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iting National Anti-Poverty Campaign, Social Support, and Improved Mental Health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扶贫攻坚战退出的自然实验,通过回归不连续设计,发现退出全国扶贫项目显著改善居民心理健康,主要通过加强社会和家庭支持关系而非收入变化实现。这为福利项目退出策略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强调需兼顾社区和家庭支持系统的持续发展 [page::0][page::3][page::4][page::19][page::27][page::28]。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目的 [page::0][page::1]

  • 中国自2012年启动国家扶贫攻坚战,至2020年宣布目标达成。

- 2021年开始部分贫困县退出国家扶贫项目(处理组),部分继续作为重点帮扶县(对照组)。
  • 研究关注扶贫项目退出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设计与数据 [page::2][page::3][page::11][page::13]

  • 利用平均人均GDP作为运行变量,通过模糊回归不连续设计(RDD)识别退出扶贫项目的因果效应。

- 主要数据源为2021-2022年全国心理与行为调查,样本覆盖859名来自49县的居民。
  • 辅以2010-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验证。


主要发现:扶贫项目退出显著改善心理健康 [page::14][page::15][page::16]


  • 退出国家扶贫项目后,居民抑郁症状得分平均下降1.87分(约0.36个标准差)。

- 抑郁各维度均见改善,包括情绪低落、睡眠困难、食欲改变等。
  • 自我效能感提升,睡眠质量改善(入睡更快、睡眠时间延长、夜间醒后难以入睡次数减少)。


机制分析:退出扶贫项目后社会与家庭关系增强 [page::19][page::21][page::22][page::23]


  • 退出扶贫项目显著提升感知社会支持、家庭健康及家庭沟通指数,减少亲密伴侣暴力。

- 这些社会和家庭关系指标在心理健康改善中充当部分或全部中介变量。
  • 社交网络更活跃及居住更靠近地方政府的个体获益更大,支持政府干预与社会支持替代理论。


控制与稳健性检验 [page::25][page::26]

  • 扶贫项目退出未显著影响收入、就业、债务及居住环境,排除经济因素作为主要渠道。

- 医疗资源、环境污染、疫情影响、受援者羞辱感等因素均未表现出断点效应,结果稳健。
  • 大量替代模型、样本扩充及虚假阈值测试均表明因果识别有效。


结论及政策启示 [page::27][page::28]

  • 扶贫项目退出通过促进社会和家庭支持关系的再生,提高了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 政府扶贫政策设计应考虑对社区与家庭支持网络的影响,助力福利项目顺利退出,构建可持续支持体系。

深度阅读

极其详尽与全面的研究报告分析


报告标题:《Exiting National Anti-Poverty Campaign, Social Support, and Improved Mental Health》
作者:Zhengwen Liu, Castiel Chen Zhuang, Yibo Wu
发布时间:初稿2025年1月28日,修订稿2025年6月25日
研究主题:国家扶贫政策退出对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影响,聚焦中国扶贫政策的阶段性退出对居民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因果影响,通过自然实验方式探究政策退出后心理健康的改善机制。

---

1. 元数据与概览



本报告分析了中国国家扶贫运动退出(即扶贫政策逐步结束)对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核心结论为:退出国家扶贫运动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表现为抑郁水平下降、主观幸福感和睡眠质量提升。这种改善伴随着社会和家庭支持关系的增强,而收入等物质条件变化不大。

  • 研究采用回归断点设计(RDD),利用中国从2021年起对部分前贫困县实际退出国家扶贫运动实施差异化政策的自然断点,比较退出和继续接受扶贫支持县的居民心理健康变化。

- 关键词:扶贫运动、心理健康、社会连接、回归断点设计
  • JEL分类编码:I15(健康政策)、I38(公共卫生)、O12(微观经济政策调研)

- 报告旨在强调退出政策设计中应重视社区和家庭支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示政府扶持政策可能替代甚至削弱基层社会支持网络。
  • 本研究在扶贫政策退出领域填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空白,提出了政府扶助与非正式社会网络具有替代关系的实证证据[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引言


  • 政府扶贫不仅须提供即时帮助,更应促进受益人形成自主可持续支持系统,扶贫政策阶段性退出的心理影响尚未被充分研究。

- 研究关注扶贫退出后心理健康,基于理论预期政府扶贫作为正式机构可能挤出社区和家庭等非正式支持机制,退出反而可能激活社会关系,改善心理状况。
  • 本报告利用中国2021年扶贫阶段性退出的政策安排,划分159个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的“重点县”(对照组)和466个退出扶贫政策的“退出县”(处理组),实现因果识别。

- 研究使用回归断点设计方法,聚焦以2013-2017年五年均人均GDP作为断点变量,探究扶贫退出对心理健康指标(抑郁、主观幸福感等)的影响[page::0,1]。

2.2 研究制度背景


  • 中国自2012年发起大规模扶贫攻坚战,涉及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372个扶贫搬迁县。

- 2021年宣布完成绝对贫困根除目标后,对159个符合条件县继续进行重点扶贫防返贫措施,其他466个县退出国家扶贫计划。
  • 重点县与退出县在扶贫退出前政策承接高度相似,均涵盖收入监管、就业监控、搬迁项目等;退出县政策明显退缩。

- 本研究将这一自然政策分割视为处理与对照组,构建精准的RDD框架。
  • 通过统计文本分析方法,利用地方政府年报中扶贫相关关键词频率变化,验证退出县扶贫政策明显减少,其他公共政策维度保持无差异,确保了实验设计的有效性[page::6,7,8]。


2.3 研究设计与数据


  • 利用2013-2017年五年均人均GDP作为断点变量。该断点下扶贫政策是否继续支持具有跳跃性,符合模糊回归断点设计的应用条件。

- RDD估计采用低阶局部多项式回归,使用三角形核、Robust Bias Corrected方法克服估计偏误。
  • 样本为“心理与行为调查中国居民”第一手调查数据,2021-2022年收集,样本包含859名46个县居民,聚焦“扶贫搬迁”与“国家贫困县”交集区域。

- 并辅以覆盖40,000名样本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用于分布式差异中差异设计辅助验证。
  • 抑郁等心理健康指标基于PHQ-9量表,社会支持、家庭关系等采用经过验证的测量工具,睡眠时长与质量等生活习惯数据同步收集[page::9,11,12,13,14]。


2.4 主要结果



心理健康主要影响

  • 退出扶贫县居民PHQ-9抑郁得分显著下降1.87分,约36%标准差,说明心理状态改善。

- 细分指标均表现为负向变化(改善),包括情绪消极、睡眠困难、食欲异常、精神运动迟滞、自杀意念等,量级变化占相应标准差0.04-0.63不等。
  • 退出时间越长,心理改善效果累计越明显,月均减少约0.016个标准差。

- 辅助的CFPS DID估计支持RDD结论,即扶贫退出后抑郁水平下降。
  • 结果通过若干有效性检验:断点虚假检验、排除样本操纵可能性、基线特征平衡测试均通过,增强及稳健性测试表明模型规格和样本选取的合理性。

- 心理健康改善伴随主观自我效能感提升(GSE-3),睡眠指标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实际睡眠时间延长、醒后难以入睡次数减少),均反映较好的一致性和机制合理性[page::14,15,16,17,18]。

社会与家庭支持

  • 退出扶贫县居民感知的社会支持明显增强,PSSS-3评分提升1.1标准差,家庭健康与沟通量表(FHS, FCS)均显著增强,反映亲密关系得到改善。

- 家庭暴力指示变量(IPV)明显减少,尤其是被伴侣强制性肢体接触等极端矛盾行为频次显著下降。
  • 高频接触非亲属社交网络个体心理改善更显著,生活靠近地方政府(受政策影响更明显者)居民的改善效果更突出,支持社会网络替代政府干预机制。

- 将社会支持指标纳入抑郁回归后,扶贫退出效应显著减弱,显示社会家庭关系是主要的中介变量。
  • 利用CFPS数据验证政府补助与社区邻里关系负相关,邻里关系强则抑郁风险降低,进一步支持替代关系和中介效应[page::19,20,21,22,23,24]。


其他相关变量与备选解释

  • 扶贫退出未导致收入下降、就业或债务状况恶化,缓解了心理健康下滑的担忧。

- 医疗设施、环境污染等社会经济条件无显著变化,排除其驱动心理变化的可能性。
  • 社会地位感、自我焦虑等心理压力指标无断点跳变,不支持政策退出带来的社会耻辱感变化为原因。

- COVID-19疫情及封控措施对结果无明显干扰,调查期间疫情低峰且相关管控政策全国统一。
  • 可能存在民族自豪感、成就感等未测心理因素,研究仍重点强调社区与家庭支持网络复苏为核心渠道。

- 综上,精准控制各类可能混淆因素,确保结论稳健,体现政府扶贫退出导致社会支持网络修复,进而改善心理健康[page::25,26,27].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第2页)——政策“处理”示意图


显示贫困县从2012年启动扶贫攻坚,到2020年底目标达成后,部分县作为重点县继续接受扶贫支持,其他县退出国家扶贫计划的时间线。
蓝色实点为进入重点县政策的对照组,红色空点为退出扶贫的处理组,直观呈现处理断点。
该图为理解RDD设计背景和分组依据提供直观辅助[page::2]。

图2(第10页)——第一阶段断点跳跃:退出扶贫的概率与平均GDP


横轴为2013-2017年人均GDP相对值,纵轴为退出扶贫概率。
纵线代表断点,断点处退出扶贫概率由约0.5跃升至约0.9,显著跳跃,满足断点设计的核心条件。
灰色95%置信带显示跳跃显著,数据点分布合理无异常。
此跳跃确认RDD模型的先验假设:经济指标微小变化即导致扶贫政策退出决策突变。
该图关键证明识别策略的有效性[page::10]。

图3(第16页)——抑郁水平断点跳跃


横轴为相对GDP,纵轴为PHQ-9抑郁得分。
断点右侧退出扶贫的县抑郁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左侧,显示政策退出与心理健康改善的因果联系。
线型曲线平滑连接两侧数据,强化断点效应直观展示。
与表2定量结果配合强化结论可靠性[page::16]。

图4(第21页)——社会及家庭支持各项指标的改善


四组子图分别描绘PSSS(感知社会支持)、FHS(家庭健康)、FCS(家庭沟通)与IPV(伴侣暴力)细分类指标的政策影响系数及置信区间。
所有PSSS和FHS指标均显著改善,涵盖情感支持、医疗协助、经济援助等维度。
FCS显示家庭成员间沟通开放性、解决问题能力显著提升。
IPV各项均负向变动,表明暴力或控制行为减少。
图形清晰反映扶助政策退出后情感与社会资源交互的积极变化,间接佐证心理健康改善机制[page::21]。

图5(第22页)——社会及家庭关系断点变化


四个散点图表现断点两边PSSS、FHS、FCS和IPV分数的跳跃趋势。
退出组(左侧)在这四个支持指标均表现为明显积极变化趋势,暴力指标下降明显。
此图确认断点设计与结果稳健,增强讨论信度。
数据点与拟合曲线配合展示断点对局部社交网络及家庭环境实质改善效果[page::22]。

图D1(第61页)和图D2(第62页)——第一阶段跳跃的不同展示


图D1展示小窗口视角下退出扶贫概率的断点跳跃,细节更丰富。
图D2展示县级单位数据点,明确显示断点上方绝大多数县退出扶贫,下方多维持继续扶贫。
两图共同强化政策断点的存在及其逻辑合理性,是整个因果推断的基础[page::61,62]。

图E1(第68页)——基于CFPS的面板差分估计抑郁结果


事件研究图显示扶贫退出后若干年内抑郁发病率稳步下降趋势,支持主体RDD发现。
收入图显示扶贫退出暂时未带来负收入效应,减少了收入减少引发心理健康恶化的假设。
该图兼作对原RDD结果的辅助验证,加强结论外部有效性[page::68]。

---

4. 估值分析



本研究为社会科学政策评估报告,未涉及企业估值或财务内在价值测算,不存在DCF、市盈率或企业价值相关估值分析。其核心方法为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断点设计与因果推断,以及面板差分中差分辅助,估值内容主要围绕政策退出“效应”本身的估算,非金融市场估值。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调整风险:扶贫政策退出后仍可能面临返贫风险(政策本身已包含动态监测与预防,报告强调“防返贫”为重点)。

- 测量误差风险:心理健康指标依赖问卷量表和主观数据,存在测量误差的可能;数据多源验证与稳健性试验缓解此风险。
  • 选择偏误风险:断点设计假设无操纵,实验设计与测试显示断点未被操控,个体基线特征在断点平滑,降低此风险。

- 外生冲击风险:特别是COVID-19冲击,报告采用多重控制、时间叠加样本排除影响。
  • 混淆道路风险:虽然排除了收入、医疗、环境、耻辱感等备选解释,仍可能存在无法完全观测的心理社会机制。

- 推广及普适性风险:研究基于中国特定扶贫政策,其他国家或政策背景下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应慎重外推[page::25,26,28]。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调扶贫政策退出改善心理健康主要通过社会支持替代机制,呈现较为创新的视角,但由于政策分配存在模糊性,且退出县与重点县部分非经济特征存在潜在差异(虽然多方验证其相似并控制),仍需警惕未观测混杂因素。

- 论文侧重量化结果,较少深入定性分析退出过程中社会关系具体重建机制,如社区自治、邻里互动组织等,这限制了政策设计的具体操作层面细节。
  • 样本规模较有限(859人主样本),虽然辅以CFPS大样本验证,但调查数据的时间点较近,长期退出效果及心理状态变化尚无充分长周期观察。

- 精确识别社交网络强度和地理距离因素的作用,但未完全探究文化、地域多样性对结果的潜在异质影响。
  • 一定程度上假设扶贫资源撤出“市场化”支持系统的替代效应无负面后果,但实际影响机制可能更复杂,需更多进一步研究[page::14,23,28]。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中国2021年国家扶贫运动退出的政策自然实验为依据,运用精巧的回归断点设计,结合丰富的调查和统计数据,系统揭示了扶贫退出对居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 退出扶贫运动显著降低居民抑郁水平,改善心理健康;提升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及睡眠质量,减少家庭暴力,增强社会及家庭支持。

- 政府扶贫措施的退出似乎激活了基层社区和家庭内部的情感及互惠支持网络,强化了非正式社会关系,从而带来心理健康提升。
  • 该改善并非通过收入提升实现,被排除因收入差异导致的心理改善或恶化,填补了扶贫政策退出领域心理健康后果的研究空白。

- 分析严密,结合机器文本分析、多重稳健性检验与补充数据集,有效减少混杂因素与偏误疑虑。
  • 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扶贫政策退场机制设计具有重要启示,提醒政策制定者需兼顾社区-家庭支持系统的建设与维护,避免政府干预“挤出”基层互助关系。


图表深入解读显示,政策退出断点处抑郁指数与社会支持等指标的显著跳跃,体现政策因果效应的直观可视化,辅以细分指标与跨数据样本一致结论,科学严谨且洞察丰富。

总体来看,作者清晰传达了:扶贫程序的设计和退出不仅是经济工程,也是一场社会和心理调适工程,关注社区韧性是防止贫困反弹及心理健康恶化的关键。对该领域政策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同时也为未来福利计划设计和退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思路。[page::0-28]

---

总结



这份报告借助中国国家扶贫运动阶段退出的自然实验,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断点设计,首次系统实证了扶贫政策退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阐释社会支持网络替代的内生机制。研究设计严谨,数据丰富,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和多维辅助纵深化验证下可信度高。本研究拓展了扶贫政策的视野,提示政策退出阶段应重视社会与家庭支持的培育,这为未来发展中国家扶贫策略及社会保障退出路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证参考。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