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缠论:背驰的分类及程序逻辑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缠论中背驰的各种分类及其程序化识别方法,明确区分趋势背驰、盘整背驰和线段内背驰,提出了基于中枢和MACD指标的判断逻辑。通过多级别背驰段的递归区间套,有效锁定大级别转折点,并辅以大量实盘案例和统计结果展示背驰信号的实用性和胜率 [page::1][page::9][page::12][page::21][page::25]。

速读内容


背驰的定义与重要性 [page::3]

  • 背驰是趋势分析中的关键概念,与买卖点密切相关。

- 大级别背驰稀少但能准确捕捉大顶和大底。
  • 与传统背离区别,背驰保证回归中枢范围。


缠论背驰分类 [page::7][page::21]

  • 分为趋势背驰、盘整背驰及线段内背驰。

- 趋势背驰发生于趋势走势中,盘整背驰发生于盘整走势中。
  • 程序化实现中模糊趋势背驰与盘整背驰边界,重点识别背驰段和中枢。


背驰的量化判断依据 [page::9][page::10]



  • 趋势背驰依赖于MACD黄白线回拉零轴与中枢结合判断。

- 盘整背驰通过比较两段走势MACD柱子面积及黄白线走势判断力度减弱。

小级别背驰与大级别转折定理 [page::18]

  • 小级别顶背驰导致大级别下跌的必要条件是该级别最后一个次级别中枢出现第三类卖点。

- 小级别底背驰导致大级别上涨的条件同理,需要第三类买点。

背驰结构及程序识别逻辑详解 [page::22][page::23]



  • 针对不同形态a-b-c、a+A+b等,明确对比段逻辑。

- 对比对象涵盖不同走势段的组合,支持多层级递归分析。

背驰程序化识别结果统计与实证案例 [page::25][page::27][page::28]


  • 统计显示,30分钟背驰信号胜率普遍高于70%,盈亏比表现优良。

- 多个案例覆盖1分钟、5分钟、30分钟不同级别背驰信号,有效提示买卖点。
  • 例如2012-2015年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在多个时间段的背驰识别,体现算法稳定性和实用性。


MACD在背驰中的应用与敏感度调整 [page::17]


  • MACD灵敏度与参数直接影响背驰捕捉。

- 结合实际走势调整参数是超短线背驰判断的重要环节。
  • 通过MACD柱子高度极限判断强势走势可能的反转。


不同级别背驰信号典型案例解析 [page::28~44]

  • 多幅走势图清晰标注背驰信号点位,包括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级别背驰实例。

- 信号覆盖牛市与熊市阶段,展示其广泛适用性及收益特征。

深度阅读

再读缠论:背驰的分类及程序逻辑 — 深度分析报告解构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再读缠论:背驰的分类及程序逻辑》
作者及机构:国金证券上海投资咨询分公司 杨勇 博士(SAC证书编号:S1130514080009)
发布日期:2015年6月
联系方式:电话:(8621) 60230208,邮箱:yongyang@gjzq.com.cn

主题:本报告聚焦于缠中说禅理论中的“背驰”现象,特别是对背驰的分类方法及其程序化实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剖析。报告提出了对创新高(低)背驰的算法逻辑,强调背驰在捕捉大顶大底及重要买卖点的有效性。

核心论点
  • 系统地梳理背驰的分类(趋势背驰、盘整背驰、线段内背驰);

- 细化背驰的判定条件及其在买卖点中的作用;
  • 提出程序化实现背驰算法的逻辑框架;

- 通过历史数据和实例展示程序化背驰识别的统计效果及案例表现;
  • 强调大级别背驰的重要性及其对于捕捉市场转折的指导意义。


---

二、章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主要看点与背驰研究动因



报告明确指出,背驰与买卖点之间存在天然联系。每一个背驰都会产生不同级别的买卖点,推动价格回归至某级别中枢,确保价格不会无序运动;尤其是日线级别及以上大级别背驰,极少出现且能准确捕捉大顶大底[page::1,3]。

作者强调背驰与传统技术中的背离(divergence)的区别,缠论背驰有较强的逻辑约束和结构保证——价格会回归背驰前的“最后一个中枢”,这为背驰的信号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page::3]。

2.2 缠论的价格结构基础


  • 笔、线段及中枢定义

笔连接两个相邻顶与底,且中间至少间隔一根K线;线段由至少三笔组成且前三笔须重叠,构成更高级别走势类型;中枢是三个以上连续次级别走势的重叠价位区间,是判断走势和背驰的关键结构单位[page::5,6]。
  • 走势类型划分

走势分为趋势和盘整两种,趋势走势包含两个以上同向中枢,盘整走势则只有一个中枢[page::7]。
  • 背驰类型分类:趋势背驰发生于趋势走势中,盘整背驰发生于盘整走势中;程序化时作者在一定程度模糊此分类,统一处理[page::7,21]。


2.3 背驰的级别与背驰段



不同级别背驰的意义不同:1分钟级背驰通常不引发周线级转折,但一定伴随价格逆转回调;背驰导致的变动幅度和时间与背驰的级别正相关,级别越大,幅度越大[page::8]。
背驰段定义为某级别走势下构成背驰的次级别走势,当MACD黄白线回拉零轴时进入背驰段。需要注意的是,进入背驰段不表示一定发生背驰,价格可因低级别走势延续而突破[page::8]。

2.4 背驰的判断逻辑


  • 趋势背驰判断

结合趋势中枢及MACD指标。具体条件为:
1)背驰段对应的MACD黄白线向零轴回拉;
2)后续走势创新高(或低)幅度不足以伴随MACD红绿柱面积增长,形成顶背驰或底背驰[page::9]。
  • 盘整背驰判断

强调对比两段走势中的MACD指标,选取可比区间。典型表现为:
- C段MACD柱面积低于A段,且序列b-B-c中MACD黄白线出现回拉零轴,是盘整背驰的体现[page::10]。
- 还存在“线段内背驰”,对不同区间作比较,边界较灵活。
  • 辅助指标(MACD)灵敏度讨论

作者指出MACD参数一般使用12-26-9,但快速波动时1分钟图反应较慢,需结合MACD柱子高度判断超短线背驰点[page::17]。

2.5 背驰与买卖点关系


  • 买卖点分类

- 第一类买点:跌势转向上涨或盘整的起点,极具代表性和价值;
- 第二类买点:第一类买点后首次次级别回调低点;
- 第三类买点:次级别走势向上离开中枢后,回试不穿越中枢高点形成的买点[page::14-15]。
  • 背驰与买卖点的联系

缠论中背驰必然产生买卖点,尤其重要的是小级别背驰引发大级别转折的必要条件是“最后一个次级别中枢必须出现第三类买卖点”,否则小背驰难以转化大转折[page::18]。

2.6 背驰的程序逻辑及分类实现



报告提出背驰程序实现的关键问题:
  • 寻找中枢和背驰段的逻辑;

- MACD黄白线拉回零轴的判定及对比力度的计算(柱子面积、高度、黄白线高度等);
  • 级别选择及背驰区间“区间套”实现,即不同级别背驰区间的递归套叠,定位大级别转折范围;

- 处理不创新高的走势背驰判断机制等[page::20-21]。

报告在多个图表中展示了不同典型“背驰结构”的对比段选择,涵盖从简单的a-b-c三点结构,到复杂的多段a+A+b+B+c结构,展示背驰计算的情境复杂性和多样性[page::22-2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3.1 价格结构示意图(第5-7页)



示意图解释了缠论中的“笔”、“线段”和“中枢”结构概念。例如,第5页图片阐释了笔的构成:连接两个相邻顶/底,顶底之间至少隔一根K线。第6页显示次级走势类型线段组成中枢区间,中枢定义为多个次级走势类型的重叠价位区间[page::5-6]。
第7页图对趋势和盘整的定义进行了直观解释,有两个及以上连续同向中枢的走势为趋势,单一中枢为盘整[page::7]。

3.2 背驰判断相关示意图(第9-11页)



第9、10页图示通过价格走势及MACD指标结合,说明趋势背驰和盘整背驰的判断条件,突出MACD黄白线回拉零轴和红绿柱面积的比较。例如,趋势背驰条件中,后一段走势MACD柱面积较前段小,黄白线回拉零轴,构成背驰信号[page::9-10]。
第11页用5分钟K线实例展示虚拟中枢和背驰形成的关系,具体表明中枢区间内价格震荡及MACD指标变化,这有助于理解背驰信号的实际形态[page::11]。

3.3 背驰区间套图(第12页)



显示不同级别图表的背驰段向下套叠过程,通过3层区间套互相确认转折点范围。此图形象说明缠论中背驰区间套的递归特性,即逐级分解某大级别转折背驰段的范围至最低级别背驰段[page::12]。

3.4 买卖点分类示意图(第14-15页)



清晰分辨第一、第二、第三类买卖点位置及其对走势结构的影响。尤其第三类买卖点的定义通过价位相较于中枢位置关系进行判定,对于判断小级别背驰是否能引发大级别转折具有指导意义[page::14-15]。

3.5 背驰程序结构示意图(第22-23页)



以多幅线段数字标签图,详细描述程序识别背驰的不同情境及对应的对比区间,比如情境1中a-b-c的简单结构和情境7中更复杂的a+A+b+B+c结构,展示背驰实现的多样算例,为程序化背驰识别提供重要的视觉支持[page::22-23]。

3.6 历史数据程序识别统计及案例实盘图(第25-46页)


  • 统计数据与胜率(第25-27页):

对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的30分钟及5分钟不同背驰信号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显示,30分钟级背驰胜率较高,上证综指全部信号胜率达85.7%,牛市信号胜率75.0%,创业板指略低但接近70%。5分钟级背驰信号量多但胜率相对较低,平均收益及盈亏比均明显低于30分钟信号。此结果反映背驰级别越大,信号稳定性越强[page::25-27]。
  • 实盘背驰实例图(第28-46页):

通过具体时间点,涵盖1分钟、5分钟及30分钟级别背驰实例。图表含价格K线趋势及MACD指标,蓝色线段及符号标明背驰结构节点与信号点。案例涉及多个时间段,体现背驰可以成功识别价格局部和全局趋势反转[page::28-46]。

例如2012年12月4日的多级别背驰实例:
- 30分钟级别背驰对应大幅下跌启动的确认;
- 5分钟及1分钟背驰对应价格局部调整,在大趋势中起支持作用[page::28-30];

另如2015年5-6月期间创业板指及上证综指背驰实例,清楚表现出背驰信号前后的市场波动,并辅助判断市场潜在转折[page::37-44]。
  • 差异情况示例(第46页):

创业板指数30分钟级别未出现背驰,背驰出现在更低级别,提示较高频级别背驰也需结合大级别判断[page::46]。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非传统企业财报或行业分析报告,不涉及企业估值分析内容。背驰作为技术分析理论,侧重于价格行为和技术指标的模式识别及背驰信号验证,因此未包含现金流贴现(DCF)、市盈率(P/E)等估值计算方法。

---

五、风险因素及限制分析


  • 背驰信号的误判风险

报告明确指出背驰进入背驰段不代表必然背驰,可能因低级别走势延续而突破,行情仍可能继续,具有不确定性[page::8]。
  • MACD指标灵敏度限制

参数固定可能导致快速波动时反应迟钝,超短线背驰需结合柱子高度等辅助指标判别,存在技术指标本身的滞后[page::17]。
  • 程序化实现复杂性

需处理多级别、多情境的背驰结构,涉及复杂的对比段选取,增加误判和漏判风险[page::21-23]。
  • 背驰信号的层级适用性

大级别背驰可靠性更高,小级别背驰需结合其他条件谨慎应用,存在层级转折的判断难题[page::8,18]。
  • 背驰区间套效果依赖历史数据

由于区间套需要多层级背驰迭代确认,历史验证良好,但未来行情结构若变化可能影响效果[page::12,24]。

报告未明确给出风险缓释方案,偏重理论与程序化实现,实际应用需结合市场具体环境和多指标辅助。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采取缠论原创体系,在技术分析领域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但其有效性高度依赖市场结构的稳定及指标参数的合理性,可能对非趋势或极端行情时的表现存在局限。
  • 由于背驰定义和算法在某些情境下存在模糊(例如趋势背驰和盘整背驰界限模糊),程序化实现中可能引入部分主观性,影响识别准确性。
  • 多级别背驰的区间套操作,虽在统计上得到一定验证,但有待更多实盘和多市场检验,以确认其普遍适用性。
  • 报告以MACD为核心指标,但未系统考虑其他技术指标或成交量等多因子辅证,可能限制了信号的稳定性和全面性。
  • 详尽的图示说明背驰结构,但对方法原理、算法细节描述仍偏简略,缺少具体伪代码或数学模型展示,程序实现复现门槛较高。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缠论背驰的理论框架和分类体系,从定义、结构、指标判定、等级层次,到程序化实现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提出通过中枢结构和MACD指标回拉零轴的综合判定,实现背驰信号的高效识别。背驰不仅关联不同级别买卖点,且在日线及以上级别对大顶和大底的捕捉尤为有效。

报告突出了背驰段和背驰区间套的递归套叠结构,为定位大级别转折区间提供程序化思路和具体实现框架。大量历史数据统计和实盘案例支撑背驰判定的实用性,特别强调30分钟级别背驰信号的较高胜率和风险收益比,显示背驰分析方法具备实战价值。同时针对较快波动行情提出MACD参数调整和柱子高度辅助判定,提升识别灵敏度。

图表和示意图从笔、线段、中枢的基础定义,到背驰结构示意,再到背驰情境下对比区间的多样性,直观而详尽地阐释缠论背驰的价格行为特征。统计图表清楚表达不同级别背驰的信号数量、胜率和收益,实证了背驰理论的适应性。

整体来看,报告既重视缠论背驰理论的系统完整性,也关注实际应用的程序实现与数据验证,是缠论技术分析向程序化、自动化交易迈进的重要学术贡献。其结论明确指出,大级别背驰是捕捉重要买卖点及趋势反转的关键,程序化背驰识别对A股市场大盘指数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度。

---

重要引用


  • 报告提出背驰与买卖点必然相关,大级别背驰较少出现且可靠捕捉大顶大底[page::1,3]

- 中枢是背驰判定基础,定义为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page::6]
  • 背驰段定义结合MACD黄白线回拉零轴判定,进入背驰段非必然背驰[page::8]

- 趋势背驰以MACD柱面积和黄白线回拉零轴为核心判断指标[page::9]
  • 盘整背驰重点在于比较两段走势MACD表现[page::10]

- 小级别背驰转大级别转折需最后次级中枢出现第三类买卖点[page::18]
  • 程序逻辑涉及中枢识别、MACD判断、多级别背驰区间套[page::20-23]

- 统计显示30分钟级背驰信号胜率高于5分钟级,牛市信号表现优异[page::25-27]

---

整体而言,报告精准而系统地解构了缠论背驰的理论与程序逻辑,结合丰富图表和实盘数据,构建起一个体系化且可操作的背驰分析框架,极具研究及应用价值。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