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AI进化论(6):破局与突围,企业级存储新纪元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聚焦企业级存储器市场,结合AI大模型推动的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趋势,详解企业级存储与消费级存储的技术分野及产业链布局。通过多数据来源测算,2024年全球企业级存储规模约450亿美元,预计2025-2026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国产替代机会显著。报告分析企业级NAND与DRAM的市场份额、晶圆产能分布,以及存储主控芯片和接口芯片的国产化现状与挑战,明确指出国产存储器在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和市场份额提升的潜力与必要性 [page::0][page::4][page::5][page::8][page::9][page::10][page::11]
速读内容
企业级存储与消费级存储技术差异 [page::1][page::2]
- 企业级存储对容量、性能及可靠性要求显著高于消费级存储。企业级固态硬盘容量达6-8TB以上,支持7×24小时连续运行,耐用性及数据保护功能更完善。
- 企业级内存条(RDIMM)容量范围16-128GB,具备寄存器缓冲减少信号干扰,提高稳定性,适用于高负载服务器环境。
- 典型技术指标详见表格,各类存储产品接口、读写速度、不可修复错误率(UBER)等明显优于消费级产品。
企业级存储产业链及市场规模 [page::2][page::4][page::5]

- 产业链涵盖存储原厂、主控芯片厂、模组厂、服务器厂及云计算厂,Samsung、SK Hynix为主导玩家。
- 2024年全球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接近450亿美元,近年保持高速增长,AI与大数据应用推动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加。


AI发展驱动存储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page::5][page::6][page::7]

- AI技术促进“温热数据”占比增长,促进固态硬盘替代机械硬盘。
- AI服务器对存储和内存容量需求大幅提升,带动企业级存储需求增长。
- 资本开支上修,2024年以来全球及国内互联网巨头服务器资本开支显著复苏。

2025-2026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预测及国产替代 [page::8][page::9]

- 预计2025、2026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AI服务器渗透率5%-10%。
- 国产存储产品虽份额较低,但具备数据安全优势,未来有望快速提升市场份额,收入达亿元级。

国产存储器产业链挑战与机遇 [page::10][page::11][page::12]

- 国内存储晶圆产能不足,国产企业级晶圆主要集中消费级应用,晶圆产能提升亟待突破。
- 存储配套芯片如内存接口芯片和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国产化仍有较大空间,澜起科技、联芸科技为领先企业。
- 企业级存储器导入、资本开支、市场竞争及中美贸易摩擦存在风险。


深度阅读
中金 | AI进化论(6):破局与突围,企业级存储新纪元 - 深度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AI进化论(6):破局与突围,企业级存储新纪元》
- 作者:胡炯益、彭虎等,中金点睛团队
- 发布日期:2025年3月19日
-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 主题:企业级存储市场分析,重点聚焦AI技术驱动下国内企业级存储器行业的变革和国产替代机遇。
本报告围绕企业级存储器行业展开,阐述了AI和大模型的发展如何极大促进企业级存储需求增长,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竞争格局及国产企业级存储的发展现状与挑战,结合资本开支趋势预测了未来几年国内企业级存储市场的高速成长态势。报告核心观点是:借助AI技术兴起的存储需求爆发,国产企业级存储器有望完成从“0到1”的突破,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转折点,伴随着资本开支持续高位,预计到2025、2026年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并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page::0,7,8]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摘要与背景
- 核心论点: 随着阿里巴巴2024年云和AI基础设施投入爆发,国产开源大模型如DeepSeek V3/R1和Qwen 2.5的发布激发国内AI资本开支增长,进而拉动企业级存储器市场扩容。
- 数据支撑: 2024年全球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近450亿美元,存储涨价周期与大模型发力驱动内,2025-26年国内数据中心资本开支预计超6000亿人民币,带动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人民币。国产企业级存储强调数据信息安全,有望在性能达到同等水平后快速扩大市场份额。[page::0]
- 风险提示:企业级存储器导入进展、中美贸易摩擦、资本开支低于预期、存储价格周期波动及市场竞争加剧等。[page::0,12,13]
2.2 企业级存储市场与技术概览
- 企业级存储 vs 消费级存储:
企业级存储容量、性能、可靠性指标显著高于消费级。
- 企业级SSD(eSSD)容量通常可达8TB,相较消费级SSD(主要512GB、1TB)高出8倍以上;写入寿命约1 DWPD,是消费级约3倍。
- 接口支持多样且高速(PCIe 4.0/5.0、U.2、M.2等),具备端到端保护、ECC纠错等高级功能。
- 企业级内存条(RDIMM)支持16-128GB,具备寄存器缓冲以提升稳定性和多内存槽兼容,延迟略高于消费级内存(UDIMM)但抗干扰优势明显。[page::1,2]
- 产业链结构:涵盖存储晶圆厂(Samsung、SK Hynix、Micron等)、主控芯片厂(Marvell、联芸科技等)、模组厂(江波龙、忆联信息等)、服务器厂商(Dell、华为等),及云计算巨头(微软、阿里巴巴、Tencent等)。国产企业多数处于模组、部分主控芯片领域,晶圆产能依赖进口。[page::2]
- 技术趋势:
- NAND Flash发展从TLC向QLC过渡,TLC在企业级仍占主流(约90%),但QLC凭借成本优势及对AI读取型应用更适合,未来占比有望提升。
- 层数增加趋势明显,目前最高约300层,预计2025年400层,长远目标迈向1000层以上。
- 接口协议由PCIe 4.0向5.0、6.0演进,存储容量单盘突破百TB,远期迎来PB级别固态硬盘。
- 企业级内存推进DDR5快速导入,未来DDR6潜在发布,新的内存条技术如MRDIMM将满足AI/HPC超高带宽的需求。[page::3,4]
2.3 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分析
- 市场规模:2024年全球企业级存储器市场估计约450亿美元,且近年增长迅速,是存储行业重要增长极。企业级NAND占总NAND约20%,企业级DRAM占30%-40%。企业级存储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驱动从消费级向企业级转型机会创造。[page::4]
- 增长动力:
1. 温热数据的存储结构变迁 — AI对“温热数据”(高频访问但非实时)的需求增加,固态硬盘替代机械硬盘趋向明显,从而推动SSD出货增长和份额扩大。全球固态硬盘出货量2024年预计3.6亿块,远超机械硬盘1.2亿块。[page::5,6]
2. AI服务器推动单机内存和存储容量提升 — AI服务器在内存与SSD投入成本是传统服务器的2倍或以上。AI应用对内存容量需求提升2-3倍,且服务器固态硬盘容量迅速增长,15TB以上高容量SSD普及。[page::6]
3. 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持续高位 — 以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为首的海外互联网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超2100亿美元,国内伴随大型开源大模型带动资本开支快速复苏,预计2025-26年中国数据中心资本开支超6000亿元,成为企业级存储需求核心驱动力。[page::6,7]
- 预测测算: 结合服务器出货量预测及AI服务器渗透率(5%-10%),预计2025-26年国内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page::7,8]
2.4 竞争格局与国产替代分析
- 海外垄断格局:目前企业级存储市场被Samsung、SK Hynix和Micron等原厂垄断。2021年中国市场份额中,Intel(即SK Hynix旗下Solidigm)和Samsung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内存条领域中,2021-2025年预计三大原厂垄断90%以上份额,第三方厂商主要布局消费和后装市场。[page::8,9]
- 国产替代潜力与现状:
- 国产存储模组厂总体规模仍较小,多家头部企业收入在亿元级别。
- 在性能与可靠性达到海外同类产品前提下,国产企业或可被优先选择,尤其是针对数据安全和信息主权需求。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企业级存储国产份额预计显著提升。
- 国产存储产业链布局中,晶圆产能不足是瓶颈,2024年中国企业存储晶圆产能不到10%全球份额,主要国产厂商集中于消费级。模组厂商仍需依赖海外晶圆供应,未来晶圆产能扩张对国产替代至关重要。[page::9,10]
- 芯片国产替代空间:
- 内存接口芯片领域,澜起科技市场份额超40%,具备较强国产化优势。
- SSD主控芯片国产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联芸科技有约10%出货量份额,国产主控芯片占全球约20%(含消费级),企业级主控芯片占比更低。
- 短期仍需依赖Marvell等海外芯片,固件国产化助力数据安全,长期看主控芯片国产替代迫在眉睫。[page::11,12]
2.5 风险因素解析
- 导入进展低于预期:企业级存储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要求更高,国产企业从实现量产突破到规模导入还需过程,存在不确定性。
- 资本开支不达预期:国内数据中心资本开支下行会抑制存储需求增长,影响厂商业绩。
- 价格周期波动: 存储市场有明显的周期性,价格下跌可能损害厂商盈利能力。
- 市场竞争加剧:国产厂商竞争日益激烈,需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 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page::12,1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表1-2:企业级v.s.消费级存储参数对比(图表1、2)
- 描述:涵盖应用场景、接口类型、容量、读写速度、错误率(UBER)、MTBF、耐用性、数据保护功能等指标,明确无误地展现企业级存储远超消费级的技术和性能指标。图2辅助展现产业链完整结构图,从晶圆、芯片到模组,再到服务器、云计算端,体现了产业链纵深和国产企业所在层级。
- 解读趋势:企业级存储全面超越消费级,不仅在性能容量,更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体现对服务器级应用的严苛要求。国产企业主攻模组和部分芯片,晶圆高度依赖传统巨头。
- 连接文本:支撑报告强调企业级存储与消费级完全不同市场逻辑和门槛,国产厂商正深耕模组、高级芯片业务,为后续国产替代铺路。[page::1,2]
3.2 图表3-5:企业级存储市场份额与规模(图3-5)
- 描述:图3-4分别为2015-2025E企业级NAND和DRAM占比分布图,直观呈现企业级市场占比逐年提升趋势;图5是全球企业级存储2019-2024年市场规模条形图,显示同比大幅增长。
- 解读趋势:企业级存储比例增长稳定,市场规模从2019年2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约450亿美元,体现了AI和云计算对存储需求的极大推动力。
- 连接文本:支撑报告中企业级存储为存储行业增长极的论断,反映潜在市场容量庞大,国产化空间显著。[page::4,5]
3.3 图表6:传统服务器与AI服务器成本拆分
- 描述:对比2x Intel Sapphire Rapids传统服务器与Nvidia DGX H100 AI服务器的成本组成,包括CPU、GPU、内存、存储等。
- 解读:AI服务器在内存和存储投入上明显超出传统服务器,内存在价格占比中约倍增,存储成本增加超过两倍,体现AI应用对硬件配置的高要求。
- 连接文本:强调AI服务器成为推动整体企业级存储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说明单机存储容量和价值提升是市场扩增的重要原因。[page::6]
3.4 图表7-8: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趋势
- 描述:分别展示美国和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2020-2024年资本开支累计及增速趋势。
- 解读:美国巨头持续提高资本投入,增速整体呈回升态势,2024年资本开支创高。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出现明显复苏,2024年以来增长迅猛。
- 连接文本:说明产业链上游资金供应充足,是推动企业级存储市场扩展的基础,尤其是AI大模型催生的基础设施投入高潮。[page::7]
3.5 图表9-10: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与固态硬盘份额
- 描述:9为2022-2026E国内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柱状图,10显示2021年固态硬盘市场份额由Intel、Samsung主导。
- 解读:2025-26年市场规模持续爬升,固态硬盘仍被少数头部厂商主导,国产初步涉足且规模有限。
- 连接文本:支持国产存储具备快速成长空间与挑战,强调市场尚未形成分散格局。[page::8]
3.6 图表11:全球内存条市场竞争格局
- 描述:2021-25年内存条市场份额饼图反映Intel(SK Hynix)、Samsung 主导市场,国产公司占比较少。
- 解读:国产面临高壁垒,份额较低,但忆联等持续扩容,体现国产逐步渗透。
- 连接文本:强化国产替代势在必行的客观背景,强调技术与产能仍待突破。[page::9]
3.7 图表12-13:全球NAND及DRAM晶圆产能份额
- 描述:2024年末全球NAND Flash和DRAM晶圆产能按厂商分布饼图,国产厂(长江和长鑫)产能不足10%。
- 解读:全球存储晶圆产能高度集中于Samsung、SK Hynix、Micron,国产厂商产能偏低,成为制约国产企业级存储产能规模的核心瓶颈。
- 连接文本:呼应报告关于晶圆产能扩张是国产突破的关键,当前模组厂仍严重依赖进口晶圆。[[page::10]]
3.8 图表14-15:内存接口芯片与SSD主控芯片市场份额
- 描述:14展示2016-2020年全球内存接口芯片主要厂商澜起科技、Rambus、Renesas份额变化,澜起科技份额持续增长超40%。15展示2023年SSD主控芯片市场份额,国产联芸科技占约10%。
- 解读:内存接口芯片国产化较为成熟,SSD主控芯片国产化尚处成长初期,国产厂商产能及技术布局有限。[page::12]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明确披露具体估值方法与目标价,更多聚焦产业链趋势、市场容量测算和竞争格局分析。核心价值体现于:
- 结合服务器BOM成本和资本开支预测,合理推断国内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
- 基于存储技术演进及国内AI资本投入节奏,构建合理增长预期。
- 强调国产替代的战略价值与成长潜力,为中长期投资判断奠定基础。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导入进展不及预期,企业级存储市场从规模导入到成熟仍需时间,若国产技术及客户导入放缓,预期收益受限。
- 资本开支下滑风险,基于互联网及数据中心资本投入,需求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容量。
- 存储价格波动及供应链风险,价格周期对厂商盈利影响显著,供应链中断亦可能限制造成供不应求。
- 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厂商众多,竞争加剧可能拉低利润率。
- 地缘政治环境紧张,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制约进口关键设备和技术。
报告未明确给出风险缓解策略,隐含风险管理依赖市场恢复和技术自研深化。[page::0,12,1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该报告基于资本开支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产业链高度宏观的分析,预测逻辑依赖于多个假设:资本开支持续高位、AI服务器渗透率稳步提升、国产技术快速接近海外水平等。这些假设受宏观经济、技术突破及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存在较高不确定性。
- 虽然报告强调国产替代必然性和迫切性,但实际的产业链自给能力仍显薄弱,晶圆及主控芯片制约明显,技术壁垒高,短期实现大规模替代难度较大。
- 报告对风险因素列举充分,但对潜在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效应、国际贸易动态的影响分析相对简略。
- 报告内部数据推算合理且数据详实,但少有定量敏感性分析和多情境预测,后续可加强以增强结论稳健性。
- 竞争格局描绘较为理想化,未充分探讨潜在资本和技术并购整合可能对市场的影响。
---
七、结论性综合
《AI进化论(6):破局与突围,企业级存储新纪元》深刻剖析了AI大模型兴起对企业级存储器市场的推动作用,基于技术演进、产业链结构和资本开支趋势,精准描绘了全球及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的快速成长格局。基于多维度数据,报告预测2025-2026年国内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成为存储行业新的高增长区域。
报告详细比较了企业级与消费级存储差异,突显了企业级存储对容量、性能及可靠性的高标准要求,阐释了NAND Flash和DRAM从技术选型、接口协议到容量扩容的持续演进。通过对资本开支和服务器架构的深入解构,特别是AI服务器显著提升内存和存储配置成本的实际案例分析,报告科学证明AI推动存储需求激增是本轮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竞争格局分析中,国外存储原厂以垄断地位主导市场,国内厂商多聚焦模组和配套芯片等非晶圆层级环节。国产存储晶圆产能不足、主控芯片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构成国产替代的关键瓶颈。然而,国产存储器依托国产大模型和数据安全政策驱动,有望在中长期实现快速替代,获得市场份额的跃升。
风险维度涵盖导入速度、资本开支波动、价格周期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指出产业链上下游与宏观环境高度相关,需持续关注相关变量变动。报告整体立场积极乐观,强调破局与突围的战略机遇,同时提供细致的产业链洞察为投资者和产业参与者提供重要参考。
重点图表总结:
- 图表1-2揭示各类存储及内存产品区别,帮助理解企业级存储器的高技术壁垒。
- 图表3-5展示企业级存储份额提升与规模扩张大趋势。
- 图表6通过传统与AI服务器架构成本对比,形象说明AI推进存储升级的实际路径。
- 图表7-8资本开支数据佐证存储需求的稳定且爆发式增长。
- 图表9-10及11刻画国产企业市场份额起步阶段及挑战。
- 图表12-13明确产业链瓶颈—晶圆产能缺口。
- 图表14-15展示国产芯片自主化进展不平衡,内存接口芯片领先,主控芯片挑战尚存。
综上,报告对企业级存储行业在AI时代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多维度分析,既展望市场高速增长的机遇,也深刻揭示国产替代进程中的难点和风险,为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系统的战略指引和市场洞察。[page::0-13]
---
附:引用图片示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