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企业出海蓝皮书:我们应该更看重出海企业的哪些特征?定量策略鑫思路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借鉴日本企业90年代出海经验,结合中国当前海外市场环境和高新技术出口现状,构建反映出海企业财务特征的复合选股因子,筛选出营收海外占比较高、现金流强、净利润高的优质出海龙头股,回测显示该因子年化超额收益约9%,为A股出海投资提供量化支持[page::1][page::5][page::20][page::25][page::27]

速读内容


日本企业出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page::5][page::6]


  • 1989年日本进入“失去的二三十年”,日企为应对国内经济低迷,开始积极发展海外市场。

- 人口结构老龄化和高失业率导致内需疲软,促使企业寻求海外盈利增长点。

日本成功出海企业的超额收益表现 [page::8][page::9][page::10][page::11]


  • 日企中车企斯巴鲁、普利司通、丰田、五十铃、铃木等显著跑赢东证指数。

- 轻工、消费品和游戏领域中,索尼、日立、卡普空、任天堂等表现强劲,部分业绩受周期影响跑输市场。
  • 这些案例表明成功出海企业的市场表现优于整体市场。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 [page::13][page::15][page::16][page::18]


  • 传统出口目标国家(美日韩)库存处于回补前夕,预示海外需求有望回暖。

- 高等教育普及带来工程师红利,助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升。
  • 中国出口结构发生变化,出口重心由欧美转向东南亚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出海营收比例行业及个股特征 [page::20][page::21][page::23]


  • 近六年显示科技、医药、制造业的海外营收占比持续提升,体现成长性和国际化趋势。

- 细分行业中,电子、医药、家电、化工、机械、通信等行业出海比例高且增长显著。

300亿市值以上出海企业选股逻辑及因子构建 [page::24][page::25][page::27]


  • 选股逻辑围绕四方面:聚焦海外营收、筛选行业优势、考虑流动性和市值分层。

- 因子包含现金比、营收增速、资产规模等七个财务维度,反映企业变现能力、盈利能力及投入意愿。
  • 复合因子筛选的出海股票年化超额收益约9%,中间回撤合理,行业和政策风险影响波动。[page::25][page::27]



核心因子绩效与选股结果示例 [page::26][page::28]


| 因子指标 | 年化收益率 | 年化超额收益率 | 夏普比率 | 最大回撤 |
|-----------------------------------|------------|---------------|---------|---------|
| 销售现金比 | 17.03% | 8.65% | 0.4415 | 51.43% |
| 主营业务成本异常波动 | 16.11% | 7.85% | 0.4590 | 30.72% |
| 税息折旧前利润 | 15.53% | 5.95% | 0.5636 | 31.55% |
| 债务总和 | 15.36% | 5.91% | 0.5101 | 32.02% |
  • 最终选出的个股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白色家电、机械等细分领域,代表公司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京东方、中芯国际等。


风险提示 [page::2][page::30]

  • 任何回测结果不代表未来表现,存在行业景气度下行、业绩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与海外政策变化风险。


深度阅读

A股企业出海蓝皮书:我们应该更看重出海企业的哪些特征?定量策略鑫思路 — 全面分析解读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标题为《A股企业出海蓝皮书:我们应该更看重出海企业的哪些特征?定量策略鑫思路》,作者为吕思江、马晨等,均为华鑫证券研究所的资深分析师,报告发布时间未明,但最新数据包含2024年4月数据,发布机构为华鑫证券(SAC编号:S1050522030001等)。报告主题聚焦于A股企业“走出去”的特征、行业赛道选择、投资策略构建及量化模型回测,旨在通过历史及现状分析,为投资者提供集中关注出海业务的行业与个股选取逻辑及定量选股策略。

核心论点包括:
  • 借鉴日本90年代“走出去”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性及路径;

-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环境,包括海外库存周期、人才红利支撑和出口市场转移趋势,赋予企业新的增长动能;
  • 建立基于“出海营收比例”等量化指标的多因子定量策略,综合现金流、净利润、资产配置等财务指标,实现超额收益接近9%的回测表现;

- 重点推荐具备海外营收过硬、流动性过硬、行业赛道领先、营收稳健增速的龙头企业;
  • 强调行业风险(景气度下降、竞争加剧)、政策风险等不可忽视的风险提示。


整体来看,报告以扎实的数据回测及历史借鉴为基石,传达了“出海企业优质特征中长期具备投资价值”,并提出了具体量化选股框架的投资理念。[page::0,1,22,25,27-29]

---

二、章节详细解读



1. 以日本为鉴:日本企业如何“走出去”?



本章节通过历史视角回顾日本90年代及其以后企业出海的驱动因素及成功路径,主要内容包括:
  • 图表(page 5)显示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央行大幅提升拆借利率,导致GDP增速下降至2%以下,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三十年”。面对内需疲软及经济危机,日本出口占GDP的比例从1994年开始快速上升,且稳定在10%以上,成为企业盈利增长新引擎。

- 人口结构恶化和高失业率(page 6图表显示日本出生率月度持续下降,而失业率季调水平居高)导致国内市场需求疲软。此背景下,日本企业普遍开始大举海外扩展,实现利润增长。
  • 选取海外营收占比25%以上、且市值50亿美元以上的东证指数成分股,发现以丰田、普利司通、斯巴鲁等为代表的出海日企普遍获得了超额收益,相比指数跑赢明显(page 8-11多图表分别展示汽车、轻工、精密制造、消费品及游戏企业的超额收益表现)。

- 某些品牌虽实力强大,但因战略未顺应新周期(如佳能、理光未搭上手机周期)反而跑输指数,说明出海战略选择和时间节点尤为关键。

该章节逻辑清晰,利用历史数据佐证了宏观环境压力是企业出海的核心驱动力,且细分行业与具体企业战略规划直接决定出海成效和市场回报。借日本经验,提醒中国投资者关注环境变化与企业海外扩张的时点及长短周期业绩表现,强调“出海”不仅是拓展市场,更是转型关键。[page::4-11]

2. 为何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尤为重要?



此章节聚焦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内部资源变化:
  • 多图(page 13-14)显示了美日韩制造业库存周期均处于低位或即将拐头,暗示需求有望回暖;从库存视角验证海外市场存在补库存动力,利好出口。

- 教育红利驱动工程师数量稳定增长(page 15图表显示中国18-22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在校研究生人数尤其是硕士生增长),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持和创新能力保障。
  • 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稳定在30%左右(page 16),22至23年下滑由于惩罚性关税政策调整,最近有指标的回升反映出出口目的地结构改变。

- 中美贸易关系由“蜜月期”转为贸易战,导致美国对中国大陆进口占比显著下降,而转向新兴及发展中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显示中国出口市场正经历“东升西降”的结构性转变(page 17-18图表系统阐述)。

本章节通过丰富的宏观和贸易数据,论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借势新的人口红利、海外市场需求恢复和出口战略调整的重要窗口期,有利于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page::12-18]

3. 该如何聚焦出海行业和个股?


  • 报告基于Wind数据统计了近六年的一级和二级行业海外营收占比,电子、医药、家电、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机械、通信、传媒、计算机等行业海外业务比重较高且持续增长(page 20-21图表)。

- 通过提取不同阈值的“出海营收占比”样本,展现指数构建方法,采取年报半年报动态调整,等权处理满足出海比例的个股,并对流动性和市值进行分层敏感分析(page 22)。
  • 对市值300亿以上企业,以7个关键财务因子(包括销售现金比、主营成本波动、EBITDA、负债率等)构造复合指标,历年回测得到近9%年化超额收益,说明财务健康的高质量出海企业投资价值明显(page 24-27表格详细列出指标)。

- 推荐的个股涵盖比亚迪、京东方A、宁德时代、上汽集团、中芯国际、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立讯精密等多家市值和运营规模领先的核心标的(page 28表格)。
  • 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为投资者提供涉及“一带一路”海外业务的具体数据支撑(page 29)。


该部分为本报告的核心投资逻辑呈现,分级行业数据和财务因子体系的建立构筑了系统化、量化的出海企业选股框架,从整体行业景气到个股内部质地多维度刻画,兼顾成长性和稳健性,提升投资效果和风险管理能力。[page::19-29]

4. 风险提示



报告最后列明多项风险:
  • 历史回测不代表未来,尤其市场情绪、宏观环境变化不可预测;

- 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盈利不达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均影响企业后续表现;
  • 海外政策变化风险,如贸易摩擦、关税调整、国际政治环境等均对出海业务构成不确定性。


说明作者有较为谨慎和严谨的态度提醒投资者注意潜在波动因素,展现研究的稳健性。[page::2,3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1. 日本经济与出口GDP占比图(page 5):显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GDP增速下降、出口占GDP比例上升,验证内需疲软促使企业走出去。数据图用颜色区分经济环境变化阶段,呈现动态过程。
  2. 日本企业失业率与出生率(page 6):失业率持续高企,出生率下降,双重人口结构压力催生海外市场拓展需求,图表清晰对比了劳动力市场与人口趋势。
  3. 东证成分股超额收益追踪图(page 8-11):不同领域龙头企业表现差异明显,汽车、轻工、游戏、消费品等均有超额收益的“亮点股”,验证企业出海成功与否对资本回报影响显著。
  4. 全球库存周期对比(page 13-14):图表展示美国、日韩制造业库存同比变化,均处于低位或回升前,提示未来补库存机会,有利于出口企业。
  5.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研究生数量增长(page 15):用折线图叠加展示两条成长轨迹,突出人才结构改善,间接支撑高新产业拓展。
  6. 中国高新出口占比变化趋势(page 16):高新技术出口比重稳定波动,反映政策和贸易摩擦对出口结构影响。
  7. 美国对第三世界市场进口占比趋势(page 17-18):折线图细分不同国家和地区,显示中国出口重心东移,出口到东南亚及新兴市场占比提升。
  8. 一级与二级行业海外营收占比(page 20-21):柱状图对比不同行业,清楚展示主要涉海外收入的行业分布与变化,道出科技、制造、医药等产业“出海”的行业属性。
  9. 不同阈值出海营收样本数量及权重变化(page 22-23):多彩面积和柱状结合,体现不同海外比例筛选的样本数量及行业权重变化,辅助策略构建。
  10. 300亿以上市值企业7个因子回测统计(page 25-26):详细指标与财务指标关联度、收益、波动等一揽子对比,显示选股指标的统计优势,提升策略科学性。
  11. 当前300亿以上出海因子复合表现对比(page 27):折线图展示指标表现优于基准,且近年表现回暖,体现策略有效性。
  12. 精选出海领先股票名单(page 28):结合市值、行业及出海营收额,形成明确可操作的投资标的列表。
  13. 一带一路地理分布及数据支持(page 29):通过地图视觉辅助,给予投资者国际视角组合匹配机会。


综上,图表配合详实数据解读,强化了文本论点,提升报告分析的深度和说服力。[page::5-29]

---

四、估值分析



报告并未直接阐述具体估值模型或目标价格。侧重于量化策略选股、回测超额收益的展示,运用财务指标构建因子组合实现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这里采用等权加市值加权组合,因子主要侧重现金流、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结构,无明确运用DCF、PE等传统估值模型描述。

因而投资逻辑更偏策略因子选股模型而非估值驱动,重点在于特点鲜明的“出海企业”量化选股框架。报告体现出策略的年化超额收益约9%,信息比率及夏普比率良好,表明策略的风险调整收益稳定。[page::24-27]

---

五、风险因素评估



主要风险包括:
  • 历史回测局限性:策略历史表现不等同于未来,有回撤风险。

- 行业景气度波动:如遇原材料涨价、需求下降等行业周期下行,影响出海企业盈利。
  • 海外政策风险:国际贸易摩擦、关税调整、政治环境紧张可能影响海外业务拓展和盈利。

- 行业竞争加剧: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出海企业市场份额构成压力。

报告未详细给出风险缓解策略及概率评估,但整体警示合理,有利于投资者理解策略不确定性。[page::2,30]

---

六、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日本模式的借鉴较为强调,但不同国家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及国际政治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日本经验能否完全复制中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报告不深言调整策略。

- 出海企业的财务7因子指标虽较全面,但投资组合中Beta和行业选择影响较大,表示单靠财务指标尚不能完全把握选股成效,需关注宏观与政策风险。
  • 报告不涉及具体估值目标价和明确行业景气期判断,偏重长周期量化选股,或对短期事件、市场情绪敏感度不足。

- 数据层面部分涉及OCR格式错误或信息缺失(page 29部分表格混乱),可能对部分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带来影响,实操需进一步核实。
  • 同时,部分图表未标注清晰单位(如亿、万),或因可视化色彩区分不够,读者需结合文本详细数据保证理解准确。


总体来看,报告框架严密,逻辑清晰,量化指标选取合理,但在跨国经验借鉴和转型战略多样性上或存局限,投资执行应侧重中长期趋势的结合。[page::5-11,22,26,29]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日本企业历史出海经验,结合中国当前海外市场环境与产业人才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建立了一套针对A股“出海企业”的定量选股框架。通过分析海外业务占比的行业分布,建立包括销售现金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等7个核心财务因子,形成等权加市值加权的量化指数,实现年化超额收益近9%。

具体结论包括:
  • 日本经验:9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是内需疲软与经济压力催化结果,成功企业以丰田、普利司通等领跑,具有显著超额收益表现;

- 中国当下环境:美日韩出口市场库存周期回暖,教育普及带来人才红利,贸易战后出口市场结构转向亚太及新兴市场,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良好时机;
  • 行业选择:科技(电子、通信、半导体)、医药制造、消费品及机械制造等细分行业出海比重高,且持续增长;

- 选股逻辑:以海外营收占比为基础,结合现金流、成本波动、利润构成、资产负债质量7因子筛选,注重300亿市值以上流动性佳的龙头企业;
  • 投资表现:复合指标构建的出海企业组合在历史回测中表现优异,超额收益显著,波动控制合理,适合长期投资布局;

- 风险体现:强调市场、政策及行业风险须综合考量,策略需动态调整。

报告提出的量化框架及多因子模型兼顾成长驱动力与稳健财务管理,为A股出海企业投资提供系统化的量化选股思路和行业视角,具备较强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page::1-3,5-29]

---

参考溯源页码


  • 标题和作者信息 : [page::0]

- 投资要点摘要 : [page::1]
  • 风险提示 : [page::2,30]

- 章节目录及日本出海经验 : [page::3-11]
  • 中国出海环境及市场趋势 : [page::12-18]

- 出海行业及个股选择量化框架 : [page::19-29]
  • 版权声明及证券分析师承诺等 : [page::31-32]


---

本分析旨在全面细致剖析报告内容,结合图表深入解读每个关键论点、数据趋势,为投资者提供结构清晰、条理明确的理解路径,助力高效把握“出海企业”的投资逻辑和风险特点。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