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actor 在 A 股实证及改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 Hou, Xue 和 Zhang 的 q 因子模型,结合 A 股市场实证,发现原 q 因子模型在解释价值和动量因子收益方面表现不足,提出将投资因子替换为价值因子进行改进,显著提升模型对 A 股收益的解释能力。基于改进模型构建的三因子量化策略回测显示,从 2017 年至 2020年11月月度调仓,年化超额收益达 25.57%,夏普比率1.076,最大回撤33.64%。报告深入分析了风格因子和 q 因子之间的关联,为量化选股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page::0][page::2][page::8][page::9].
速读内容
q 因子模型理论框架与构建 [page::2]
- q 因子模型基于实体经济 q 理论,包含市场风险溢价、市值因子、投资因子和盈利因子。
- 构建 $2\ast3\ast3$ 三重独立排序组合,利用市值、投资(资产变化率)、盈利(ROE)三因子进行市值加权组合收益率计算。
A 股 q 因子模型实证结果 [page::3][page::4][page::5]

| 资产组合 | 周收益率平均值 | newey-west t 值 | p值 |
|---------|---------------|-----------------|---------|
| B/A/R | 0.313%* | 1.664 | 0.096 |
- 仅大市值、高投资、高盈利组合收益显著,说明该类股票收益较为稳健。

- 盈利因子(ROE)展现正向稳定收益,大市值因子呈负收益,投资因子效果不明显。
| 因子 | 平均周收益率 | t值 | p值 |
|---------|-------------|-------|--------|
| 市值因子 | -0.270% | -2.877| 0.004 |
| 投资因子 | 0.010% | 0.145 | 0.885 |
| 盈利因子 | 0.209% | 2.387 | 0.017 |
- 市值因子和盈利因子在 A 股表现显著,投资因子在此市场不明显。
风格因子收益及解释检验 [page::6][page::7]


| 因子 | Alpha | t值 | p值 |
|--------|-------------|--------|--------|
| Value | -0.467% | -4.255 | 0.000 |
| Yield | -0.353% | -3.397 | 0.001 |
| Momentum| -0.164% | -1.485 | 0.138 |
- 价值和收益率因子表现优异且显著,动量因子未显著且表现不稳定。
| 因子 | Alpha | t值 | p值 | Adj R² |
|--------|------------|--------|--------|---------|
| Volatility | 0.028% | 0.323 |0.746 | 0.744 |
| Quality | -0.246%| -4.746 | 0.000 | 0.680 |
| Momentum | -0.342%| -3.816 | 0.000 | 0.368 |
| Value | -0.506%| -7.854 | 0.000 | 0.599 |
| Yield | -0.460%| -7.021 | 0.000 | 0.579 |
| Growth | -0.009%| -0.198 | 0.843 | 0.568 |
| Liquidity | 0.066% | 0.782 | 0.434 | 0.709 |
- q 因子模型对 Volatility、Growth 和 Liquidity 有较好解释度,对 Quality、Momentum、Value、Yield 解释度较低。
模型改进与比较回归结果 [page::8]
| 模型 | 平均|α| | 平均Adj R² |
|------------|-----------|------------|
| 原 q 因子模型 | 0.383% p=0.461 | 0.332 |
| 改进模型 | 0.391% p=0.336 | 0.441 |
- 替换投资因子为价值因子后,模型整体解释度显著提升,α 显著性有所增强。
改进模型策略回测表现 [page::9]

| 指标 | 数值 |
|--------------|------------|
| 年化收益 | 21.62% |
| 年化超额收益 | 25.57% |
| 最大回撤 | 33.64% |
| 夏普比率 | 1.076 |
- 基于改进 q 因子模型构建的多头量化组合,2017年至2020年表现优异,且风险控制良好。
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 [page::0][page::9]
- q 因子模型在 A 股市场存在因子适用性不足,尤其投资因子表现不佳。
- 改进模型合理替代投资因子为价值因子,整体模型解释力加强。
- 改进模型策略展现较高的超额收益和投资吸引力,适合基于因子选股的量化投资。
深度阅读
q-factor 在 A 股实证及改进 —— 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q-factor 在 A 股实证及改进》
- 报告系列:“逐鹿”Alpha专题报告(二)
- 发布时间:2020年1月4日
- 作者及联系方式:
- 陶勤英,分析师,邮箱:taoqy@ctsec.com
- 王超,联系人,邮箱:wangc@ctsec.com,电话:18221845405
- 发布机构: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基于实体经济学q理论,构建q因子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及模型改进,重点探讨q-factor模型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辅以实证验证与策略回测。
- 核心论点:
- q因子模型包含市场风险溢价、市值因子、投资因子和盈利因子,能在美国市场解释多种资产定价异常。
- 在A股实证中,q因子模型对Value和Momentum因子的解释能力较弱,尤其投资因子表现不显著。
- 将原投资因子替换为价值因子后,改进模型在解释A股收益率方面显著优于原模型。
- 基于改进模型构建的多因子投资组合在2017年至2020年11月期间实现了年化25%的超额收益。
- 风险提示:所有模型基于历史数据,不保证未来有效性。
简言之,报告旨在验证和改良q-factor模型以适配A股市场,最终提出经过优化的四因子模型并通过回测展示其实用性和超额收益能力[page::0,1] [page::8,9]。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q因子模型理论简介(第1章)
- 主要内容:
- q因子模型来源于Hou, Xue and Zhang(2015)基于经济学q理论的资产定价框架,以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二次资本调整成本为数学基础,连接了公司投资比率、盈利能力与预期收益率的关系。
- 关键表达式:
\[
E0[ri^s] = \frac{E0[\Pii]}{1 + a \cdot (Ii / Ai)}
\]
其中,股票预期收益与其盈利水平及投资强度相关,投资比率高的公司预期收益较低,盈利能力强的公司预期收益较高。
- q因子回归模型形式是:
\[
rt^i - rt^f = \alphaq^i + \beta MKTt + \beta{ME}^i r{ME,t} + \beta{I/A}^i r{I/A,t} + \beta{ROE}^i r{ROE,t} + \epsilon^i
\]
- 逻辑与假设:
- 模型通过市场风险溢价、市值因子、投资因子和盈利因子四个维度解释股票收益。
- 投资因子用投资率(总资产变化率)替代,盈利因子用ROE指标。
- 假定这四类因子可以解释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差异。
- 意义:
- 该模型是对Fama-French和Carhart模型的改进,在美国市场能解释更多异常收益。
- 本报告试图检验模型在具有不同市场结构的中国A股的适用性[page::2].
2.2 A股数据准备与模型构建(第2.1与2.2节)
- 数据准备:
- 使用2016年以来的全A股周频数据。
- 股票按市值、投资(用总资产变动率衡量)、盈利(用ROE指标)三维度进行排序,构造一个$2\times3\times3=18$的交叉组合。
- 特别考虑A股“壳污染”现象,剔除后30%市值股票,剩余股票根据市值排序分为前50%(大市值B)和后50%(小市值S)。
- 投资和盈利因子均分为高、中、低三组(A/N/C和R/M/W)。
- 构建的组合示例:
- 如“S/A/R”代表小市值、高投资、高盈利组合。
- 因子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 公式中复杂的多空组合用于构造市值因子($r{ME}$)、投资因子($r{I/A}$)和盈利因子($r{ROE}$)的多空组合收益差,反映大小市值差异、投资活跃与否和盈利高低差异。
- 逻辑:
- 多重排序组合的方法旨在同时控制三个因子影响,使得每个因子收益体现的是剥离了其他两个因子的纯粹效应。
- 剔除极低市值股票防止异常异动影响。
- 图1解读(周收益率平均值):
- 图1显示18个组合的平均周收益率。
- 大市值、高投资、高盈利(B/A/R)组合收益显著为正(约0.313%周收益)。
- 小市值、高投资、高盈利(S/A/R)组合等多数组合收益为负,特别是小市值与低盈利组合的收益明显负向。
- 说明A股市场优质大盘股表现较好而小盘、低盈利的股票表现较差。
- 表1显著性检验:
- 仅B/A/R组合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他组合收益未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 说明高市值及高盈利是A股收益显著的主要驱动力。
- 图2解读(多空组合累计收益率):
- 市值因子(rme,蓝线)呈现负收益趋势,表示小市值组合跑输大市值组合,大市值表现优异。
- 盈利因子(rroe,绿线)有明显正收益,显示高ROE股票表现优于低ROE股票。
- 投资因子(ria,红线)收益曲线接近平坦,说明其效果不明显。
- 表2因子显著性:
- 市值因子收益显著为负(t=-2.877,p=0.004)
- 盈利因子收益显著为正(t=2.387,p=0.017)
- 投资因子无统计显著性表现。
- 结论:
- A股表现出“大市值优于小市值”的特色,与美股“小盘效应”不同。
- 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更受市场青睐,而投资强度指标未能显著影响股票回报。
- 这些发现为后续模型改进指明了方向[page::2,3,4,5].
2.3 q因子模型与Barra CNE6风格因子比较(第2.3节)
- 步骤与目的:
- 采用Barra CNE6因子体系构建7个主要风格因子:Volatility, Quality, Momentum, Value, Yield, Growth, Liquidity。
- 使用q因子模型对7个风格因子收益率进行回归检验,验证模型解释力度。
- 图3(Barra CNE6结构):
- 该图形化展示了Barra因子彼此分层管理的结构,表明风格因子分为Size、Quality、Value等多维度细分,非常系统。
- 图4(风格因子累计收益率)解读:
- Value、Yield因子在2016-2020年期间表现较好且比较稳定。
- Momentum因子表现波动较大,尤其在2019年前后动量反转明显。
- 其余因子表现相对弱势或波动较大,难于形成稳定收益。
- 表3(因子收益显著性):
- Value和Yield因子在统计上高度显著。
- Momentum因子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 表4(因子回归解释度):
- q因子模型对Volatility, Growth, Liquidity因子有良好解释,Adj R²分别为0.744、0.568、0.709。
- 对Quality, Momentum, Value, Yield四个因子的解释能力较差,Alpha显著,Adj R²较低,表明模型不能完全拟合这些因子的异常收益。
- 表5(因子相关性):
- Quality与Yield相关性极高(0.907)
- Quality与Value相关性也较高(0.775)
- Momentum与其他因子相关性弱甚至负相关。
- 结论:
- 模型对与投资质量和价值紧密相关的因子解释不佳。
- 这部分因子在A股市场影响较大,模型需调整优化。
- 动量因子本身在A股表现不稳定,模型难以涵盖。
- 因此,重点应放在调整投资因子与价值因子的表现[page::6,7].
2.4 模型改进(第2.4节)
- 改动:
- 用价值因子(rvalue)替代原投资因子(rI/A)。
- 模型修正为:
\[
rt^i - rt^f = \alphaq^i + \beta MKTt + \beta{ME}^i r{ME,t} + \beta{ROE}^i r{ROE,t} + \beta{value}^i r_{value,t} + \epsilon^i
\]
- 理由:
- 原投资因子在A股不显著。
- 价值因子在多项回归中表现优异且市场理解度高。
- 动量因子由于本身效应弱,不建议纳入以避免因子膨胀。
- 回归结果对比(表6):
- 两个模型的平均绝对Alpha值大致相当(0.383% vs 0.391%),但p值显著性提升(0.461降至0.336),回归调整R²提升(0.332提升至0.441)。
- 说明改进模型提供了更高的解释力和统计显著性。
- 结论:
- 改进后模型简单有效,明显提高了整体收益解释度,更适合A股市场特征。
- 保持模型简洁,有限调整便带来显著收益解释度提升[page::8].
2.5 模型回测(第3章)
- 回测设计:
- 从沪深全A股票筛选,综合高市值、高ROE和低价值(根据改进模型因子)评分,月调仓,构建前100只股票的市值加权多头组合。
- 回测区间: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
- 交易费率:买入0.05%,卖出0.15%
- 基准:中证全A指数
- 图5解读(策略回测结果):
- 上图显示净值与基准对比,明显跑赢中证全A指数。
- 中图展示策略超额收益的持续积累,呈稳步向上趋势。
- 下图显示每日超额收益分布,负收益虽有但整体可控。
- 表7统计指标:
- 年化收益21.62%
- 年化超额收益25.57%
- 最大回撤33.64%
- 夏普比率1.076,处于较好风险收益水平
- 结论:
- 改进模型构建的策略获得显著超额收益,且风险控制适中。
- 实证与回测均验证了模型改进的有效性及实践应用价值[page::9].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周收益率平均值):
- 显示18个市值-投资-盈利组合平均周回报差异,体现大市值高投资高盈利(B/A/R)组合优势。
- 具象说明A股市场优质大盘股相对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表现。
- 表1(资产组合收益率显著性):
- 精确量化各组合收益均值及统计显著性,仅B/A/R组合显著,强调了优质大盘股特点。
- 图2(多空组合累计收益率):
- 长期趋势显著,盈利因子持续带来正收益,市值因子逆市表现,投资因子贡献不大。
- 表2(因子显著性检验):
- 定量支撑因母图2结论,揭示因子表现差异明显。
- 图3(Barra CNE6因子结构):
- 视觉展现中国市场细分因子结构,为后续风格因子分析打基础。
- 图4(风格因子累计收益):
- 说明价值和收益因子的稳定性,动量存在波动与反转,整体其他因子表现平平。
- 表3(风格因子显著性):
- 定量确认Value和Yield因子的显著贡献。
- 表4(因子收益率解释):
- 展示q模型对不同风格因子的拟合程度,强调模型解释不足之处。
- 表5(因子相关性):
- 指出价值型因子间高相关性,解释模型“同一类因子解释择优”现象。
- 表6(模型回归结果):
- 对比原始和改进模型,数据显示改进模型提升了R²和统计显著性,论证模型优化有效性。
- 图5(策略回测):
- 通过净值增长曲线与超额收益图示,结合夏普比率和最大回撤指标,充分呈现策略的盈利能力与风险特征,验证实用性。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核心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改进,未涉及明确公司估值或目标价预测,因此无DCF、市盈率等估值法的细节分析内容。
---
5. 风险因素评估
- 风险提示:
- 所有模型结果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不确定,模型未来有效性无法保证。
- 潜在风险:
- 模型在解释A股特定风格因子(特别是价值和动量因子)的能力有限。
- 市场结构、宏观经济、监管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模型表现波动。
- 数据质量问题(如“壳污染”)对模型构建带来挑战。
- 缓解策略:
- 剔除极端股票样本以降低噪声。
- 保持模型简洁,避免过度拟合与因子膨胀。
- 持续跟踪模型表现,及时调整更新[page::0,8].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模型适应性问题:
- q因子模型起源于美国市场,直接迁移至A股存在结构性差异,表现出价值和投资因子差异显著,表明模型未完全适配本土市场特征。
- 投资因子表现不佳:
- 投资因子用总资产变化率代替,或未能准确捕捉A股投资行为的内在风险或机会,影响其解释能力。
- 动量因子加入的慎重考量:
- 动量因子在A股表现不稳定且解释度不高,作者选择保留原模型简洁性,没有盲目扩展,理性且稳健。
- 统计显著性普遍偏低:
- 多数组合和因子收益的t值未显著,样本时间较短(2016年起数据),可能影响统计检验功效。
- 剔除市值后30%股票的“壳污染”处理:
- 该处理有助于降低极端样本干扰,但也带来样本选择偏差风险,不同处理可能影响模型表现。
- 表述语气稳健:
- 报告作者明确强调模型基于历史表现,风险警示充分,体现专业严谨态度。
---
7. 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全面分析了基于实体经济q理论的q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表现,过程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数据详实。
- 关键发现:
- A股市场展现出不同于美国市场的因子特质,尤其是“大市值优于小市值”和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表现突出,投资因子表现不佳。
- q因子模型对A股的Value、Momentum等风格因子解释能力不足,尤其是价值与动量因子存在明显解释缺口。
- 改进模型通过替代投资因子为价值因子,有效提升模型对A股股票收益率的整体解释度。
- 模型回测结果证明,基于改进模型构建的多因子投资组合,在2017年至2020年内实现年化超额收益25%左右,最大回撤约33%,风险调整收益(夏普比率)良好,表明改进模型具备实际投资应用潜力。
- 表格与图表洞察:
- 图1和表1凸显大市值高盈利股票的显著正收益。
- 图2与表2表明盈利因子为积极因子,市值因子逆向表现,投资因子表现中性。
- 图4与表3呈现价值和收益率因子的强收益稳定性,动量反转影响明显。
- 表4与表6展示了q因子模型改进前后解释力的差异,验证了改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图5和表7则从投资实务角度展示了改进模型的稳健回测表现和优越的超额收益。
- 总体评价:
- 报告有效结合先进理论与中国市场实证,条理分明,数据充分,方法科学,结论具有较高说服力。
- 对q因子模型本土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示范,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务指导意义。
- 同时,报告适度指出模型的限制,风险提示充分,体现严谨专业态度。
---
如需基于本报告构建投资决策或进一步研究,建议结合更长时间的样本、多市场验证、以及结合宏观及行业特征以提升模型的稳健性和普适性。
---
总结
财通证券《q-factor在A股实证及改进》报告以严谨的方法论,结合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模型检验,论证了q因子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限度和改进方向。报告通过细致的因子构建,多角度的风格因子对比及统计检验,精准揭示了模型改良的必要性,最终通过回测展示了改进模型的实际超额收益潜力。全篇立意明确,论据充分,是理解A股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实证研究的优秀范例[page::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