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河宏观】十五五”何以重要?——“十五五”规划系列报告之三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解析“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战略重要性,强调其在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报告指出,“十五五”是新发展阶段下的“新五年规划”,面对“两个变局,一个飞跃”的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强调以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引领科技革命,全面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同时,该时期为人口结构调整和生育政策系统重塑的窗口期,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六大战略转折期,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page::0][page::6][page::11][page::16]

速读内容


五年规划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框架 [page::0][page::1][page::2]

  • 从1953年至今,我国连续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聚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 “十五五”规划延续并深化“十四五”规划的成果,是迈向2035年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 报告用图详细梳理历届五年规划的发展阶段及其演变方向。



国际国内“两个变局,一个飞跃”的深度分析 [page::2][page::3][page::4][page::5]

  • 外部环境变局包括国家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崛起,全球产业链重构,逆全球化加剧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中国经济由土地财政驱动转向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引擎,力推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
  • 人工智能技术茁壮成长,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和全球科技格局重塑。





国内经济转型与发展趋势 [page::6][page::14][page::15]

  • 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占比持续下降,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 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结构性风险,需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 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快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节能环保产业快速成长。




人口政策与内需扩展战略 [page::11][page::12][page::13]

  • “十五五”是系统重塑生育支持政策的窗口期,人口结构转折期,积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

- 财政支出逐步从投资物质资本转向教育、医疗等“投资于人”。
  • 强化内需基础作用,促进消费,缓冲外部不确定性影响。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创新与大国竞争 [page::16][page::17][page::18]

  •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 中美科技博弈加剧,AI技术成为竞争核心。
  • 央国企强化逆周期调节功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稳定器作用。




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关键指标展望 [page::8][page::9][page::10]


| 时间 | GDP增速(%) | 说明 |
|---------|------------|----------------|
| 十一五 | 9.3 | 高速增长 |
| 十二五 | 7.9 | 适度放缓 |
| 十四五 | 5.4 | 新常态经济增速 |
| 十五五预测 | 约4.7 | 高质量发展区间 |
  •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目标分两步达成。

- 绿色低碳、科技驱动、人口政策、内需扩大等多重战略相叠加,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page::9][page::10]

深度阅读

报告分析详解——《“十五五”何以重要?——“十五五”规划系列报告之三》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十五五”何以重要?——“十五五”规划系列报告之三》

- 作者:章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张迪(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 发布机构: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5年8月21日
  • 主题:聚焦即将开启的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分析其战略意义、宏观环境、内部变革动力、转折关键节点与政策走向,阐述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 核心论点
- “十五五”规划是中国迈向2035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既不是简单延续,也非一般规划,而是系统性重构和科学应对全球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五年规划”。
- 宏观环境由“两个变局,一个飞跃”构成:即外部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逻辑从土地财政转向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飞跃。
- “十五五”规划需在落实重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内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绿色转型、强化央国企逆周期调节多方面取得突破。
  • 报告目的在于为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机构提供对“十五五”规划背景及重点的全面深刻理解,将“十五五”规划置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交汇的宏大叙事中,强调其战略重要性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五年规划的历史与定位



报告首先回顾中国五年规划自1953年以来的连续编制历史,将其定义为国家战略意图和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强调“十五五”规划承接二十大精神,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基点,推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整体规划,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点 [page::1,2]。

逻辑基于回顾历史,每一阶段五年规划均应对当时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十五五”规划是新时代战略调整下的系统性升级。

2. 系统重构:“两个变局,一个飞跃”的宏观环境



报告将外部宏观环境总结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
  • 国际力量格局深度调整:以中国快速发展为核心,“东升西降”趋势明显。中国GDP占比从1960年约4%提升至2024年约17%,全球南方国家经济规模占比已增长至42%,已超过发达经济体。世界历史周期论的支持,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历史支撑逻辑。

- 逆全球化趋势与供应链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向安全与韧性优先,传统“以成本为中心”的设计失效,外部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压力:二战后体系因其发达国家主导属性,无法适应“全球南方”崛起带来的政治经济需求,面临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双重挑战。


对内,经济底层驱动力由“土地财政”转向“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明显下降,2020年土地出让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44.3%,2024年仅为25.6%。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持续优化升级[page::2,3,6,7]。

技术层面,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头雁”效应明显,标志人类进入“智能化社会”,其革命性突破及社会影响超过前三次工业革命。这为“十五五”规划中科技创新定位提供了科学基础和战略机遇[page::7]。

3. 转折跨越:“十五五”时期的特殊历史地位


  • 历史方位:“十五五”是落实第五次中全会深化改革任务的关键期(2025-2029),要求改革力度升级,解决“任务重、时间紧”问题。此阶段还囊括多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105周年、建军百年、新中国80周年)[page::8]。

- 时代使命:“十五五”是“十四五”起步、“十六五”冲刺之间的承前启后节点,承担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实现2035年现代化的关键使命。经济增速面临调整,需稳定并提升潜在增长率以应对国际大国竞争。中国GDP年均潜在增长可望实现4.7%,高于“十六五”的预期4.4%。[page::8,9]
  • 人均GDP目标:2035年目标为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当前中国人均GDP为13303美元,尚低于高收入国家13935美元门槛。未来需实现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过渡、再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两步走”[page::10,11]。
  • 多重战略叠加:包括系统性重塑人口生育支持政策(“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扩大内需强化消费、因地制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绿色转型、加速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强化央企逆周期调节职能支持国家战略等六大战略重点[page::11-1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本报告大量图表数据密集,以下为部分代表性图表解析及其意义:

1. 五年规划发展历程图(第2页图)



图表呈现了中国1953年至今14个五年规划的主题演进,从“物价闸门”“改革开放”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映射出规划的时代嬗变。[page::2]

2. 百年世界经济竞争力格局(第2页,长图)



描绘1914年以来主要国家相对经济实力走势,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攀升,正在逼近甚至超越美国,体现了外部大变局中的力量结构转移。这支撑报告关于中国崛起推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论断。[page::2]

3. 全球南方国家经济规模上升(第3页)



通过柱状图和折线图展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比重的提升,发达经济体比重下降趋势明显。这佐证报告提出“全球南方崛起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page::3]

4. 全球货物贸易与贸易开放度变化(第4页)



尽管货物贸易总量依然增长,但全球贸易开放度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呈下降趋势,呈现逆全球化特征。体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地位构成挑战。[page::4]

5. 地缘政治风险指数(第4页)



显示自2020年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急剧上升,加重国际经济与政治不确定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重塑。[page::4]

6. 国内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第6页)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比重明显下降,表明传统“土地财政”驱动型增长逐渐减弱,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新动力。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深层转型的关键数据。[page::6]

7. 人口出生率与总人口动态(第12页)



数据反映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初期,出生人口连续减少,进入人口结构调整阶段,强调生育政策支撑的重要性。[page::12]

8. 财政支出结构与重点领域投入趋势(第12-13页)



通过国际对比展示提高对教育、医疗、住房的财政投入,是人口与人才投资战略调整的关键,直接对应报告“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的战略转变。[page::12,13]

9. GDP增长趋势与全球排名(第9页)



图示中国经济长期增速放缓,GDP占全球比重波动下降,将持续努力提升潜在增长,为未来国际竞争提供经济基础。[page::9]

10. 房地产产业价值及比重(第15页)



展示房地产行业增值及其经济比重逐年下降,但仍保持较高份额,暗示地产行业调整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面临挑战。[page::15]

11. 新经济增长贡献(第15页)



展示“三新经济”(新能源、新基建、新技术)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反映新质生产力增长态势,验证报告提出的战略方向。[page::15]

12. 央企与民企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第18页)



央企投资增速相对较稳,体现国企在逆周期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与民企对比明显。体现报告提出“强化央国企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必要性。[page::18]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单一企业估值分析或投行式目标价预测,属于宏观战略类研究报告,因此不包含DCF或同行业比较法等财务估值方法。报告重点在于宏观政策背景和战略布局解读,强调经济结构转型、动能转换及政策环境,适合宏观策略及行业趋势判断。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三大主要风险:
  • 政策理解不全面风险:对政策解读若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判断失误,因规划和政策执行关键。

- 政策落实不到位风险:规划虽好,但若实际措施行动受阻,达成目标将受影响。
  • 国际形势不确定风险:全球格局复杂多变,地缘政治、贸易摩擦、全球疫情等均可能带来新的不利冲击。


此外,报告在分析中暗示房地产调整周期长可能带来通缩及经济转型风险,人口结构恶化对长期增长潜力形成挑战,也属内生风险。报告并未详述缓解策略,但强调加速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政策支持、逆周期调节等为主要应对路径。[page::3,6,11,18]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宏观历史规律推演潜在局限:尽管历史周期论为中国崛起提供历史认知框架,但外部环境复杂性和技术革命等新兴因素使这一规律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过度依赖可能低估未来不确定。

- 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挑战:报告强调新质生产力为增长核心,但地方政府资金结构调整及财政压力巨大,改革落实面临制度堵点,尤其在土地财政逐步收缩的转型中,短期财政压力可能加剧,影响部分地区转型步伐。
  • 人口政策与社会响应风险:虽然提出系统性重塑生育支持政策,但安徽报告少量提及政策落地的风险,包括社会文化、经济负担等综合因素,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 中美科技竞争风险严峻:报告着墨较多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态势,提醒美方制裁升级及全球格局变化带来的压力,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需要对科技供应链及人才政策进行更深度谋划。
  • 绿色转型压力与产业结构阻力:报告指出绿色转型关键期,但煤炭依赖等能源转型难题及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短期经济波动压力仍大,绿色利益与旧产业利益冲突解决难度大。


综上,报告视角宏观全局,但对执行层面、制度风险与社会文化因素等内在挑战描绘相对有限,需要结合具体政策文件和地方实践动态动态研判。[page::2,6,11,15,16,18]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深刻分析了中国“十五五”规划的战略背景及内涵,明确指出:
  • “十五五”规划是中国迈向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转折期,经历外部百年未有大变局、国内土地财政向新质生产力结构深刻转向以及科技由人工智能引领的飞跃期。

- 宏观战略上的“两个变局,一个飞跃”(国际形势与内部转型及科技革命同步推进)构成规划制定的基石。
  • 规划期内需统筹落实深化改革,重点突破人口政策、生育支持、扩大内需、新旧动能转换、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及逆周期宏观调控,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潜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 通过宏观历史视角,未来经济增长潜在增速估计约为4.7%,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人均GDP有望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迈向中等发达国家。
  • 大量图表数据支持上述主张,如中国GDP增长放缓但总体量领先世界,土地财政下降,新生育率持续低迷,财政对民生投入增加,房地产调整影响深远,新经济比重持续扩大,央企逆周期投资稳健等。

- 人口压力、国际环境复杂性和政策执行风险是规划实施主要阻碍。

总的来看,“十五五”规划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蓝图,更是中国应对新世纪国际国内挑战、统筹大变局与大飞跃、实现全面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纲领。本报告为理解“十五五”规划提供了系统且详实的分析基础,是投资及政策制定参考的重点文献。[page::0-19]

---

全文报告图片链接示例
  • 章节代表图示一:

  • 中国GDP与全球占比历史对比:

  • 人口动态图:



---

结束语



本报告逻辑清晰、数据详实,阐述了“十五五”规划的系统重构背景及关键战略举措,着眼国家中长期治理和经济长效动力,是深入理解中国未来5年宏观驱动与政策导向的重要参考文本。

报告同时提醒政策复杂风险,尤其制度落实和外部形势不确定因素,对于投资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需密切关注动态变化,跟进调整应对策略,实现风险管控与战略机会把握的有机统一。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