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上行窗口打开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Wind数据和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的量化择时模型,分析了2023年7月24日至28日的A股市场结构表现、行业板块涨跌、估值水平、市场情绪、资金流动及量化择时模型的结论。沪深300、创业板指等主要指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市场情绪指标显示新高比例上升且多数权益基金仓位维持较高水平,ETF及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融资余额有所减少。两大择时模型(GFTD和LLT)对于指数涨跌预测存在分歧,但整体信号显示市场存在新的上升周期起点可能。宏观因子动向和风险溢价数据指出未来市场走向仍需关注政策和经济周期因素,量化模型择时成功率约80%,但存在策略失效风险提示,为投资者提供数据驱动的策略参考。[page::0][page::3][page::5][page::14][page::21]
速读内容
1. 市场结构表现与行业涨跌 [page::3][page::4]

- 本期主要大盘指数上涨明显,上证50上涨5.49%,沪深300上涨4.47%,科创50涨幅较小仅0.74%。
- 行业表现分化,非银金融、房地产、钢铁、建筑材料和银行为涨幅前五,传媒、电子、通信、公用事业和农林牧渔表现相对疲软。
2. 市场与行业估值分析 [page::5][page::6][page::7]

- 沪深300当前PE为12.1倍,处于历史33%分位,创业板指数PE为32.7倍,处于历史6%分位,整体估值处于低位。
- 行业方面,煤炭、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及银行的PE处于历史底部附近,估值吸引。
- PB指标显示多数行业PB分位数提升,提示部分行业估值回升。
3. 市场情绪跟踪指标与资金动态 [page::8][page::10][page::13]

- 新高比例由6.7%升至9.6%,新低比例略增自9.6%到10.5%,市场情绪略偏积极。
- 基金仓位维持高位,主流ETF累计净流入约134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入约345亿元,融资余额近5日内减少84亿元。
- 上证50ETF期权成交量看涨看跌比率处于布林通道上轨,短期存超买风险。
4. 量化择时模型与回测表现 [page::14][page::15]
表1:择时模型结论对比
| 指数简称 | GFTD模型结论 | LLT模型结论 |
|--------|--------------|-------------|
| 上证综指 | 跌 | 涨 |
| 沪深300 | — | 涨 |
| 深证成指 | 跌 | 涨 |
| 上证50 | 涨 | 涨 |
| 中小板指 | 跌 | 跌 |
| 创业板指 | 跌 | 涨 |


- 两大模型择时成功率约80%,但对部分指数预测存在差异。
- GFTD和LLT择时净值曲线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势跟踪能力,历史周期中曾准确捕捉市场波动。
- 量化择时模型结合市场情绪与宏观因子提供有效的投资参考和风险提示。
5. 宏观因子事件与市场多维指标分析 [page::16][page::17]

- 跟踪25个宏观指标,选取PMI、CPI、PPI、M2、国债收益率等有效因子,监测其对股债大盘影响。
- 当前PMI、社融存量下降态势带来偏空信号,美元指数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时偏多。
- 宏观趋势事件为量化择时模型提供观点验证和优化依据。
6. 市场主要结论与风险提示 [page::21]
- 市场短期面临部分技术性超买风险,但整体估值低位、风险溢价较高,呈现上行动力。
- 宏观杠杆率增速虽下降但仍处高位,债务稳定但产出韧性不足,宽松周期或将持续。
- 资金面流入稳定,政策和大类资产配置将继续左右后续市场路径。
- 量化择时模型提供80%左右历史有效率,投资者应注意模型失效风险及市场结构变化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
深度阅读
广发证券—A股量化择时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金融工程:上行窗口打开
发布机构: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3年7月底
分析师:安宁宁、张钰东等多位资深分析师团队
主题内容:本报告主要围绕A股市场的量化择时策略展开,重点分析2023年7月24日至28日市场表现、估值情况、资金流向、市场情绪以及基于多模型的量化择时结论,并对未来市场趋势及风险进行前瞻性判断。
核心论点及评级:报告整体传达A股当前可能处于底部向上的上行周期起点,主要基于量化择时模型(GFTD、LLT)信号与市场基本面数据的综合研判。尽管GFTD与LLT模型对部分指数给出了不同择时信号,但综合数据(估值、情绪、资金面等)支持市场存在较好的配置机会。风险提示方面强调量化模型可能失效,投资需注意市场极端情况及模型局限性。page::0,21]
---
2. 逐节深度解读
一、市场表现回顾
- 结构表现(图1-3):
- 本期A股核心指数均出现正增长。大盘指数涨幅领先,尤其是上证50指数上涨5.49%,沪深300上涨4.47%,科创50涨幅相对较小(0.74%),显示大盘价值股引领行情。
- 价值风格(大盘价值5.49%)表现优于成长风格(大盘成长3.61%),中盘及小盘价值均有一定涨幅但幅度小于大盘,显示机构资金偏好向稳健型龙头集中。[page::3,4]
- 行业表现(图4):
- 行业表现存在明显分化,非银金融、房地产、钢铁、建筑材料及银行行业涨幅显著,形成推动市场的核心力量。
- 传媒、电子、通信、公用事业和农林牧渔行业表现相对弱势,集中在消费及科技板块内,反映市场短期结构性轮动趋势。此现象与估值及资金风格转换相吻合。[page::4]
---
二、市场与行业估值
- 市场估值趋势(图5-7):
- 沪深300市盈率(PE TTM)为12.1倍,处于历史33%分位,表明估值处于偏低区间。创业板指PE为32.7倍,处于历史6%的极低分位,表明成长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存在估值修复潜力。
- 不同指数PE走势显示,自2015年以来市场整体估值趋稳,创业板显示波动性较大,当前处于较低水平。中证全指及中证1000有所提升,反映宽基中小盘指数估值逐渐恢复。
- 指数估值相对历史水平整体较为宽松,投资者风险偏好尚未充分释放。[page::5,6]
- 行业估值跟踪(图8-9):
- 煤炭、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及银行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附近,显示行业整体被低估,且具备估值修复弹性。
- 行业市净率(PB)方面,美妆护理、食品饮料等板块PB值较高,意味着成长或消费板块当前估值仍然偏高,短期承压。
- 这些估值特征直接对应行业涨跌结构,为上涨的重磅领域提供体量和估值支持。[page::6,7]
---
三、A股市场情绪跟踪
- 新高新低比例(图10):
- 60日新高个股比例相较历史周期保持温和上升,说明市场个股上涨参与度提高。
- 60日新低个股比例则呈现小幅波动,尚未造成普遍的市场恐慌情绪。
- 这表明市场尚处于底部筑底阶段,尚未形成极端情绪。[page::8]
- 均线结构指标(图11-12):
- 多数个股均线结构处于弱势,但长期均线之上比例有所回升,尤其是沪深300指数。
- 均线强弱指标波动明显,但整体呈现反弹趋势,暗示短线技术反弹动力逐步积聚。[page::9]
- 基金仓位与ETF规模(图13-16):
- 权益基金整体仓位保持高位波动,表明机构仓位积极但尚未过度。ETF资金流向显示主流ETF本期净流入约134亿元,行业与主题ETF表现分化,半导体、软件等科技类主题获得资金青睐,互联网、煤炭类ETF则出现规模回撤。
- 这反映了资金对科技板块结构性机会的关注,同时对应行业估值结构差异。[page::10,11]
- 期权成交量看涨看跌比(图17):
- 上证50ETF期权20日成交CPR指标持续处于布林通道上轨以上,短期蓝筹存在超买风险,需警惕回调可能。
- 期权市场对短线情绪的反映较为敏感,是重要风险警示信号之一。[page::12]
- 市场换手率与北向资金(图18-19):
- 中证全指60日真实换手率约141.5%,创业板120.8%,显示交易活跃,短线资金参与度较高。
- 北向资金本期净流入约345亿元,外资持续加仓A股,体现海外资金对A股中长期前景的认可。[page::13]
---
四、择时模型
- 量化模型择时结论(表1,图20-21):
- 报告采用两套主要量化择时模型:GFTD与LLT。GFTD模型显示多项股指处于“跌”信号,LLT模型显示多数股指属于“涨”信号,尤其是上证综指、沪深300等。
- 历史择时净值曲线显示,两个模型均具有一定的择时准确率,表现稳定。
- 这种模型信号的不一致反映了市场短期波动的不确定性,但结合基本面,整体趋势向好。[page::14,15]
---
五、多维视角看市场
- 宏观因子及其影响(图22,表2):
- 跟踪25项宏观经济指标,包括PMI、CPI同比、PPI同比、社融规模、汇率、债券收益率、美元指数等。
- 研究宏观因子趋势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如PMI3月均线下行视为看空信号,CPI同比1月均线上行同样看空,10年期国债收益率12月均线下行则看多。
- 当前环境下,社融存量同比下行亦被视为看空因素,美元指数下行对股市为利好。
- 宏观因子辅助验证市场趋势,强调宏观环境的多维影响。[page::16,17]
- 个股表现统计(图23-24):
- 年初至今,收益为10%-30%区间的个股占比最高(近30%),中位数收益有明显回升趋势,表现出市场整体有所修复。
- 但仍有近18.6%的个股亏损超过10%,显示仍有结构性分化及潜在风险存在。[page::18]
- 风险溢价与超买超卖(图25-26):
- 风险溢价(中证全指静态PE倒数减去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处于3.19%,虽未达两倍标准差极值,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历史上此水平常伴随市场反弹。
- 超卖指标显示多数主要指数处于较为低位,技术面存在修复空间。[page::19]
- 融资余额与通胀周期(图27-28):
- 近期融资余额出现小幅回撤,资金整体偏中性。
- 宏观杠杆率增速有所放缓,结合较弱产出和通胀周期,预计宽松格局将维持至产出见底。债务与通胀周期对权益资产形成本轮重要影响因素。[page::20]
---
六、主要结论:A股趋势展望
- 在经历了2021年一季度以来的调整后,深100指数周期性熊市可能已见底,符合每三年周期出现的牛市起点逻辑,本阶段标志着新一轮上行窗口的开启。
- 非银金融、房地产、钢铁、银行等传统大盘价值板块表现强劲,有望延续反弹格局。
- 市场整体估值相对历史偏低,中证全指PE处于34%分位,创业板仅为4%,估值安全边际充足。
- 资金面上,北向资金持续流入,ETF资金净流入明显,反映市场配置意愿正在修复,机构仓位较为健康。
- 量化择时模型因信号有所分歧,需要结合宏观因子和市场情绪综合判断。报告倾向于认同新的上升周期启动的可能。
- 风险方面,提醒量化模型可能因市场结构变动而失效,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投资者需谨慎控制风险。[page::21]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4:市场结构与行业表现
- 图1 展示不同指数本期涨幅,其中上证50涨5.49%、沪深300涨4.47%,显示核心蓝筹领涨。
- 图4 申万一级行业体现在非银金融涨约11.5%,传媒行业跌幅较大(近4%下跌),体现资金结构化流入主题。
图表清晰反映出资金偏好向大盘蓝筹及传统行业聚焦,风险偏好尚未广泛释放至科技传媒板块。[page::3,4]
3.2 图5-9:估值分析
- 图5 各指数PE与分位数对比表明目前市场绝大部分指数估值处于较低分位区间,创业板历史低估明显。
- 图8 行业PE显示煤炭(6.1倍)、电力设备估值最低,显示估值补跌后具备潜在反弹动力。
- 图9 行业PB数据表明高估集中于消费与医药板块,价值类板块估值相对合理。
此系列图表深入展现出估值分化趋势,为配置提供明确指引。[page::5-7]
3.3 图10-12:市场情绪指标
- 新高新低指标(图10)顶部逐步抬升,新高个股比例增加,显示市场底部逐步形成。
- 均线结构(图11)及200日均线以上比例(图12)变动佐证技术面逐步修复。
这些技术指标支撑了作者对市场潜在底部的判断。[page::8,9]
3.4 图13-16:资金流向
- 基金仓位虽波动但整体保持高位(图13),ETF规模扩大,资金以宽基和科技主题为主流(图14-16),显示主动资金对科技主题持续布局,但互联网主题受到短期资金调整影响。
图表揭示资金流向的行业偏好,回应估值结构与行业表现的差异。[page::10-11]
3.5 图17-19:期权及交易活跃度
- 期权成交量CPR接近上轨(图17)提示短期蓝筹可能超买,存在调整风险。
- 换手率高企(图18)反映市场活跃,北向资金流入强劲(图19),对市场形成积极推动。
这表明短线虽有波动,资金总体态度偏向积极。[page::12-13]
3.6 图20-21:择时模型净值曲线
- GFTD和LLT模型择时净值走势均有明显趋势波动,历史择时准确率约80%,但信号偶尔存在分歧,需结合基本面加以判断。
图表直观呈现模型择时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page::14-15]
3.7 图22-28:宏观和风险分析
- 宏观因子追踪(图22)及其对市场的预判(表2)揭示当前宏观经济条件总体偏中性、部分指标看空。
- 个股收益分布(图23-24)、风险溢价(图25)、超跌指标(图26)均体现市场处于修复期。
- 融资余额(图27)小幅回落,通胀与杠杆周期(图28)预示宽松政策有望持续。
综合宏观和市场指标,市场虽存不确定性,但整体偏多。[page::16-20]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主要采用动态市盈率(PE TTM)和市净率(PB)作为估值工具,结合历史分位数判断市场及行业的估值相对水平。该方法基于:
- 动态市盈率(PE TTM):采用过去12个月盈利计算市盈率,更及时反映企业盈利变化。
- 历史分位数:将当前PE与自2005年以来的所有PE数据排序后定位百分位,数值越低说明估值越低。
- PB指标:用于辅助判断资产净值定价,结合行业及板块特性调整配置。
行业估值的驱动因素包括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情绪,煤炭、电力设备等估值底部区域显示结构性机会,但同时要注意部分板块估值过高的风险。估值整体处于复苏区间,但仍低于多数历史高点,表明市场存在价格安全边际。[page::5-7]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风险:量化择时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可能在极端市场条件或结构性变化时信号失真。历史波动和事件可能无法完全复制未来环境,风险点需要投资者密切注意。
- 宏观环境风险:政策、流动性、通胀等宏观因子波动对市场影响显著,特别是CPI、PPI、货币供应等突变可能导致市场快速调整。
- 资金面及市场结构风险:虽然北向资金及ETF资金流入积极,但融资余额回撤反映部分短期观望者退出,市场真实动能仍需加强。
- 市场情绪波动:期权超买、短期涨幅大板块调整风险加大,市场存在短期回调风险。
- 市场结构变化风险:因交易行为及监管环境可能变化,历史规律及日历效应的适用性面临挑战。
报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风险提示,但未具体提出系统性的风险缓解策略,投资需自行把控仓位和风险。[page::0,21]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虽然基于数据详实,但两大量化模型(GFTD与LLT)对于多个主要指数出现择时信号不一致,反映出模型在市场不同阶段信号的灵敏度和鲁棒性仍需提升。报告未明确解释模型差异成因,使投资者判断时需谨慎。
- 宏观因子趋势与市场反应尽管历史有效,但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未来一致性存在不确定性。
- ETF规模及行业资金流向图示较为直观,但因ETF交叉分类问题及基金策略多样,数据解读需结合具体标的细分分析,报告未充分展开此深层次讨论。
- 资金面数据中融资余额虽回撤,但取值时间窗口较短,尚不足以判断市场资金趋势反转,报告未提示短期资金流出的可能市场影响。
- 报告强调上升周期开启,但整体风格偏中性偏保守,态度适度稳健,符合实际市场波动背景,无明显偏颇。
总体讲,报告逻辑清晰,数据充分,但在模型间信号解释及风险应对细节上空间仍大。[page::14,15,21]
---
7. 结论性综合
本期广发证券量化择时报告以2023年7月底的A股市场为分析基础,通过系统梳理市场表现、估值水平、资金流向、情绪指标及量化择时模型,提出当前市场或已处于周期性底部向上的上行窗口早期阶段。
市场表现显示大盘价值股领涨,行业结构趋于分化,核心非银金融、钢铁等表现亮眼;估值层面PE及PB均处于历史偏低水平,成长板块估值亦处历史较低分位,代表潜在估值修复空间。资金面活跃,北向资金净流入与ETF资金持续吸收,显示资本配置意愿增强,基金仓位整体稳健。情绪指标与技术面趋向改善,尽管短期蓝筹期权市场显示超买迹象,换手率维持高位体现交易活力。
量化择时两大模型信号虽存在差异,但整体支持部分指数的上涨趋势,宏观因子视角辅佐产生对权益资产的有利判断。风险溢价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市场隐含收益率优势明显,通常与潜在反弹周期相关联。
尽管如此,报告提醒各种量化模型及策略的局限性,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极端环境可能导致模型失效,宏观经济波动及融资余额变动亦带来不确定性。
综上,本报告基于丰富数据和多维分析视角,客观呈现A股市场当前估值安全,资金面支持,技术层面修复迹象明显,具备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的条件,建议关注底部向上的周期启动机会,同时关注潜在的短期调整风险,力求在稳健中捕捉结构性机遇。[page::0-21]
---
参考图表
(附关键图示链接,示例)
- [图1:本期市场表现之结构表现考察一
- 图5:主要指数PE统计
- 图14:主流ETF资金净流入估计(单位:亿元)
- 图20:GFTD2.0历史择时净值
- 图25:中证全指风险溢价跟踪
---
以上为广发证券《金融工程:上行窗口打开》报告的全面透析与解构,剖析了各章节数据与逻辑,揭示核心观点与潜在风险,为专业投资者的理性决策提供坚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