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娱乐”遇上“好声音”——“传媒·青春”系列之产业标杆研究专题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娱乐节目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重点研究了《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模式及其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报告梳理了后“限娱令”时代国内娱乐节目的创意瓶颈,通过数据和政策解析了《好声音》节目在选秀机制、制作质量、利益绑定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及其背后的产业链延伸和商业盈利模式。推荐光线传媒与乐视网作为主要受益标的,并提示行业面临收视率、审查、版权及商业模式转型风险 [page::0][page::3][page::6][page::10][page::15][page::18][page::20].
速读内容
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及后“限娱令”时代的影响 [page::2][page::3][page::4][page::5]
-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经历综艺节目、游戏益智和真人秀三大阶段,节目形态趋向互动参与。
- 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限制娱乐节目黄金时段播出总量,大幅减少重复单一节目,推动节目结构优化。
- 实施“限娱令”后,晚间娱乐节目数量从126档降至38档,促进节目创新和提升内容质量。
- 影视台保留经典节目并引入若干创新节目,但整体娱乐节目仍以模仿国外为主,创意不足。[page::2][page::3][page::4][page::5]
《中国好声音》的爆发及收视表现 [page::6]

- 节目2012年7月首播后迅速走红,百度“日用户搜索关注度”从3851次激增至百万级,优酷周播放量超1000万。
- 总决赛收视率峰值达到6.1%,广告15秒单价高达116万元,超过其他国内综艺。
- 收视率持续领先同类型节目“中国达人秀”,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号召力。[page::6]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
- 借力海外成熟版权节目《The Voice》构建节目基础,广泛复制其成熟的节目架构与制作流程。
- 创新本土赛制,四阶段赛制替代传统三阶段,放缓剪辑节奏,更注重选手故事讲述,增强节目人情味。
- 引入“盲听盲选”公平选秀制度,弱化外貌干扰,提升专业认可度;导师“真人秀”增强节目看点,满足观众猎奇需求。
- 制作方灿星与浙江卫视合作共享广告收益,实现利益绑定,提升节目成功保障。
- 制作团队由业内顶尖专家组成,采用顶级硬件保证节目质量与视听效果,体现专业化与高制作水平。
- 学员筛选严格,淘汰率超80%,保证节目质量与演唱实力。[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娱乐节目商业模式及《中国好声音》产业链拓展 [page::14][page::15][page::16][page::17]

- 以《美国偶像》为范例,真人秀节目扩展版权、衍生品、艺人经纪、新媒体、新演出和音像制品,形成完整产业链。
- 《中国好声音》正在积极开发广告冠名、艺人经纪、彩铃分成、演唱会等多元业务,探索文化产业化路径。
- 广告单条价格屡创新高,艺人签约及巡演计划布局全球多个城市,彩铃下载市场预估潜力巨大。
- 与大型互联网视频网站合作,出售节目网络版权及延伸节目版权,增强线上盈利能力。[page::14][page::15][page::16][page::17]
重点推荐公司分析:光线传媒与乐视网 [page::18][page::19]


- 光线传媒依托规模化娱乐内容生产能力和丰富电视节目联供资源,具备行业领先制作与运营优势,维持“谨慎推荐”。
- 乐视网作为网络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加力自制综艺和“台网互动”,已获取《中国好声音》网络及巡演版权,维持“强烈推荐”。
- 两公司均在其主营领域和节目产权方面深度绑定行业成长机会。[page::18][page::19]
风险提示 [page::20]
- 收视率低于预期风险;
- 节目审查风险;
- 版权风险;
- 商业模式转型风险。[page::20]
深度阅读
当“娱乐”遇上“好声音”——“传媒·青春”系列之产业标杆研究专题深度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当“娱乐”遇上“好声音”——“传媒·青春”系列之产业标杆研究专题
- 发布机构:民生证券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18日
- 研究分析师:郑平
- 研究主题:传媒行业尤其着眼于中国娱乐节目产业的创意匮乏困境,以《 中国好声音》为典型,深度剖析该节目带来的产业启示和商业模式创新,及对传媒行业明星企业光线传媒和乐视网的投资推荐。
核心论点:
- 中国传媒产业即将进入大发展青春期,文化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 国内娱乐节目虽受“限娱令”影响抑制了过度娱乐化,但整体仍处于创新匮乏,模仿为主的局面。
-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拯救了娱乐节目创意瓶颈,带来创新赛制与利益绑定的商业模式,为产业链构建树立标杆。
- 看好中国娱乐节目未来成长潜力,重点推荐光线传媒与乐视网两家公司,基于其在节目制作和“台网互动”方面的优势。
- 报告评级分别为光线传媒“谨慎推荐”,乐视网“强烈推荐”。
此份研究报告兼具产业政策分析、节目评测、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表现及投资建议,系统而详尽地展示了传媒行业的生态变革和投资机遇[page::0,2,6,18,20]。
---
2. 逐节深度解读
一、传媒大背景与“后限娱令”时代(概述与行业政策)
报告从文化产业政策出发,指出中国自2011年起政府陆续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十八大即将召开,文化产业被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方向。影视、动漫、新媒体等传媒子行业已初露锋芒,彰显强劲发展势头。同时,2011年10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限娱令”的实施,减少娱乐节目数量及过度娱乐化倾向,改善播出结构[page::2,3,4]。
二、国内娱乐节目三阶段发展历程及“限娱令”影响
- 三阶段发展历程(表1):
- 1983-1996年:综艺节目主导,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
- 1997-2003年:游戏益智节目盛行,如江苏卫视《非常周末》。
- 2003年至今:真人秀兴起,湖南卫视《超级男声》、《超级女声》开启选秀热潮,综艺形态进入爆发阶段[page::3]。
- “限娱令”出台(表2、表3):
- 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意见》,要求提高新闻、文化类节目比重,限制娱乐节目数量及时间。
- 2012年初正式执行,使晚黄金时段娱乐节目由126档锐减至38档,新闻和文化报道增加约三成。
- 部分优质节目被表彰,如《中国好声音》体现政策导向的创优效果[page::3,4]。
- 创意匮乏瓶颈依旧存在(表4、表5):
- 娱乐节目仍以大量模仿海外节目形式为主,创新不足,业内普遍沿用外国版权内容,专业深度不足。
- 《中国好声音》是为数不多成功融入创新元素且被广泛认可的典范[page::4,5]。
三、《中国好声音》创新实践及成功要素
- 《中国好声音》爆红事实与数据(表6,图1、图2):
- 2012年7月13日首播,迅速成为全国现象级综艺节目。
- 百度搜索关注度从开播前的3000多倍上升至百万多倍,优酷周播放量破千万。
- 总决赛最高收视率6.1%,卫视15秒广告价创纪录达116万元。
- 收视率持续高于另一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稳固领先优势[page::6]。
- 广电总局肯定与公众反响(图3):
- 国家广电副司长高长力及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均公开点赞节目突出品质和现实关照。
- 节目被视为引进与创新有效结合的示范,树立选秀节目良性发展标杆[page::7]。
- 创新核心解析:借力、创新、专业:
- 借力:《The Voice of Holland》版权正版授权,获得成熟节目制作“宝典”,形成全球统一模板(图4、图5),保障节目流程标准化。
- 创新:
- 赛制设计由三阶段扩充为四阶段,增加情感叙事厚度,更符合中国观众对“人情味”的需求(表7、表8)。
- 利益捆绑机制,制作方灿星与浙江卫视按收视率分档共享广告收益,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实现“共赢”(图7)。
- 节目强调“盲听盲选”公平公正机制,重建音乐选秀权威;将明星导师转为活泼真人秀角色增加看点(图6)。
- 专业:
- 制作团队“灿星制作”由业内资深专业人士组成,具有丰富顶级节目录制经验(表9,图8)。
- 投入重金采购高端设备及优秀现场乐队,确保音响视听效果媲美音乐会级别(图9)。
- 通过严苛选手筛选,淘汰率高达80%,保障演唱水准(图10)[page::7,8,9,10,11,12,13]。
四、“好声音”的商业价值及产业链构建
- 模仿《美国偶像》商业模式:
- 参考《美国偶像》多元化衍生业务:版权、特许授权产品、艺人经纪、新媒体、商业演出、音像制作等(图11)。
- 《美国偶像》成功实现节目与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持续创造品牌价值与商业收益[page::14]。
- 《中国好声音》的“文化产业化”探索:
- 商业盈利渠道多元:
- 广告冠名费飙升,单场广告价格跃升至千万级(表10)。
- 艺人经纪初见成效,签约选手参与演唱会、影视配乐、广告代言,打造明星学员生态(图12、图13)。
- 彩铃下载等新媒体业务逐步展开,潜在市场价值巨大(图14)。
- 版权销售战略合作,如独家版权卖给乐视网,支持网络平台播放与线下巡演[page::15,16,17]。
- 灿星制作与恒大音乐合作,促成境内外演唱及连锁酒吧巡演打通渠道,产业链多点开花(图13、图15)[page::16,17]。
五、投资建议
- 光线传媒(谨慎推荐):
- 优势在于拥有规模化的娱乐内容制作体系和丰富的电视节目联供网经验。
- 已与省级卫视建立稳固合作渠道,具备产业整合和持续生产能力。
- 预计2012-2014年EPS分别为0.94元、1.30元和1.86元,目标价30元。
- 历史股价与PE行情显示估值处于合理区间,具备上行潜力(图16、图17)[page::18,19]。
- 乐视网(强烈推荐):
- 作为互联网娱乐平台,积极打造自制综艺与“台网互动”模式,已取得良好进展。
- 拥有《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独家版权及巡演独家直播权,稳固网络播放优势。
- 2012-2014年EPS预测为0.50元、0.79元和1.09元,当前PE估值合理,目标价40元。
- 股价涨幅明显优于沪深300,估值区间具备提升空间(图18、图19)[page::18,19]。
六、风险提示
- 主要风险包括收视率低于预期、节目审查风险、版权纠纷风险及商业模式转型风险等,这些均可能影响盈利预测的实现与投资回报[page::20]。
---
3. 重点图表深度解读
图1《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收视率对比
- 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从开播初期即超越《中国达人秀》,且收视率逐期上升,总决赛达到6%以上的高点,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 这印证了《中国好声音》作为国内近年最受欢迎综艺节目的事实,同时突显其节目内容和运营的独特优势[page::6]。

图7:制作方与播放平台利益捆绑合作模式示意图
- 展示了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如何通过分摊初期制作费用,共享广告收入,实现利益共同体,增强双方推动节目成功的积极性。
- 这一创新合作模式区别于传统单边买断版权的模式,大幅提高制作质量与市场响应速度,是推动节目成为爆款的重要机制[page::11]。

图9:《中国好声音》制作成本与技术投入量化指标
- 显示节目投资规模8000万元,含四把80万元英国进口导师转椅、价值2000万元音响设施,录影棚面积2000平方米,6组导演团队,长达96分钟节目素材时长1000分钟等指标。
- 反映节目在音响、视频制作、人员投入等方面的高标准,确保视觉和音频呈现的高品质体验[page::13]。

图11:以美国偶像为例的真人秀节目产业链延伸示意
- 通过版权、艺人经纪、特许授权、商业演出、新媒体和电视/电影产品等多维度盈利,说明真人秀节目能构建深度产业链。
- 提供了国内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产业链发展的蓝本,彰显节目价值的延展性[page::14]。

图16、图18:光线传媒与乐视网股价走势对比
- 光线传媒股价整体走势低迷但仍有阶段性反弹,市盈率区间合理,显示成长预期稳健。[page::19]
- 乐视网近一年股价涨幅显著,表现远超沪深300,市盈率虽较高但反映市场对其自制内容及版权资源的积极预期。[page::19]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未详述具体的估值模型,但基于市盈率法进行目标价判断:
- 光线传媒目标价30元,对应2013年预测EPS 1.30元,目标PE约23倍,考虑其"谨慎推荐"评级,体现期待其规模化优势带来业绩增长。
- 乐视网目标价40元,对应2013年预测EPS 0.79元,目标PE约51倍,"强烈推荐"评级显示其成长潜力和“台网互动”商业模式变革优势被充分认可。
两家公司PE-Bands图形提供了估值区间参考,体现了行业投资情绪的波动和周期性[page::18,19]。
---
5. 风险因素详解
- 收视率风险:节目热度下降或市场兴趣减弱,将直接影响广告收入和品牌价值。
- 节目审查风险:政策监管严格,节目内容需符合规定,不恰当内容可能被处罚或要求整改。
- 版权风险:节目版权纠纷或侵权问题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和商业损失。
- 商业模式转型风险: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娱乐逐渐向网络平台迁移,商业模式需创新适应,否则盈利前景受限[page::20]。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虽大力肯定《中国好声音》的创新和成功,但对节目选手背景争议未作深入评价,体现对敏感话题的回避,说明研究重点偏向产业和商业分析而非社会舆论。[page::7]
- 对于“引进模式”的依赖,也指出当前国产娱乐节目整体创新不足,表明行业仍处于从模仿到创新跨越的关键阶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page::5]
- 投资建议相对乐视网更为乐观,光线传媒“谨慎推荐”,反映公司规模优势明显但成长性或弹性存疑。
- 报告整体使用大量定性与定量佐证,严谨且逻辑清晰,然而估值部分未明确DCF或其他定价模型,未来对于盈利敏感度变化仍需跟踪。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深入剖析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历史阶段、政策环境及存在瓶颈,重点聚焦标杆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成功逻辑,详实地阐释了其创新赛制、专业制作和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共同促成市场爆发效应。利用详尽的收视率、市场关注度和广告收费数据明证了节目作为产业标杆的强势表现。同时,针对节目衍生出的完整商业链条,参考《美国偶像》等国际成功模式,展望“好声音”极具成长潜力的产业链价值。投资视角方面,报告精选光线传媒和乐视网为优质受益标的,充分反映行业蓬勃成长预期。
图表和数据深化了其论点,可视化呈现如下关键信息:
- 国内电视娱乐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政策导向强化文化节目播出比例,淘汰低质雷同娱乐内容。
- 《中国好声音》开创性的“盲听盲选”及导师真人秀模式,打破传统选秀节目怪圈,带来观众与专业认可的双赢。
- 节目高品质制作与团队投入规模显著高于行业平均,保障内容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商业模式创新的利益绑定方式,确保制作方与播放平台利益一致,加强节目质量与市场推广。
- 打造完备的演唱会、艺人经纪、衍生品开发及网络版权销售生态,显著拓宽盈利空间。
- 光线传媒作为传统制作龙头,具备规模优势但成长空间有限;乐视网具有强势网络进攻能力和自制内容优势,推荐评级更积极。
整体来看,报告扎实地阐述了娱乐节目产业的制度创新和市场机会,既有宏观政策视角,也有细致业务及资本市场判断。该档报告为投资者理解传媒娱乐板块成长动力及风险防范提供了系统化参考。
---
参考(部分)图片索引
收视率对比图
-

节目制作量化指标
-

光线传媒股价走势
-

---
(全文内容引自民生证券研究院,2012年10月18日《当“娱乐”遇上“好声音”——“传媒·青春”系列之产业标杆研究专题》,含多页内容[page::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