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可转债的分层组合方法——开源量化评论(47)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针对当前转债市场估值处于历史高位的背景,细化不同类型转债的定价因子,并基于此构建转债分层组合策略,实现29%的年化收益率与较低回撤。通过平价与转股溢价率指标,将转债分为偏股型、平衡型、偏债型,分别匹配转股溢价率、振幅因子、即期收益率等不同因子,形成适应不同转债类型的投资组合策略,策略回测表现稳健,且可在规避波动较大的偏股型转债后仍保持较高收益率 [page::0][page::2][page::4][page::6][page::7]。
速读内容
可转债估值历史高位及市场现状 [page::2]

- 2022年1月6日后,市场存续转债最低价格首次突破100元,百元以下转债首次被“消灭”。
- 2021年以来,偏股型转债平价水平显著提升,三类转债转股溢价率均有较大抬升,估值中枢处于历史高点。
转债的行业板块分布与估值结构差异 [page::3]

- 偏股型转债主要集中在电新、化工、电子、机械设备及医药生物板块,表现强劲推高估值。
- 平衡型与偏债型转债板块分布较均衡,医药生物与大金融占比较高。
- 转债价值拆解为平底价值(max(平价价值,债底价值))+期权时间价值。
不同类型转债关键因子表现差异 [page::4][page::5]


- 偏股型转债因子中转股溢价率因子和理想振幅因子均表现优异,分别来源于期权时间价值和平底价值。
- 平衡型转债中转股溢价率因子收益表现复杂,振幅差因子贡献明显。
- 偏债型转债以正股振幅差因子和即期收益率因子表现较好,因子收益主要源于期权时间价值。
转债分层组合构建与回测表现 [page::6]


- 结合不同类型转债最佳因子,构建分层组合,每月从偏股型、平衡型、偏债型中各选10只进行等权配置。
- 组合年化收益率达到29%,收益波动比2.05,最大回撤仅7%,偏股型贡献最大。
应对偏股型转债估值“双杀”的建议及风险控制 [page::6][page::7]


- 偏股型转债面临正股估值双高导致估值“双杀”风险,短期内高换手率和高涨幅个券风险较大。
- 规避偏股型转债,仅持有平衡型与偏债型转债组合依然可取得22.9%年化收益和1.81收益波动比。
量化因子及方法论总结 [page::8][page::9]
- 转股溢价率因子定义为转债收盘价与转换价值差。
- 理想振幅因子通过低价、 高价振幅定义转债价格振幅差异。
- 转债正股振幅差因子为转债与对应正股振幅差值。
- 即期收益率因子为票面利率除以转债价格,体现债底收益权重。
| 转债类型 | 主要因子 | 收益来源 |
|----------|------------------------|---------------------------|
| 偏股型 | 转股溢价率、理想振幅因子 | 分别来自期权时间价值与平底价值 |
| 平衡型 | 转股溢价率、正股振幅差因子 | 平底收益显著,期权时间价值为负 |
| 偏债型 | 正股振幅差因子、即期收益率因子 | 主要来自期权时间价值收益 |[page::8][page::9]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研究团队《量体裁衣:可转债的分层组合方法——开源量化评论(47)》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量体裁衣:可转债的分层组合方法——开源量化评论(47)
- 作者及联系方式:魏建榕(首席分析师,S0790519120001,weijianrong@kysec.cn)、苏俊豪(研究员,S0790120020012,sujunhao@kysec.cn)及其团队
- 发布机构:开源证券研究所,2022年2月12日
- 研究主题:可转债市场的当前估值状况、不同类型转债的定价因素差异、多因子选债策略的设计与效果、以及基于多因子的转债分层投资组合构建与收益表现
- 核心论点及目标:报告针对当前转债高估值环境,系统划分转债为偏股型、平衡型和偏债型三类,深入剖析三类转债的定价因子及其收益构成,提出针对不同类型转债的多因子组合策略,并基于历史回测验证分层组合的优异表现,强调在偏股转债估值与正股面临双重风险背景下,合理分配偏债型和平衡型转债也能获得稳健收益。报告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多因子量化选债的实操思路与风险管理框架,帮助投资者做出“能不能投、该投什么”的理性选择page::0,1,2,3,4,5,6].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可转债市场的现状与投资困境(章节1)
- 关键论点:近两年多因素利好推动转债市场显著上行,至2022年1月6日,存续转债最低价格首次超过100元,刷新历史纪录(图1)。三类转债(偏债型、平衡型、偏股型)估值,包括平价水平和转股溢价率均处于历史高位,尤以转股溢价率的抬升推动市场行情,投资者面临“能否投,投什么”两难局面[page::0,2]。
- 数据解读:
- 图1展现存续转债最低价自2018年以来首次突破100元红线(以收盘价计算),与中证转债指数走势对应。
- 图2、图3展示三类转债平价水平和转股溢价率的历史走势。偏股型转债平价呈明显抬升趋势,平衡型及偏债型转债较为稳定;三类转债转股溢价率均明显上升,由此看出估值抬升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于转股期权时间价值的上涨。
- 逻辑说明:
- 转股溢价率作为衡量转债估值的主要指标,但会因平价水平不同而历史比较受限。为区别转债估值特征,报告将转债分为三类:偏债型(平价溢价率<-20%)、平衡型(-20%≤平价溢价率<20%)、偏股型(平价溢价率≥20%),分别研究其定价特征。
- 当前整体估值所处高位意味着投资收益预期下降,增大风险,投资者需要细分投资策略[page::2].
2.2 不同行业板块的转债分布特征及表现(章节1续)
- 要点总结:
- 偏股型转债主要集中在电新(电气设备、汽车、有色金属)、化工、电子、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五大行业(图4),2021年除医药生物表现外,其他行业转债表现优异,推动平价水平提升。
- 平衡型与偏债型转债行业分布相对均衡,医药生物和大金融(银行、非银)占比较大(图5)。
- 推理依据:
- 不同行业内转债表现差异反映了正股表现与市场估值变动的影响,从而影响转债平价和溢价率的波动,间接验证对转债类型区别对待的重要性[page::3].
2.3 不同类型转债的定价因素分析(章节2)
- 核心观点:
- 转债等价于债底价值加上嵌入的看涨期权。期权价值可拆解为内在价值(平价收益)与时间价值(溢价部分)。
- 报告创新性提出“平底价值”概念,为max(平价价值,债底价值),并据此拆解转债价值为平底价值+期权时间价值,区分影响收益的两大维度。
- 对三类转债定义及其定价逻辑为:
- 偏股型转债:股性强,平价价值大于债底价值,实值期权,收益由平价价值(基础价值)及期权时间价值构成。
- 平衡型转债:股债兼备,期权平值,平底价值在平价与债底之间波动,时间价值最大。
- 偏债型转债:债性占优,债底大于平价,虚值期权,平底价值基本等同债底,收益主要受期权时间价值驱动。
- 优势说明:
- 该理论框架细致化了转债的内在经济特性,针对不同类别提供适用的分析模型,避免单一因子或框架的生搬硬套[page::3].
2.4 关键定价因子及收益拆解分析(章节2.1~2.3)
- 偏股型转债(2.1)
- 表现优因子:转股溢价率因子与理想振幅因子。
- 收益拆解:
- 转股溢价率因子的收益主要来自期权时间价值(图6红线),平底收益较平稳,表明低溢价转债因估值修复得到正收益。
- 理想振幅因子的收益主要来自平底部分(图7蓝线),而期权时间价值贡献负面,说明该因子更反映平价对收益的贡献,突出价格振幅差异信息。
- 平衡型转债(2.2)
- 表现优因子:转股溢价率因子、转债正股振幅差因子。
- 收益拆解:
- 转股溢价率因子在平底层表现为负收益,反映该类转债的平底价值在平价与债底间波动导致收益扰动(图8蓝线);但期权时间价值贡献正,依然具有选股价值。
- 振幅差因子收益结构类似偏股型理想振幅因子,主要来源于平底收益,期权时间价值贡献为负(图9)。
- 偏债型转债(2.3)
- 表现优因子:转债正股振幅差因子、即期收益率因子。
- 收益拆解:
- 平底收益稳定,但波动较小,折射债底价值稳定性。
- 因子收益主要体现在期权时间价值上,期权时间价值较大波动带来收益机会(图10、图11)[page::4,5].
2.5 转债分层组合的构建与表现(章节3)
- 组合构建方法(3.1):
- 针对三类转债,分别选用对应优因子,将各因子先标准化并等权合成构建综合因子。
- 每月末,分别选取每类转债因子值排名前10(或该类转债数量不足规则调整),构建等权持有组合。
- 除去ST及余额低于2亿的转债,回测未扣除成本。
- 组合表现(3.1续、3.2):
- 三类转债分层组合年化收益达29%,夏普比率约2.05,最大回撤仅7%(图12),远超中证转债指数表现。
- 偏股型转债贡献最大(图13),但面临估值与正股双重风险(“双杀”)。
- 针对偏股型转债风险,利用换手率和涨幅筛选高风险个券,高换手、高涨幅个券在市场调整时回撤更大(图15-18),为风险控制提供可量化指标。
- 若剔除偏股型,仅持有平衡型和偏债型转债,组合年化收益仍达22.9%,收益波动比1.81,表现依然稳健(图19)。
- 逻辑及意义:
- 分层组合通过量化因子精准捕捉不同类别转债特征与风险收益,构筑有效分散且高收益的投资组合。
- 针对市场风险提示,增加风控因子以避免个别转债过热带来的系统风险,实现产品设计与风险管理的动态平衡[page::5,6,7].
2.6 附录及因子构造说明(章节4)
- 最新期转债分层组合明细表(表1)
- 包含偏债型、平衡型、偏股型转债样本及转股溢价率、余额等基本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具体选债池。
- 因子详细构造
- 转股溢价率=转债收盘价/转换价值-1,反映转债相对正股的溢价。
- 理想振幅因子基于高价态与低价态20日振幅均值差,揭示价格振幅信息差异。
- 转债正股振幅差因子比较转债与正股的振幅差,捕捉结构性波动。
- 即期收益率因子计算为当期票面利率/转债收盘价,反映债券基础收益率。
- 风险提示(章节5)
- 强调模型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提示投资者注意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趋势[page::8,9].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存续转债最低价与中证转债指数走势
- 展示在2018年至2022年初期间,存续转债最低价格经历的变化,2022年1月初首次突破100元。
- 说明市场整体估值抬升趋势明显,且中证转债指数上涨与转债价格底部同步确认市场整体向好。
- 支撑“转债估值处于历史高位”的观点[page::2]。
3.2 图2 & 图3:三类转债平价与转股溢价率
- 图2显示自2018年以来,偏股型转债的平价水平显著上升,尤其2021年上扬明显,平衡型与偏债型较为稳定。
- 图3显示三类转债转股溢价率均显著上升,尤其偏债型转债溢价率优势明显。
- 数据表明转股期权溢价是推动行情的核心动力,分层投资的合理性得到验证[page::2]。
3.3 图4 & 图5:行业板块分布饼图
- 图4显示偏股型转债中,电新板块占比最高(23.5%),其次化工、电子、机械、医药分布相对集中。
- 图5显示平衡型与偏债型转债的行业分布较散,没有明显集中,医药和金融占比较大。
- 说明偏股型转债的收益较依赖行业表现,平衡及偏债分散度更高,风险结构不同[page::3]。
3.4 图6 & 图7:偏股型转债因子收益拆解
- 图6:转股溢价率因子收益由平底收益和期权时间价值收益组成,期权时间价值贡献显著,因子表现平稳增长。
- 图7:理想振幅因子收益主要平底收益正贡献,期权时间价值收益持续负值,表明振幅因子侧重基础价值。
- 两图整体验证因子理论与实际表现的关联性,有助多角度理解定价机制[page::4]。
3.5 图8 & 图9:平衡型转债因子收益拆解
- 图8:转股溢价率因子平底收益波动较负,期权时间价值稳定贡献正收益,显示因子在不同市场阶段的表现差异。
- 图9:正股振幅差因子平底收益为主,期权时间价值收益负面,模式与偏股型理想振幅因子类似。
- 表明因子在不同转债类别中表现细微差异,需要针对类型调整投资策略[page::5]。
3.6 图10 & 图11:偏债型转债因子收益拆解
- 两图均显示期权时间价值对因子收益贡献显著,平底收益波动较小,契合偏债型转债债底价值稳定的特征。
- 表明投资偏债型转债主要挖掘期权时间价值带来的附加收益。
- 即期收益率因子作为债性回报驱动因子其价值被证实[page::5]。
3.7 图12 & 图13:转债分层组合收益及贡献
- 图12:分层组合累计收益显著优于中证转债指数,年化约29%,相对收益表现出色,表明分层多因子策略的成功。
- 图13:分层组合收益贡献中,偏股型转债占比最大的贡献者地位显著,显示股性转债活跃性和收益潜力。
- 图示增强投资者对组合构成及收益来源的理解[page::6]。
3.8 图14:偏股型转债估值与平价高位
- 综合了转股溢价率、平价及转债偏股策略指标的动向,表明偏股型转债估值和正股均处高位,面临回调风险。
- 强调调仓或风险规避迫切性[page::6]。
3.9 图15~18:换手率、涨幅与回撤关系分析
- 通过历史两个调整区间,图表清晰指出高换手和高涨幅转债在调整期损失更大,提示投资者警惕过热个券。
- 辅助构建风险控制模型,为投资组合提供管理思路[page::7]。
3.10 图19:剔除偏股型后分层组合表现
- 组合年化收益仍达22.9%,表现稳健,波动率较低,显示调整后组合仍具吸引力和风险缓冲能力。
- 为对冲偏股型风险提供可行路径[page::7]。
---
4. 估值分析
- 报告未用传统DCF或市盈率等估值方法,而是基于“债底价值+看涨期权”的衍生品基本定价架构,通过准确拆分“平底价值”和“期权时间价值”,进一步细分转债投资价值来源。
- 利用多因子模型(如转股溢价率、振幅因子、即期收益率等)对不同种类转债进行收益预测和筛选,体现了量化因子模型在估值分析中的强大功能。
- 采用分类组合构建法,以因子驱动作为估值辅助决策,辅之以历史回测验证,构成了完整的估值及投资决策体系。
- 此方法避开了传统模型对股价预测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多因子分层为核心,具有更强适应性和实操性[page::3,4,5,6].
---
5. 风险因素评估
- 主要风险提示集中于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若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因子表现及策略收益可能产生偏差。
- 偏股型转债面临“正股估值双杀”风险,尤其投资者要警惕高换手和高涨幅的个券回撤风险。
- 组合构建过程中未考虑交易成本,实际运作的流动性风险和成本风险应予以关注。
- 报告虽指出通过选取因子和分层策略缓释风险,但并未具体明确量化各风险发生概率与对组合的潜在影响。
- 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评估当前高估值背景下的投资节奏[page::0,6,7,9].
---
6. 审慎视角与细节分析
- 报告基于历史数据的多因子回测结果较为正面,展示组合收益亮眼,但需警惕过拟合的潜在风险,尤其因子收益在不同市场环境间可能波动。
- 转股溢价率作为重要因子,受市场整体估值波动影响较大,历史拟合良好不保证未来持续。
- 分层模型将在实战中面临市场流动性限制及交易摩擦成本,回测未调整相关费用,实际收益水平可能有所扣减。
- 报告对于偏股型转债“正股估值双杀”风险虽有描述,但缺乏更具体的应对机制(例如动态仓位调整)与警戒线,投资者在实操中应加强主动管理。
- 可能存在转债评级与交易活跃度选择偏差,上市时间较短或流动性偏差转债未充分涵盖。
- 总体报告内部结构严谨,逻辑连贯,图表与文本数据相辅相成,未见明显矛盾[page::0~9].
---
7. 结论性综合
本篇报告系统、细致地揭示了当前转债市场正处于历史高估值背景,细分偏股型、平衡型、偏债型三类转债的定价机制及其多因子收益来源。通过深度拆解转债“债底+看涨期权”价值构成,提出“平底价值+期权时间价值”的新颖分析框架,有效解释不同转债收益的差异特征。利用转股溢价率、振幅、即期收益率等多因子,报告构建了三层结构的分层量化投资组合,实现了年化29%的亮眼收益、极佳的夏普比率与较低的最大回撤,显著优于传统指数。特别是在偏股型转债面临估值与正股双重风险的情况下,报告通过对涨幅与换手率因子的挖掘,为风险个券筛选提供了切实的操作逻辑,兼顾防御和收益。即便剔除偏股型组合,剩余平衡型与偏债型转债依然带来接近23%的年化收益率,显示出组合的灵活调控和稳健属性。
综上,该研究展示了基于详实数据和严谨逻辑的转债因子投研体系和组合实操路径,有助于投资者理解转债本质及市场阶段性估值风险,有效指导转债资产的多因子、分层量化投资。报告理念与方法体现了当前量化研究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值得关注。同时投资者应审慎对待模型依赖的历史表现,配合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市场研判,动态调整策略配置,方能实现风险收益的均衡与提升。
---
重要图表展示
- 图1:[存续转债最低价与中证转债
- 图2:不同类型转债平价水平历史走势
- 图3:转股溢价率历史走势
- 图6:偏股型转股溢价率因子收益拆解
- 图12:转债分层组合累计收益
- 图15~18:高换手与高涨幅转债的回撤风险等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报告内页,随文采纳)
---
本分析基于报告原文及附表,精确溯源于相关页码,内容详实、结构严谨,旨在为专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解读支持[pag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