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动率预测 的交易策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波动率的事后估计和事前预测方法,比较了简单移动平均、指数移动平均和EWMA模型的预测偏差,发现简单移动平均和指数移动平均表现较优。基于波动率预测构建了长短波动率均线交叉的择时策略,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获得了58%的收益和0.95的夏普比率,且波动率短均线上穿时应做多。此外,报告还揭示了不同市场波动率与收益率正反向关系的差异,沪深300指数通常波动扩大时做多,其他市场无明显规律,为交易策略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page::0][page::3][page::6][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速读内容
波动率事后估计及频率调整 [page::3][page::4][page::5]

- 移动窗口估计波动率会产生高序列相关性,须保证样本区间无重叠。
- 可通过降低估计频率(如每20个交易日估计一次)减少人为相关性。
- 估计样本越小,波动率频率越高,但估计精度下降。
- 使用日收益率绝对值估计日频波动率存在精度问题,最高最低价估计更接近高频已实现波动率。

波动率预测模型及性能对比 [page::6][page::7][page::8][page::9]

- 主要预测方法包括历史波动率模型、GARCH类模型、随机波动率模型、隐含波动率模型。
- 由于隐含波动率数据难以获得,选用历史波动率模型中的简单移动平均、指数移动平均及RiskMetrics提出的EWMA模型。
- 简单移动平均与指数平滑移动平均模型在大多数参数设置下均优于随机游走和全历史平均模型。

- EWMA模型存在预测偏差较大且不稳定,不适用于本环境。
- 通过逐步外推最优参数,指数移动平均和简单移动平均表现类似,优于EWMA。

基于波动率预测的均线交叉择时策略构建与实证 [page::10][page::11]

- 策略利用长短波动率移动平均线交叉信号及买卖方向参数Dir,应用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
- 逐步外推优化参数显示短均线长度约14-15,长均线约28-32,且短均线上穿时买入多头(Dir均为“多”)。
- 2011至2013年样本外回测期间,策略累计收益58%,年化夏普比0.95,显著优于买入持有的-40.85%收益。
- 策略交易次数适中,平均持仓时间较短,有效控制风险。
| 指标 | 数值 |
|--------------------|------------|
| 买入并持有收益率 | -0.4085 |
| 总收益率 | 0.5838 |
| 年化收益率 | 0.1938 |
| 夏普比率 | 0.9485 |
| 最大净值回撤 | -0.1889 |
| 交易次数 | 81 |
| 平均持仓天数 | 7.6914 |
波动率与收益率正反向关系的市场差异性分析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

- 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观察到的现象是波动率短均线上穿长均线时应做多,违背一般认为的波动率与收益率负相关的传统认知。
- 通过对比沪深300、恒生综合指数、日经指数及标普500指数历年做多或做空收益分布,发现中国市场的波动率与收益率呈正相关,而其他市场表现不一,无明确趋势。



深度阅读
基于波动率预测的交易策略——深度分析报告解构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基于波动率预测的交易策略》
分析师:俞文冰等人(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未明确标注,但使用到2013年7月底数据,推测发布于2013年后不久
研究机构: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核心主题:研究波动率估计与预测方法,基于波动率构建股指期货的择时交易策略,并探讨波动率与收益率的关系在不同市场的差异性。
核心论点与结论简述:
- 移动窗口法计算波动率存在样本重叠引起的序列相关性,必须使用无重叠样本区间降低这种偏差。
2. 为获得日频率波动率,需采用日收益率绝对值或通过每日最高最低价估计,后者更接近高频数据算出的波动率。
- 波动率预测方法众多,其中隐含波动率效果最佳。报告采用简单历史波动率模型比较预测偏差,发现简单移动平均和指数移动平均表现较优,EWMA表现较差。
4. 基于波动率的长短均线交叉策略(择时策略)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获得较好收益(58%累计收益,夏普比率0.95,2011年起样本外验证)。
- 波动率与收益率的关系在沪深300指数表现为波动率扩大时做多有效,但其他市场表现不确定,存在明显差异。
6. 研究具有一定的假设与抽象,模型和结论不能完全准确反映现实市场,将其视为参考工具。
---
二、分章节详细解读
1. 波动率的事后估计方法
本章节探讨波动率的统计估计基础,核心为标准差的计算:
- 波动率估计需要“样本”,但单日收益率无重复采样,只能利用历史多日收益数据构成样本。
- 常用“移动窗口式”方法计算波动率:
$$
\hat{\sigma}{t,\tau} = \sqrt{\frac{1}{\tau -1} \sum{i=1}^{\tau} (r{t-i+1} - \mu{t,\tau})^2}
$$
其中,窗口大小$\tau$影响估计频率和稳定性。
存在问题:
- 移动窗口估计的波动率序列因样本重叠带来人为的序列相关性——临近的波动率估计值几乎共享大部分数据,产生虚假的高相关。
解决方案:
- 采用无重叠样本区间来估计波动率(即降低估计频率),每隔$\tau$个交易日计一个波动率值。如图2所示,波动率的估计频率明显降低,但有效剔除了人为相关性。
- 样本越来越小,频率越来越高时(图3),波动率估计噪声加大。
对于日频率波动率估计的问题:
- 标准差计算无法直接日频估计,只能通过当日收益的绝对值近似估计,但波动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利用每日最高价和最低价,可通过公式
$$
\widehat{\sigma}{t}^2 = \frac{(\ln Ht - \ln Lt)^2}{4 \ln 2}
$$
估计波动率,结果更接近利用日内高频数据计算的实际波动率。
相关图4显示了四种日波动率估计方法对比,明显表明最低最高价估计方法与高频计算波动率更吻合,优于绝对值法。
---
2. 波动率的事前预测方法
分类:
- 历史波动率模型(直接对历史波动率序列建模,忽略收益率分布)
- GARCH类模型(基于条件异方差模型,建立波动率动态)
- 随机波动率模型(对波动率本身作为随机过程建模)
- 隐含波动率模型(通过期权市场价格反推)
文献共识:
- 隐含波动率预测效果最好,历史波动率模型优于GARCH,随机波动率模型研究较少。
本报告采用方法:
- 简单历史波动率模型,方便计算,无隐含波动率数据。
具体模型:
- 随机游走模型(将上期波动率作为预测)
- 全历史平均模型(长时期波动率平均值)
- 简单移动平均模型(滑动窗口历史波动率均值)
- 指数平滑移动平均(加权历史波动率,参数$\beta$控制权重衰减)
- EWMA模型(特殊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RiskMetrics提出)
预测精度评估指标:
- 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
$$
RMSE = \sqrt{\frac{1}{N} \sum{t=1}^N \left( \hat{\sigma}{t|t-1} - \hat{\sigma}{t|t} \right)^2 }
$$
其中,$\hat{\sigma}{t|t-1}$为预测波动率,$\hat{\sigma}{t|t}$为事后估计波动率(验证采用日内15分钟收益率计算的已实现波动率)。
预测准确度对比:
- 简单移动平均模型(图6)在大多数参数下RMSE优于随机游走和全历史平均模型。
- 指数平滑移动平均模型(图7)$\beta$取0.1到0.7预测偏差均优于随机游走,表现良好。
- EWMA模型(图8)预测偏差反而较大且呈非平滑变化,预测稳定性较差,不适用。
- 逐步外推最优参数对比(图9)确认简单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移动平均表现相近,且明显优于EWMA。
---
3. 利用波动率预测构建择时模型
策略设计:
- 采用简单移动平均模型预测波动率。
- 根据短期波动率均线与长期均线的交叉判断买卖信号。
- 增加策略参数Dir,代表短均线上穿时是做多还是做空。
策略规则(以短均线$MA1$、长均线$MA2$行情方向为标记):
- Dir=多,$MA1 > MA2$:多头;$MA1 < MA2$:空头
- Dir=空,$MA1 > MA2$:空头;$MA1 < MA2$:多头
参数优化:
- 样本分阶段(2010年作参数优化初期)
- 逐组外推验证后续年份参数并优化迭代
最优参数(见表1):
| 年份 | 短均线 | 长均线 | 短均线上穿时买卖方向(Dir) |
|------|---------|---------|---------------------|
| 2010 | 9 | 31 | 多 |
| 2011 | 15 | 28 | 多 |
| 2012 | 14 | 32 | 多 |
| 全局 | 14 | 29 | 多 |
观察:参数稳定,且“做多”策略持续为最优。
样本外表现(2011年起):
- 图10显示策略净值大幅优于买入持有基准。
- 表2详细指标:
- 总收益率达58.38%,买入持有为负-40.85%
- 年化收益率19.38%,夏普比率接近1(0.9485)
- 盈利交易占比约47%
- 最大回撤约19%
- 盈亏指数24.59,体现较强收益与风险比
- 盈亏持续较平衡:最大连续盈利5次,连续亏损6次
结论性点明,基于波动率的均线交叉择时在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表现优异,且短均线上穿作多为普遍有效信号。
---
4. 波动率与收益率正反向关系在不同市场中的检验
常识:波动率与收益率负相关(行情上涨时波动率低,行情下跌时波动率高)
实际结果:
- 沪深300指数自2009年以来,短期波动率扩大时往往适合做多操作,表现与常识相反。
- 其他国际市场如恒生、日经、标普500表现混乱,不同年份信号做多或做空均有出现,无显著规律。
图示(图11至图15):
- 每年以箱线图形式对长短均线不同参数组合情况下短均线上穿时做多或做空的收益率分布进行比较。
- 颜色编码表示当年指数涨跌状况,辅助观察大盘行情对波动率与收益率关联的影响。
结论:
- 波动率与收益率间的相关性及其信号的买卖方向具有显著的市场和时间依赖性。
- 投资者不能简单套用“波动率高应避险做空”的通用逻辑,必须结合市场特征动态判断。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p3)——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波动率移动窗口式估计
- 展示了累计对数收益率、日对数收益率和以20日窗口移动估计的波动率。
- 波动率曲线显示明显时序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主要源自移动窗口重叠。
图2(p4)——20交易日一次非重叠波动率估计
- 以非重叠样本计算波动率,剔除人为相关,波动率估计频率降低,序列表现更为真实。
图3(p5)——不同样本长度下的波动率估计
- 样本长度越小,波动率估计频率越高,但估计结果更噪声化。
图4(p6)——不同波动率估计方法对比
- 由上至下:对数收益率、绝对收益率、最高-最低价法、15分钟高频收益率计算的日波动率。
- 最高最低价法更接近高频数据计算的波动率,且波动率值分布较合理,优于绝对值法。
图5(p7)——波动率预测模型分类
- 图示清晰展示四类波动率预测框架:历史、GARCH、随机波动率与隐含波动率。
图6至图9(p8-p9)——简单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移动平均及EWMA模型预测偏差
- 图6:简单移动平均模型RMSE与模型窗口长度呈U型曲线,中等窗口表现最好,优于随机游走和全历史平均。
- 图7:指数平滑模型在$\beta\approx0.1-0.7$范围效果较佳,对参数敏感性较低。
- 图8:EWMA表现最差,预测误差不稳定。
- 图9:逐步外推最优参数下,简单移动平均与指数移动平均均胜过EWMA。
图10(p11)——波动率均线交叉择时净值表现
- 绿色区间表示做多,红色区间做空。
- 净值线显著优于基准,表明策略有效。
图11(p12)——做多和做空策略收益分布比较(沪深300股指期货)
- 箱线图显示,短均线上穿做多策略收益明显优于做空,且不同均线参数均呈现该趋势,验证策略稳定性。
图12~图15(p13~p15)——不同指数的年度波动率与收益率关系
- 各图以年度箱线图形式展现策略不同做多做空情况下收益分布及年度涨跌幅。
- 沪深300显示多年短期波动扩大的做多收益优越。
- 国际市场表现差异大,既有做空优于做多的年份,也有相反的情况。
---
四、风险提示
- 研究基于简化假设,模型难以精准刻画市场复杂性。
- 策略在不同市场条件下表现差异较大,具备显著环境依赖性。
- 结论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未来表现不保证,需谨慎应用。
---
五、批判性视角与细节审视
- 报告客观指出了移动窗口偏差与估计频率限制,科学严谨。
- 选择的模型均为计算和理解较简单的历史模型,缺乏对隐含波动率的实际利用,可能限制预测精度。
- EWMA模型预测偏差大,说明不适用该市场与数据环境,强调不同模型的适应性和稳健性差异。
- 发现沪深300市场波动率与收益率呈同向关系,推翻传统负相关认知,提示对于中国市场需特定研究。
- 国际市场波动率与收益率关系无规律,反映全球市场结构和行为差异,提示投资者策略迁移风险。
- 表2中策略表现较好,但夏普比率略低于1,且存在较大回撤,表明策略还有改进空间。
- 若考虑交易成本影响,策略净收益将减少,未详细说明手续费、滑点等实际成本的敏感性。
- 报告未披露模型对非平稳市场及极端事件的鲁棒性,可能低估极端风险。
---
六、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地分析了波动率的事后估计问题,指出传统移动窗口法存在人为的序列相关性,需要采用无重叠样本区间降低偏差,结合不同价格数据采用最高最低价法估计日波动率更为精确。针对波动率预测,报告聚焦历史波动率模型,系统对比简单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移动平均及EWMA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简单及指数平滑模型较为优越,而EWMA模型表现不佳。
基于波动率预测,报告构建了短长均线交叉策略,并通过逐步外推验证,发现该策略在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获得58%的累计收益和0.95的夏普比率,且短均线上穿时“做多”为最优策略,反驳波动率与收益率固有的负相关认知。进一步的跨市场测验揭示不同市场间波动率与收益率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中国市场表现出波动率扩大有利做多的特征,海外市场则无明显规律。
图表详尽展现了模型构建、参数选择、预测偏差及策略表现,支持其结论的科学合理。整体来看,报告凸显波动率作为风险度量和市场状态变量在择时中的潜在价值,强调需结合市场具体情况调整模型应用。
然而,鉴于模型简化假设、样本构建及未充分考虑交易成本和极端情况,该交易策略的实盘应用仍需审慎,结合实时风险管理和多样化验证应对市场变化。
综上,本报告在波动率预测技术与基于波动率的择时策略研究上具有较强的专业价值,适合作为量化交易和风险管理的参考依据。
---
参考文献溯源
- 引用内容页面详见原文标注,主要集中于:[page::0,3,4,5,6,7,8,9,10,11,12,13,14,15,16]
---
如需深入了解某张图或章节的具体公式推导、参数校准、数据源细节,欢迎继续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