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主题投资系列(1):中金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量化方法围绕A股市场科技创新主题,基于研发投入和业绩增长基本面因子构建了中金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研发强度较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在营收增长和基本面指标上表现优异,组合自2012年至今表现优于沪深300等基准,年化超额收益达26.2%,信息比率2.6,显示了该主题投资策略的显著成效和长期配置价值。[page::0][page::1][page::2][page::3][page::6]
速读内容
全球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特征与行业分布 [page::1][page::2]

- 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行业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34%,其次是可选消费和医疗健康行业各占22%。
- 研发强度整体维持在4%左右,近年呈升高趋势,各行业中医疗健康和信息技术行业研发强度显著领先。
- 高研发强度企业营收增速明显高于低研发强度企业,且高效创新企业整体基本面优于同行,毛利率、利润和销售增长更突出。
A股市场研发创新状况及板块分布 [page::3][page::4]

- A股研发费用自2007年以来高速增长,2018年总支出超过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
- 信息技术、工业、医疗保健为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占比较高的领先行业。
- 科创板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达32%,远高于A股整体1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约11%,明显高于A股平均的5%,体现“双高”研发特征。
科技创新量化组合构建与历史表现 [page::6][page::7]

- 组合构建采用行业筛选、研发投入及业绩基本面验证三步筛选流程,精准捕捉科技创新主题相关优质标的。
- 组合表现优异,2012年底至2018年累计收益显著超越沪深300、中证500、中小板和创业板。
- 2019年以来组合实现近40%绝对收益,年化超额收益26.2%,信息比率2.6。
- 部分重点个股包括美的集团、恒瑞医药、宁德时代、中国中车等均获得跑赢行业评级。
研发创新量化指标体系与产出效率衡量 [page::5]
- 重点指标涵盖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资本化金额、研发投入强度)、专利产出(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及有效专利)等多维量化指标。
-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研发要素,科研投入对产出(收入、利润)的弹性系数γ 表明研发对公司业绩的正向推动作用。
深度阅读
量化主题投资系列(1):中金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量化策略专题——量化主题投资系列(1):中金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
-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
- 分析师团队:耿帅军、王浩、邢瑶、邓志波、王汉锋等
- 报告日期:未给出具体发布日期,但通过相关研究报告时间推断为2019年上半年
- 主题/对象:聚焦A股市场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研发创新相关的主题投资机会,以量化方法构建优选组合,搭建投资框架和展示其绩效表现。
核心论点:
- 科技创新是当前及长期市场的核心投资主题,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和标志。
- 基于“研发投入+业绩增长”双重因子构建量化模型,对A股市中研发创新龙头企业进行优选组合构建。
- 该组合自2012年底以来表现显著优于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等市场基准。
- 科创板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相关企业体现了更高的研发深度和广度,是主题投资的热点。
- 量化策略既有短线交易价值,也适合长期配置。
这份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全球到中国,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研发特征、投资意义、量化指标体系以及组合构建方法做了多角度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投资者通过量化技术把握创新驱动下的投资机会。[page::0]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科技创新企业特征梳理(第1和2页)
核心观点总结:
- 全球研发投入长期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占比更高。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 2018年全球创新1000强上市公司研发总投入达782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支出的40%。
- 信息技术行业研发投入占比最高(34%),紧随其后的是医疗健康(22%)、可选消费(22%)和工业(12%)等行业。
- 研发投入需持续累积才能有效转化为企业销售增长。包括苹果、亚马逊等“高效创新公司”均保持高研发投入强度。
- 数据显示高研发强度公司过去三年营收增速高于低研发强度同业。
- 高效创新公司在毛利率、利润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等基本面指标上优于同行。
推理依据及假设:
- 依据世界银行、普华永道、创新1000强名单及财务数据,分析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和财务表现的相关性。
- 控制规模等影响因素,显示高研发强度是收入增长的推动因子。
关键数据点:
- 全球研发费用占GDP比例由1996年的1.97%上升到2016年的2.23%。
- 创新1000强企业整体研发强度在4%左右,且2016-2018年有所上升。
- 信息技术研发强度行业领先,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1.3%。
- 高效创新企业利润增长率和销售增长显著优于平均水平。
图表深度:
- 图表3(研发投入按行业分布)清晰表明信息技术占据一半以上的重心,其它行业贡献较少,但医疗和可选消费同样重要。
- 图表4、5显示历年研发强度整体提升,尤其在信息技术和医疗行业尤为突出。
- 图表6揭示高研发强度相关的营收加速效应,推动了企业盈利成长。
- 图表7、8揭示高效创新企业战略层面的管理特点及其基本面优势。
整体而言,本章从宏观全球到行业细分层层递进,强化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关键作用,为后续量化组合构建奠定理论基础。[page::1,2]
---
2.2 A股市场研发创新特征(第3和4页)
核心内容总结:
- 中国A股市场研发投入呈快速增长趋势,2018年研发总投入超过700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0%。
- 平均研发支出从2007年的约0.3亿元增长至2018年超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也稳定上升(14%复合增长)。
- 按行业分布,工业和信息技术板块研发投入尤为突出,研发人员占比最高的前三行业为信息技术(33.4%)、电信服务(22.6%)和工业(16.4%)。
- 科创板作为新兴板块,研发人员占比高达32%,营收中研发支出比率11%,远高于整体A股的17%研发人员占比和5%研发投入营收比。
推理与数据分析:
- 结合万得数据和公司年报披露,实证A股持续提升对研发的重视,相关支出和人员规模均大幅扩张。
- 对比科创板与主板、创业板差异,凸显科创板承载科技创新方向的属性优势。
关键数据:
- 2007-2018年A股研发费用从418亿元增至7335亿元,公司数量稳步增长。
- 研发人员占比数据显示科技服务、工业技术密集度领先。
- 图表揭示科创板在研发人员比例及投入强度指标上均领先于其他板块。
图表分析:
- 图表9-14全方位体现A股研发投入的总量级、行业分布和强度演变轨迹,展示研发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投资重点。
- 科创板相关图表15-18进一步表明科创板公司在研发密度及行业聚焦上的领先地位,反映监管层对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倾斜。
此部分完美承接全球视角,深化对中国市场研发创新具体表现和趋势的认识,强调科技创新的政策机会和市场事实基础。[page::3,4]
---
2.3 研发创新量化指标体系(第5页)
内容总结:
- 报告明确区分“投入类”和“产出类”指标,以多维度量化刻画创新企业的研发效率及成果。
- 研发投入指标包含研发人员数量、金额、增长率、占营业收入或净利润比例、股权激励及政府补助等。
- 产出指标包括专利相关数据(申请数、授权数、授权率、有效专利数等)、单位研发转化收入和利润等。
- 引入Zvi Griliches的研究成果,研发投入被视为生产函数的第三要素(R),可衡量研发弹性参数(γ),用于反映研发对产出的贡献强度。
解释与逻辑:
- 通过产出/投入比等指标,定量评估研发价值与投资回报,为构建量化策略和选股模型提供指标支持。
- 生产函数模型引入研发维度反映创新对公司经营业绩的长期驱动关系。
表格和理论分析:
- 指标表详细列明数据来源及种类,保障量化模型的严谨性和可执行性。
- 生产函数表达式清晰科学,表达研发产出弹性,是对企业创新产出机制的理论诠释。
该节是量化组合的理论和实操指标基础,架构了精准甄别“高效研发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page::5]
---
2.4 中金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第6-7页)
核心总结:
- 针对A股市场,将研发投入与基本面数据结合,通过量化方法筛选优质创新企业。
- 组合自2012年底至2018年底表现显著优于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等主流指数,2019年继续保持近40%绝对收益。
- 相对于中创100龙头组合作为基准,组合年化超额收益达到26.2%,信息比率达2.6,表现稳健优异。
- 筛选流程包括“创新相关行业→研发投入→基本面因子→优选组合”,体现严谨递进策略。
- 组合个股涵盖医疗健康、机械制造、电力设备等行业,均被评级为“跑赢行业”,配有目标价和市值数据。
图表解读:
- 图表20演示漏斗式筛选逻辑,说明组合选择过程中对质与量的把控步骤。
- 图表21反映组合估值基础表现走势,6.5倍增长倍数体现了投资信心和价值捕捉能力。
- 图表22年度表现表明组合波动伴随市场周期变化,但整体领先性明显。
- 图表23中的个股评级(跑赢行业)和目标价提供具体投资方向参考,涉及行业多样分布,体现组合平衡性。
该章节展示了量化组合策略的实证成果和可操作性,强化了“研发创新”为核心投资主题的市场价值。[page::6,7]
---
2.5 免责声明与风险提示(第8-10页)
- 详细法律声明涵盖报告数据可靠性、投资建议属性、潜在利益冲突等,明确报告用户应自主判断、风险自担。
- 明确评级体系定义,强调“跑赢行业”等评级属于相对评级而非绝对买卖建议。
- 披露机构信息及联系方式,体现报告合规发布的完整架构。
- 特别提醒分析师可能与相关公司存在业务关系,投资者关注潜在利益冲突。
该部分常见合规内容确保研究报告的正规性和合法合规发布。[page::8,9,10]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第1页):全球研发费用占GDP比例地图与趋势图
- 展示全球不同国家2016年研发强度差异,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多国、中国研发占比较高。
- 趋势图显示1996-2016年间全球研发占GDP比例稳步增长,反映科技创新地位提升。
- 支持观点:研发投入是推动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图表3(第2页):创新1000强研发投入按行业汇总饼图
- 信息技术占34%,医疗健康和可选消费均占22%,展现行业研发集中特征。
- 显示创新重心在技术密集和医疗领域。
图表4(第2页):创新1000强历年研发强度柱状趋势
- 2005-2018年整体研发强度维持在3.5%-4.5%之间,2016年后提升显著。
- 表明创新企业对研发投入的持续重视。
图表5(第2页):按行业细分研发强度柱状图
- 医疗健康与信息技术行业研发强度最高,分别达11.3% 和9.1%。
- 突出行业间研发投入比例差异。
图表6(第2页):信息技术行业研发强度对营收增速的影响
- 分组对比高低研发强度企业的营收增长率,高研发组明显优于低研发组。
- 证明高研发投入促进收入增长的逻辑。
图表7(第2页):高效创新企业战略特点列表
- 高度统一创新与商业战略,管理层参与性强,严选投研,强化用户理解。
- 展示研发效率背后的管理文化和机制保障。
图表8(第2页):高效创新企业基本面优势柱状图
- 毛利率、毛利增长和销售增长均领先同行,表明研发创新提升盈利和增长质量。
图表9-14(第3页):中国A股研发投入规模、行业分布与强度
- 研发支出规模和公司数目增加显著,行业集中于工业、信息技术。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和人员占比快速增长,体现研发重要性提升。
图表15-18(第4页):科创板与其他板块在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强度上的对比
- 科创板研发人员占比32%,远超中小板27%、主板低至13%。
- 研发投入占比11%,大幅高于A股平均5%。
- 细分行业分布显示科创板信息技术占比42%,工业23%,医疗22%。
- 指出科创板企业的研发“双高”属性,符合科技创新板定位。
图表19(第5页):上市公司科技创新量化指标清单
- 包含研发投入规模、研发强度、研发增长率、专利申请与授权、政府补贴、股权激励等指标,数据来源多元。
- 为量化投资模型搭建指标基础。
图表20-22(第6页):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构建及历史表现
- 筛选流程展示了多层次过滤机制。
- 历史表现图表显示组合自2012年以来显著跑赢主要市场指数。
- 年度收益突出,彰显投资策略有效性。
图表23(第7页):组合核心持仓个股明细
- 覆盖医疗健康、机械、电力设备、航空航天、家电及汽车零部件等多个行业。
- 个股评级均为“跑赢行业”,且配以目标价,体现研究深度。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更多侧重于量化组合构建及绩效展示,未对单一企业具体估值方法做深入阐述,以下为综合分析:
- 估值方法:可能涵盖基于基本面的多因素量化筛选,结合研发及业绩增长指标选股,而非单一DCF或市盈率等传统估值。
- 关键假设:研发强度和业绩增长等因子反映企业未来成长预期;通过对比指数表现体现组合相对价值。
- 目标价:个股评级配合目标价(如美的集团62.4元、恒瑞医药73.3元等),显示分析师的行业和基本面判断。
- 敏感性分析:报告中未专项披露,但量化组合的超额收益及信息比率间接体现策略风险调整后表现。
整体估值分析以研发投入和基本面数据验证作为核心,突出创新驱动下的成长价值判断。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正文中未单独列出详尽风险章节,但结合内容可归纳潜在风险:
- 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研发投入未必保证技术突破或市场成功,存在失败风险。
- 行业政策风险:依赖行业扶持政策,政策变动可能影响投资环境。
- 市场波动风险:组合表现受资本市场周期影响,如2016、2018年曾出现负收益。
- 数据可得性及准确性风险:量化策略依赖财务及专利等数据,若数据披露不完整或误差大,可能影响模型表现。
- 估值泡沫风险:创新主题板块有被高估的可能,需注意估值合理性。
报告较为客观,未过度乐观,对风险多有隐含认识,但未明确给出缓解措施。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研究范围:主要采用研发强度和相关基本面数据构建模型,对市场其他创新表现因子(如市场竞争态势、专利技术含金量)讨论有限。
- 样本选择偏差:组合基于公开数据,可能忽略部分创新型中小企业或新兴板块。
- 周期波动:组合虽整体超额收益显著,但年度表现存在较大振幅,投资者需提高风险意识。
- 政策依赖性:强调科创板和政策导向,存在一定政策情绪驱动风险,长期效果需持续观察。
- 估值方法简略:缺乏对估值模型和市场情绪的深入讨论,未来组合价值落地面临挑战。
鉴于报告定位为量化策略专题,分析深度和广度相对平衡,潜在局限为后续深化升级的空间。
---
7. 结论性综合
这份由中金公司发布的“量化主题投资系列(1)”报告,系统地梳理了全球及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特征,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展示了研发强度对企业持续营收增长和基本面改善的积极推动作用。报告深刻阐释了以研发投入为核心的量化选股逻辑,结合丰富的量化指标(包括研发投入规模、强度、增长率及专利产出等),搭建了科学、系统的创新驱动量化投资框架。
具体来看,全球创新1000强的研发投入主要聚焦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和可选消费等行业,高研发强度显著促进企业营收增长。A股市场自2007年以来研发投入迅猛扩张,科创板更是体现出“双高”特征——研发人员比例及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越其他板块。
中金量化优选研发创新组合是基于上述认知,结合行业、研发指标与基本面因子,优中选优构建而成。自2012年底以来,组合持续跑赢沪深300、中证500和创业板指数,2019年取得近40%的绝对收益,具备极强的投资价值和研究可信度。
图表中的数据坚定支持了报告主要结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是驱动企业成长和资本市场超额收益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以科创板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板块投资潜力巨大。持有组合中涵盖了医疗、机械、信息技术、电力设备等多个创新产业的龙头企业,体现出策略的稳健与多样性。
综合上述分析,报告不仅为关注科技创新的投资者提供了实证且具备量化指导意义的策略,也为理解科技创新如何真正转化为财务和市场表现提供了丰富证据。尽管面临市场波动和政策变数等风险,创新主题仍是未来中长期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线。
---
综上所述,该报告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系统建立了以研发投入为核心的主题投资体系,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重要性和投资价值,构建并验证了高效量化创新组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page::0,1,2,3,4,5,6,7]
---
如果需要,我可以就报告中任何章节或图表提供更详细的解读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