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巡礼系列之一:从他山之石谈 Smart Beta 产品路在何方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大陆Smart Beta产品的发展现状及特色。美国市场Smart Beta产品规模自1999年末的213亿美元提升至2023年末的近2万亿美元,主流风格为成长、价值、红利,且ETF已占82%以上。各家基金公司在品牌和产品线布局保持稳定,机构投资者参与度持续提升。相比之下,日本以红利起源、质量为主导,中国香港侧重红利与多因子风格,规模较小且有较大发展潜力。A股市场当前以红利与多因子为主,成长和价值仍属蓝海,有因子策略完善的空间。报告还详细介绍了代表性基金及指数的因子构建方法和典型产品规模结构,指出境内外产品发展和机构投资趋势差异,强调未来多品种多风格扩展的必要性,为国内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与策略启示。[page::1][page::4][page::6][page::27]

速读内容


美国Smart Beta市场规模持续迅猛增长 [page::4][page::5]


  • 1999年末规模约213亿美元,2023年末达到19659.85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20.74%。

- ETF形式占比提升至82.74%,成为主流。
  • 权益Smart Beta产品占权益基金比例从0.08%升至10.43%。


美国主流Smart Beta风格与产品多样化格局 [page::6]


  • 规模前三为成长(30%)、价值(25%)和红利(22%)风格。

- 产品数量上多因子与红利占优势,分别为147只和140只。
  • 基准指数覆盖广泛,成长与价值指数细分市值层级差异显著。


美国Smart Beta行业格局与机构投资者特征 [page::14][page::15]


  • Vanguard与iShares产品规模合计约占市场近2/3,管理规模分别为7300亿和5310亿美元。

- Smart Beta管理公司数量近多年稳定,头部基金公司的变动较少。
  • 约69%Smart Beta ETF机构持有人占比过半,机构持股比例长期稳步上涨,中位数达60.7%。

- 多因子及风险导向类产品机构参与度最高,成长和红利类亦有较多个人投资者参与。


美国代表管理人产品布局及特点 [page::16][page::17][page::19]

  • Vanguard重点布局成长、价值、红利,旗下22只产品涵盖市值大小层级和成长/价值细分。

- iShares以多风格、多市值层级产品为主,成长、价值、红利合计占三分之二规模,其余覆盖质量、动量、多因子等。
  • Invesco产品以“其它”类为主,主推等权策略,打造差异化竞争。





日本Smart Beta产品:从红利起源到质量主导 [page::21][page::22][page::23]


  • 产品数从1只增长至32只,规模达295亿美元。

- 质量类产品规模超越红利,成为主流。
  • 头部基金公司主要为本土机构,Nomura占比最高41%。


中国香港市场成长性与风格表现 [page::24][page::25]


  • 规模小于日本,2023年市场规模约6.21亿美元,基金数10只。

- 红利和多因子产品占主导,三者合计规模持续扩张。
  • 发行积极,约有7只多因子及7只红利基金先后成立。



A股Smart Beta以红利和多因子为主,成长价值仍为蓝海 [page::26][page::27]


  • 2006年起步,红利风格贡献超一半规模(54%),多因子占28%。

- 产品数量方面红利及多因子占优,分别55只和29只。
  • 当前应重点布局成长、价值赛道,丰富因子策略,迎接下一波发展机遇。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


“海外巡礼系列之一:从他山之石谈Smart Beta产品路在何方”

作者及发布机构

  • 作者:于明明、钟晓天、周金铭

- 发布机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团队
  •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日

- 联系方式和执业编号详见报告首页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围绕Smart Beta产品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中国大陆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研究与比较分析。其核心论点为Smart Beta作为结合了传统指数基金的被动属性及主动管理因子的投资工具,已经在美国市场发展30余年,形成了成熟且多样化的体系;日本市场以红利起源并成就于质量风格;中国香港及大陆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存在成长、价值等蓝海赛道,具备较大成长空间。报告通过详实数据和多维解读,为国内Smart Beta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提供借鉴。

报告未明确给出传统评级和目标价,而是以洞察市场现状、风格分布及行业竞争格局为主,提供系统的行业研究视角。核心信息是:
  • 美国Smart Beta市场历史悠久,产品多样性丰富,机构投资者广泛参与。

- 日本Smart Beta风格由红利转向质量成为主流。
  • 中国香港市场规模较小,但红利和多因子风格仍具潜力。

- 中国大陆市场以红利和多因子为主,成长与价值是未来蓝海。
  • 报告末尾提示研究基于公开数据,存在一定偏差风险。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美国Smart Beta市场概览



2.1.1 市场变迁

  • Smart Beta是一类介于传统指数基金和主动管理基金之间的产品,采用基于因子的规则来选择和权重股票,兼顾透明性和投资绩效提升。

- 美国市场Smart Beta产品始于1992年成长风格基金,首批Smart Beta ETF为2000年iShares系列成长和价值ETF。
  • 1999年末产品规模213.43亿美元,2023年末跃升至19659.85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速达20.74%;产品数量从5只增至630只,ETF占比超过82.74%。

- 美国Smart Beta市场权益产品占权益基金规模比例由1992年0.08%上升至2023年末10.43%。
  • 发展历程中,成长、价值、红利风格逐渐成为主流,且ETF为主流载体体现了市场偏好与流动性需求。


2.1.2 细分风格分布

  • 晨星划分成长、价值、红利、质量、多因子、基本面、风险导向、动量、固收、商品等十大主要类别。

- 规模和数量上,成长(30%规模)、价值(25%)、红利(22%)居于三大主流;产品数量上,红利和多因子品种多达140和147只,高于成长和价值(56、67只),反映投资者对红利和多因子风格的需求旺盛。
  • 成长价值指数公司众多,如CRSP、Russell、标普、MSCI等竞相划分不同市值和区域细分指数,指数基准多样。

- 红利风格指数重样本空间的构建,分为高分红和稳定分红增长,投资地域多样,还可叠加动量、低波等其他风格。
  • 多因子产品纳入价值、质量、动量、波动率、成长等主流单因子,体现多因子产品兼顾稳健与收益的需求。


2.1.3 重要数据解读

  • 图1-3清晰展示1992-2023年美国Smart Beta产品规模和ETF占比快速增长。

- 图4-8及相关数据详细展现各风格在历史规模和当前产品数量的分布,显示风格演变趋势。
  • 表1-7列出了成长、价值及红利典型基准指数和其因子指标,如CRSP成长系列聚焦EPS增长和ROA,价值系列聚焦PB、EP等财务指标。

- 图9-10展示多因子产品中价值因子参与度最高,规模最大,说明价值仍是核心因素。
  • 表8-9揭示主流头部ETF产品规模及2022年资金净流入数据,红利基金资金流入活跃,符合其规模和投资者偏好。


2.1.4 市场竞争与投资者结构

  • 市场竞争格局稳固,Vanguard和iShares占据约2/3市场份额,Invesco和Charles Schwab分列第三第四。

- 头部基金公司规模排序近年波动较小,Top 10基金公司名单年均变动小于2家。
  • 图11-12刻画公司的历史市场占比与变化情况。

- 机构投资者参与度高,68.87%的Smart Beta ETF机构持有人占比过半,中位机构持股份额超60%。机构持股比例与基金规模正相关,机构持股占比从2010年的约44%提升至2023年的超60%。
  • 各风格机构持股比例中风险导向、多因子和质量最高,成长与红利相对较低,体现机构对较复杂、多因子策略的偏好和对成长红利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活跃度。


---

2.2 美国代表管理人分析


  • Vanguard管理7300亿美元Smart Beta(37%市场份额,22只产品),聚焦成长(3050亿美元)、价值(2600亿)和红利(1648亿)三大主流风格,且在市值细分上选择性布局。

- iShares管理规模5310亿美元(27%市场份额,70只产品),除成长、价值、红利外,还布局风险导向、质量、动量等多维度策略。
  • Invesco管理规模1454亿美元(7%),产品多为“其它”分类,以等权类产品为主,包括标普500等权及行业等权产品。

- 表10-12和图17-22具体列出了主要基金的产品明细与结构,反映各管理人产品策略差异及各自市场定位。

---

2.3 日本Smart Beta市场概览


  • 日本Smart Beta产品市场于2010年起步,从0.11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底的294.74亿美元,36只ETF。

- 由早期的红利风格主导,2014年后质量风格成为市场主流。红利产品数量与质量相近,但规模上质量更大。
  • 基金公司以本土机构为主,Nomura占比41%、MUFG 19%、Daiwa 11%。

- 代表产品如NEXT FUNDS JPX-Nikkei Index 400 ETF(质量,100亿美元规模),NEXT FUNDS Nikkei225 HiDivYld Stk 50 ETF(红利,11.65亿美元规模)。
  • 图23-29展示了日本Smart Beta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特征。


---

2.4 中国香港Smart Beta市场现状


  • 中国香港Smart Beta市场运行约14年,规模6.21亿美元,10只基金,规模及产品数量明显低于日本,起步较晚。

- 以红利和多因子风格为主导,发展较快,红利曾领先,多因子自2017-18年增强。
  • 相关图30-34和表详细说明不同风格的资金规模及发行数量变化。


---

2.5 中国大陆Smart Beta市场观察


  • A股首只Smart Beta产品为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2006年)。

- 2009-2013年间,价值、基本面和成长风格基金逐步推出,红利风格长期占主导,2020年以来红利和多因子快速增长,市场结构趋于多元化。
  • 2023年底全市场Smart Beta规模约939亿元人民币,147只产品中红利占54%、多因子占28%份额,数量上亦以红利和多因子品种为主。

- 图35-39和相关表格清晰描绘A股Smart Beta市场的发展轨迹和风格结构。
  • 报告建议借鉴国外经验,重点关注蓝海的成长和价值赛道,优化及丰富因子组合和产品线,多样化品种布局等待市场风口。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2(美国Smart Beta规模和数量)

  • 描述了1992-2023年Smart Beta产品总规模和ETF份额规模的历史增长,ETF占比从不足50%提升至超过80%,体现ETF作为Smart Beta主要形式的趋势,同时伴随产品数量增长,显示市场的快速扩容和成熟。


图3(权益基金中Smart Beta占比)

  • 展示Smart Beta权益产品规模占权益类基金的比例由0.08%上升至10.43%,反映Smart Beta在美国权益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与认可度提升。


图4-8(按风格分的历史规模与数量)

  • 各风格(成长、价值、红利、多因子等)分布清晰,成长和价值在规模上领先,但产品数量红利和多因子更多,指示市场对不同风格间的投资偏好与产品策略多样化需求。


表1-7(基准指数及参考因子)

  • 详细列示了各风格及代表指数的成分股票选择区间、因子选用情况和加权方式等,说明Smart Beta产品的因子构建原理和多样性,如CRSP、Russell、S&P系列指数组合的EPS增长、PB、股息率等指标。


图9-10(多因子中单因素选择)

  • 流露价值因子居首且规模最大,数量也最多,品质和动量次之,说明主流Smart Beta多因子策略仍高度依赖传统核心因子。


表8-9(规模及资金流入前十ETF)

  • 揭露市场主流产品(Vanguard等)规模集中,红利产品吸引2022年大量资金流入,体现投资者偏好变化和值得关注的赛道。


图11-12(基金公司市场占比变化)

  • 说明市场集中度高,头部基金公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司排名稳定性强,少数公司进入退出,竞争格局较为固定。


图13-16(机构持股比例分析)

  • 不同风格ETF机构持股比例分布,机构偏好风险导向和多因子高复杂度产品,个人投资者偏好成长和红利,机构持股比例逐年提升,表明机构在市场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主导作用。


图17-22(代表管理人产品结构)

  • Vanguard聚焦三大主流风格,产品数量少而规模大;iShares产品线丰富,布局多风格;Invesco特色为等权及其它风格,反映各管理人产品策略及市场细分不同。


图23-29(日本市场)

  • 展现日本市场成长历程,由单一红利到质量风格主导,多家本土基金公司主导市场,规模较美国明显小,发展相对集中。


图30-34(中国香港市场)

  • 市场规模产品较少,红利和多因子是主力风格,发展潜力仍大。


图35-39(A股市场)

  • 展示红利和多因子规模快速增长,其他风格所占比例较小,产品数量显示市场逐步多元化,整体处于起步或成长期,具有较大发展期待。


---

四、风险因素评估


  • 研究基于公开信息,存在样本筛选和数据来源差异带来的偏差风险。

- 市场自身风险,包括基金表现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等未详尽描述,但作为行业研究需注意宏观及市场波动变量影响。
  • 投资者在市场制度、政策环境和产品创新中面临风险,尤其是与国内市场环境相关的特殊风险。

- 机构投资者高参与度虽增强市场成熟度,但也可能带来流动性依赖等风险。

---

五、批判性视角与细节


  • 报告数据详实且覆盖全面,但依赖晨星及公开数据库,可能忽视部分市场非公开活动和产品创新细节。

- 报告对未来发展启示丰富,尤其强调A股市场潜力,建议理性对待外部经验的引入,谨防业绩复制困难。
  • 对因子选择与组合依赖多以传统财务因子为主,少提及ESG、社会责任等新兴主题,未来可纳入拓展。

- 报告对竞争格局偏重于规模与数量,未深入探讨创新能力及技术驱动差异,未来价值评估时可考虑补充。
  • 对于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解读较为简略,建议未来加入对机构策略变化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更细致分析。


---

六、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Smart Beta市场,着重解析美国作为全球市场领导者的30年发展,细致描述了主要风格的构建逻辑、产品分布及代表性基金公司策略布局。通过丰富的图表和数据揭示,明晰了Smart Beta产品已成为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机构投资者推动其成为主流。日本市场作为亚洲代表,经历由红利向质量的演变,核心由本土金融机构主导。中国香港市场虽发展较小,但红利和多因子风格具备成长空间。中国大陆市场仍处于成长与结构优化阶段,红利、多因子是重点,成长和价值风格形成蓝海机遇。

报告从宏观视角结合微观产品细节,展现Smart Beta从指数选取、因子设计、资金流入到机构参与的全息图像,呈现国际实务经验对中国市场的重要启示,强调因子策略多样化和产品线丰富是未来关键。图表支撑了大规模资金涌入、成熟竞争格局和机构投资比例提升的论断,强化了报告整体观点的科学性和实证基础。报告最后风险提及虽简略,但指出基于公开数据的偏差风险,提示投资者应审慎解读。

总体来看,本报告立场客观,内容详实,适合基金管理者、资产配置决策者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深入理解全球Smart Beta发展态势及中国本土发展路径,助力推动中国Smart Beta迈向多样化和国际化。

---

重要图表示例(Markdown格式)



图1:美国Smart Beta ETF与全部产品规模(单位:亿美元)


图4:美国各风格Smart Beta产品历史规模(亿美元)


图13:2023年Smart Beta ETF机构持股比例分布直方图


图17:美国各基金公司Smart Beta产品管理规模(亿美元)


图23:日本Smart Beta ETF历史规模(亿美元)


图30:中国香港Smart Beta ETF历史规模(亿美元)


图35:A股各风格Smart Beta ETF历史规模(亿人民币)


---

[page::0,1,2,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