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dictive Ability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for Future Cash Flows: Evidence from Japan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基于日本上市公司样本,利用日本多步利润表的制度特征,比较了三类GAAP收益指标(营业利润、经常利润、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对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GAAP收益整体优于经营现金流,且营业利润的预测能力最强。该结果支持会计准则制定者认为GAAP收益包含增量预测信息的观点,并在控制企业异质性后依旧稳健。[page::1][page::3][page::7]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问题定义 [page::2][page::3]

  • 论文旨在检验GAAP收益是否优于现金流量对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

- 日本会计准则的多步利润表体系允许直接比较营业利润、经常利润和净利润等不同收益指标的预测能力。
  • 这一问题关系到会计准则制定者关于收益指标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的核心假设。


样本数据与研究设计 [page::3][page::4]

  • 采用2000-2024年日本上市非金融公司数据,样本量达68,270个企业年度观察值。

- 选择三类GAAP收益指标:营业利润(OpeIncome)、经常利润(OrdIncome)、净利润(NetIncome),与经营现金流(CFO)作比较。
  • 采用单变量回归和多变量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预测能力。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page::5][page::6]


| 变量 | 均值 | 标准差 | 与未来经营现金流相关系数 |
| ---------- | ------- | ---------- | ------------------------ |
| CFO | X | X | |
| OpeIncome | X | X | 最高相关性 |
| OrdIncome | X | X | |
| NetIncome | X | X | |
  • 营业利润与未来经营现金流的相关性最高,表明其信息含量较强。


交叉截面回归结果 [page::6][page::7]


  • 两个收益指标(营业利润、经常利润)的回归系数和R^2均显著大于经营现金流模型。

- 净利润模型的系数虽大,但R^2无显著优于现金流模型。
  • 多变量回归表明收益指标提供了经营现金流预测的增量信息,且营业利润的系数显著高于现金流系数。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及固定效应模型 [page::7][page::8]


  • 固定效应模型中,经营现金流作为预测变量的系数变为不显著,固定效应解释了现金流的预测信息。

- 各收益指标系数仍显著,营业利润的解释能力最强。
  • 多变量模型中,收益变量系数为正且显著,现金流变量系数为负,暗示收益指标包含现金流的前瞻信息。


研究结论与贡献 [page::8][page::9]

  • GAAP收益指标特别是营业利润在预测未来经营现金流方面显著优于现金流指标本身,验证了会计准则制定者对收益信息含量的预期。

- 该研究首次利用日本多步利润表结构,直证利润细分项(特别是营业利润)的预测效用,推进了有关利润细分项目有用性的会计实务讨论。

深度阅读

深度分析报告:日本企业盈利与现金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研究


(基于Toshiki Shimizu, 2025年6月发表的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Predictive Ability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for Future Cash Flows: Evidence from Japan

- 作者与机构: Toshiki Shimizu,日本一桥大学商学院
  • 发布日期: 2025年6月

- 主题: 该研究聚焦日本上市公司,通过实证分析日本GAAP下不同盈利指标与现金流指标对于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差异,探讨在日本市场环境中盈余与现金流之间的相对信息含量和预测价值。
  • 核心论点和结论:

- 多步骤收益表下的GAAP盈余指标(特别是营业收入operating income)对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优于经营现金流本身。
- 三种GAAP盈利指标(营业收入operating income、经常收入ordinary income与净收入net income)均优于经营现金流预测能力,且营业收入表现最佳。
- 研究控制了企业异质性,结果仍然稳健。
- 结果支持会计准则制定者关于GAAP盈余包含超越现金流的增量信息的观点。

这一研究旨在填补此前多基于美国数据、且经常依赖非GAAP盈利指标的空白,通过日本独特的多步骤收益表制度,为盈利预测现金流提供了实证依据。[page::0,1]

---

2. 章节逐一深度解读



2.1 引言(Introduction)


  • 关键论点:

- 会计准则长期认为盈余具有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这一特性是盈余被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ASBJ, 2006; FASB, 2010; IASB, 2018)。
- 现有文献以美国市场为主,且通常侧重“净利润”及非GAAP盈利指标,难以直接论断GAAP盈余是否真优于现金流预测未来现金流。
- 其中Lev和Gu(2016)提出市场环境变化(公允价值会计引入)可能降低盈余的效用,现金流反而变得更具信息价值。
- 日本GAAP独特的多步骤收益表制度(强制必须披露营业收入和经常收入等分段收益),提供了一个理想检验GAAP盈余相对经营现金流预测能力的平台。
  • 推理依据:

利用制度差异,选择营业收入这一更准确反映核心业务活动的盈余指标,比美国市场更明确区分了经营盈利和非经营盈利,为判断盈余和现金流的预测能力提供了新视角。[page::2,3]

2.2 数据与研究设计(Data and Research Design)


  • 数据描述:

- 初始样本:2000-2024年期间日本所有上市公司共106,928家年度观测。
- 过滤条件:非金融行业,公司实行12个月财政年度,符合J-GAAP规定,数据完整。
- 过滤后样本:约68,270家年度观测,涵盖2,351家公司。
- 数据来源:Nikkei NEEDS Financial QUEST数据库。
  • 主要变量与定义:

- 盈余指标:营业收入(Operating Income,OpeIncome)、经常收入(Ordinary Income,OrdIncome)、净收入(Net Income,NetIncome)。
- 现金流指标:经营现金流(Cash Flows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CFO)。
  • 理论与模型设计:

- 依据日本GAAP多步收益表结构,强调营业收入最贴合经营现金流概念,即从销售减去COGS和费用得出营业净利润。
- 利用两种回归模型:
1. 单变量回归,分别用当前期的CFO或三种盈余衡量指标预测下一期经营现金流。
2. 多变量回归,同时纳入当前期CFO及某一盈余指标,检验盈余是否提供增量预测信息。
- 采用交叉截面、池化回归以及带公司固定效应的模型,控制公司异质性,特别考虑会计中的应计项目如何跨期分配信息。

这种设计较为严谨,兼顾理论匹配和实证检验的多重方法,有利于分辨盈利指标的增量信息价值。[page::3,4]

2.3 结果分析(Results)



2.3.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


  • 表1面板A显示,三种盈余指标的总体标准差均大于公司内部时间序列的标准差,表明盈余指标受公司间差异显著影响,异质性较大;相比之下,经营现金流的跨公司差异较少。

- 表1面板B相关矩阵显示,三种盈余指标与未来经营现金流均呈显著正相关,且营业收入与未来CFO的相关性最高,暗示其作为预测指标的潜力最大。[page::5]

2.3.2 交叉截面回归(表2)


  • 单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营业收入和经常收入两种盈余的系数β1和拟合优度R²显著高于经营现金流基准模型,说明它们更好地解释了未来现金流的变化。净利润模型的系数显著但R²无显著差异。

- 多变量回归同时纳入当前期CFO和盈余指标,两个自变量均显著,表明盈余指标提供了CFO之外的增量预测信息,营业收入的系数较CFO更大,说明其信息含量更丰富。
  • 结论明确:GAAP盈余指标的预测能力整体超过经营现金流,营业收入表现最优。这支持去除非经营项目后的经营盈利更符合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需求。[page::6,7]


2.3.3 池化回归及固定效应回归(表3)


  • 横断面结果在简单池化模型中得到确认。

- 引入公司固定效应后,经营现金流的预测系数不显著且其解释力接近零,表明经营现金流在公司内部时间序列中不含新增信息,而盈余指标仍然呈现显著正系数,且拟合优度好,突出盈余的时间序列内生预测价值。
  • 多变量回归中,固定效应模型显示盈余系数仍然显著为正,CFO系数显著为负。作者解释此负系数可能源自盈余已经综合了未来信息,CFO反映了应计逆转效应。

- 这一结果进一步加固了经营收入在动态预测未来现金流中的核心作用。[page::7,8]

---

3. 图表深度解读



表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矩阵


  • 描述:分别报告公司层面和年度层面的标准差,反映跨公司与跨时间的变异性。

- 解读: 盈余指标表现出较大跨公司差异(标准差高),表明不同公司盈利模式和经营特性差异明显。营业收入与未来现金流的相关性最高,支持其作为核心预测指标。
  • 联系文本: 文中指出,企业层异质性对盈余影响显著,强调固定效应回归的必要性。[page::5]


表2:交叉截面回归结果


  • 描述: 展示四个模型(CFO及三种盈余)单变量及双变量回归的系数和R²。

- 解读: 营业收入和经常收入预测未来CFO能力明显优于单独CFO。净利润预测能力较弱R²无显著差异。多元模型中盈余的增量信息显著。
  • 联系文本: 支撑报告主要论点,即GAAP盈余优于现金流预测未来现金流,且经营收入为首选预测指标。[page::6,7]


表3:池化与固定效应回归


  • 描述: 分析未控制与控制公司固定效应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结果。

- 解读: 单变量回归中CFO预测力在加入固定效应后迅速减弱或消失,盈余指标保持较强预测力。多变量回归中盈余系数保持正向显著,CFO反向显著,体现应计项目的重要性。
  • 联系文本: 文中推断盈余综合了更多前瞻信息,现金流包含应计逆转影响。[page::7,8]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公益学术研究,不涉及股票估值模型或目标价计算,因此无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方法分析。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明确列出具体风险因素或不确定性,但从内容和方法角度可隐含以下潜在风险:
  • 数据局限性:样本数据源自商业数据库,且排除了金融业,公司分类限缩样本代表性。虽然样本量大,但日企特性及行业结构可能影响外推性。

- 模型假设:线性回归模型假设及时间序列稳定性,在经济大周期波动或会计规则变化时可能遭遇预测能力下降。
  • 制度适用性:研究基于日本GAAP多步收益制度,结论对其他采用不同会计准则国家的适用性有限。

- 非经营项目分类准确性:营业收入是否完全反映核心经营盈利,在复杂会计处理环境下可能存在隔离误差。

报告作者未详细讨论上述缓释措施,也未对风险发生概率做定量评估,仅着重学术实证验证主假设。[page::2–8]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烈倾向支持GAAP盈余的预测优势,这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目标高度一致,存在一定价值取向的体现。

- 研究框架基于Ball和Nikolaev(2022)的方法论,主要对比日本数据,拓展了地域验证,但未充分讨论美国和其他国际市场的制度差异对结论稳健性的影响。
  • 固定效应模型中现金流系数反向显著的解释涉及“应计逆转”,这一因果关系虽有理论支撑,仍需进一步验证。

- 净利润预测力相对较弱,反映了其混合经营和非经营现金流的性质,但报告中对净利润角色的讨论较少,潜在信息被稀释的程度值得更深入探讨。
  • 报告主要聚焦预测R²和系数显著性,缺少对预测误差分布、异常值敏感度及非线性关系的考量。

- 报告中多用“表明”、“支持”等措辞,保持了合理的学术谦逊,结论部分明确指出仅“可能”反映标准制定者预期的情况。[page::2–8]

---

7. 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通过独特的制度视角,利用日本GAAP多步骤收益表制度下的丰富盈余指标,系统实证检验了GAAP盈余和经营现金流对未来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核心发现总结如下:
  • 营业收入作为GAAP盈余中的关键子项,预测未来经营现金流的能力最强,其解释力和增量信息显著超越了传统的CFO指标。

- 经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在控制公司固定效应后明显减弱,显示其主要体现公司层级固定特征,不携带充分的时间序列内增量信息。
  • 经常收入优于净利润,表明非经营项目的剥离对于提升盈余预测能力至关重要。

- 多元回归显示盈余对未来CFO提供了显著的增量信息,而CFO变量在盈余控制下甚至表现出负向系数,支持盈余中的应计成分包含了更多前瞻信息或解释了应计逆转现象。
  • 实证结果验证了标准制定者的长期规范假设,即GAAP盈余确实能够提供超越现金流的未来经营现金流预测信息,为多步利润小计的呈现提供了支持,对IFRS 18等国际准则中利润小计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报告强化了营业收入指标在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中的价值,提示市场参与者及会计准则制定者应重视盈利细分指标的透明披露和实用性。图表中结构分明的统计结果和回归系数均明确支持这一论断。[page::1–9]

---

参考文献


  • 报告引用包括ASBJ(2006)、Ball和Nikolaev(2022)、Lev和Gu(2016)、FASB(2010)、IASB(2018)、IFRS基金会(2024)等文献,反映了研究紧密依托当代会计理论和最新准则更新。


---

综上所述,该报告系统、独到地揭示了日本市场中盈余指标与现金流的预测关系,展示日本独特制度框架下GAAP盈余的优势,具有重要学术及政策启示作用。---

附:关键图表示意



表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矩阵


表2:交叉截面回归结果


表3:池化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