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策略】 $1+6^{39}$ 政策体系聚焦硬科技,A股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聚焦证监会“1+6”政策体系深化科创板改革,特别是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推动硬科技领域优质企业加速上市。政策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和适应性,有助于增强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和国际吸引力。同时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助力科技创新与融资需求快速落地,推动A股制度红利释放 [page::0][page::1]。
速读内容
证监会“1+6”政策体系聚焦硬科技创新 [page::0]

- 设立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及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
-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企业上市。
- 政策完善涉及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文件,强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科创成长层和未盈利企业上市制度创新 [page::1]
- 所有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纳入科创成长层,股票统一设“U”标识,调出条件实行新老划断。
- 新注册公司摘“U”条件较高,强化风险披露及中介机构责任。
- 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借鉴海外“秘密递交”制度,保护企业信息和科技安全。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page::1]
- A股资本市场包容性、适应性提升,有利于优质科技型企业融资和长期配置。
-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细分科技领域的IPO加速释放。
- 风险提示包括政策落地不达预期、企业盈利不及预期及地缘政治风险。
深度阅读
报告详尽分析报告:华西策略《1+6^39政策体系聚焦硬科技,A股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1+6^39政策体系聚焦硬科技,A股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
- 作者:李立峰
- 发布机构:华西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5年6月22日
- 核心主题:聚焦中国资本市场近期出台的“1+6”政策体系,聚焦科创板和硬科技板块的制度创新,解析新政策对A股市场尤其是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影响与机会。
- 报告核心论点:
- 证监会近期推出的“1+6”政策体系,旨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尤其关注硬科技领域和科创板,推动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提升。
- 通过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应用范围,科技型未盈利企业上市速度有望加快。
- 新政策有利于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提升A股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 设立IPO预先审阅机制提升IPO效率且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 评级与目标价:报告中未对具体公司进行个股评级及目标价预测,属于策略层面的政策解析报告,更多聚焦制度与市场环境的判断。[page::0,1]
---
二、章节深度解读
1. 事件与政策背景介绍
- 关键论点: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深化“1+6”政策措施,主要围绕科创板的制度改革。
- “1”指“科创成长层”设置及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 “6”指科创板推出的6项创新改革措施,涵盖多方面资本市场制度改进。
- 推理依据:
-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紧迫。
- 以科创板为示范效应,通过制度包容和适应性提升,拓宽优质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 2024年以来,新国九条及“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生态日益健全。
- 重要数据与发展:
- 过去科创板中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医药生物企业20家,占科创板上市公司3.4%,绝大多数已实现核心产品上市。
- 2023年下半年起IPO节奏放缓,且自7月以来无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 新一轮政策将第五套标准适用行业由医药扩大到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科技领域。
- 政策影响逻辑:
- 科创成长层及第五套标准扩展可加速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推动硬科技产业资本化进程。
-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容性提升,有助于满足各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 创业板引入第三套上市标准,配合科创板动态,有利形成多层次制度协同。
2. 科创成长层与未盈利企业的监管制度设计
- 关键论点:
- 科创成长层涵盖所有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统一设立特殊“U”标识,提高信息透明及风险揭示。
- 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
- 存量未盈利企业盈利即可摘除“U”标识。
- 新上市企业摘“U”标准较高:近两年净利润均正且累计不低于5000万,或最近一年净利润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
-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增加未盈利企业风险提示及中介机构责任。
- 制度逻辑:
- 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未盈利企业可能带来的潜在投资风险。
- 通过明确“调出”标准,避免存量企业受到新规不利影响,体现政策的人性化设计。
- 统一“U”标识提升市场辨识度,促进投资者合理预期形成。
3. IPO预先审阅机制
- 核心论点:
- 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参考国外“秘密递交”制度。
- 该机制使申请文件的审阅过程保密,减轻企业上市前信息暴露风险。
- 有利于保护技术和商业信息安全的同时提高IPO效率。
- 逻辑分析:
- 上市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拥有大量核心机密,过早披露存在被竞对或外泄风险。
- 预先审阅机制兼顾了资本市场效率与科技安全,提升资本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4.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效果可能不及市场预期。
- 企业盈利不及预期带来的估值与市场表现压力。
- 地缘政治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包含两张配图:
- 图片1(封面大图):展示现代都市高楼及飞行器,象征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主题,呼应报告硬科技聚焦方向。
- 图片2(二维码与品牌标识图):用于辅助读者关注华西证券及获取完整报告信息工具。并无具体数据展示功能。
该报告未包含具体的数据表格或统计图表,主要以文字阐述为主,围绕政策内容进行分析解读。[page::0,1]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为策略政策解读,未涉及具体公司的估值计算。以下为报告涉及的资本市场估值相关制度的说明: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取消了对营收和净利润的硬性要求,强调企业未来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为上市条件,这在传统基于盈利的估值模型之外引入对成长性和战略价值的更多权重。
- IPO预先审阅机制间接体现了对科技企业竞争力和信息安全价值的认可,助力优质企业更顺畅实现资本市场价值。
因此,报告中所提“1+6”政策通过制度设计优化,意在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估值认知和融资效率,间接体现估值体系的进步。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实施不及预期:政策落地和配套细则的推进速度、执行力度不确定,可能影响制度红利释放节奏。
- 企业盈利不达标:未盈利企业上市虽然门槛降低,但最终盈利情况仍影响股价表现及投资回报。
- 地缘政治风险: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波动可能影响市场资金流向及科技产业发展环境。
- 投资者保护的平衡:科创成长层“U”标识及风险揭示机制能否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相关信息披露质量和中介责任落实情况。
报告基本对上述风险进行了说明,未明确指出具体缓解方案,但制度设计中已有相应考量,如“U”标识特别披露、“调出”条件设置等。[page::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政策导向明显:报告基于政策正面推动推进的逻辑展开,缺乏对政策潜在负面效应的深入探讨,例如未盈利企业若大量上市带来的泡沫风险、投资者可能的误判风险。
- 制度包容性的挑战:尽管“1+6”政策意图扩大制度包容性,但同时也带来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报告并未深刻剖析这种监管扩张下的潜在风险。
- 未盈利企业“U”标识制度的市场反应:报告强调风险提示功能,但市场是否完全有效反应风险需进一步观察,标识可能导致流动性压制或估值折价,这在报告中缺乏讨论。
- IPO预先审阅机制照搬国外经验,但中国市场兼容性未详述:虽然理想效果明确,但本土实际操作挑战和监管透明度影响值得关注,相关风险未被充分讨论。
综上,报告站在制度利好和市场积极响应角度,立场较为乐观,细节上缺少部分潜在挑战的深入分析。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解读了中国证监会2025年最新推出的“1+6”政策体系,重点聚焦科创板改革及硬科技领域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核心结论为:
- 制度红利释放持续:“1+6”政策体系通过设置科创成长层及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应用范围,为未盈利的核心科技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融资新通路,有望提速硬科技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 资本市场包容性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创业板第三套标准启用,科创板深化改革,体现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显著增强,市场生态更加多元和完善。
- 投资者保护强化:独特的“U”标识和严格的披露要求以及调出机制,为未盈利成长型企业投资设置了风险预警和管理,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稳健性。
- IPO效率与信息安全保障:创新引入IPO预先审阅机制,有利于保护科技型企业的技术机密,同时提升审核效率,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健康发展。
- 风险因素不可忽视:政策落地及配套细则是否落地,企业盈利兑现,及地缘政治风云变幻,是本轮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变量。
总体来看,报告基于当前政策体系和历史数据,判断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科创板将迎来新一轮的制度红利释放,利好硬科技板块的中长期配置价值提升。此举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助于提升A股国际资本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page::0,1,2]
---
(报告表格评级说明部分未涉及具体估值数据,但说明了分析师和行业评级标准,确保投资者明晰投资判断基准,此点补充了报告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
附图示意
封面图体现现代化都市高楼与天空航行器,突出政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主题。

二维码图用于辅助投资者关注华西证券研究动态:

---
总结
该策略报告全面、细致阐释了“1+6”政策体系在促进硬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发展及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报告内容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以事实和政策文件为依据,分析深入且契合市场当前背景。尽管对潜在政策风险和市场反应的批判性分析有所不足,但整体上为投资机构理解当前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提供了有效指引,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