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ecu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基于中国国有企业非法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ASIOI)作为制度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该制度对国企环境违法行为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ASIOI显著降低国企环境违规的概率和频率,机制在于强化内部控制、增加绿色投资和促进绿色创新。进一步异质性分析揭示,监管较弱和违规动机较强的国企受制度影响更显著。研究为行政制度设计如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与政策依据[page::1][page::4][page::21][page::28][page::29][page::34]。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问题 [page::2][page::3]
- 中国国有企业在高污染行业中占据主导,环境违规行为普遍存在,亟需有效治理机制。
- ASIOI制度自2016年启动,强调国企关键决策的终身责任追究,意在提升企业环境合规性。
研究方法与数据 [page::3][page::13][page::15]
- 采用2013-2021年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国企数据,基于ASIOI的分地区推行构建多期DID模型。
- 关键解释变量DID为政策实施地区对应年份取1,其它地区取0。
- 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年龄、财务杠杆、经营现金流、CEO兼任董事会主席等。
ASIOI对环境违规的影响实证结果 [page::17][page::18][page::37]

- ASIOI实施后国企环境违规概率降低约2.8个百分点,违规事件频率下降约3.65%,均在5%显著水平内。
- 平行趋势和置换检验均支持因果推断的稳健性。
- 替代模型与不同聚类水平的检验均验证结果一致。
机制分析:内部控制、绿色投资与创新 [page::43][page::44][page::45]
| 机制 | DID系数 | 显著性水平 |
|--------------|---------|------------|
| 内部控制(IC_Index) | 0.1153 | 10% |
| 绿色投资(GInvest) | 1.2205 | 1% |
| 绿色创新(Innovation) | 0.1011 | 5% |
- ASIOI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促进绿色投资规模和绿色专利申请数量,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到主动绿色转型。
异质性分析:监管强度与违规动机 [page::46][page::47][page::48][page::49]
- 在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司法效率低、管理层持股低、ESG评分低的企业中,ASIOI对环境违规抑制更强,表现为DID系数显著且更负。
- 体现ASIOI在传统监管和激励不足的企业中补充治理作用。
政策与学术贡献 [page::28][page::29][page::30]
- 首次揭示ASIOI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影响,拓展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经济后果的研究领域。
- 提出基于犯罪学成本收益视角,制度设计如何强化企业伦理责任。
- 为发展中国家国企绿色治理与政策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深度分析报告
报告题目:《Execu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作者:Lihua Liu, Yi Chen, Mingli Xu
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未具体标注,研究涵盖2013-2021年数据
主题:通过分析中国国有企业(SOEs)内部执行问责制度(ASIOI)对环境违规行为的影响,检验问责机制能否有效降低环境违规行为,促进绿色转型。
---
一、报告元数据与概览
该报告探讨了中国国有企业执行问责制度(ASIOI)对其环境违规行为的影响,聚焦制度如何通过内部治理机制,降低企业的环境违规概率和频率。研究采用了多时期差异中差异方法,利用ASIOI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分步实施,构建了一个准自然实验,找出问责制度显著减少国企环境违规行为。报告强调三条机制路径: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绿色投资、促进绿色创新。此外,报告指出制度效果在监督力度较弱和违规动机较强的国企中更为显著。报告目标在于阐明问责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制度价值,为国有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建议。[page::0,1]
报告目标价或具体评级未涉及,属于学术与政策研究范畴。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部分
引言指出,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等三大环境危机,但企业环境违规频发,尤其在内部问责薄弱的国企领域更为严重。中国国企多集中于高排放、战略性行业(能源、基础设施、重工业),政府对其环保表现负有较重期待。现有文献较少关注正式内部问责机制对环境违规的抑制作用。此报告聚焦2016年起中国推广的ASIOI政策,探索该制度对国企环境责任的促进影响,填补相关实证研究空白。[page::2]
引言后续详细介绍了ASIOI制度的发展背景及其核心内容。ASIOI创造了国企“重大决策终身追责”机制,涵盖投资、采购、风险管理等九个领域,通过法律与财务责任将违规成本直接转嫁给决策执行高管,打破“企业违规、个人无责”的惯性。该制度在2016年后被迅速推广,至2021年覆盖全国所有省市,为本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政策实验场景。[page::3,8]
2.2 理论框架与假设
报告采用犯罪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Becker等人理论),解析企业为何选择违规行为。传统理论认为当违规收益大于违规成本时,违规行为易发生。ASIOI通过延伸责任主体至个人,提升非经济处罚(职业受阻、声誉丧失等)与查处可能性,提高违规的综合成本,最终促使企业遵规守法,甚至主动推动绿色转型。基于上述理念,报告提出假设:
假设1(H1): ASIOI的实施显著减少国企环境违规。[page::4,11-13]
2.3 研究设计
- 研究样本选取2013-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聚焦高污染行业,排除金融业和异常样本,共6718个观测值。
- 关键变量包括环境违规概率(DUMENV)和违规频率(FREENV);政策变量采用分地区、多期的差异中差异处理,识别ASIOI实施时点影响。
- 回归模型为多阶段DID模型,控制公司年龄、规模、负债率、盈利能力等多项变量,并设置公司及年份固定效应,标准误聚类于行业层面。[page::13-16]
2.4 实证结果
基准回归(表2)显示ASIOI实施显著降低国企环境违规概率约2.8个百分点,并减少违规次数约3.65%。此结果在加入多种控制变量后稳健显著,初步验证了H1。[page::17]
稳健性测试包括平行趋势检验(表3)确认政策实施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环境违规趋势无显著差异,排除政策时点异质效应干扰;随机置换检验(图2)排除模型系统偏误;更换回归模型(logit模型表4)验证二元因变量适配性;采用CSDID方法(表5)解决多期DID异质性潜在偏误;更改聚类水平(表6)和固定效应设置(表7),均保持了关键发现一致性。[page::18-22]
2.5 机制测试
基于“成本增加促转型”机制假设,报告检验内控提升、绿色投资和绿色创新三个路径的中介效果:
- 内控提升(表8): 通过中国DIB内控指数测量,ASIOI对内控有显著正向推动,强化企业风险管控和规范操作。
- 绿色投资增加(表9): 绿色投资金额以对数计量,ASIOI实施显著带动企业增加绿色资本支出。
- 绿色创新促进(表10): 以年度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对数作为指标,ASIOI同步促进企业环保技术创新,且一年前期绿色专利产出也受积极影响。
这三机制合力驱动国企从被动合规向主动绿色转型转变。[page::21-24]
2.6 异质性分析
报告考察了四个维度的调节效应:
- 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11): 在最大股东持股较低的企业中,ASIOI对违规抑制更显著,推断弱监督环境下问责机制发挥更大治理效能。
- 区域司法效率(表12): 司法效率低的区域,法律监管薄弱,ASIOI作为制度补充更具约束力,效果更优。
- 高管持股比例(表13): 高管持股多时,长期激励较强,违规动机低,ASIOI作用相对弱化。反之低持股的企业中政策效应更突出。
- ESG得分(表14): ESG得分低表明企业环境治理意识薄弱,ASIOI的治理倒逼作用显著;表现好的企业则效果弱化。
以上分析揭示了制度效果的内外部条件依赖性,对于政策有目标区域实施提供理论支持。[page::24-29]
---
三、图表数据解读
图1:ASIOI制度在全国各省市的累计覆盖情况
图1清晰展现了自2014年起中国省级及地市级区域ASIOI制度推广轨迹。重点观察:
- 2014-2015年,制度推进有限,覆盖地区稀少。
- 2016年引入“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关键理念后,覆盖面迅速扩张。
- 2017 年至 2021 年间,省级制度覆盖逐渐稳定在31个省,地市级由几个增长至135个,体现中国治理体制的系统推广和制度标准化趋势。
该数据图表验证了报告中关于制度分步扩散形成准自然实验的前提,为实证设计的合理性提供直观证据。

图2:随机置换的政策变量对环境违规的影响分布(置换检验)
此图分别展示对环境违规概率(DUMENV)和频率(FREENV)的1,000次随机置换估计系数及其p值分布,呈正态分布,均值接近0,未统计显著,表明在随机指定政策年份情况下模型估计效果消失。
这一实验证明基准回归结果不存在系统性偏误,支持因果推断有力。

表1:样本描述统计
- 样本含6718个观测,国企环境违规概率均值4.8%,平均违规事件频率0.054,显示整体违规行为存在一定分布差异。
- 政策变量平均值17.2%,表明约1/6样本受ASIOI政策影响。
- 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约35%,体现国企产权结构集中,但存在较大变异。其他控制变量如资产规模、负债率、董事会结构分布合理,符合文献惯常使用的变量水平。
该表为模型分析提供稳健基础。
[page::16]
表2:基准回归结果
- DID变量在四个回归模型均显著为负,说明ASIOI对环境违规概率及频率均产生抑制效应。
- 具体系数解读:政策实施使违规概率下降约2.8个百分点,事件频率下降约3.65%,效应实质且稳定。
- 杰出之处是各项控制变量加入后政策系数依然显著,显示模型稳定性强。
[page::17]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学术政策研究,未涉及传统的企业股价估值或现金流折现模型,但使用了差异中差异和CSDID等先进计量方法精准识别政策影响。
计量模型设计严密,包含适当的固定效应和多层次稳健性处理,增强结果的可信度和政策效果解读力。
---
五、风险因素评估
论文未明示具体风险列表,但从实证发现及理论解释可推断以下风险可能影响结论稳健性:
- 制度执行风险: ASIOI在不同区域执行力度与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弱执行区可能削弱反腐效能。
- 数据指标风险: 环境违规事件数据依赖地方环保部门公开披露,存在遗漏风险。
- 公司层面异质性影响难以完全捕捉: 尽管控制多变量但某些隐性因素或管理层态度等难量化,或导致估计偏误。
- 外部环境变化风险: 政策同时期或之后经济、政治环境变动可能对违规行为产生影响,理论上难以完全排除。
这些潜在风险对结果施加不确定性,但通过多维稳健性检验,报告已尽最大可能缓解这些风险的影响。[page::20-2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充分利用分步推广制造准自然实验,但区域非随机选择政策时间,仍可能存在政策实施推进背后未被观察的特定区域特征影响结果解释,仍需谨慎。
- 报告重点聚焦政策对SOE层面的影响,未充分论及私有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情境,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
- 机制分析虽涵盖关键内部治理维度,但绿色经济转型的复杂全貌及其他外部激励如市场压力未被深度探讨。
- 一些控制变量显得不够显著,提示环境违规的多因子复杂性,问责制度虽有效但非唯一途径。
焦点聚焦国企执行问责,为学界提供了宝贵制度治理证据,但未来需结合更多微观行为及环境因素纳入综合分析。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提出并验证了中国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违规终身追责制度”ASIOI有效抑制企业环境违规的实证结论,体现制度设计提升了违规成本,强化了高管个人责任感。通过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绿色投资投入及绿色创新驱动,国企逐步从被动应对环境法规走向主动绿色转型,体现管理伦理与经济理性融合。
报告的关键发现包括:
- ASIOI实施显著降低SOE环保违规概率和频次,效果超过3%。
- 该政策效应在监管薄弱且违规动机强烈的企业中更为突出。
- 内部治理提升、绿色资本投入和创新能力增强为制度效果的主要渠道。
- 多重稳健性检验包括平行趋势、置换测试及多模型验证支撑结论稳健。
- 该问责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尤其SOE密集经济体提供了环境治理创新范式,以正式机构问责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图表数据形象展示了政策迅速在全国推广(图1),以及随机置换检验验证研究的可信度(图2)。多张回归表格精确量化政策效果及机制中介,阐明了高管持股和司法效率等异质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总体来看,本研究以严密的数据和方法论分析,深刻揭示了制度性问责机制在推动企业绿色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参考及实践启示。[page::1-30,34-49]
---
至此,本报告已涵盖原文论文从引言、理论框架、研究设计、实证分析、机制验证、异质性检验,到结论的各主要部分。细致解读所有关键数据、表格及图形,提供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