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基本面量化视角下的食品饮料行业选股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对食品饮料行业基本面逻辑的梳理,构建了结合行业特有指标的量化选股模型。研究发现,盈利因子(如ROE)、估值因子(如FEPTTM)及成长因子(如SUE)显著,且新增预收账款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变化等行业特有指标有效提升模型表现。实证回测显示,含基本面逻辑的量化模型年化超额收益达12.39%,明显优于常规模型的8.91%,且收益较为均衡且稳定,尤其在2012和2017年表现改善明显[page::0][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page::22]。
速读内容
食品饮料行业结构与特征概述 [page::4][page::5][page::6]

- 细分为白酒、其他饮料和食品三大类,各细分行业发展阶段不同。
- 白酒行业尤其是高档酒表现强劲,行业集中度高且寡头垄断明显。
- 食品饮料行业内企业多呈渠道与品牌优势积累,竞争格局逐渐稳定。
历史表现与行业成长周期 [page::3][page::5][page::10][page::11]

- 2000年至2012年行业高速扩张,随后增速放缓,行业步入成熟期。
- 2008年至2018年间,白酒表现最佳,食品类次之,其他饮料表现相对较差。
- 细分行业中乳制品、啤酒等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行业内龙头优势明显。
量化因子构建与因子检验 [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19]

- 重点关注预收账款变化率(ADVYOY)、应收账款周转率(ARTURN)、存货周转率同比变化(DELTAINVTURN2)等行业特有因子。
- 基本面因子如ROE、SUE、FEPTTM均表现优秀,成长因子中净利润增速较收入增速更有效。
- 技术因子如ILLIQ、TURNOVER1M、IVR表现显著,但大市值因子波动性大,风险较高。
- 图示各因子多空收益及ICIR,表现出预期逻辑与数据验证较好。

| 因子简称 | 多空收益 | 空头收益 | 多头收益 | ICIR |
|---------|---------|---------|---------|-------|
| ROE | 19.17% | 7.65% | 26.82% | 0.4964|
| ILLIQ | 17.23% | 9.50% | 26.72% | 0.4177|
| FEPTTM | 14.19% | 9.15% | 23.34% | 0.4153|
| DELTAROE | 15.40% | 9.05% | 24.44% | 0.3938|
| SUE | 14.84% | 12.04% | 26.88% | 0.3936|
| ARTURN | 19.70% | 4.36% | 24.06% | 0.3595|
| ADVYOY | 9.97% | 13.13% | 23.09% | 0.2213|
基于行业基本面逻辑的量化选股模型回测 [page::19][page::20][page::21]
- 定义两类模型:基础量化选股模型(传统因子)和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增加行业特有因子)。
- 回测区间2010年初至2018年7月,调仓月末每月调仓一次。
- 含行业特有因子的基本面量化模型年化超额收益12.39%,高于传统量化选股模型的8.91%。且基本面模型收益更为稳定,2012、2017年表现明显改善。


行业聚焦及投资启示总结 [page::22]
- 食品饮料多个细分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龙头企业盈利能力优势明显。
- 行业特有因子(预收账款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变化)显著提升选股效果。
- 基本面逻辑结合量化方法可提高模型稳定性与收益,适合关注行业基本面深挖投资机会。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基本面量化视角下的食品饮料行业选股研究——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金融工程:基本面量化视角下的食品饮料行业选股研究
- 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日期:2018年8月3日
- 作者:吴先兴、张欣慰,联系人韩谨阳
- 研究主题:运用基本面量化分析方法,探讨食品饮料行业内可量化的关键基本面指标及其在选股模型中的应用与表现。
- 核心论点:
报告系统总结了食品饮料行业特性与企业成长逻辑,结合行业内基本面数据和财务指标,提出包括预收账款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变化等行业特有指标,构建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实证表明加入这些行业特有指标后,量化模型的年化超额收益由8.91%提升至12.39%,且收益表现更均衡,彰显了行业特有基本面指标的增量选股效力。
整体上,报告旨在结合食品饮料行业特性,发掘基础数据层面隐含的投资信号,推动基本面与量化分析的深度融合。[page::0,3,2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食品饮料行业概况(章节1-1.2)
- 行业分类:食品饮料涵盖食品和饮料两大类,细分为白酒、其他饮料(啤酒、葡萄酒、黄酒等)、食品(肉制品、调味品、乳制品等)[page::0,4]。
- 行业特征:行业因产品消费频次高、品牌和销售渠道重要,较易形成寡头垄断,利润向龙头聚集,形成“强者恒强”格局。
- 行业发展阶段:各细分行业经历“发展初期(快速增长)→成长期(竞争加剧,市占率提升)→成熟期(增速放缓,竞争转向产品升级及费用控制)”三个阶段,不同行业处于不同阶段。乳制品举例说明行业成长历程,包括收入、净利润、销售费用率和净利率变化的动态特征[page::0,4,5,10-13]。
- 历史表现:2008–2018年间,白酒表现最优,其他饮料表现最差。细分行业的股票数量和权重也呈现长期动态,白酒权重占比大幅提升至接近60%,食品权重稳步上升,其他饮料权重下降[page::4-6]。
- 图表解读:
- 图1展现美股30年间最高年化收益的100只股票行业分布,食品饮料占比第3,体现出该行业长期投资价值[page::3]。
- 图2、图11-13显示行业整体零售额持续增长但增速近年放缓,2017年不到3%,体现行业成熟的典型特征[page::3,10,11]。
- 图6净值表现揭示食品和白酒行业的波动及成长节奏,辅助判断行业生命周期[page::5]。
- 图14-17提供了乳制品行业三大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销售费用率和净利率趋势,为产品和渠道策略演变提供了数据支持[page::12]。
2.2 产业链结构与主要上市公司(章节2)
- 产业链结构:
- 白酒/啤酒产业链涉及粮食种植和包装,上游原料重、下游分销渠道多元化,如电商、商超、酒店等[page::6]。
- 乳制品产业链以上游奶牛养殖业为基础,中游乳制品加工,下游终端超市、便利店等销售[page::6]。
- 肉制品产业链涵盖养殖、屠宰、加工,终端市场分为家庭和集团消费[page::7]。
- 调味品产业链含上游原料供应,下游家庭、餐饮渠道,销售路径多样[page::7]。
- 主要上市公司及细分市场:
- 白酒行业根据价位分为高端(如贵州茅台)、次高端(洋河股份等)、中端(古井贡酒等)、低端(顺鑫农业),且各价位构成不同的市场竞争格局。历史上高端白酒龙头不断更替,现贵州茅台等形成寡头垄断[page::7-8]。股票超额收益数据显示古井贡酒、贵州茅台盈利能力突出[page::8]。
- 其他饮料行业中啤酒细分厂商分为全国龙头、一线品牌及区域品牌,超额收益排名靠前的有承德露露、重庆啤酒等[page::8-9]。
- 食品领域下乳制品代表伊利、蒙牛,肉制品代表双汇发展、绝味食品,调味品代表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等,其他还包括宠物食品、膳食补充剂等。超额收益显示汤臣倍健、中炬高新、伊利股份表现突出[page::9-10]。
2.3 行业特征与公司研究逻辑(章节3-4)
- 龙头企业优势:由于渠道建设与品牌效应的双重壁垒,龙头企业在产业内形成垄断优势,利润集中度高,表现为持续提升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份额[page::0,10,13]。
- 行业成长阶段:图11-13及对应文字解析说明行业整体由高速增长趋于成熟,零售额增速大幅放缓[page::10-11]。
- 公司研究重点:产品结构(品牌与新品研发)、产品价格策略(提价及产品升级)、渠道网络(终端覆盖和效率)和经营管理(费用控制、成本管理)构成核心分析框架[page::13-14]。
- 案例分析:以乳制品行业为例,展示在行业不同阶段销售费用率与销售净利率的动态,尤其三聚氰胺事件对盈利的深刻冲击及其后产业链整合与集中度提升的演进过程[page::12-13]。
2.4 基本面逻辑的量化实现(章节5)
- 收入端指标:侧重标准化财务数据的营业收入与预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同比变化被作为评估未来收入和渠道强度的重要指标。白酒行业预收账款比例高达15.1%,远高于食品和其他饮料,成为行业特有的重要信号[page::14-15]。
- 运营能力指标:
-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资金回收效率和产业链地位;
- 存货周转率分为以成本和以收入为基础两种计算方式,尤其以收入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同比变化更能反映经营能力的提升,且变化受毛利率影响[page::15-16]。
- 行业内不同细分产品保质期与存货周转率息息相关,白酒库存周转率低而快消品周转率高,具体存货周转天数如贵州茅台约1293天,桃李面包仅13天[page::16]。
- 销售费用讨论:销售费用率在行业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在快速增长期相对较低,成长期因激烈竞争升高,成熟期通过控制费用以提升销售净利率。同样,销售费用率本身不是稳定选股因子,但能映射品牌竞争力[page::16-17]。
2.5 行业因子检验(章节6)
- 本文列举了涵盖规模、市值、成长、盈利、技术及行业特殊因子(预收账款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同比变化)的多维因子体系(详见表6),并通过多空组合收益和ICIR(信息比率)指标验证其有效性[page::17]。
- 关键发现包括:
1. 市值因子波动大,风险较高;
2. 传统基本面因子如ROE、FEPTTM、SUE表现显著;
3. 技术型因子表现显著,但行业视角下组合优化不包括技术因子;
4. 利润增长因子优于收入增长因子,反映盈利质量更关键;
5. 预收账款变化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现优于收入增长等指标,显示行业基本面逻辑因子增量信息价值;
6. 以收入为基础存货周转率变化更优于以成本计算的指标。[page::18,19]
2.6 选股模型构建与实证(章节7)
- 模型构建:
- 模型一:“量化选股模型”采用传统的基本面因子组(估值、成长、盈利),不含规模和技术因子。
- 模型二:“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在模型一基础上加入了预收账款变化率、单季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单季度以收入计的存货周转率同比变化。[page::19]
- 组合优化框架:利用组合优化限制市值、行业权重、个股权重偏离基准幅度,基准为剔除上市不足6月、新股、ST股的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指数。因子权重按12个月IC均值除以标准差计算,考虑因子方向性及正交处理,白酒单独行业控制且行业偏离限幅10%[page::19-20]。
- 回测结果(2010.01-2018.07):
- 量化选股模型年化超额收益约8.91%,2012年和2017年表现较差,部分年份收益不佳甚至为负。
- 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年化超额收益提升至12.39%,年度收益更稳健,且在2012年和2017年显著改善表现。
- 图表解读:
- 表8与表9分别列出两模型年度绝对及超额收益,显示新模型改善稳定性[page::20-21]。
- 图21与图22直观显示两个模型净值变动情况,基本面模型净值曲线更为平滑,抗风险能力更强。
- 表10基于中证500和沪深300区分计算行业增强表现,均验证基本面量化模型表现优于传统模型,超额收益及信息比率改善明显。[page::21-2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美股收益最高100只股票行业分布)
- 显示1980年至2018年最高年化收益100只股票中,食品饮料公司数量第三多,仅次于资本货物和公用事业行业,表明长期稳定增长潜力[page::3]。
- 视觉上,食品饮料相关股票数为11,位置靠前,强化食品饮料行业作为稳健投资领域的地位。
图2(2000-2017年粮油食品及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及增速)
- 零售额持续大幅增长,但其同比增速自2012年后显著下降,2017年仅2.34%,为近20年低点。显示行业逐渐进入成熟期,增速趋缓[page::3]。
图3(食品饮料行业分类树状图)
- 结构清晰划分为白酒,其他饮料(啤酒、葡萄酒、黄酒)、食品(肉制品、调味品、乳制品及其他)[page::4]。
- 为后续讨论细分行业提供框架。
图4-5(细分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权重动态)
- 公司数量中,食品类公司数量逐年攀升,白酒与其他饮料趋稳[page::4]。
- 细分行业市值权重,白酒份额快速提高至约60%,其他饮料下降明显,食品类平稳增长,显示市场重点向白酒转移[page::4]。
图6(细分行业净值趋势)
- 食品和白酒净值表现强劲且波动较大,其他饮料表现迟缓[page::5]。
图11-13(各细分行业零售额及增速)
- 全部细分行业零售额持续增长,2012年后增速均显著减缓,证实整体行业趋于成熟[page::10-11]。
图14-17(主要乳制品公司财务指标变化)
- 伊利、蒙牛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光明乳业发展缓慢。
- 净利润数据反映三聚氰胺事件对行业冲击明显,且行业逐步恢复。
- 销售费用率阶段性上升,反映市场竞争加剧。
- 销售净利率在扩张期下降,成熟期逐渐回升。[page::12]
图18-19(预收账款占比)
- 预收账款占比行业差异明显,房地产最高,食品饮料约4%[page::15]。
- 细分行业显示白酒高达15.1%,远高于食品和其他饮料,表现为行业特征,能有效辅助预测收入和渠道力度[page::15]。
图20(因子多空收益与ICIR)
- ROE、盈利性因子及预收账款变化率等显著有效,市值因子波动大,技术因子表现显著但在组合中未使用[page::18]。
图21-22(选股模型净值表现)
- 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的净值走势稳定且长期优势显著[page::21]。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详细展开传统的估值方法(如DCF、市盈率等),但在多因子模型中纳入了市盈率倒数(EPTTM、FEPTTM)和账面市值比(BP)等估值因子。同时,通过信息比率权重分配突出盈利和成长因子对组合的影响。模型重心偏向盈利与成长动态指标,体现了食品饮料行业成熟阶段对盈利质量的重视。[page::17-19]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的主要风险包括:
- 市场环境变化风险:宏观经济以及政策影响可能改变行业基础,尤其白酒政策调控敏感度高。
- 有效因子变动风险:市场环境变化或行业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关键因子的预测能力下降。
- 优化模型失效风险: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假设,未来可能因结构性变动表现不及预期。
报告未详述具体缓解措施,但通过组合优化和多因子交叉验证,力图降低单一因子失效风险。[page::0,2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行业成长阶段的划分较为理想化,现实中不同公司及产品生命周期差异及多样性可能造成模型适用范围的限制。
- 预收账款作为重要指标虽有行业特色,但亦存在因政策调整、会计政策变化、卖方行为变异带来的短期波动,模型需关注数据质量和异常值。
- 技术因子虽表现有效,但因行业成熟度和机构投资者偏好不同未纳入主模型,缺乏对此冲突的深入剖析。
- 基准构建和日常调仓频率设定均较合理,但报告未涉及模型参数在实盘中的实时调整策略。
- 仅在食品饮料行业展开分析的模型,是否可推广至其他消费行业尚无说明,未来研究值得期待。[page::19,22]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理论梳理与大量实证分析,系统揭示了食品饮料行业的基本面特点、成长逻辑及其量化实现路径。食品饮料行业呈现出以品牌、渠道建设实现龙头企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行业多数细分已进入成熟阶段,收入增长放缓但盈利与运营效率成为核心竞争点。基于此,预收账款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以收入计的存货周转率同比变化成为有效且特有的选股因子。实证显示,纳入这些行业特有指标的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相比仅传统基本面因子模型,年化超额收益提高约40%,且年度收益更均衡,特别在2012年和2017年市场表现不佳的年份有明显改善,模型稳定性显著增强。
模型基于全面财务数据构建,通过严格的市值和行业约束优化,体现了较强的实战应用潜力。报告强调食品饮料行业成熟度提升对基本面量化分析的推动作用,推荐投资者关注行业特有的财务指标变化,结合传统因子实现更精准的选股决策。
未来,基于此框架,可拓展至其他行业的基本面量化研究,推动量化选股模型的深化和多行业适用性验证。
总体而言,报告通过严谨的行业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富有实证说服力的模型测试,展现了从行业特征出发结合基本面数据构建量化模型的有效路径,对食品饮料行业投资者及量化研究者具备高度参考价值。 [page::0,14-22]
---
参考主要图表链接(Markdown格式)
- 图1:美股收益最高的100只股票中各行业股票数量(1980-2018)

- 图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及同比增速

- 图3:食品饮料行业分类

- 图4:食品饮料各细分行业股票数量

- 图5:食品饮料各细分行业权重

- 图6:食品饮料细分行业净值(2008-2018)

- 图18:各行业预收账款占比

- 图19:食品饮料细分行业预收账款占比

- 图20:食品饮料行业内因子多空收益与ICIR

- 图21:量化选股模型净值

- 图22:基本面量化选股模型净值

---
结语
本文通过严密的行业结构分析、细分产业链拆解、突出行业特性的基本面量化指标选取及有效的多因子组合优化实证,表明食品饮料行业特别因子对量化选股效果提升显著。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在食品饮料行业实现更高效的量化选股及风险管理,也为其他相似成熟消费品行业量化研究树立范本。[page::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