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 Smart Beta 产品巡礼之五:成长因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美股Smart Beta成长因子ETF的发展历程、规模与数量变化及收益表现,重点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成长ETF(IWF及VUG)及其跟踪指数的构建方法和表现,揭示成长因子在大盘股中显著的超额收益特征,为投资者理解成长因子ETF提供实证参考和策略指导[page::2][page::4][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美股成长因子ETF规模与数量快速增长 [page::2][page::3]

- 自2000年起成长因子ETF逐步发展,尤其2012-2015年及2016-2018年周期内实现快速增长。
- 截至2018年,成长因子ETF共有43只,总资产规模达到1879亿美元,六年复合增速达24.59%。
- 成长因子ETF数量从2002年9只增至2017年43只,发行数量增速于2003-2007年最为迅猛。
发行商结构与ETF产品规模分布 [page::3]

| 发行公司 | 市值(百万美元) | 产品数量 |
|-------------------|-----------------|-----------|
| BlackRock Inc | 105052.439 | 11 |
| Vanguard Group Inc/The | 58952.4583 | 9 |
| State Street Corp | 6896.77079 | 4 |
| Charles Schwab Corp/The | 6629.682 | 1 |
| Invesco Ltd | 4652.51635 | 7 |
| 其他 | — | — |
- 头部两大发行机构BlackRock和Vanguard占据了87%的市场规模,显著领先其他竞争者。
成长因子ETF收益率表现概况 [page::4]
| 规模 | 今年以来平均收益(%) | 2017年平均收益(%) | 规模对应指数今年以来收益(%) | 规模对应指数2017年收益(%) |
|------|--------------------|-------------------|------------------------------|---------------------------|
| 大盘 | 10.50 | 28.02 | 5.10 | 19.42 |
| 中盘 | 4.18 | 21.20 | 0.94 | 14.45 |
| 小盘 | 8.81 | 18.43 | 6.47 | 11.73 |
- 成长因子ETF整体获得超额收益,尤其是大盘成长ETF的超额收益最为显著。
- 部分领先产品含杠杆,非杠杆产品中Invesco表现突出。
成长因子ETF产品及指数策略分析 [page::5][page::6][page::7]
- IWF跟踪的罗素1000成长指数采用基于价值和成长指标综合得分(CVS)和非线性概率分布方法区分成长、价值股票,市值加权构建指数。
- VUG跟踪CRSP大盘成长指数,使用多维度价值与成长指标,通过绝对分类方式确定股票风格归属。
- 两个ETF均实现对指数的良好复制,行业上均超配科技板块,低配金融板块,科技股占比是其长期跑赢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图示罗素成长/价值综合得分非线性概率分布:

两大成长ETF表现对比 [page::6][page::7]

- IWF近十年年化收益率约15.81%,VUG约15.18%,IWF的长期表现略优。
- 两产品跟踪误差都较小,充分复制各自指数表现。
总结观点 [page::8]
- 成长因子是衡量企业未来成长性的有效指标,特别体现在大盘股成长ETF中。
- 成长因子ETF在过去几年获得显著超额收益,行业配置中科技股为主要贡献因素。
-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集中度高,投研价值显著。
深度阅读
美股 Smart Beta 产品巡礼之五:成长因子——深度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美股 Smart Beta 产品巡礼之五:成长因子
- 作者:吕思江(分析师,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7040003,邮箱:lvsj@essence.com.cn)
- 发布机构: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4日
- 主题:美股市场中Smart Beta 风格中成长因子ETF的发展状况、增速、收益特征及主要产品和指数策略分析
核心论点:
本文是美股Smart Beta 产品的系列报告之一,针对成长因子ETF进行了详尽的总结。报告重点公布了成长因子ETF的总规模、数量变化、增长速度及收益表现特征。重点解读了规模最大两只成长因子ETF(安硕罗素1000成长ETF IWF及先锋领航成长型ETF VUG)及其所跟踪的代表性指数(罗素1000成长指数及CRSP大盘成长指数)的成分、策略及绩效表现。
报告指出成长因子ETF与价值因子规模相当,成长因子选股强调企业未来成长能力,且近几年成长ETF整体表现优异,尤其是大盘成长ETF产品体现出了明显超额收益。风险提示中也强调了市场环境变化对模型效用的潜在影响。[page::0,2,7]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独到之处(第1章)
报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贡献:
- 详述了美股Smart Beta成长因子ETF的规模、数量演变、增长速度和收益率特征。
- 深入研究了最大成长因子ETF及其跟踪指数的投资策略和历史表现。
此章节为整体报告的目标定位和研究方向提供了清晰框架和范围。[page::2]
2.2 成长因子ETF的市场现状与定义(第2章)
- 定义与成长因子指标:
成长因子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典型度量指标包括过去5年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以及未来1年和3年盈利预测增长率。相比价值因子关注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成长因子更注重实际和预测的增长趋势。Barra模型中使用的成长指标覆盖历史和未来两个维度,体现成长因子的多维评估逻辑。
- 成长ETF发展历程:
成长ETF自2000年出现,2002年末规模仅26亿美元,2007年前稳步增长至399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规模短暂回落。此后规模逐渐回升,2012-2015年与2016-2018年两个阶段增长明显,2017年达到近37%的年度最高增速。整体2012年末至2018年成长ETF资产复合增长率高达24.59%。2018年虽有放缓,年化增速仍维持17.73%。
- 数量发展:成长因子ETF产品数由2002年的9只增至2017年底的43只,早期2003-2007年增速较快(平均每年4只),2010-2013年产品新增停滞,近三年仅4只发布,显示市场进入相对成熟期。
- 市场集中度:发行商中,贝莱德(BlackRock)iShares系列及先锋(Vanguard)产品占据主导,二者合计占整体87%的规模。其他发行商市值规模和产品数量远远落后。
- 产品规模和发行商市值汇总:
| 发行公司 | 市值(百万美元) | 产品数量 |
|-----------------------------|----------------|--------|
| BlackRock Inc | 105052 | 11 |
| Vanguard Group Inc/The | 58952 | 9 |
| 其他(State Street、Invesco等)合计 | 约23342 | 剩余22只产品 |
此阶段分析展现了成长因子ETF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且高度集中,成长因子定义与价值因子侧重不同,对投资者关注未来成长潜力提供了明确指标体系。[page::2,3,4]
2.3 成长因子ETF的收益率表现(第3章)
- 分类和规模:43只成长ETF中,19只为大盘成长(成分涵盖标普500和罗素1000),10只为中盘成长(标普中盘400),11只为小盘成长(标普小盘600、罗素2000),3只全市场成长。
- 收益对比:成长因子ETF在大盘、中盘及小盘三个规模段的收益,均优于对应规模的市值加权指数。
- 大盘成长ETF今年以来收益率为10.50%,显著优于标普500的5.10%;2017年28.02%远超标普500的19.42%,超额收益分别约8.6%和5.4%。
- 中盘成长ETF今年收益4.18%对比标普中盘400的0.94%,超额约3%,但绝对收益偏低。2017年表现同样优于对应指数。
- 小盘成长ETF今年8.81%收益略超标普小盘600的6.47%,超额较小,表明成长因子对小盘股支持有限。
- 前十收益排名产品中,大盘居多且多为非杠杆产品,瑞银的两倍杠杆产品虽收益最高,但存在杠杆风险。Invesco产品表现突出,贝莱德安硕旗下产品则在规模和收益间取得良好平衡。
该收益分析反映成长因子在大盘股中表现尤为突出,显示了以成长因子为基础的策略在大盘股市场中具有相对优势,也揭示了不同规模层面成长因子策略的差异化表现。[page::4,5]
2.4 主要成长因子ETF及指数策略分析(第4章)
2.4.1 IWF 和罗素 1000 成长指数(4.1节)
- 跟踪指数背景:
IWF为最大规模成长因子ETF之一,追踪覆盖美国市值最大的1000只股票的罗素1000成长指数,核心投资于大盘成长股。
- 指数策略核心:
罗素1000成长指数和价值指数的构建采用成长、价值指标综合得分CVS(由价值因子占50%,成长因子占50%构成)。成长指标包括中期盈利预期与销售增长,价值指标主要为账面市值比。
- 股票按CVS非线性概率分布划分权重,实现成长股、价值股及中间状态的股票计算权重(见图4)。
- 加权方式基于成长属性股票市值占比,形成成长指数反应成长风格。
- 指数表现(表4):
- 成长指数10年平均年化收益达16.6%,远超价值指数12.26%。
- 近期1年及3年年化收益也明显优于价值股,显示成长风格优势明显。
- 产品表现(图5):
- IWF与指数表现高度一致,十年年化15.81%,略低于指数。
- 跟踪误差小,说明ETF良好复制指数表现。
- 行业配置:
- IWF超配科技股(42.5%,比对应市场指数高16.6%),低配金融股(5.69%,低于市场11.4%),科技股的超配成为指数优秀表现的重要基础。
该节清晰展示了IWF严格依托科学的成长/价值综合评分模型进行选股,行业配置偏向科技业从而支撑超额回报。[page::5,6]
2.4.2 VUG 和 CRSP 大盘成长指数(4.2节)
- 指数构建方法:
与罗素体系类似,CRSP 使用更多维的价值和成长指标体系,包括账面价值率、远期收益、市盈率、股利率、销售收益率、盈利增长率和资产回报率等。不同的是,CRSP使用绝对划分,一支股票仅属于成长或价值。
- 产品表现(图6):
- VUG与CRSP大盘成长指数紧密跟踪;去年以来收益略低于IWF/罗素成长指数,长期年化收益也较低,显示略逊一筹。
- 行业配置:
- VUG超配科技股(37.9%)略低于IWF(42.5%),周期性消费品比IWF高,金融业配置也略高但仍是低配。
该节展示了两大成长ETF虽策略类似,但指数构建细节及行业配置差异导致了轻微绩效差异。[page::7]
2.5 总结(第5章)
- 成长因子ETF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2012年以来资产复合增长率约24.59%。
- 贝莱德与先锋为市场主导发行商,占整体87%资金。
- 43只成长ETF中,大盘成长ETF数量最多,且表现最好,产品超额收益明显。
- 成长因子采纳多项历史与未来成长指标,筛选稳健。
- IWF与VUG超配科技股、低配金融股,与大盘加权指数相比均获得超额回报。
报告强调成长因子策略对成长股尤其科技股显著择优,因而在长期具有竞争力。风险提示指出模型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可能失效,强调市场变化对其适用性的潜在影响。[page::2,7,8]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 1:SmartBeta 成长 ETF 总资金(第2页)

- 描述:显示2002年至2018年成长ETF资金规模(线图)与年度增量(柱状图)。
- 趋势:总规模稳定增长,2012年以后特别加速,至2018年约1879亿美元。资金年增量波动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负增长。2017年增长最为显著。
- 联系文本:数据支持了成长ETF从弱小到市场主流的蜕变过程,显示其近年极强的吸引力和投资者关注度。
- 局限性:资金投入受市场行情影响,未来增速或面临波动风险。
---
图 2:Smart Beta 成长 ETF 数量(第3页)

- 描述:成长ETF数量从2002年9只增加到2017年43只的年度变化。
- 趋势:快速增长期集中于2003-2007年,随后产品增加趋缓,2010-2013年无新增,近年发布减缓。
- 分析:市场从起步迅速扩张后进入稳定成长期,反映成熟市场格局。
---
图 3:成长 ETF 发行商资金占比(第3页)

- 描述:贝莱德(BlackRock)和先锋(Vanguard)占到了约87%资金份额,市场高度集中。
- 意义:显示两大头部机构在该细分市场的强势地位,具备丰富产品线及规模优势。
- 局限性:高度集中可能导致市场缺乏竞争多样性,但亦可能带来规模效应和管理经验优势。
---
表 1:成长因子ETF发行公司市值和产品数量(第3-4页)
- 较表格列示,公司BlackRock市值最高,伴随最多产品,紧随其后是Vanguard,远高于后续发行商。
- 公司实力与发行规模一致,说明市场对头部发行商的明显偏好和信任。
---
表 2:成长因子ETF收益率分规模情况(第4页)
| 规模 | 今年以来收益率(规模加权) | 2017年平均收益率 | 对应规模指数今年以来收益 | 对应规模指数2017年收益 |
|------|---------------------|--------------|-----------------|--------------|
| 大盘 | 10.50% | 28.02% | 5.10% | 19.42% |
| 中盘 | 4.18% | 21.20% | 0.94% | 14.45% |
| 小盘 | 8.81% | 18.43% | 6.47% | 11.73% |
- 解读:成长因子ETF均显著跑赢对应规模加权指数,尤其大盘最为显著,反映成长因子策略优势主要集中于大盘股。中盘与小盘存在盈利能力差异,可能因市场结构或成长股分布差异。
---
表 3:今年以来收益前十成长ETF(第4-5页)
- 列出了大盘、中盘、小盘年内表现最好的几只成长ETF,显示不同规模及发行商的表现强弱,且杠杆产品尽管收益高但风险也高。
- 瑞银杠杆产品收益突出,投资者应关注杠杆风险。
- Invesco及贝莱德的非杠杆产品表现稳健且规模大,体现了成熟产品竞争力。
---
图 4:罗素价值/成长指数综合得分的非线性概率分布(第6页)

- 描述:此图为罗素指数中综合得分(CVS)与成长指数权重的函数关系图。非线性曲线意味着得分极高或极低的股票被明显分类为成长或价值,中间部分股票权重大幅分摊。
- 含义:体现了指数构建中对股票风格属性的连续划分,既区分成长与价值,也容纳兼具两者特征的过渡股票,提升指数准确度和灵活度。
---
表 4:罗素 1000 成长/价值指数表现(最新)
| 指数类型 | 年初至今 | 1年 | 3年年化 | 5年年化 | 10年年化 |
|---------|---------|---------|----------|----------|-----------|
| 成长 | 9.05% | 14.41% | 15.33% | 14.03% | 16.60% |
| 价值 | -0.61% | 2.86% | 9.37% | 8.72% | 12.26% |
- 成长指数长期表现显著优于价值指数,尤其是10年年化率高出4.34个百分点。
- 进一步确认成长风格股票的优异表现。
---
图 5:IWF与罗素1000成长指数表现对比(第6页)
| 时间区间 | IWF 回报 | IWF (NAV) | 指数回报 |
|--------|-----------|-----------|----------|
| 1个月 | -5.81% | -5.81% | -5.79% |
| 3个月 | -2.60% | -2.57% | -2.53% |
| 年初至今 | 8.73% | 8.82% | 8.99% |
| 1年 | 14.66% | 14.67% | 14.89% |
| 3年 | 15.31% | 15.32% | 15.53% |
| 5年 | 13.94% | 13.93% | 14.14% |
| 10年 | 15.81% | 15.79% | 15.79% |
- IWF在各个周期的表现基本重合指数,非常紧密复制,表明ETF管理非常成功,跟踪误差小。
- 略微低于指数回报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费用和少量偏差影响微弱。
---
图 6:VUG与CRSP大盘成长指数表现对比(第7页)
| 时间区间 | VUG 回报 | VUG (NAV) | 指数回报 |
|---------|----------|-----------|-----------|
| 1个月 | -5.80% | -5.77% | -5.77% |
| 3个月 | -3.37% | -3.33% | -3.33% |
| 年初至今 | 7.40% | 7.50% | 7.50% |
| 1年 | 12.28% | 12.31% | 12.32% |
| 3年 | 13.50% | 13.50% | 13.53% |
| 5年 | 12.75% | 12.75% | 12.80% |
| 10年 | 15.18% | 15.18% | 15.18% |
- 表现和跟踪程度同样优异,但年初至今及1年回报均略低于IWF/罗素1000成长,长期表现也相对逊色。
- VUG在产品跟踪、费率和指数构建差异均可能导致表现差异。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具体估值方法或股价内在价值测算,核心聚焦于成长因子ETF产品规模、收益率及指数策略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增长率、收益率和风格因子指标的定量表现。估值判断隐含在成长因子的选股逻辑及指数构建中,即以成长指标(销售增长率、盈利增长率等)作为获取潜在高收益的标的筛选基础。报告重点放在因子投资策略及其表现,未详述DCF或估值倍数估算方法。[page::全篇]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
- 数据基于公开市场信息,模型和策略假设在市场环境巨大变化时可能失效。
- 具体风险包括市场波动、宏观经济环境剧变等均可能影响成长因子ETF的表现。
- 报告未提供明确的缓解风险策略,仅提示投资者关注模型效果因环境变化而异的风险性质。
因此,尽管成长因子策略表现优异,投资者仍需对潜在市场风险保持警觉,防止单一模型可能带来的误判风险。[page::0]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数据详实且结构清晰,但对成长因子的系统性风险与极端市场下的表现分析较为简略。
- 成长因子超配科技股依赖较大,可能导致行业集中度及个股波动风险未被充分强调。
- 报告中未深入探讨估值水平,尚缺对当前成长股估值泡沫风险的批判或风险提示。
- 指数构建的“中间股票”归属处理非线性概率分布,这种复杂划分增加了投资者对模型透明度与可解释性挑战。
- 成长与价值因子并非完全相对,而是部分重叠,报告未针对这部分交叉解释其对投资组合多元化的影响。
- 杠杆产品高收益的风险敞口未被充分探讨,瑞银两倍杠杆产品仅简单提及。
总体来看,报告稳健客观,但对潜在局限、风险深度解读有待加强。[page::5,7]
---
7. 结论性综合
本份报告详实呈现了美国市场成长因子Smart Beta ETF的发展态势及其投资价值。主要发现和结论总结如下:
- 成长因子ETF数目和资金均呈稳定增长趋势,尤其2012年以来加速推升,2018年总规模达1879亿美元,六年复合增速约24.59%,显示市场对成长因子投资策略持续认可。
- 头部发行商贝莱德和先锋合计控制87%市值和产品,反映市场集中度高,二者产品在规模和表现方面均领先同业。
- 成长因子筛选侧重多维度成长指标,包含历史财务数据和未来盈利预测,投资逻辑严谨。
- 成长因子ETF整体实现了对对应市值加权指数的正向超额收益,尤其大盘成长ETF表现最为突出,2017年至2018年均实现5%-8%的超额收益。
- IWF(安硕罗素1000成长ETF)和VUG(先锋领航成长ETF)深度解析显示,两者使用不同成长/价值混合策略构建指数,都超配科技股、低配金融股,行业配置成为重要alpha来源。IWF长期表现略优于VUG,且跟踪精度高;两者均获得优于大盘的稳定回报。
- 图表数据直观佐证了成长ETF产品数量、资金规模和收益率的稳健增长,以及主要ETF的紧密复制指数表现。
- 风险提示核心为市场极端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失效,提醒投资者关注系统性风险和模型依赖风险。
综上,成长因子Smart Beta ETF已成为美股市场重要的风格投资工具,凭借对成长趋势的把握及科技行业的超配获得了显著的长期超额收益。投资者应关注成长因子策略的行业集中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理性评估其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该报告为理解和选择成长因子ETF产品提供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数据支持。[page::全篇]
---
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 Bloomberg,FTSE Russell,ETF.com,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整理分析。[page::2,3,4,5,6,7]
---
附录:主要图表列表
- 图 1:SmartBeta成长ETF总资金(2002-2018)
- 图 2:成长ETF产品数量变化
- 图 3:发行商成长ETF资金市场份额饼图
- 表 1:发行公司市值与产品数量
- 表 2:成长ETF收益率对比(大盘、中盘、小盘)
- 表 3:今年以来收益前十成长ETF详细数据
- 图 4:罗素价值/成长指数综合评分非线性概率分布
- 表 4:罗素1000成长与价值指数近年表现比较
- 图 5:IWF与罗素1000成长指数绩效对比
- 图 6:VUG与CRSP大盘成长指数绩效对比
以上图表均详实展示报告核心论点的量化依据与趋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