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ACD的价格分段研究2.0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MACD的DEA指标构建价格分段体系,通过对周线、日线与30分钟线的段数对应关系及涨跌幅、持续时间、涨速等多维度细致研究,揭示了段数对应规律、市场涨跌节奏及其延伸倍数特征,验证了该体系在择时上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牛市涨势及熊市下跌往往伴随高段数对应关系,且上涨回调幅度比接近黄金分割点,这为市场拐点的判断与动量策略提供了量化依据。报告最后指出牛市“在绝望中产生,在疯狂中结束”,这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深刻的市场行为洞察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

速读内容

  • 基于MACD DEA指标的价格分段体系规则:波段低点对应DEA指标<0,波段顶点对应DEA指标>0;价格最大值和最小值只出现于波段起点或终点。该体系在不同时间尺度(日线、30分钟、5分钟)间对应关系明确,择时准确度高 [page::0]

  • 周线与日线级别行情段数对应:

- 2001~2016年间,上证指数发生11次周线级别行情,下跌平均持续317个交易日,上涨持续约364个交易日。
- 周线上涨对应日线涨幅和段数增加,典型日线段数集中在3或5段。
- 周线下跌时,日线段数平均为5段,最长11段,跌幅多在44%左右。
- 4万亿刺激影响07、09年阶段行情结构,调整移至09年下跌,形成极端1:11结构。
- 最近一次下跌(5166至2656)时间和段数不足,幅度符合平均,暗示底部尚未确认 [page::1][page::2]

| 时间 | 点位 | 状态 | 幅度 | 日线段数 |
|------------|-------|------|--------|----------|
| 03/1/3 | 1320 | 下跌 | -41% | 5 |
| 04/4/2 | 1769 | 上涨 | 35% | 5 |
| 05/6/3 | 1014 | 下跌 | -43% | 5 |
| 07/10/12 | 5903 | 上涨 | 501% | 5 |
| 08/10/31 | 1729 | 下跌 | -72% | 3 |
| 09/7/31 | 3412 | 上涨 | 102% | 3 |
| 12/11/30 | 1980 | 下跌 | -44% | 11 |
| 13/2/8 | 2432 | 上涨 | 24% | 1 |
| 13/6/28 | 1979 | 下跌 | -20% | 3 |
| 15/6/12 | 5166 | 上涨 | 165% | 3 |
| 16/1/29 | 2656 ?| 下跌 | -49% ? | 3? |
  • 日线与30分钟级别行情对应段数规律明显,段数多集中于1、3、5、7,1、3、5段合计频率超过80%:


  • 日线和30分钟级别行情幅度与时间统计:

- 日线上涨时,30分钟上涨平均幅度9%-13.5%,回调4%-5.5%,回调幅度与上涨幅度比约0.38,接近黄金分割点;
- 日线下跌时,30分钟下跌幅度7.5%-12%,反弹幅度4.5%-7.5%,反弹幅度与跌幅比约0.6。
- 时间比值同样接近0.38和0.6,区别上涨和下跌行情节奏体现黄金分割比特征。
  • 上涨确认时30分钟段数与涨幅延伸倍数相关性:


| 30分钟段数 | 平均延伸段数 | 延伸倍数 |
|------------|--------------|----------|
| 1 | 5.1 | 7.41 |
| 3 | 4.0 | 2.96 |
| 5 | 1.3 | 0.45 |
| 7 | - | 0.77 |

- 日线1段或3段对应30分钟段数上涨确认即结束概率高达30%,动量策略宜在1:1确认买入,确认即结束时及时卖出避免亏损。
  • 下跌确认时30分钟段数及延伸特点:


| 30分钟段数 | 平均延伸段数 | 延伸倍数 |
|------------|--------------|----------|
| 1 | 4.2 | 1.54 |
| 3 | 3.1 | 0.32 |

- 日线1段确认下跌频率高达50%,多伴随超过50%的跌幅延伸;
- 对应30分钟段数为1建议卖出,5段表明底部临近不宜大幅减仓。
  • 极端案例分析:

- 上涨1:1情景出现3次,涨幅8%左右,持续3-4周,低于日线平均上涨。
- 下跌1:1出现3次,跌幅不一,持续4-5周,伴随重要支撑低点确认。
- 上涨1:9及以上出现5次,多属大牛市,涨幅大,且段数延伸小,显示行情震荡分段特征。
- 下跌1:9以上出现3次,全属周线下跌阶段,结构显著复杂。
  • 牛市“在绝望中产生,在疯狂中结束”,解释为:牛市起阶段日线大幅下跌延伸,对应30分钟高段数;牛市尾声往往伴随日线与30分钟高段数上涨。市场行为节奏与段数对应规律清晰体现市场阶段特征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


深度阅读

基于MACD的价格分段研究2.0 — 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基于MACD的价格分段研究2.0》

- 作者:刘正捷
  • 发布机构:留富兵法

- 发布日期:2016年5月3日
  • 主题:基于MACD指标的价格波段划分方法细化与验证,主要针对上证指数不同时间级别(日线、周线、30分钟线)之间的价格波段对应关系展开研究,探索多时间级别价格走势规律,应用于择时和行情判断。


报告核心信息:



作者基于2013年提出的MACD DEA指标价格波段划分方法,结合更多数据与案例,更新并精细化了价格分段规则,利用多时间级别的对应关系提升市场拐点判断的准确性。报告不仅验证了之前的结论,还发掘了不同时间周期之间对应的涨跌幅、持续时间、涨跌速率的规律,特别关注了极端行情案例。整体结构以周线与日线、日线与30分钟线的多级对应关系为核心,将价格波段分段规则进行扩展,最终融入择时策略的实战应用。[page::0,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主旨与价格分段规则回顾



报告首先重申并回顾了2013年建立的基于MACD的DEA指标价格分段规则,规则核心在于:
  • 波段低点对应DEA指标小于0,波段高点对应DEA指标大于0。

- 每个波段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只可能出现在波段的起点或终点。
  • 通过此分段体系,可以将价格走势划分为明确波段,便于多时间周期的拐点分析。


图1所示的示例图表(含MACD指标)直观展现了价格走势波段及其对应DEA指标的高低,红线为上涨波段,绿线为下跌波段。

这一规则在上证指数不同时间周期(日线、30分钟、5分钟)间的对应关系研究中,显示出较高的择时有效率,为后续扩展提供基础。作者指出,其量化周报的择时观点在近两年充分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有效性。[page::0]

2. 对原有体系的三方面扩充



作者使用更多数据更新样本区间,周线与日线数据覆盖2001–2016年,日线与30分钟数据覆盖2005–2016年。针对以下三方面做了扩展:
  • 对周线与日线对应段数进行了新的统计分析。

- 针对历史罕见的对应关系,选取个案进行详细深入研究,挖掘潜在规律和特殊背景。
  • 结合段数对应规律,分析段内涨跌幅、持续时间及涨跌速率,寻找新规律。


这一步骤提升了原体系的细致程度和实操指导价值。[page::1]

3. 周线与日线对应关系研究



3.1 周线级别行情统计



自2001年以来,上证指数共出现11次周线级别行情,涨跌性质、持续时间、幅度差异甚大,但其对应的日线级别段数主要为3段或5段。

附表详细列举了各次周线行情起始时间、点位、涨跌幅及对应的日线段数,显示日线段数高度集中。图表中展示了各行情的点位变化走势,验证样本确实覆盖多种周期行情。

结论:周线行情幅度差异大,但其价格结构对应日线段数呈明显集中趋势,暗示市场存在“节奏”感。[page::1,2]

3.2 周线级别上涨行情细节


  • 周线级上涨平均持续364个交易日(一年半左右),平均涨幅165%,其中三次至少翻倍。

- 对应日线段数一般不超过5段。
  • 通过对段数延长的分析,发现上涨幅度、时间、速率均递增,市场趋于疯狂式上涨。

- 上涨过程虽风险大但利润丰厚,最后阶段高风险同步收益极高。

逻辑依据:多时间框架结构性验证,提高了走势判断的可信度,显示市场情绪从稳健逐步走向狂热,伴随更长时间幅度的上涨。[page::2]

3.3 周线级别下跌行情细节


  • 下跌平均持续317个交易日,时间与上涨相近。

- 平均下跌幅度44%,日线段数平均5段,最少3段,最长11段。
  • 与传统预期不同,下跌临近底部跌速未必放缓,且跌幅未必减小。

- 特别分析年2007、2009、2013三次下跌的特殊性及其对应结构,指出4万亿刺激政策改变了07年、09年行情结构,使得部分调整从07年未完成转移至09年完成,进而导致09年出现极端1:11结构下跌。

这套信号对下跌行为的深刻认识颠覆了“底部跌速放缓”的惯有认知,强调结构分析和政策冲击的重要性。[page::2]

3.4 当前市场评价(以2015年末行情为例)


  • 周线下跌持续时间明显偏短(157天对比平均364天)。

- 日线段数偏少(3段低于平均5段)。
  • 下跌幅度符合平均水平(约49%,高于44%平均)。


结论暗示2638点尚非大底,市场下跌趋势和结构尚不充分,或需更多时间与调整段数构建完整底部过程。[page::2]

4. 日线与30分钟线段数对应研究



4.1 段数分布与规律


  • 自2005年以来,上证指数44次日线行情对应30分钟行情。

- 段数主要聚焦在1、3、5、7段,1、3、5段占比超80%,7段及以上概率较低。
  • 图表分别展示了日线上涨与下跌对应的30分钟段数分布,展现强烈的离散集中特征。[page::3]


4.2 涨跌幅与时间统计


  • 日线涨幅对应30分钟涨幅多在9%-13.5%,回调幅度平均4%-5.5%,回调与上涨幅度比约0.38,接近黄金分割点0.382,暗示自然分割规律。

- 时间关系同样体现,30分钟回调天数与上涨天数比也接近0.382。
  • 日线下跌对应30分钟下跌幅度7.5%-12%,反弹幅度4.5%-7.5%,反弹与下跌幅度比约0.6;

- 时间比例同样接近0.6。
  • 超过9段或7段以后,涨跌幅和时长波动显著加大,反映市场动荡加剧,符合作者提出的“地震模型”对应的震荡极端状态。[page::3,4]


4.3 日线级别上涨确认阶段段数与延伸倍数分析


  • 上涨确认即结束概率为30%,此情形对应的30分钟段数通常是1段或3段,且涨幅延伸较小。

- 高段数确认时延伸幅度大(至少30%),延伸倍数最少1.5倍以上,但30分钟对应段数依旧主要为1段或3段。
  • 表格显示了不同30分钟段数对应的平均“延伸段数”和“延伸倍数”,其中30分钟段数组为1时延伸倍数最高(7.41)。

- 策略建议:在日线上上涨确认初始阶段即可买入,尤其当30分钟段数为1段时进场最有利;如上涨即结束,风险有限;如段数延续,利润空间较大。[page::4]

4.4 日线级别下跌确认阶段段数与延伸倍数分析


  • 下跌确认即结束概率低于20%,短线直接结束概率较少。

- 1:1确认即结束的频率高达50%,其他多数至少延长50%跌幅,且延伸时间较长。
  • 下跌对应30分钟段数为1时建议卖出,否则可能遭遇更深回撤。

- 30分钟段数增加至5段时,暗示日线跌势接近尾声,减少减仓操作。[page::4,5]

5. 极端对应关系案例研究


  • 上涨和下跌的1:1段数关系均出现频率较低(3次)。

- 涨1:1表现为趋势短暂、小幅度反弹,多发生于更大区间跌势中的局部反弹。
  • 跌1:1表现为短周期深回调,且低点一般安全未破,具有支撑作用。

- 上涨1:9及以上多发生于牛市大幅上涨阶段,极度疯狂且持续,但日线与30分钟段数并非一直同步高,呈现“段数脱钩”现象。
  • 跌1:9以上多在周线级别下跌中出现,反映漫长、深度调整行情。

- 这些案例帮助验证和理解多级别分段体系在真实市场中的表现。[page::5]

6. “牛市在绝望中产生,在疯狂中结束”论断梳理


  • 依据价格分段对应关系,牛市成长期通常伴随多次延伸和低段数结构;

- 在熊市末期,日线与30分钟线出现高段数对应关系,标志市场逼近大底;
  • 牛市结束阶段表现为多次高段数延伸,是“疯狂”的高风险、高收益阶段的体现。

- 作者借此总结市场情绪循环规律,用多时间级别对应关系体现市场心理状态的演变,指导操作决策。[page::6]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page 0)


  • 内容:MACD指标及价格走势图,价格走势分段由红(上涨)和绿(下跌)线表示,DEA指标在下方显示为曲线。

- 解读:图中价格波段与DEA指标的符号对应关系清晰,提升了波段分段科学性,支持理论基础。
  • 关联:直观展示本报告核心分段规则,图文结合强调逻辑可行性。


图2(page 1)


  • 内容:上证指数自2001年至2015年不同时间点收盘价趋势线,展示11次周线级行情。

- 解读:每次行情涨跌幅对应的日线段数突出集中于3或5段,表明多周期结构稳定性。
  • 关联:数据表佐证,强化了报告结论的统计支撑。


图3、4、5(page 3)


  • 内容:日线行情与30分钟行情段数分布直方图,分别显示上涨、下跌不同段数频率。

- 解读:集中于1、3、5、7段,表明多时间分段对应关系具有鲜明的离散模式。
  • 关联:统计特征揭示了时间层级的内在节奏,有助于择时和结构性判断。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属于技术指标和量化择时研究,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估值分析,因此没有具体DCF、P/E或其他估值模型的应用或讨论。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识别并隐含了如下风险因素:
  • 模型假设风险:基于历史数据的多时间级别对应规律可能会因为市场结构变化、政策冲击(如4万亿刺激)等发生偏离。

- 样本量限制风险:周线级别行情样本仅11次,部分分析需依赖案例研究,统计意义有限。
  • 极端行情风险:极高段数对应关系虽少见,但其对整体走势和结构影响深远,可能导致误判。

- 时效性风险:市场行为和投资者心理变化可能导致以前有效的信号失灵。
  • 操作风险:基于段数的买卖决策虽然有统计基础,但无法完全规避突发事件、黑天鹅风险。


报告通过案例分析和多数据验证提出了缓解思路,但并未明确风险概率或具体对策,提示用户应谨慎结合实际操作环境。[page::1,2,5]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数据时间跨度长,方法论稳定,但历史结构特征是否完全适用于未来尚有待验证,特别是政策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市场结构影响。

- 统计分析中部分“怀疑性数据”如2016年下跌点位及段数存在疑问(“2,656 ?”,段数“3?”),反映数据预处理和准确度需谨慎对待。
  • 极端案例分析将经济刺激政策影响纳入解释,显示作者模型对非市场因素敏感,既是优势也是风险,需注意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模型适用性约束。

- 段数关联规律虽然在多数数据里表现突出,但少数极端行情破坏结构,暗示模型并非万能,投资决策仍需结合其他指标和宏观因素。
  • 量化择时策略中,动量买卖建议简洁,但未聘着实操成本、滑点等细节。

- 语言中“疯狂”“绝望”用语较为主观,虽有数据支撑,建议量化解读时保持中立,避免过度情绪化描述。

综合来看,报告理论模型严谨,数据详实,但仍需关注模型适用边界与极端事件影响。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作者2013年提出的MACD DEA指标价格分段体系,系统性更新和拓宽了该体系的应用,通过对周线与日线、日线与30分钟线多个时间级别间波段段数及涨跌幅、持续时间、涨跌速率的统计分析,深刻揭示了市场价格结构的规律性,形成了多时间级别周期对应的完整概念模型。
  • 发现周线级别行情对应的日线段数高度集中于3和5段,且上涨与下跌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和持续时间。

- 识别出政策事件对价格结构的非正常干扰,深化了对极端行情的理解。
  • 揭示日线与30分钟行情之间近似黄金分割比例的涨跌幅和持续时间关系,增强了分段模型的自然合理性。

- 通过延伸倍数和段数关联分析,为择时提供了具体买卖信号——如日线上涨确认即结束时买入,30分钟对应段数变化用以判断趋势强弱和阶段转换。
  • 极端案例分析确认了高段数对应牛熊市底部和高点的典型行情特征,印证了“牛市在绝望中产生,在疯狂中结束”的市场心理与行为规律。


图表和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报告的多时间级别价格结构解析框架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行情判断工具,特别是通过动态量化分段增强结构化理解与择时准确性。

最终,报告立场坚实且清晰,呼吁结合多级别分段信号实施动量型策略,合理把握趋势延伸与转折风险,有效应对复杂市场环境。[page::0,1,2,3,4,5,6]

---

总体评价



本报告技术含量较高,且通过丰富的数据统计、图表呈现和案例分析,构建了清晰严密的多级别价格波段分段研究体系,对市场趋势分析与量化择时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尽管存在极端行情的特殊影响等挑战,但报告整体内容完整、论证充分,是研究MACD应用及多时间周期价格走势的典范。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