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苹果首款折叠 iPhone 手机屏幕即将进入生产阶段—电子行业周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分析了2025年7月电子通信行业动态,聚焦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及苹果折叠屏iPhone即将量产,结合行业指数涨幅、细分板块表现及主要公司盈利情况,深度剖析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细分市场最新趋势,为投资决策提供前瞻视角[page::0][page::4][page::11][page::18][page::20]

速读内容


行业整体走势与细分板块表现 [page::4][page::5]


  • 7月7日-11日,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分化,电子行业上涨1.22%,位列第20,市盈率53.20。

- 电子行业细分板块涨跌分化,分立器件涨幅最大2.74%,模拟芯片设计、LED、数字芯片设计估值居前三,分立器件和半导体材料估值居第四、五位。
  • 宁波韵升、乐鑫科技、天孚通信等重点公司领涨,涨幅均超11%。


英伟达市值与苹果折叠屏产业链重点跟踪 [page::0][page::1]

  • 英伟达股价创新高,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垄断全球高端AI芯片市场,约76%的超级计算机采用其GPU芯片;OpenAI、微软等大模型训练依赖英伟达产品。

- 建议关注英伟达相关供应链企业: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等。
  • 苹果首款折叠iPhone屏幕面板生产线即将完工,预计2026年投产600-800万台,稳步扩张产能。

- 苹果折叠屏产业链重点关注蓝思科技、宜安科技、铂力特等相关公司。

海外及台湾电子行业指数与半导体市场表现 [page::3][page::7][page::8][page::9]


  • 费城半导体指数近两周震荡上升,2025年一季度呈波动回升趋势,反映海外半导体景气分阶段走高。

  • 台湾半导体及电子指数整体震荡上行,反映区域景气保持温和复苏态势。


主要半导体产品价格与销售数据 [page::9][page::10]


  • NAND闪存价格自2024年初回升,DRAM价格近期大幅上涨,2025年中维持高位。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持续回升,2025年4月达56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中国贡献28.44%。


消费电子与终端产品市场动态 [page::10][page::11][page::16][page::17]


  • 2025年5月国内手机出货同比下降21.2%;全球智能手机保持缓慢回暖,折叠屏和AI手机推动换机周期。

- 智能手表全球出货连续下滑,但中国市场同比增长37%,推动全球份额新高。
  • 苹果Q2全球Mac销量620万台,同比增21.4%,市场份额上升至9.1%;苹果拟2026年推出OLED MacBook Pro及多款新品。

- 新品发布节奏加快,涵盖iPhone 17e、中高端iPad及智能家居设备,强化产品线差异化与升级换代。

汽车电子及新能源车市场 [page::11][page::18][page::19]


  • 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强劲增长,2024年同比增长35.5%,2025年5月同比增36.87%。

- 动力电池市场快速扩大,宁德时代、比亚迪领跑,蜂巢能源增长超110%。
  • 智能汽车领域聚焦华为与上汽合作推出“尚界”品牌,7月理想i8纯电SUV即将发布,强化智能化和激光雷达配置。


半导体行业重点企业及IPO动态 [page::12][page::14][page::15]

  • 屹唐股份: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龙头,2025年营收11.6亿元,归母净利润2.2亿元,核心设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

- 矽电股份: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探针测试供应商,2024年营收5.08亿元,净利润0.92亿元。
  • 长鑫存储启动IPO,专项聚焦DRAM国产替代,预计2025年DRAM出货同比增50%,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 HBM技术竞争白热化,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加速布局,高带宽内存及3D集成技术持续突破,推动AI算力发展。

风险提示 [page::0][page::19]

  • 半导体制裁持续升级风险

- 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
  • 研发进展或落后预期

- 地缘政治不稳定
  • 推荐公司业绩波动风险

深度阅读

【华鑫电子通信|行业周报】深入分析报告解读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苹果首款折叠 iPhone 手机屏幕即将进入生产阶段—电子行业周报》

作者:吕卓阳(华鑫证券研究)

发布机构:华鑫证券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4日

报告主题:本周电子通信行业动态,重点围绕英伟达的市值突破历史高点及苹果折叠屏iPhone产品的生产进展展开;涵盖半导体、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业链信息、市场行情、主要公司动态及新技术趋势。

核心论点与信息
  • 英伟达凭借GPU芯片的领先优势,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市值达此规模的上市公司,突显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及算力需求持续攀升。

  • 苹果折叠屏iPhone生产线接近完工,预计2026年量产600-800万台,并计划持续更新,打开折叠屏手机市场新格局。

  • 行业细分板块呈现涨跌分化,电子行业整体上涨1.22%,但估值较高,市盈率达53.20,细分板块中分立器件涨幅最大。

  • 伴随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稳步回升,半导体产业链整体景气度明显提升,尤其在存储芯片、汽车电子、新能源车等领域表现活跃。
  • 新股层面,长鑫存储等国产半导体企业技术和资本动作频繁,显示国产替代趋势加速。


报告的主旨是传递当前电子通信行业的重要发展动态和投资机会,重量级芯片制造商及创新应用推动行业不断迈向新高度,同时提示相关风险。[page::0, page::1, page::19]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上周行情回顾与行业表现


  • 市场表现:7月7日-11日,申万一级行业分化明显。电子行业上涨1.22%,在申万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0,估值高企,市盈率为53.20,表明投资者对未来成长抱有较强预期。
  • 细分板块:电子内部涨跌分化,分立器件涨幅最大(2.74%),模拟芯片设计、LED及数字芯片设计估值水平最高,分立器件和半导体材料板块估值分别居第四、五位。此种分化反应了市场对于不同细分赛道的盈利预期和成长态势的不同判断。
  • 数据说明


- 行业涨幅对比图(图表5)呈现通信、机械设备等行业涨幅领先,电子行业虽上涨但处中下游;

- 行业市盈率图(图表6)显示电子领域市盈率仅次于计算机和国防军工,投资价值与风险并存。
  • 逻辑分析:数据信号反映出电子板块受AI、消费电子及汽车智能化需求推动,但同时估值较高需警惕修正风险。[page::0, page::4, page::5]


2.2 英伟达市值及苹果折叠屏iPhone动态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凭借其GPU芯片在AI训练的巨大优势,垄断了全球高端AI芯片市场,全球76%的前三百名超级计算机采用其GPU,科技巨头OpenAI、微软、谷歌大模型训练也高度依赖。英伟达市值创纪录反映了云端AI算力需求激增及应用生态完善。
  • 苹果折叠屏iPhone进展:三星为苹果生产折叠屏面板的生产线几乎完工,预期2026年出货量为600-800万台。考虑苹果计划连续每年发布新款,产能明显带有储备性质。原型开发阶段自2025年6月开始,后续的P2、P3周期各约两个月。
  • 投资链条提示


- 英伟达产业链包括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等;

- 苹果折叠屏产业链涉及蓝思科技、宜安科技、铂力特等。
  • 推理依据:GPU市场的技术壁垒和大尺寸高端显示屏面板的产能布局均反映产业链上游实力与风险,同时显示AI和智能手机新形态是行业新的增长点。[page::0, page::1]


2.3 海外半导体市场及费城半导体指数走势


  • 费城半导体指数代表美国半导体行业走势。7月7-11日保持震荡上行,近两年走势显示2023年5月至2024年上半年整体回暖,但存在波动,2025年一季度走势先涨后跌,4月后再度回升。此波动表明全球半导体市场正经历由库存调整到需求回暖的复杂阶段。
  • 超威半导体(AMD)涨幅6.17%领先海外龙头公司,体现芯片行业竞争格局中的活力。
  • 费城半导体指数走势为产业链投资者提供宏观判断参考,波动性提示短期投资需关注变数。


[page::2, page::3, page::4]

2.4 台湾电子行业及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动态


  • 台湾电子细分行业指数显示半导体、计算机外围、电子零组件等细分指数2023~2025年呈现震荡上行后阶段性调整,半导体指数2024年上半年显著上行,显示台湾作为电子制造重镇仍然支撑全球电子市场复苏。
  • IC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受消费端影响不一,2023年Q2后逐步回升,显示市场需求趋稳且行业结构调整中,AI与5G推动下2024年需求开始回暖。
  • 存储芯片价格走势


- NAND价格2023年7月下降后自2024年3月起回升,2025年6月维持2.68美元/芯片的水平;

- DRAM价格自2024年3月缓降后再度大幅上涨,2025年7月上涨至6.02美元。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持续攀升,2025年4月同比增长22.7%,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占全球近28.44%。
  • 智能手机出货量方面,虽然国内降幅较大(5月下降21.2%),全球整体依然增长(2024年同比增5.04%),折叠手机、新机型推动换机需求。
  • 无线耳机、智能手表均表现恢复,中国市场尤为突出,智能手表出货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7%,显示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的市场渗透力。
  • 个人电脑全球市场走低,2025年Q1同比下降2.88%,但国内品牌台式机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近200%。
  •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全年来看增速35.5%,2025年5月同比增长36.87%,带动汽车电子及半导体板块需求。


[page::7, page::8, page::9, page::10, page::11]

2.5 新股及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 屹唐股份(688729.SH)专注集成电路制造设备,拥有445项发明专利,产品线国际领先。公司2025年收入约1.16亿元,归母净利润约2180万元,2023-2025年营收净利润均呈增长态势。
  • 矽电股份(301629.SZ)专注半导体探针测试设备,技术国内领先,2024年营收5.08亿元,净利润0.92亿元,2021年至2024年收入呈波动上升,利润稳定。
  • 长鑫存储(拟IPO)作为国产DRAM行业代表,获国资及互联网巨头战略投资,估值接近1400亿元,产品覆盖DDR4/5,2025年预计DRAM出货量同比增长50%,国产替代关键阶段。
  • HBM存储技术竞争:三星、SK海力士、美光布局激烈,混合键合技术、3D集成工艺和液冷散热成为核心竞争点。半导体设备商面临洗牌,产业链全方位变革加速。
  • 台积电布局全球制造强调扩张计划不受美国投资影响,亚利桑那州项目快速推进,德国、日本产线各自独立。台积电3纳米工艺引领制造工艺,紧跟AI需求。


[page::12, page::13, page::14, page::15, page::16]

2.6 消费电子市场动态


  • 苹果2025年Q2 Mac出货620万台,同比增长21.4%,市场份额提高至9.1%,美国市场增长停滞,但海外尤其中国市场增长强劲。
  • 苹果2025/2026新品集中发布,多款iPad、MacBook新品及智能家居设备计划推出,持续产品迭代刺激需求。
  • 全球智能手表市场整体下滑2%,但中国市场逆势增长37%,华为、小米表现突出,产品功能升级和医疗认证带来增长新机遇。
  • 全球PC市场依然疲软,但AI和换机驱动下有恢复预期,品牌多元化趋势显著。


[page::16, page::17]

2.7 汽车电子及动力电池市场


  • 华为与上汽集团联合打造“尚界”智能汽车品牌,预计2025年秋季首款SUV上市,产品集激光雷达和智能驾驶于一体,目标15-25万元市场。
  • 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SUV理想i8,预计售价35-40万元,竞争激烈。
  •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2025年前5个月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38.5%,宁德时代、比亚迪领跑,蜂巢能源实现超110%增长,国产供应链实力持续增强。


[page::17, page::18, page::19]

2.8 风险提示


  • 半导体相关制裁措施升级可能影响供应链安全。
  • 晶圆厂扩产进度若不及预期,可能制约产能释放。
  • 关键技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带来业绩压力。
  • 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定增加市场波动风险。
  • 推荐公司若业绩不达预期,投资回报受影响。


风险描述较为全面,但未详细量化发生概率,仍需投资者注意外部政策和技术周期风险的可能冲击。[page::1, page::19]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2(海外龙头估值与涨幅)


  • 显示AMD(超威半导体)7月7-11日涨幅6.17%领涨。估值水平处于较高区间,市场对其未来增长乐观。


图表3-4(费城半导体指数走势)


  • 近两周指数呈震荡上行,2023末至2025年间周期反复波动,体现全球半导体市场受库存调整、需求波动影响明显。


图表5-6(行业涨幅及市盈率)


  • 行业涨幅呈现金融、机械领先,电子板块表现中等偏上;市盈率居于前三,反映成长性和估值压力共存。


图表7-8(电子细分板块表现)


  • 分立器件表现最佳,涨幅2.74%,估值控制合理;LED与模拟IC估值高,需警惕估值调整。


图表9(重点公司涨幅)


  • 磁性材料、数字IC、通信线缆等涨幅显著;宁波韵升领涨16.08%,与消费电子诸多细分配套产品需求提升相关。


图表11-18(台湾电子行业指数走势)


  • 台湾各细分行业指数呈现不同时间节奏的震荡上行,反映出产业链整体景气与阶段性压力并存,尤其半导体受益于AI、5G拉动,光电板块波动较大。


图表19(台湾IC产值同比变化)


  • 自2023年Q2开始明显反弹,显示年初消费电子需求释放及存储芯片回暖。


图表20-21(NAND和DRAM价格)


  • NAND价格稳中有升,DRAM自2025年3月起迅速上涨,反映内存市场需求回暖。


图表22-23(全球及地区半导体销售额)


  • 2025年4月全球销售额同比+22.7%,中国占28%以上;亚洲和美洲均保持增长,中国市场作用明显。


图表24(面板价格走势)


  • 液晶面板价格自2021年持续下降后趋于稳定,特殊尺寸有回升迹象,显示整体面板市场平稳。


图表25-26(手机出货)


  • 国内手机出货下降明显但全球维持增长,折叠屏及AI手机推动换机需求。


图表27-28(无线耳机出口)


  • 呈现恢复上行,反映消费电子配件领域增长潜力。


图表29-30(智能手表产量)


  • 2025年Q1同比下降30%,但中国市场稳健反弹,未来软硬结合驱动产品创新。


图表31-32(PC出货)


  • 全球PC出货低迷,中国市场部分细分快速复苏,尤其品牌台式机。


图表33-34(新能源车销量)


  • 新能源车销售高速增长,2025年5月同比增长36.87%,汽车半导体需求利好。


图表36-40(新股绩效)


  • 屹唐股份与矽电股份营收净利维持增长态势,估计具备技术竞争力和市场潜力。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提供具体财务估值模型,但透露部分估值参考:
  • 长鑫存储IPO估值约1400亿元人民币,参考其2024年融资及产业资本支持,反映市场对国产存储芯片的高度认可。
  • 英伟达作为行业领导者,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表明资本市场对AI算力增长预期极为积极。
  • 各板块市盈率(电子行业53.20)反映行业成长环境,细分领域估值差异较大。
  • 新股层面,屹唐股份、矽电股份等优质设备厂商营收净利润保持增长,暗示对应细分市场竞争力和估值支持。


综合来看,报告强调行业高成长性,估值维持高位,但未明确指出DCF或同行业市盈率倍数,投资者应结合业内前沿技术壁垒和市场动态谨慎评估。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列举五大核心风险:
  1. 半导体制裁加码:地缘政治摩擦升级可能限制关键组件供应链,导致材料和设备短缺。
  2. 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产能不足影响订单满足与市场供给。
  3. 研发进展不及预期:技术迭代缓慢将削弱竞争力。
  4. 地缘政治不稳定:区域冲突或政策变动可能影响全球产业布局。
  5. 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波动性加大投资回报风险。


报告未细化风险概率或对冲策略,投资者需关注政策动向及企业执行力。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分析


  • 报告整体以积极视角解读产业趋势,强调AI和折叠屏机遇,但估值水平较高,存在潜在泡沫风险。
  • 对英伟达及苹果的描述多为正面,缺乏对潜在市场竞争、技术替代风险及供应链瓶颈的深入讨论。
  • 台湾半导体及整体半导体市场波动明显,报告未详细探讨周期性风险和库存调整对短期业绩的冲击。
  • 报告中融资与估值数据主要基于公布数据和市场预期,缺少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单独影响分析。
  • 新股部分,尽管业绩增长,但部分公司如屹唐股份2025年营收出现大幅下降需警惕其业绩波动风险。
  • 风险提示较为简略,未详细说明发生概率及缓解方案,需结合外部信息综合评估。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期华鑫电子通信周报通过详实数据和深度分析,明确展现了当前电子半导体行业的两大核心亮点:
  1. 英伟达作为AI算力龙头,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表明全球算力市场进入由真实应用驱动的新阶段,芯片设计和制造端创纪录的实力带动整个科技产业链资本热情。
  2. 苹果折叠屏iPhone的产业链正准备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将带动折叠屏手机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供应链包括面板制造及精密零组件等领域迎来增长机遇。


报告同时指出,电子行业整体估值位列前列,细分板块表现分化,半导体及电子原件市场受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化和AI需求推动,需求景气度回暖趋势明显。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的资本动作频繁,特别是国产技术突破和资金推动下,填补了国产替代空白。

图表数据深刻揭示了市场周期变化、价格走势、产业链景气度回升及细分行业的成长差异,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层次的行业洞察。尽管行业向好,诸多技术、供应链及地缘政治风险需重点关注,以防范波动。

总体而言,报告呈现的是一个由AI创新和智能终端革新驱动,围绕算力芯片、折叠屏、存储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多元化成长的电子通信产业生态,并强调投资者把握龙头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要性。

---

附图示例展示



图表3:费城半导体指数近两周走势



图表5:7月7日-7月11日行业周涨幅排列



图表19:中国台湾IC各板块产值当手月此变化



图表29:中国智能手表月度产量



---

【综合来看,华鑫证券本期电子通信行业报告基于详实数据分析及产业链调研,客观反映了当前行业的高速成长与复杂风险,在AI芯片及折叠屏新兴技术推动下,电子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者应兼顾机会与风险,精选重点标的把握长期趋势。】[page::0, page::1, page::4, page::5, page::8, page::9, page::11, page::12, page::14, page::15, page::16, page::17, page::19]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