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constant to rough: A survey of continuous volatility modeling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回顾了连续时间随机波动率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关键特征,重点讨论了分数阶和粗糙随机波动率方法,分析了VIX指数建模及SPX-VIX联合校准难题,结合实证数据揭示波动率的复杂动态结构及模型适用性 [page::0][page::2][page::6][page::8][page::10][page::18][page::20][page::26][page::29]

速读内容


波动率建模背景与市场实证现象 [page::0][page::1][page::2][page::6][page::7]



  • 价格波动率波动不可预测,市场上的波动率呈现明显的时间变化与非高斯特征。

- 隐含波动率展示“微笑”形态,且随着剩余期限不同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短期展现出较陡峭的斜率,且其变动趋近于幂律衰减。
  • SPX隐含波动率随履约价及剩余期限变化的曲面形态展示非平稳性与复杂结构。[page::7][page::8]


重要实证特征:厚尾、杠杆效应、波动率聚集与长记忆 [page::10][page::11][page::12]


  • 对数收益率分布具有厚尾特性,远离正态假设。

- 杠杆效应表现为价格变化与波动率变化负相关,可能来源于财务杠杆变化和投资者行为。
  • 波动率簇集现象明显,高波动和低波动时期交替出现,且绝对收益自相关函数呈缓慢幂律衰减,暗示长记忆特性。[page::10][page::11]


连续随机波动率模型综述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

  • 局部波动率模型以价格和时间为函数构建波动率,具备完备市场及简便性,但实证预测能力有限且难以捕捉波动率的复杂动态。

- 随机波动率模型引入以布朗运动驱动的非负随机过程作为波动率,通常具有均值回复与杠杆效应,涵盖Hull-White、Heston、SABR等经典模型,能部分解释微笑现象。
  • 多尺度随机波动率模型设计快慢因素结合,更好地反映现实市场多重波动时变结构。[page::14][page::15][page::16][page::17]


分数阶与粗糙波动率模型 [page::17][page::18][page::20][page::21][page::22][page::23]


  • 分数阶波动率模型基于分数布朗运动驱动,Hurst指数$H>0.5$对应长记忆,能解释长期波动率持久性及波动率微笑的缓慢衰减。

- 粗糙波动率($H<0.5$)依据细粒度统计发现,能更好描述短期隐含波动率斜率的爆炸性幂律行为,诸如粗糙Bergomi及粗糙Heston模型为典型代表。
  • 分数阶波动率模型存在“分数谜题”:长记忆需求与粗糙路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单一分数布朗运动很难同时满足;混合多因素模型、Gaussian Volterra过程等则可并存兼容这两类性质。

- 粗糙波动率模型在数学上便利,具备高效的平价与估计方法,但仍需解决正定性与数值稳定性等挑战。[page::18][page::20][page::22][page::23]

VIX指数建模及SPX-VIX联合校准难题 [page::25][page::26][page::27][page::28][page::29]


  • VIX指数作为波动率的市场衡量工具,基于SPX期权价格计算,反映未来30天的市场预期波动率。

- VIX隐含波动率曲线呈现与SPX不同的凹形态及正斜率特征,多种模型(如混合SABR、粗糙Bergomi、三分之二模型)能部分捕捉该现象。
  • SPX和VIX需联合校准模型,但由于二者紧密相关,校准出现极大挑战,持续被视为“波动率建模的圣杯”。

- 跳跃扩散模型及离散时间模型成功缓解校准难题,近期多参数连续模型(如二次粗糙Heston、高阶Gaussian多项式模型及神经网络方法)在联合校准上取得实质进展。[page::27][page::28][page::29]

VIX指数的解释限制与模型实用性挑战 [page::29][page::30][page::31]

  • VIX的理论解释依赖于SPX的连续价格模型假设,实际市场存在跳跃等偏离,导致VIX与方差互换价格存在系统性差异。

- 保障波动率过程正定性及避免价格矩爆炸是模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影响估计与数值实现。
  • 粗糙及分数阶波动率模型尚需发展高效数值算法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尤其是非马尔可夫性带来的计算复杂性。

- 新兴路径依赖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及签名方法等有望成为未来波动率建模和定价的新方向。[page::30]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From constant to rough: A survey of continuous volatility modeling

- 作者
- G. Di Nunno(奥斯陆大学数学系,挪威经济商学院管理科学系)
- K. Kubilius(维尔纽斯大学数学与信息学系)
- Yu. Mishura(基辅国立大学概率、统计与精算数学系,马拉达伦大学数学物理系)
- A. Yurchenko-Tytarenko(奥斯陆大学数学系)
  •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9日

- 研究主题:该报告是一篇关于连续随机波动率模型的综述,涵盖波动率建模的历史发展,重点讨论了分数和粗糙波动率方法,探讨了VIX指数建模及SPX-VIX联合校准问题。
  • 核心论点

- 市场波动率不仅非平稳,且存在复杂结构,比如微观粗糙路径性质和潜在的长记忆效应。
- 标准的常数波动率模型 (例如经典Black-Scholes模型)无法解释市场上观察到的波动率微笑、波动率集群、杠杆效应等多种现象。
- 分数布朗运动和粗糙波动率模型为理解和建模金融市场波动性提供了新思路,但两者分别代表了在长记忆与路径粗糙性上的两种不同范式。
- VIX波动率指数及其期权的定价,尤其是SPX与VIX的联合校准问题,仍是波动率建模中的“圣杯”难题。
- 该综述用较为通俗的方式梳理了波动率领域的历史、实证特征及数学模型,特别强调近年来关于粗糙波动率的研究进展。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部分与波动率基本概念


  • 报告首先定义波动率为资产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即


\[
\sqrt{\frac{1}{T}\sum{t=1}^{T}\left(\log\frac{S(t)}{S(t-1)}\right)^2}
\]
  • 传统用对数收益率的理由:价格为正,易于建模为指数随机变量\( e^{\xit} \),其中\(\xit\)服从正态分布,便于统计解释估计波动率参数。

- 然而,不同时间段的波动率估计往往差异巨大,说明市场波动率本身是非平稳和随机演变的。
  • 报告主要围绕连续时间的随机波动率模型展开,排除了离散模型(ARCH/GARCH等)和跳跃过程模型,重点突出分数和粗糙波动率的新发展动向。

- 本章节强调,波动率在现代金融中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期权定价视角:Black-Scholes-Merton模型是推动该领域进步的关键理论基础。[page::0,1]

2.2 波动率市场表现和经验特征——从随机游走到几何布朗运动


  • 介绍了市场价格建模的历史起点:19世纪Regnault提出用对称随机游走,Bachelier 1900年提出以布朗运动为基础的价格模型,虽数学上不完备但开创了先河。

- Samuelson推广Bachelier模型,提出用几何布朗运动(GBM)建模价格,即价格对数服从布朗运动,这样价格非负且统计性质良好。经典模型写作:

\[
S(t) = S(0) \exp\left\{ \left(\mu - \frac{\sigma^2}{2}\right) t + \sigma W(t) \right\}
\]
  • GBM模型简单且数学优势明显,一度成为股票价格建模的主流。

- Black-Scholes等人在此基础上建立无套利定价理论,完成了期权定价模型的理论体系。该模型对波动率参数\(\sigma\)在实务中是未知的,需要以市场数据反推,催生隐含波动率的概念。[page::2,3,4]

2.3 隐含波动率与“微笑”效应


  • Black-Scholes模型里的隐含波动率定义为满足当期市场期权价格的模型波动率。

- 理论上隐含波动率应该对不同执行价\(K\)和剩余期限\(T\)维持稳定,但现实中呈现出明显变化。
  • 1987年股灾后观察到“波动率微笑”现象:隐含波动率对执行价的图形呈凸形(或“smirk”),同时随期限变化。

- 报告通过SPX市场数据展示了隐含波动率随到期时间和执行价变化的实证图,明确显示:
- 到期时间越短,波动率笑脸越尖锐。
- 隐含波动率曲面(图4)呈现一定结构。
  • 以\( \Psi(T) = \left|\frac{\partial}{\partial \kappa} \widehat{\sigma}(T, \kappa)\right|{\kappa=0} \)表示ATM波动率斜率,并发现近似满足幂律衰减:\(\Psi(T) \sim C T^{-\frac{1}{2} + H}\),均方根指标\(H\approx 0\)。

- 传统GBM无法解释此类现象,引起对波动率时变性、随机性更复杂模型需求。[page::5,6,7,8,9]

2.4 资产回报的厚尾、杠杆效应、波动率集群与长记忆


  • 资产对数收益率分布具有厚尾,极端事件概率远高于正态分布预测。

- 杠杆效应:价格下降伴随波动率上升,这一负相关性被命名且有不同经济机制解释。
  • 波动率集群效应:高波动期聚集、低波动期聚集。统计学表现为绝对收益的自相关函数呈缓慢衰减(幂律形式)。

- 长记忆性质(long-range dependence)是指收益或波动率的相关结构尾部衰减极缓慢,使当前波动率对很久之前的波动率仍有影响。
  • 统计上确认长记忆存在很大困难,极端时间序列非平稳对估计构成挑战,同时存在模型误设导致的虚假长记忆报告。

- 长记忆隐含了波动率模型复杂的时间动态,需要在建模中体现。
  • 图5显示了实际S&P500指数及其对数收益率波动集群表现。[page::10,11,12]


3 连续时间波动率模型



3.1 局部波动率模型


  • CEV模型(Constant Elasticity of Variance, Cox 1975)引入波动率依赖于资产价格,形式为\(\sigma(t,S) = \theta S^\beta\),能捕捉部分杠杆效应。

- Dupire局部波动率模型允许波动率为时间和价格的确定性函数\(\sigma(t,S)\),可利用著名的Dupire公式根据期权市场价格反向推导局部波动率函数,做到精准曲面拟合。
  • 局部波动率模型数学上市场是完备的,允许完全对冲,但现实市场中“期权非冗余”与此矛盾,实际研究发现局部波动率难以解释期权价格变化和波动率动态,外推效果一般。

- 统计测试多次否定资产价格遵循像局部波动率这种确定性扩散模型,表明该模型对市场复杂性封闭。[page::12,13,14]

3.2 随机波动率模型


  • 引入波动率自身为随机过程 \(\sigma(t)\),​ 通常与价格驱动的布朗运动相关联但非完全依赖。

- 典型模型:
- Hull-White模型:波动率平方服从几何布朗运动。
- Scott模型:波动率服从OU过程,但允许为负。
- Heston模型:广泛应用,波动率为CIR方程保证正值且具有均值回复。
- SABR模型:价格及波动率受幂函数和几何布朗运动驱动。
  • 其他扩展包括多尺度波动率模型、双因素模型、跳跃扩散模型等。

- 随机波动率捕捉波动率集群、杠杆效应和隐含波动率微笑特征,但传统布朗基础模型难以捕捉隐含波动率斜率幂律衰减,且长期波动率微笑衰减速度快于实际上所观测。[page::14,15,16,17]

3.3 分数布朗运动与粗糙波动率模型


  • 模型创新点:以Hurst指数\(H\in(0,1)\)的分数布朗运动\(B^H\) 替代布朗运动,根据信号的自相似和长记忆性质。

- 长记忆模型(\(H>1/2\))
- 保持归一性和长期依赖,能解释波动率微笑随长期成熟度衰减缓慢现象。
- 典型模型为 Comte-Renault模型等,用于模仿长期依赖。
  • 粗糙波动率模型(\(H<1/2\))

- 体现路径粗糙、低正则性,能很好捕捉短期市场隐含波动率斜率的爆炸性增长。
- Gatheral et al.开创的粗糙波动率范式强调波动率几乎远比标准布朗轨迹更不规则。
  • 粗糙与长记忆间存在冲突:\(H<1/2\)缺少长记忆,\(H>1/2\)则路径不粗糙,现实市场表现两者兼有。

- 借用多因子模型、混合分数模型、多分数布朗运动和高阶Gaussian Volterra过程综合对冲此“范式间谜题”。
  • 报告也详细阐述了粗糙波动率模型统计估计的难点、方法及争议。

- 许多粗糙模型成功捕捉隐含波动率曲面极短期行为,改善以往布朗模型短板。例如:
- rough Bergomi模型
- rough SABR模型
- rough Heston及其变种
  • 报告强调,没有完美模型,但粗糙波动率对某些经验现象的解释能力优于传统模型。[page::17,18,19,20,21,22,23,24]


3.4 随机波动率模型的实务挑战


  • 保证波动率路径正值的重要性,关系到风险中性测度转换过程中的数学可行性。

- 模型内价格矩矩的有限性约束是否满足,避免“矩爆炸”问题,影响定价的数值稳定性。
  • 数值计算方法的开发是模型推广的关键,尤其粗糙波动率非马尔可夫特性带来重大计算挑战,需要专门技术发展。

- 当前经典模型理论完备,但工程实现困难,制约其广泛应用。[page::24,25]

4 VIX及联合校准难题



4.1 VIX定义与理论基础


  • VIX表示未来30天年化波动率的隐含预期,依据SPX期权价格通过无套利条件反推的波动率指标。

- 解析地,VIX与未来方差的条件期望等价,其计算可分解为一组不同行权价的看涨/看跌期权价格加权和(Carr-Madan、Dupire方法定量表达),实现其非平凡但实用的隐式代表。
  • 实际计算在数据离散条件下用数值积分近似。

- VIX指数行情呈现危机期间尖峰,体现市场波动剧烈增大。[page::26,27]

4.2 VIX隐含波动率微笑及联合校准


  • VIX期权隐含波动率特征与标的资产期权明显不同,表现为固定期限下凸面(凹面)形状且ATM斜率为正(与SPX负斜率形成对比)。

- 多个随机波动率模型对此能否弥补表现不一:
- 标准的Heston模型常产生负的VIX微笑斜率。
- SABR模型及mixed SABR、rough Bergomi等能够产生正向斜率。
  • SPX与VIX本质相关,理想模型应能联合拟合两者波动率曲面,然而传统的连续无跳跃模型难以满足两者的联合校准,尤其短期期限。

- 目前成功的方案通常涉及:
- 跳跃扩散模型(Cont-Kokholm)
- 离散非参数联合模型(Guyon)
- 高参数丰富模型(quadratic rough Heston, Gaussian Polynomial, 神经网络驱动模型等)
  • 该问题被形容为“波动率建模圣杯”。[page::28,29]


4.3 对VIX指数的理解限制


  • VIX计算严格依赖SPX价格连续无跳跃模型假设,任一违背导致VIX值与理论定义差异。

- 过往研究显示方差互换(市场真实隐含方差)与VIX存在系统性差距,尤其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更明显。
  • 这表明用简单连续价格动态直接拟合VIX数据可能导致估计不稳定和模型失真,提醒模型在解释VIX时需保持谨慎。[page::29,30]


---

3. 图表与数据深度解读



图1:SPX隐含波动率与到期时间的关系(第6页)


  • 描述:该散点图展示2023年5月3日SPX期权,固定行权价4100对应不同剩余到期时间下的隐含波动率数据点。

- 解读:
- 隐含波动率随剩余时间呈现递增趋势,表明远期期权隐含的波动率通常较高。
- 曲线形态非单调,短期限存在波动率的局部最小,这暗示隐含波动率具有复杂动态。
  • 联系文本:支持了文中强调的隐含波动率随期限变化不是常数,体现了时变波动率的真实市场现象。[page::6]


图2:SPX隐含波动率“微笑”随不同到期时间的变化(第8页)


  • 描述:8个子图分别为不同剩余期限(从17天到962天)对应的隐含波动率与执行价关系图,红线标示ATM位置。

- 解读:
- 所有子图均呈明显的“微笑”或“smirk”形状,隐含波动率两翼明显升高,说明深虚值和深实值期权隐含波动率较高。
- 随着期限拉长,隐含波动率微笑逐渐平缓但始终存在,显示长期隐含波动率曲面仍有形状特征。
  • 联系文本:

- 直观展示作者所强调的隐含波动率的复杂非均匀性,说明单一常数波动率模型不能捕捉此现象。
- 体现了幂律行为和斜率变化的需求。[page::8]

图2: SPX implied volatility smiles for different maturities

图3:ATM隐含波动率斜率绝对值与到期时间关系示意图(第9页)


  • 描述:两个图分别为常规模型和对数-对数缩放后ATM斜率绝对值随剩余期限变化的散点与回归拟合曲线。

- 解读:
- 通过拟合曲线,隐含波动率斜率似乎符合幂律衰减形式。
- 指出短期期权隐含波动率斜率更为陡峭,长寿命期权斜率较缓和。
  • 联系文本:

- 直观对应理论中定义的 \(\Psi(T) = O(T^{-\frac{1}{2}+H})\),支持粗糙或分数布朗波动率在短期的重要性。
  • 数据来源明确,代表权威市场实证。[page::9]


图3: ATM implied volatility slopes

图4:隐含波动率三维曲面 (T, \(\kappa\)) — 2023年5月3日SPX数据(第9页)


  • 描述:三维散点图显示隐含波动率对到期时间和log-moneyness的依赖。

- 解读:
- 曲面展示出隐含波动率随着执行价和到期日的复杂非线性变动。
- 具有较平稳的中间“谷底”,两翼抬高体现隐含波动率微笑。
  • 联系文本:

- 支撑理想模型应解释整个隐含波动率曲面的诉求,反映市场实际表现。
  • 展示了当前市场波动率结构的空间形态。[page::9]


图4: SPX implied volatility surface

图5:S&P500指数及其对数收益率时间序列(第11页)


  • 描述:左图为2019-2023年间S&P500指数每日值,右图为对应的对数收益率。

- 解读:
- 图中对数收益率显示明显波动率集群效应,剧烈波动时期(2020年COVID-19冲击)尤其突出。
- 证实波动率聚类的现实存在。
  • 联系文本:

- 展示经典经验事实,支持随机波动率模型的必要性和统计描述。
  • 图像质量清晰,符合实证金融观察。[page::11]


图5: S&P500 index and daily log returns

图6:CBOE VIX指数历史走势(第26页)


  • 描述:2005年至2023年VIX日内走势图,突显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带来的两次巨幅波动峰值。

- 解读:
- VIX指数作为市场恐慌和波动性的代名词,走势与市场风险高度相关。
- 波动峰值反映危机期不确定性剧增。
  • 联系文本:

- 强调VIX作为风险和波动性量度的重要性及其波动率建模中的关键地位。
  • 实证数据来源可靠,体现市场常态至异常风险态势。[page::26]


图6: CBOE VIX index daily values

---

4. 估值分析


  • 报告本身为综述性质,未专门聚焦于单一模型估值价,但对多种经典方法做了描述和关联分析:

- 通过局部波动率的Dupire公式实现对任意期权定价曲面的逆问题;
- 随机波动率模型以隐含条件期望结构指导定价;
- 粗糙波动率模型通过参数\(H\)及Volterra核嵌入复杂路径结构,结合渐近展开给出近似定价方案;
- 对VIX和SPX双市场的联合校准需用高参数模型或机器学习(神经网路)来拟合波动率曲面和跳跃行为。
  • 文中提及的模型(Heston、SABR、rough Bergomi、quadratic rough Heston等)均有相应闭式表达式、特定数值算法或半解析方法用于计算欧式期权价值。

- 文中还讨论了模型的数值稳定性、矩爆炸问题对估值的限制,指出相关研究文献给出带有约束的参数空间来保证模型健壮性。
  • 报告强调粗糙波动率模型及其变种因非Markov性,在定价和风险管理上的数值方法挑战需要前沿的数值算法支持。[page::3,14,24,28,29]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在波动率模型分析中重点强调的风险及其影响包括:
  • 模型假设风险

- 连续路径、无跳跃假设破坏使隐含波动率及VIX理论解释失准。
- 现实中价格跳跃可能引入额外项,传统连续模型难以捕捉。
  • 统计估计风险

- 波动率、粗糙指数的估计严重依赖数据清洁度、选取的时间尺度,估计方法存在偏差和低估风险。
  • 市场演化风险

- 市场结构变动(如高频交易、波动率风险偏好变化)对建模参数及过程有殊异影响。
  • 数值风险

- 复杂模型伴随的数值不稳定、计算复杂度大,导致估值与风险管理潜在误差。
  • 联合校准失败风险

- SPX及VIX市场模型不一致可能引起套利机会及定价异常,报为“联合校准难题”。
  • 风险缓解策略:

- 更高级模型引入跳跃、马尔可夫因子、多尺度和神经网络建模等手段提升模型灵活度与拟合质量。
- 数值及统计方法改进提高估计稳定性和准确度。
  • 报告认知到无完美模型,强调模型选择应结合应用场景审慎权衡。[page::13,24,29]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优点:

- 均衡介绍历史经典模型与当代前沿研究,覆盖广泛且纵深兼具。
- 结合理论、实证与应用,注重模型适用条件与实用价值。
- 透彻解释复杂数学概念,辅以丰富数据与图表增强理解。
  • 潜在偏颇与限制:

- 虽然强调粗糙波动率的现实重要性,但也提及该理论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及市场复杂性的多样解释,保持客观。
- 放弃跳跃扩散模型深入分析批注了视野范围局限,可能导致平滑路径理论偏重。
- 关于VIX联合校准,虽展示多模型尝试,尚无完美方案,暗示建模领域尚存重大理论与实务难题。
- 粗糙波动率的“地位”在实证统计中具争议,估计偏差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 内在矛盾:

- 长记忆与粗糙路径的理论冲突(分数布朗运动由H值区分)体现了模型选择的基本张力,报告提议用复合或者多尺度模型解决,但这一复杂性同时增加了模型验证难度。
  • 认知视角:

- 报告无明显夸大任一模型优越,均衡呈现优劣,符合学术综述职责。
- 强调未来研究方向,反映波动率建模的动态发展与持续挑战。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From constant to rough: A survey of continuous volatility modeling》系统综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率建模的理论发展、经验观测与数学方法,特别突出分数与粗糙波动率的现代视角。通过详尽的历史背景回顾,揭示了GBM模型虽曾主导金融定价,但难以解释隐含波动率微笑、长记忆及波动率集群等诸多市场现象。进而,报告分类介绍了三大类连续波动率模型:
  • 局部波动率模型以确定性函数捕获波动率状态,虽易于数值求解和完备市场框架,实证中反映出较差的拟合能力与缺乏市场真实灵活性。

- 随机波动率模型引入波动率本身的随机性和均值回复属性,能部分捕捉市场复杂性,但经典布朗基础模型在隐含波动率短端斜率爆炸、长端衰减速度等方面存在不足。
  • 分数与粗糙波动率模型运用分数布朗运动驱动波动率运动,理论上容纳长记忆和高路径粗糙性的双重需求,尤其以粗糙模型(Rough Volatility)捕捉短期波动率斜率爆炸的一致性颇具实证支撑。尽管统计估计存在一定争议,粗糙波动率已成为近年备受瞩目的建模方向。


实证图表生动展示了隐含波动率随时间与执行价全方位分布特征,SPX与VIX以及隐含波动率微笑图谱均有详尽呈现。例如SPX隐含波动率曲面反映了复杂非线性结构,ATM斜率近似幂律特征验证了粗糙波动率理论基础。S&P500价格时间序列及收益率曲线清晰地诠释了波动率集群现象。

报告进一步剖析了VIX指数的计算原理和市场意义。特别指出,由SPX期权构建的VIX对波动率的表征依赖于连续无跳价格假设,现实中存在跳跃及其他偏差,造成VIX与实际方差互换存在差距。此外,波动率联合校准难题在SPX与VIX市场映射中尤为棘手。尽管传统模型难以兼容,最新的高维、跳跃以及机器学习驱动模型已有突破,朝着满足实盘校准要求迈进。

综上,本报告提供了对波动率建模领域厚重的理论积淀与最新技术进展的全面把握。整个领域尚存多重挑战如数据估计误差、模型不确定与现实适用性的权衡等。报告也展望了包括路径依赖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在内的未来研究方向,指明去耦合市场复杂性的可能路线。

最终,该报告以丰富模型详解和详实市场数据支撑,为理解和推进金融波动率理论与实务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既具学术价值,也具实践启示,适合金融数学和量化分析领域研究者深入研读。

---

引用标注示例
  • 关于隐含波动率的定义及“微笑”现象详见[page::5,7,8]

- 粗糙波动率模型与Hurst指数辨析见[page::17,20,22]
  • VIX定义与计算详见[page::26,27]

- 联合校准难题与最新方案见[page::28,29]
  • 实证数据图表对应页码均已备注每处说明之处


---

结束



本分析报告遵循报告原文结构顺序及引用要求,全面涵盖了理论框架、经验特征、模型技术和市场应用等关键维度,力求让读者获得完整、透彻且深入的波动率研究全景视野。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