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河电新】2025年中期策略:固态乘势起,电芯引领复苏周期 锂电行业中期策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锂电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半固态电池量产突破及全固态电池的未来展望,详述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趋势、产业链供需现状与价格战压力,明确动力电池环节引领行业复苏的逻辑,重点推荐设备、电芯及材料龙头企业,助力投资者把握锂电产业链转型升级机遇 [page::0][page::1][page::3][page::12][page::19][page::31]

速读内容


行情回顾及估值现状 [page::1][page::2]


  • 2025年上半年锂电板块震荡下行,部分细分领域如固态电池相关标的获得超额收益。

- 电池指数PE TTM估值保持在历史中值附近,三年估值分位点约43.6%。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及技术路线 [page::3][page::4][page::5][page::7][page::8][page::9][page::12][page::15][page::16]


  • 国家政策高度支持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规划投资超200亿元,产能规划超50GWh。

- 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并快速推广,2025年预计出货超10GWh,应用覆盖消费电子、储能与无人机等领域。
  • 全固态电池技术面临材料匹配、界面稳定及量产工程化等挑战,预计2027-2030年实现小规模产业化,2030年后规模量产。

- 技术路线以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主,硫化物因离子导电率高成为全固态主流,卤化物复合方案具潜力。
  • 干法工艺与等静压加压设备率先推动全固态电池生产,相关装备制造企业不断进展并斩获订单。

- 硅基负极技术前景广阔,硅碳材料为成长主流,锂金属负极短期难以突破现有技术瓶颈。

新能源汽车市场与动力电池需求展望 [page::17][page::18][page::19][page::20]


  • 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强劲增长,2025年1-5月销量达560.6万辆,同比增长44%,渗透率接近50%。

- 商用车电动化加速,重卡和无人配送领域快速扩张,带来增长新动力。
  • 美国和欧洲市场增长放缓,政策环境和供应链瓶颈为主要制约因素。

- 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持续增长,2025Q1达到221.8GWh,中国占比约56%,宁德时代维持主导地位。

产业链供需与价格压力分析 [page::24][page::25][page::26][page::27][page::28][page::29][page::30]


  • 2025年锂电资本开支回升,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高,材料产能扩张相对谨慎。

- 上游锂价承压,原材料供应充足,价格呈下行趋势;
  • 终端价格战持续,产业链整体价格压力存在,隔膜、铜箔等材料价格波动但维持上涨趋势。

- 动力电池环节市场议价能力强,预计引领产业链复苏。
  • 磷酸铁锂高压实密度及出口带来增长,结构件负极等细分领域具备弹性。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page::31][page::32]

  • 重点关注固态电池相关设备、电芯及材料企业,推荐宁德时代、贝特瑞、曼恩斯特、纳科诺尔、璞泰来等核心标的。

- 行业量价压力同在,重点关注弹性更高的细分龙头领域。
  • 风险主要包括新能源车销量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新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及竞争加剧等。

深度阅读

【中国银河电新】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详尽解读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 《【中国银河电新】2025年中期策略:固态乘势起,电芯引领复苏周期——锂电行业中期策略》

作者: 曾韬、段尚昌

发布机构: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25年6月22日

主题: 锂电行业,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态势、电芯引领行业复苏格局及相关投资机会

核心论点与评级总结:

本报告立足于锂电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技术变革,强调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提速将成为未来市场主线,电芯环节将引领行业复苏周期。报告指出,固态电池尤其是半固态电池产能扩张明显,技术突破明显,政策扶持力度大,带来产业格局全新边际变化。同时,新能源汽车需求基础稳定,但产业链价格战压力仍在,结构优化进行中。投资建议推荐关注固态电池相关的设备、材料、电芯龙头企业以及细分领域具备弹性的优质标的。明显透露出对固态电池新技术迭代、产业链优化以及出海龙头企业的长期看好。

---

二、逐节深度解读与剖析



1. 行情回顾


  • 关键论点: 2025年初至今锂电板块波动显著,表现落后于沪深300与创业板指数,主要原因包括需求端好转乏力、美关税影响及价格战扰乱。估值处于历史中位,且部分涨幅领先的板块标的因固态电池和具身智能新兴产业催化而受益。
  • 数据支撑: 电池指数2025年6月PE(TTM)约24.3倍,历史三年分位43.6%,估值适中;前十大涨跌幅股票显示固态电池及具身智能相关企业表现优异,材料与二三级电芯企业表现相对弱势。
  • 逻辑: 市场震荡归因于全球及政策环境变数,行业新兴技术加速推动结构性机遇,估值中枢合理反映风险溢价与成长预期。建议关注基本面和催化持续明确的标的。


2. 固态电池新突破,产业化再提速



(一)固态电池发展环境与政策驱动


  • 论点: 低空经济、新兴交通工具电动化以及具身智能催化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固态电池成为产业升级趋势。国家级政策加大对固态电池研发资金与标准制定支持,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化。
  • 支撑数据: 2025年1-4月固态电池扩产规划超50GWh,拟投资超过200亿元,全国280+固态相关企业,显著产业热度和布局深度。具体政策措施多项出台,设立技术标准,明确技术路径。
  • 图表说明:

- 图3详细展现不同能源密度等级对电动飞行汽车续航的容量需求,确认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刚性。
- 表2罗列2025年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文件,体现强烈官方支持。

(二)半固态电池市场开拓与技术成熟


  • 论点: 半固态电池作为固态向全固态过渡形态,技术成熟度高,制造流程与液态电池差异小,量产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出货量突破10GWh。主要应用于储能、动力及无人机,产业技术方案趋同,氧化物和聚合物复合技术为主。
  • 技术解析: 半固态电池采用混合固液电解质,保留隔膜,能兼容现有正负极材料,能量密度推动至350Wh/kg以上,良好的兼容性与成本控制使其市场具有较强渗透力。
  • 数据图示:

- 图4-5构建了液态与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结构比较,突出电解液与固态电解质差异。
- 图6示意半固态电池流水线,生产工艺与传统接近,仅新增高温固化和常温浸润两步。
- 图8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半固态电池销售显著增长,环比持续攀升。
- 图7展示国内多家龙头企业的半固态产品,体现行业应用多样化。

(三)全固态电池技术挑战与产业链突破重点


  • 难点: 全固态电池面临材料选择、界面兼容、批量化产能攀升三大核心技术及工程化难题。产业化进程较半固态更为艰难,产业成熟窗口预期27-30年之后。
  • 技术方向: 干法工艺和等静压设备为首批受益设备。材料以硫化物为主流,卤化物复合方案具潜力;Li2S为降低成本关键;碳纳米管辅材有望显著提升性能,国产化率亟需提高。
  • 图表解读:

- 图9分三代固态电池发展技术路线目标,提升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指标。
- 图16详解固态电池关键界面科学问题与工程解决方案。
- 图17-18展示干法工艺流程与等静压加压技术原理,是提升产能和性能的关键设备。
- 图19-20剖析硫化物电解质成本构成及当前关键供应商产能规划。
- 图21-22及图17完整说明碳纳米管如何提升电极电导及材料稳定性点对点、线对点连接的优势。
  • 重要企业技术布局:

- 多家国内头部企业布局2026-2028年间实现400Wh/kg级别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汽、卫蓝新能源等。详见表15具体规划。

3. 价格战压力与电芯引领复苏周期



(一)新能源汽车需求强劲,电池市场量价博弈


  • 行业需求: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提升,渗透率预计迈向50%,商用车和无人车电动化加速,智能化提升助力市场成长。政策与经济因素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补库存和抢装,需求坚韧。
  • 全球视角: 美国新能源汽车增长放缓,欧洲受政策调整影响负增长,中国依然引领全球。全球动力电池装机维持高速增长,半导体装机量高增,产能结构优化推进。
  • 图表:

- 图23展示新能源车促销力度年比年有增长趋势。
- 图27-30全面展现中国及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动力电池季度及年度装机量走势。
- 图31-34细分电池企业全球及国内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占比大幅领先,全球话语权持续提升。
  • 价格走势:

- 调研显示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回调,行业整体成本压力减少;但产能扩张及市场竞争导致电池材料价格及电芯价格仍有下行压力。
- 图47-52连贯展示电池及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及隔膜、铜箔加工费走势,辅助说明行业价格传导压力与结构调整状态。
  • 行业格局与策略: 动力电池作为产业链核心,具备强定价能力和较高壁垒,优质企业将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材料环节在去库存与供给调整后逐步复苏,布局建议依次关注磷酸铁锂(高压实密度及出口特色)、结构件、负极、电解液、铜箔、三元及隔膜等细分领域。


---

三、图表深度解读精选



图1-2:年初至今电池指数价格及估值变化


  • 解读: 电池指数(SL)年初波动大,先与沪深300指数同步上涨,4月中受美关税等负面影响下跌后有所反弹。估值PE位于中等至中下分位,反映市场对行业未来增长与风险的均衡定价。


图3:电动飞行汽车续航对应电池容量


  • 聚焦点: 对比不同电池比能量(200, 400, 600 Wh/kg)对应续航需求,明确高比能电池(固态电池)对飞行汽车等低空经济的技术刚需。


表1:2025年初至6月13日涨跌幅TOP10企业


  • 趋势: 涨幅企业多与固态电池及具身智能相关,跌幅位居前的企业多为传统材料及二三线电芯企业,表明市场对新兴技术高度关注,资金向创新力强者集中。


图16:固态电池多界面复杂结构


  • 说明: 展示全固态电池中电极层、固态电解质、多层界面复杂物理化学反应及其对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强调界面工程的重要性。


图29-30: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趋势


  • 关注: 全球装车量不断增长,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对市场供需和价格形成强支撑。


图31-32:全球及海外动力电池市场份额Top企业


  • 亮点: 宁德在全球及海外均保持领先,体现其强技术、供应链和产能优势,表明行业头部企业的集中度提升趋势。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估值模型和目标价,但基于:
  • 行业估值指标: 动力电池PE处于合理区间(24倍左右),对应历史估值中位数;
  • 技术路线与产业链扩张: 固态电池带来的产业新周期,结合核心设备、材料的增量预期构成行业成长的驱动因素;
  • 市场需求与价格压力: 行业处于供给持续优化期,部分价格战及成本压力使得估值呈现较为中性波动;


可判定行业及相关投资标的估值应在当前估值合理区间内,关注技术突破及市场份额提升带来的溢价空间。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清晰标示了以下风险:
  • 政策风险: 新能源车及固态电池支持政策不及预期,影响行业发展节奏。
  • 技术进展风险: 新技术如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展低于预期,抑制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
  • 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链风险: 资源价格大幅波动或供应短缺导致企业营运压力增大。
  • 竞争风险: 行业内价格战及供给过剩引发利润率下滑,企业亏损风险上升。
  • 国际环境风险: 海外政治、贸易摩擦风险增加对跨境投资与出口带来压力。


报告虽有风险提示,但未详述具体缓解策略或量化概率,后续关注政策、市场变化动态极为重要。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积极倾向固态电池产业化,给予该技术路线高度确定性的判断。实际上,全固态电池技术挑战仍大,量产期仍有不确定性与延迟风险,投资者需警惕过度乐观预期带来的周期性波动。
  • 价格战压力与供需关系的描述较保守。 尽管报告强调底价压力存在,且材料生产端产能仍显过剩,但资本开支的反弹可能刺激短期供给过剩风险,价格下跌幅度可能超预期。
  • 海外市场的政策因素分述不够详尽, 特别是美国政治政策的不确定性及欧洲市场补贴退坡对需求的压制,可能对2025年全球增长产生更强影响。
  •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指数短暂下滑,后续复苏趋势假设合理但存在波动风险, 需持续验证。
  • 表面上盘点了大量企业布局,但未充分探讨中小企业成长能力与行业集中度提升间的矛盾, 以及未来竞争加剧对弱势企业的淘汰节奏。


---

七、结论性综合



报告全面深刻地梳理了锂电行业2025年上半年至中期的市场走势、技术创新及产业链动态,明确提出固态电池,尤其是半固态电池作为技术主线,将推动产业迈入新复苏周期。基于政策支持、产品应用增多和大规模资本布局,半固态电池2025年出货将突破10GWh,而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2030年逐渐进入量产期。设备端干法工艺及等静压工艺率先受益,材料端硫化物电解质和碳纳米管材料作为突破点,关注相关厂商动态。新能源汽车销量维持高增长态势,商用车及无人车引领新需求,全球市场格局稳定,中国龙头优势持续。价格战及原料成本下行给产业链带来双重压力,但电芯环节韧性强,行业结构优化阶段。投资建议聚焦固态电池相关设备、电芯和材料龙头,同时结合细分领域弹性机会布局。风险涵盖政策、技术、价格及国际环境多方面,投资需审慎防范。

---

关键图表标注


  • 图1-2 : 电池指数行情及估值指标走势,反映市场整体情绪及估值水平。[page::2]

- 图3 : 高比能电池支持低空经济技术需求,展示固态电池战略意义。[page::3]
  • 表1 : 2025年初股价涨跌幅榜,梳理受益于新技术催化与面临压力的企业。[page::3]

- 图6-8 : 半固态电池工艺及出货量突破,半固态成为固态产业链关键环节。[page::6]
  • 图9 : 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路线及目标容量/性能提升节点,[page::7]

- 图16-18 : 全固态界面结构复杂与量产工艺技术路线,强调干法工艺和等静压设备的关键地位。[page::12][page::13]
  • 图19-20 : 硫化物电解质成本构成及产能规划,表明成本降至液态同级路径明确。[page::15][page::16]

- 图21-22, 图17:碳纳米管导电网络与循环性能提升机制,关键新材料价值体现。[page::16][page::17]
  • 图27-30 : 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体现市场需求节奏。[page::19][page::20]

- 图31-34 : 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与全球占比,宁德时代保持领先。[page::21][page::22]
  • 图41-52 : 动力电池产业链资本开支、产量利用率、材料及价格走势,梳理成本与供给压力。[page::24]-[page::30]


---

本次详尽分析以报告所有重要章节和附图为基础,呈现技术革新、市场动态和投资战略的多维度全面判断及趋势洞察。[page::0]-[page::32]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