管理业务增长,尽管部分债市和中小银行面临短期压力。
- 报告同时指出存款搬家的持续性和规模受风险偏好、美元走势、海外资金流向和经济预期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提示投资者谨慎关注相关风险。
通过详尽交叉验证流动性指标、资本市场活跃度和宏观政策环境,报告为理解和把握当前及未来居民资金配置变化趋势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框架,是洞察中国资本市场资金面演变的参考基石。[page::0][page::1][page::4][page::11][page::14][page::15]
---
(完)
附:部分核心图表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