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居民当年为何没入市?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回顾了日本90年代低利率及多轮牛市环境下居民为何未大规模入市的历史经验,分析收入预期下降、预防性储蓄高企及债务负担加重三重压力对居民投资行为的深刻影响,并结合中国现实,提出通过就业、养老和债务政策改善,有助于推动“存款搬家”和财富效应的形成与持续[page::0][page::3][page::10][page::13][page::16].
速读内容
存款搬家现象下的资金动向与市场表现[page::0][page::1]

- 7-8月居民活期存款下降1.3万亿元,非银存款上升3.3万亿元,表明资金从存款向资本市场流动。
- M1持续提高表明存款“活化”,具备潜在入市动力,但9月非银存款出现回落,入市节奏放缓。
- 股市上涨主要由高净值群体驱动,新增A股开户数远低于2015年与去年高峰,散户进场意愿有限。
日本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居民未入市的三大现象及数据[page::3][page::4][page::5]


- 日本1990年代政策利率大幅下调至接近零,国债与存款利率长时间低位徘徊,与中国当前利率环境相似。
- 虽经历三次阶段性牛市,个人投资者多为短线参与,居民总资产中股票配置占比下降,保险养老金配置股票比例亦降低。
- 1993-2000年居民及保险资金流出股市超18万亿日元;房地产仍为居民资产最大组成,占比远高于股票。
国产居民股票入市意愿受三重压力抑制:收入预期、预防性储蓄与债务负担[page::7][page::10][page::12][page::13]


- 收入预期恶化:90年代日本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失业率攀升、非正规就业比例上升,工资上涨大幅放缓,居民风险偏好持续下降。
- 养老负担沉重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优先配置低风险资产如存款和保险,风险资产配置降低。
- 居民债务尤其住房贷款负担加重,偿债比例从13.9%升至20.2%,债务负担抑制风险资产投资意愿和能力。
对中国的政策启示:推进收入预期改善、养老体系优化及降低债务压力,有望延续“存款搬家”趋势[page::16][page::17][page::18][page::19]


- 中国就业和收入预期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及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
- 养老体系建设推进三大支柱发展,政策鼓励养老基金更多入市,有助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风险资产配置意愿。
- 通过降息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减轻居民债务负担,稳定房价亦能提升居民投资信心,助力资金持续进入股市。
量化数据对比总结表[page::0][page::3][page::10][page::13][page::14]
| 指标 | 日本90年代典型情况 | 中国当前及政策措施 |
|----------------------------|-------------------------------|---------------------------------|
| 政策利率 | 从6.0%降至0.0% | 5年期LPR降至3.5%,首套房贷利率3.0%-3.5% |
| 10年期国债利率 | 从8.1%降至1.4% | 约1.8% |
| 居民股票资产占比 | 从12.3%降至8.1% | 约6% |
| 保险养老金股票占比 | 从22.0%降至14.6% | 持续推动养老金入市 |
| 住房贷款占可支配收入比例 | 从13.9%升至20.2% | 降息及利率调整启动中 |
| 老年抚养比 | 从17.8%升至25.3%,目前超50% | 约20.6%,快速上升 |
| 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 | 低,且交易后流出股市 | 持股市值占54%,成交额占57% |
- 结合日本经验,收入预期提升、养老保障强化及债务可控,是实现居民持续入市和财富效应正向循环的关键[page::14][page::16][page::18][page::19].
深度阅读
中金报告《日本居民当年为何没入市?》详细解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日本居民当年为何没入市?》
- 作者:刘刚(CFA)、郝悦宁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CICC)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 主题:深入探讨中国当前处于低利率环境背景下,“存款搬家”现象(即居民资金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转向股市等资本市场)的持续性及其经济意义,并通过对比日本1990年代类似的低利率及股市行情期间,日本居民为何未大规模入市的历史经验,揭示影响居民入市意愿的深层次经济和社会因素。
核心观点:
- 中国7-8月居民活期存款下降,非银存款上升,显示部分存款开始“活化”,潜在的入市资金规模可达5-7万亿元。
- 然而,财富效应尚未显现,相关消费及房地产市场表现仍不理想,同时本轮新增股票开户数远低于历史高峰,资金入市主要由高净值人群主导。
- 低利率和股市上涨环境本身并不足以激发大量居民入市,参考90年代日本案例,收入预期下降、养老体系负担和居民债务压力是抑制居民入市的关键因素。
- 对中国而言,应着重通过提升就业和收入预期、完善养老保障及降低债务负担,引导居民信心和风险偏好提升,从而推动“存款搬家”及财富效应正循环的持续和深化。
---
二、逐章节精读与剖析
1. 引言及市场背景(第0至1页)
- 内容摘要:
- 当前中国处于低利率时代,居民倾向于资金“搬家”进入资本市场,这是财政刺激、货币政策宽松、资本市场改善的联动体现。
- 7-8月数据显示,居民活期存款累计下降1.3万亿元,非银存款上升3.3万亿元,M1同比增长超预期(7.2%),显示资金正逐步从定活存转向更灵活的入市准备。
- 预计2025年到期定期存款达59万亿元,3年期存款利率较2022年下降1.4个百分点至1.6%,潜在入市资金规模5-7万亿元。
- 关键数据点:
- 住户活期存款9月反弹至43.4万亿元,然而非银存款9月环比下降1万亿元,表明资金“活化”中入市速度放缓。
- 上证所新增开户数从6-9月的165万户增至294万户,远低于历史2015年4月的720万户峰值。
- 推理及假设:
- 所谓“存款搬家”和财富效应尚处于萌芽阶段,资金入市受市场表现和投资者结构双重影响,目前主要是高净值人士驱动,而非广泛散户。
- 财富效应对消费的拉动有限,消费增速低于节假日历史平均水平,一线城市二手房价下跌。
---
2. 日本90年代经验借鉴(第2至7页)
- 内容摘要:
- 日本90年代泡沫破裂后长期低利率,三次牛市均出现较大涨幅(44-79%),但居民股票配置比例未见提升,反而存款和保险养老金份额增加。
- 日本居民直接持股比例1991年12.3%降至2000年8.1%;保险养老金股票占比也从22%下降到14.6%。
- 牛市交易活跃但资金净流出,1992-2000年三轮牛市居民净卖出合计超过4.3万亿日元,保险资金净卖出逾5.9万亿日元。
- 关键数据点:
- 日本官方数据显示存款占比仍高达50%以上,房地产仍是主要资产(占比1980年61%下降到2000年46%)。
- 资产泡沫破裂后就业市场严峻,就业率和工资增长放缓,导致收入预期明显下降。
- 债务负担加重,居民还贷压力上升,总负债占收入比例100%以上。
- 推理及假设:
- 即使有股市上涨的表象,居民对未来收入和经济前景悲观、养老负担加重,导致预防性储蓄意愿加强,资本市场配置不及预期。
- 收入不确定性与负债压力压制了风险资产需求,养老体系压力也推高传统存款与保险类资产需求。
- 替代投资渠道(保险养老金境外资产投资)虽有增长,但幅度有限,难以弥补股市投资下滑。
---
3. 案例图表深度解读
- 中国存款结构图(第1页):
- 居民定期存款保持上升趋势,7-8月活期存款略有下降,对应非银存款增长,表明资金“活化”趋势明显。
- 中国股市表现与流动性驱动(第1页):
- 2025年前三季度,A股表现跑赢港股,表明流动性是股市上涨的重要变量,市场关注中美贸易事件与科技叙事交织。
- 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第2页):
- 2023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二手房价持续下跌,反映房地产市场压力。
- 新增开户数趋势(第2页):
- 当前新开户数量显著低于历史高点,印证资金进入股市主要依赖大户,散户参与度不足。
- 日本日本主要利率变化图(第4页):
- 1990-2000年间,政策利率及存款利率迅速下跌至接近零,10年国债利率一路走低,却未推动居民资产配置向股票倾斜。
- 日本居民资产结构(第4、6页):
- 1990年代房地产占总资产比虽下降但依旧是第一大类资产,存款占比上升,股票配置长时间维持低位。
- 日本股市三轮牛市表现(第5页):
- 牛市分三阶段,涨幅分别为44%-79%,但对应的居民资金净流出严重,牛市成交占比与资金流向形成巨大反差。
- 就业和收入相关图表(第8-10页):
- 有效求职倍率大幅下滑,失业率上升,非正规就业占比增长,工资涨幅显著下行且实际收入在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反映就业稳定性和收入预期恶化。
- 养老压力及居民储蓄行为(第11-12页):
- 日本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养老金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大幅上升,居民对退休生活质量的担忧提升,驱动预防性储蓄。
- 居民债务压力图示(第13-14页):
- 总债务收入比超过100%,居民还贷压力增大,房贷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从14%提升至20%附近。
- 中国当前就业、养老和债务相关情况(第17-19页):
- 中国就业、收入预期有所下滑,老年抚养比上升,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显著增加,房贷逾期率和关注率上升,按揭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购房租售比低于国际经验,反映居民负债压力和财富配置选择面临考验。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含具体的证券估值模型或目标价,但通过宏观视角指明:
- 资金入市的驱动因素与估值影响间接相关,即居民是否愿意将资金从“低收益的存款”搬到“风险较高的股票”,影响资本市场的资金底池和估值水平。
- 日本案例显示,即使股票行情上涨,居民未大规模配置股市,导致股票市场估值受限。中国若能改善居民收入预期与风险偏好,有望推动资金有效进入股市,提升估值水平。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收入预期持续低迷:就业不稳收入下滑将抑制风险资产需求。
- 养老负担与社会保障不足:加重预防储蓄,推高债务负担。
- 债务压力加剧:高负债降低居民理财风险承受能力。
- 房地产价格波动:增加隐性债务风险影响资金流动性。
- 市场表现不佳:资金入市速度放缓,投资信心不足。
- 政策落地不确定性:就业保障、养老体系改革等政策推进节奏影响信心和预期。
报告指出,若政策能有效缓解上述风险,将极大促进“存款搬家”和财富效应的形成与延续。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深入探讨了日本与中国经济环境的异同,但毕竟两个时代地区经济体制、政策环境及居民结构均有差异,直接类比存在一定局限。
- 对日本经历的分析侧重三个主要原因,但其他潜在因素如文化、投资习惯、金融市场制度等对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未做详细展开。
- 报告承认当前中国“入市”动力主要源于高净值投资者,普通居民参与程度较低,未来成果需政策配合,不无不确定性,体现出谨慎态度。
---
三、结论性综合
《日本居民当年为何没入市?》一文通过详实数据对比分析,重点揭示:
- 中国当前在“存款搬家”现象上已有积极信号,居民存款“活化”成为潜在入市资金主要来源,股市资金流入结构正在发生转变。
- 但以日本90年代低利率与三轮牛市作为参考,单纯的低利率及股市上涨并不能促使居民大规模配置股票资产。
- 关键制约因素是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就业稳定性不足及工资停滞;养老体系负担加重引致预防性储蓄意愿和对应低风险投资;以及高负债带来的偿还压力限制居民风险承担能力。
- 相关实证数据显示,日本当时居民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存款和保险,尽管牛市反复出现,居民依旧净卖出股票。
- 对中国而言,推动居民资金持续入市并形成财富效应,需着重在改善收入预期、完善养老保障和降低居民债务负担上加力,通过就业稳定、养老制度改革及债务成本降低来提升居民风险偏好。
- 图表数据佐证日本经验的三个制约点及中国当前就业、养老、负债压力的现状与趋势,强调政策落地的核心作用。
总体而言,报告为中国目前“存款搬家”和财富效应的形成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对照和政策启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需着眼中长期结构性因素,而非单一的流动性环境和资本市场表现,来判断居民资金入市的持续性与深度。
---
四、图表示例展示
中国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走势(7-8月)

解读:居民定期存款持续上升,活期存款波动,非银存款7-8月短期上涨后9月回落,表明资金在“活化”但入市节奏不均,受市场表现影响明显。[page::1]
90年代日本股市三轮牛市走势

解读:90年代日本经历三轮牛市,涨幅44%-79%,但伴随居民资金净流出。显示股价上涨未直接转化为居民股票资产增加。[page::5]
日本居民就业市场萎靡,招聘求职比与失业率变化


解读:劳动力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居高不下,就业稳定性差,造成居民收入预期恶化。[page::8][page::9]
---
总结
这份中金报告以丰富翔实的数据,深入剖析了居民入市行为的微观根源,强调居民投资决策背后“收入预期、社会保障与负债压力”的重要性。通过历史镜鉴,对比中国当前形势,提出精准的政策建议,指导如何打破资金流动性驱动的“天花板”,助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财富效应和内需的正向循环。[page::0,1,3,4,7,8,10,12,14,16,17]
---
以上为中金《日本居民当年为何没入市?》报告的详细全面分析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