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工专题报告:市盈率PE的改进——席勒的CAPE指标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阐述了席勒PE(CAPE)指标的构建原理及其在美股和A股市场的预测效果。席勒PE通过使用过去多年平均利润剔除经济周期影响,提高了估值的稳定性和预判能力。在A股市场调整了指标构成后,发现基于最近三年净利润的CAPE(3)对未来两年股价增长率有显著预测能力,回归R²高达0.63,优于传统PE指标,体现出该指标在国内市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page::0][page::6]

速读内容


席勒PE指标改进介绍及构建方法 [page::0][page::2]

  • 席勒PE使用10年移动平均盈利数据并调整CPI剔除经济周期影响,稳定了PE的波动。

- 由于国内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长,选择用平均市值和平均净利润代替总额进行调整。
  • CAPE(3)、CAPE(5)、CAPE(10)分别代表使用过去3、5、10年利润平均值计算的指标。


美股市场中席勒PE的预测效果及历史验证 [page::3][page::4]


  • CAPE与未来十年股价增长呈显著负相关,R²约30%。

- 重大金融危机时CAPE值处于历史峰值,如1929年黑色星期二、1987年黑色星期一及2000年互联网泡沫。
  • CAPE超过30时未来市场往往出现负回报,低于10时回报较高。


A股市场中CAPE指标走势与调整 [page::5][page::6]



  • A股市场CAPE整体走势与传统PE相似,但不同年份CAPE(10) > CAPE(5) > CAPE(3) > PE。

- 调整指标构成采用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和平均净利润,剔除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带来的影响。
  • 近十年平均净利润增速与物价水平保持一致,反映经济周期影响有限。


CAPE指标对未来两年股价增长预测效果比较 [page::6]



| 指标 | PE | CAPE(3) | CAPE(5) | CAPE(10) |
|---------|-------|---------|---------|----------|
| 回归R² | 0.5798| 0.6315 | 0.2527 | 0.3558 |
  • CAPE(3)预测未来两年收益率效果最佳,优于传统PE指标。

- CAPE(5)和CAPE(10)也有预判能力,但不及PE和CAPE(3)。
  • 指标值越大,未来股价增长率越可能为负。


风险提示与限制 [page::0][page::7]

  • 报告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 美股市场验证有效,A股样本有限,可能存在误差。

深度阅读

“席勒的CAPE指标对市盈率的改进”专题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T市able盈_Mai率n]指标 PE 的改进——席勒的 CAPE 指标》

- 作者:高子剑(执业证号:S0600518010001021-60199793,联系方式:gaozj@dwzq.com.cn)
  • 发布机构:东吴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0年3月17日
  • 研究主题:聚焦市盈率(PE)指标的改进及其预测效力,重点分析席勒教授提出的“周期调整后市盈率”(CAPE)指标在美股及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及预测效果。


核心论点
  1. 传统市盈率PE易受经济周期扭曲,席勒的CAPE指标通过使用过去多年盈利的CPI调整移动平均,能够更稳定地反映盈利水平,消除周期影响。

2. 在美国市场,CAPE显示了对未来长期(10年)股价涨跌有显著预测能力,历史上多次重大金融危机时CAPE指标均处于高点。
  1. 国内A股市场相对不成熟,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快速,传统CAPE指标需要根据市场特征进行调整,采用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和“平均净利润”来规避总市值和总利润数据的扭曲。

4. 对比使用3年、5年、10年利润数据构造的不同CAPE版本,CAPE(3)(过去3年利润平均)在中国A股市场对未来两年股价增长率的预测效果最佳,预测相关性(R²)高达0.61,优于传统PE。

报告整体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聚焦于CAPE作为调节经济周期影响的估值指标,在美国表现良好,而针对中国市场定制指标后也显示出较强预测能力,其可作为优化估值与择时工具的有效补充。[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市场平均市盈率概述与传统指标介绍



报告首先定义市盈率PE,指出其作为股票市值与每股盈利比率,是反映股票估值水平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介绍了市场平均市盈率的计算,通常使用发行股数加权平均法,有助于对不同时间段和市场间的估值进行横向比较,是宏观择时的常用工具。

这一部分强调传统PE虽普遍使用,但受经济周期、行业特性、市场利率等多因素影响较大,存在波动和偏离的弊端。[page::2]

2. 席勒PE(CAPE)指标的提出与理论基础



该章节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教授1998年提出的调整版PE指标——CAPE(周期调整市盈率)。传统PE易受经济周期影响:繁荣期利润高导致PE较低,衰退期利润下降导致PE较高,造成估值波动性大,易误导投资判断。

席勒改进方法是采用过去10年EPS的移动平均,且对历史盈利数据进行CPI调整,剔除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令盈利数据更具可比性和稳健性。这使PE更好反映“真实”盈利水平,有助于缓和因周期性波动导致的估值误差。

报告还指出PE更适合经济周期稳定的行业(如医药、消费),而周期性严重的行业(如有色、券商)建议采用更稳健指标。通过引入10年移动平均,CAPE有效提升PE指标稳定性和周期调整能力。[page::2]

3. 美国市场中CAPE指标的应用及预测效果分析



报告引用席勒教授对于1860-2000年美国股市的实证研究,CAPE指标与未来10年股价增长率回归结果显著(R²约30%)。数据显示CAPE与未来股价收益呈显著负相关,CAPE高点往往对应未来股价回报较低,反之亦然:
  • 图1(页3)展示P/E与D/P(股息收益率)两指标峰值对比,反映CAPE的稳定性优势。

- 图2(页4)为CAPE历史走势图,显示数据趋势及峰谷周期。
  • 图3(页4)为CAPE与未来十年价格增长率散点图,线性回归清晰揭示负相关性,特别在CAPE极端值(例如2000年44.9峰值)反映市场对未来经济预期极度悲观,但超高CAPE对应的未来估值极端情况提醒回归模型的极限和异常处理问题。

- 图4(页4)结合金融危机回顾,如1929年黑色星期二、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0年互联网泡沫,CAPE顶点均显著出现,验证该指标捕捉市场过度扩张和风险爆发表征的功效。

此外,报告引用Mebane T. Faber基于1881-2011年CAPE历史数据的检验结果:CAPE低于10时购入年化收益超10%,10-20时年化收益小于3%,超过30则可能亏损,进一步增强指标的实操参考价值。[page::3,4]

4. 中国A股市场中CAPE指标的应用与性能测试



对比美国市场的成熟与历史数据条件,报告分析国内A股市场面临的特定挑战:
  • 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长,导致总利润和总市值的简单累计数据受新增企业影响大,不宜直接计算CAPE。

- 国内市场尚处成长阶段,企业盈利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相对较低。

报告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进行CAPE指标的多版本构造与回测:
  • 以2009-2018年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传统PE,CAPE(3)、CAPE(5)、CAPE(10)的走势(图5,页5)。

- 观察发现CAPE(10)数值普遍高于CAPE(5)、CAPE(3),且均高于PE,主因是历史净利润平均数较低,尤其15年前净利润低基数效应明显,造成长周期CAPE膨胀。
  • 为此采用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和“平均净利润”替代“总市值”和“总利润”(图6,页5),剥离新增企业数量增长因素后,CAPE(3)、CAPE(5)与PE数据差距显著缩小,反映市场成熟度提升且净利润水平增长更稳定。

- 图7(页5)显示2000-2018年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与物价水平对比,2010年以后两者增速基本一致,验证宏观通胀因素在指标计算中合理考虑。

核心结论在于,国内因市场快速发展因素,短期(3年)净利润平均计算的CAPE(3)更具代表性和预测力。

5. CAPE指标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测能力比较



报告执行PE及不同CAPE版本对未来两年股价收益率的回归分析(图8,页6),主要结果:
  • 所有指标均表现出负向预测关系:指标越大,未来收益预期越低。

- CAPE(3)回归R²最高(0.63),优于传统PE(0.58),证明采用过去三年利润进行调整的CAPE能更有效反映短期市场估值与未来回报的关系。
  • CAPE(5)、CAPE(10)回归表现不如PE和CAPE(3),说明过长周期的盈利平均反而削弱了预测能力,或存在滞后性。


基于此,作者建议CAPE(3)作为A股市场周期调整估值的优选指标。[page::6]

6. 结论与建议


  • 国内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的经济周期影响明显低于美国,因此CAPE与传统PE走势趋同,但考虑历史利润增速的结构性调整很重要。

- 使用三年移动平均利润的CAPE(3)在A股对未来股价增长率的预测能力最佳,R²为0.63,超过传统PE。
  • 传统10年移动平均CAPE(10)虽在成熟市场有效,但在中国快速扩张市场中效用受限,需结合市场特点修正公式。

- 投资者可考虑采用CAPE(3)作为辅助估值与择时工具,但需关注市场成熟度和基本面变动。

7. 风险提示


  • 所有结论均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结构性转变,导致指标失效。

- 美股市场的实证效果未必完全复制至A股,中国市场的数据相对有限且成熟度较低,存在误差可能性。

---

三、图表与数据深度解读



图1(页3):市盈率PE与股息率D/P指标峰值对比


  • 描述:左图为历史PE变动,右图为股息率D/P走势,对比这两类指标在股市估值变动中的表现差异。

- 解读:PE波动性较大且峰值接近40以上,体现周期波动显著;D/P波动较小、均值线稳定(约4.65%)。
  • 联系文本:反映传统PE在经济周期的反复变化中存在波动剧烈的问题,支持使用更稳定的CAPE指标调节周期波动。

- 限制:数据来源于Shiller,历史跨度长,带来一定历史制度与市况变动的复杂影响。[page::3]

图2(页4):美国市场CAPE历史走势(1860-2000)


  • 描述:显示10年移动平均盈利对应的PE趋势,长期波动区间大致在10至30之间,2000年达到创新高约44.9。

- 解读:反映经济长期增长及危机周期的估值变化,指标在金融危机(1929,1987)之前均处高位,验证估值泡沫与风险的联系。
  • 支持文本观点:CAPE的周期调整效应与预测危机时的市况相关联,说明指标在结构性市场波动捕捉上的价值。[page::4]


图3(页4):CAPE与未来10年价格增长率散点图


  • 描述:回归点散布显示CAPE与未来股价增长率的负相关关系,拟合线明显下降趋势。

- 解读:表明高CAPE时期投资者面临低或负回报风险,低CAPE时期则伴随较好的未来回报机会。
  • 说明模型限制:极端值如2000年的44.9点偏离正常区间,回归解释力受到限 制,需谨慎解读超高估值时期预测。[page::4]


图4(页4):CAPE历史走势与金融危机对应点


  • 描述:覆盖1920-2010年,标注1929“黑色星期二”、1987“黑色星期一”等危机时间点,显示CAPE均处高峰。

- 解读:强化CAPE指标作为泡沫警示的功能,金融危机前往往存在估值过高现象。
  • 关联文本:历史金融风险的周期性出现与CAPE走势同步,为用该指标辅助风险管理提供证据。[page::4]


图5(页5):A股市场PE与CAPE(3、5、10)趋势


  • 描述:2009-2018年PE与不同周期CAPE对比,CAPE(10)>CAPE(5)>CAPE(3)>PE;

- 解读:因A股扩容快速,净利润基数“平均化”不足,长周期CAPE受低基数拉高;PE数值较低反映短期估值信息。
  • 说明市场结构特征对周期调整估值的影响,需要修正指标计算。[page::5]


图6(页5):调整后CAPE与A股指数走势


  • 描述:以平均市值和平均净利润计算的修正版PE与各CAPE走势与沪深指数对应关系。

- 解读:指标走势趋于一致,消除规模效应后,CAPE(3)、CAPE(5)、PE差异缩小,反映更真实估值水平。
  • 说明调整指标后的实用价值更高,可以更精准反映市场周期特征。[page::5]


图7(页5):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与物价水平趋势


  • 描述:2000-2018年平均净利润与物价指数变化趋势对比。

- 解读:2010年后两增长趋同,验证CAPE剔除通胀因素的合理性,同时反映企业盈利增长稳定性提升。
  • 说明净利润作为盈利指标的有效性与周期性减弱说明。[page::5]


图8(页6):PE与CAPE(3、5、10)对未来两年收益率预测的回归散点图


  • 描述:分别回归四个指标与未来两年收益率,CAPEs皆呈负相关。

- 解读:CAPE(3)预测效果最佳(R²=0.63),优于传统PE(R²=0.58),反映较短折算周期更适合中国市场结构。
  • 说明投资者可优先参考CAPE(3)优化择时和估值判断。[page::6]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直接采用估值模型(如DCF或市盈率倍数法)以计算个股目标价,而是侧重于周期调整市盈率指标的构建与回测,主要通过统计回归系数和R²值评估指标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测能力。

关键输入包括:
  • 历史净利润数据(经过CPI调整)

- 市场总市值或平均市值
  • CPI指数用于剔除通胀影响

- 盈利移动平均周期(3年、5年、10年)

通过对比3个不同的盈利平均周期,找到最合适的调整周期对应不同市场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估值指标参数设置的敏感性分析。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历史数据依赖风险:指标预测基于历史经验,无法保证未来市场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监管、资金结构、宏观政策等变化可能削弱指标有效性。

- 市场成熟度差异:美股长期数据支撑CAPE可靠,但A股数据相对有限,市场较为新兴波动较大,数据统计口径和样本构成的变化可能导致误差。
  • 经济周期影响减弱: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周期敏感度较低,削弱传统经济周期调整指标的理论基础。

- 极值处理风险:如美国2000年极端值,模型回归在臆断极端情况时失效。
  • 结构性变化:A股快速新增公司和市场环境特殊性导致指标需要不断调整,存在适用性风险。


风险提示部分明确说明机制并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应用,以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造成估值误判。[page::0,7]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对CAPE适用性的清醒:报告客观指出CAPE指标在不同市场由于经济周期影响、市场成熟度、企业注册数量的差异,其预测效力存在显著不同,尤其在中国市场需做结构调整,反映研究的深入和理性认知。

- 数据限定与样本容量不足:A股数据仅覆盖2009-2018年,时间相对较短且结构迅速变化,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和外推能力受限。模型在超高估值区间(如美股2000年)表现不理想,提示需要谨慎评判极端市场情形。
  • 盈利平均年限设置的平衡:报告从3年到10年多路径试验,反映对周期波动和数据滞后性的权衡。较长时间平均虽理论上更稳,但在中国市场未必有效,显示实际调优的重要性。

- 结论的局限性:报告尽管展示了统计相关性,但并未深入探讨这些相关性的因果机制,及可能存在的假设违背情形。
  • 公式呈现异常:第3页官方公式部分乱码,可能影响读者理解指标具体数学定义,反映排版或扫描问题。


总体而言,报告态度严谨,客观呈现指标适用优势与局限,未有明显偏见,专业性得到保障。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文报告系统阐述了席勒教授提出的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指标的理论基础、美国市场验证及中国市场改进应用,重点得出:
  • 传统PE指标受经济周期扭曲较大,席勒PE通过十年盈利均值和CPI调整剔除周期及通胀干扰,令估值更稳定,且在美国市场历史数据下对未来10年股价表现具有显著预测能力(R²约30%),且多次大危机前处于估值峰值。

- 针对中国A股市场快速扩容导致的净利润总量基础失真,报告创新采用“平均市值”和“平均净利润”重构CAPE,使指标更符合国情,增强周期调整功能。
  • 通过比较不同盈利周期的CAPE版本,发现过去3年净利润平均对应的CAPE(3)与未来两年市场收益率的预测相关性最高(R²=0.63),超过传统PE及其他长周期版本,提示短期盈利调整更适应中国市场。

- 报告中所有统计基于历史数据,且仅在美股市场得到充分验证,A股表现虽具前景但仍有不确定性,投资者使用时应审慎,避免盲目依赖。
  • 图表从指标基础、历史走势、与市场危机关联,到中国市场调整后的趋势关系及回归预测效果做了细致铺展,展示了CAPE指标在不同市场环境的表现差异及应用可能性。


总之,该研究报告不仅复盘了一个经典且成熟市场实证的估值指标,还深入探讨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改良,提供了对A股周期调整估值的新视角和新工具,对投资者理解市场估值效率、改善择时策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page::0~7]

---

# 综上所述,本报告展示了CAPE指标相较传统PE的明显优势,并结合中国独特的市场结构合理调整,特别是三年移动平均利润的CAPE(3)在国内市场具备更强预测力和实用价值。报告结论为投资者提供了量化择时和估值工具的有益补充,但同时告诫需关注历史样本局限与市场变化风险,体现严谨与务实并存的专业品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