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rt Beta:乘风破浪趁此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全球及国内Smart Beta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分析海外成熟市场的头部效应、策略分布与管理费率影响,挖掘多因子、红利、ESG等主流与新兴策略的规模及热度变化。对比国内市场,指出Smart Beta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近年来迅速攀升,份额开始净流入,且产品策略覆盖广泛,价值、成长等策略仍具较大潜力,ETF产品载体地位将提升。综合海外经验与国内实情,提出先发优势未稳固,创新和低费率是市场突破关键,未来Smart Beta市场空间广阔,值得长期关注 [page::0][page::4][page::8][page::22][page::25]

速读内容


全球Smart Beta市场快速成长,投资者应用广泛 [page::4]


  • 全球Smart Beta产品管理规模近万亿美元,投资者采纳率稳步提升至48%。

- 投资者选择Smart Beta主要目的是增强收益、降低风险与控制成本。

海外市场头部效应与策略分布特征突出 [page::6][page::7][page::8]



  • 美国Smart Beta ETF产品数量超千只,管理规模超8000亿美元,股票型基金占95%以上份额。

- 头部20只基金规模占总规模60%,规模分布呈尖顶金字塔形,Large 资产管理公司如BlackRock、Vanguard占据主导。
  • 产品发行时间与管理规模显著正相关,低费率基金倾向于规模更大,体现先发优势和成本控制重要性。

- 主流策略以价值、成长及红利因子为主,数量上多因子产品最多,且数量和热度逐年提高。

近年美国Smart Beta新发产品特点与趋势 [page::10][page::11]



  • 2016-2018年间,新发产品中多因子、ESG和红利产品规模和数量最活跃,低波动及科技主题近两年逐渐升温。

- 头部新发产品多为低费率、创新型多因子和ESG基金,体现市场偏好逐步转向复合策略和社会责任投资。

国内Smart Beta基金市场迅猛发展,发行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 [page::14][page::15][page::16]



  • 2015年起Smart Beta基金发行只数及新发行规模明显上升,市场活跃度提升。

- 2018年Smart Beta基金份额实现22亿份净申购,首次大幅净流入,基金份额累计达270亿份。
  • ETF及ETF联接产品占比低于30%,具明显成长空间。


国内Smart Beta基金策略类别与规模分布差异显著 [page::17][page::18][page::19]



| 策略类别 | 基金数量占比 | 规模占比 |
|----------|--------------|----------|
| 多因子 | 28% | 34% |
| 红利 | 15% | 21% |
| 价值 | 12% | 15% |
| 基本面 | 11% | 14% |
| 等权重 | 13% | 7% |
| 低波动 | 7% | 5% |
| 成长 | 8% | 1% |
  • 多因子、红利、价值、基本面类基金数量及规模持续增长,成长及等权重类基金数量及规模发展停滞甚至下降。

- 成长类基金2010-2014年间受追捧,2015年后规模大幅缩减。
  • 低波动类基金发展较晚,2017年后规模快速提升。

- 各策略基金的年度表现波动明显,红利、价值表现较为稳健,成长及等权重表现欠佳。

国内Smart Beta头部产品与海外对比及创新趋势 [page::21][page::22][page::23]


| 国内头部基金 | 类型 | 规模(亿元) | 策略类别 | 发行时间 |
|--------------|------------|------------|------------|------------|
| 南方大数据100 | 普通开放式 | 28.31 | 多因子 | 2015 |
| 华泰柏瑞红利ETF| ETF | 23.55 | 红利 | 2006 |
| 申万菱信价值 | 普通开放式 | 20.16 | 价值 | 2010 |
  • 国内头部规模基金涉及多因子、红利、价值与基本面策略,成长类主流产品尚未成熟。

- 国内先发优势尚不明显,近三至五年成立的基金已占规模前半数,创新产品易获得市场关注。
  • 新兴创新涵盖低波动、多因子组合及引入ESG概念,未来重点看产品差异化及管理费率竞争力。


费率及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page::7][page::24]


  • 美国市场Smart Beta基金大部分低于0.5%,0.1%费率产品逐渐增多。

- 国内基金管理费普遍较高,0.5%-1%为主,费率市场化有较大提升空间。
  • 费率下降有利于提高基金竞争力及形成规模效应,国内基金费率调整趋势为长期利好。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page::25][page::26]

  • Smart Beta具备融合被动与主动优势的发展潜力,海外市场经验提供重要参考。

- 国内Smart Beta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以ETF为主的低费率创新产品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 价值投资迎来机遇,成长及多因子基金仍具发展潜力。

-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内市场特点可能导致发展路径异于海外,投资需审慎。

深度阅读

金工研究:《Smart Beta:乘风破浪趁此时》深度分析报告



报告基本信息
  • 标题:《Smart Beta:乘风破浪趁此时》

- 作者:林晓明、陈烨
  • 机构:华泰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19年2月20日
  • 研究主题:Smart Beta产品的全球与国内市场发展现状、趋势、策略类别、产品创新及未来展望。


---

一、报告概览



本报告重点分析了Smart Beta产品这一新兴且快速发展的被动投资范畴,探讨了全球及美国成熟市场Smart Beta的发展经验,并对中国市场的现状、特点与未来空间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前瞻。报告强调,尽管全球Smart Beta市场已超过一万亿美元且增长迅速,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具备巨大的成长潜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开放及长线资金涌入,Smart Beta基金将逐渐成为资产配置的核心工具。

评级方面,报告并未明确给出定性评级,但通过分析指出“当前正是国内Smart Beta市场快速发展、布局价值类产品良机,以及利用创新在竞争中破局的关键期。”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建议关注市场先发优势及产品创新。[page::0, 25]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Smart Beta定义与理论基础


  • 定义:Smart Beta即“聪明的Beta”,结合了被动投资的低成本与主动投资的Alpha追求,通过对传统市值加权指数进行因子优化,暴露于特定因子以获得超额收益。

- 理论基础:基于CAPM模型及多因子模型(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Smart Beta旨在通过多因子暴露捕捉非市场Beta带来的Alpha收益,从而优化风险收益。
  • 主要因子分类:价值、成长、红利、波动率、质量、动量、价量等多种因子,其中价值、成长、红利尤为主流。

- 优势:集透明、低成本、风险分散、收益增强为一体,是传统被动和主动投资的有机结合体。[page::3]

2.2 全球及美国市场发展


  • 全球规模与增长:2012至2018年Smart Beta管理资产从2800亿美元增至近1万亿美元,五年年化增速约29%,持有人接受度也持续攀升,2018年投资者采用率近48%。

- 投资动机:主因是增强收益及风险降低,成本节约亦为重要考量。
  • 主流策略:多因子策略、低波动、价值策略占主导,多因子受追捧,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新兴因素受关注。

- ETF载体:全球Smart Beta产品中,ETF份额约占51%,增长快速,2017年全球新发Smart Beta ETF产品超过300只。
  • 美国市场特点

- 规模:1025只Smart Beta ETF,管理规模超8000亿美元。
- 头部效应显著,前20只基金占总规模60%;管理规模与发行时间(先发优势)和低费率显著正相关。
- 主要基金管理公司为BlackRock、Vanguard,两家统治市场头部。
- 投资领域以股票型为主,规模占比95.8%,数量占比75.6%。
- 策略分布中价值、成长和红利策略规模最大,多因子数量领先。
- 近年新产品趋势向多因子、ESG和科技主题转移。
- 低费率和先发优势为市场规模扩张关键。
  • 图表深度见全球投资者采纳意愿(图1、2)、全球Smart Beta策略分布图(图3)、全球Smart Beta ETF年度新增数据(图4)、美国市场Smart Beta基金规模分布与头部效应(图5、6)、管理规模与发行时间和费率散点图(图9、10)、相关系数矩阵(图11)、美国市场Smart Beta ETF策略种类分布(图12)、前20名美国头部产品策略(图13)等。[page::4-13]


2.3 国内Smart Beta市场现状


  • 市场起步晚、发展缓慢:国内首只Smart Beta 基金2006年发行,发展相对缓慢,但2015年后市场活跃度增强。构建严谨的筛选体系,将红利、价值、成长、多因子、等权重等类别纳为Smart Beta基金。

- 产品规模和发行趋势
- 2018年国内Smart Beta基金数量118只,占被动指数基金总量约13%,规模逾300亿元,占比6%。
- 近三年新发行基金数和规模均快速增长,2018年发行32只,创近九年新高。
- 份额净流入趋势明显,2018年首次净申购22亿份,显示市场受欢迎度提升。
- 产品形式多样,ETF及ETF联接占比不足30%,尚有较大的ETF渗透空间。
  • 策略类别分布

- 数量排行:多因子、红利、等权重、价值、基本面、成长、低波动。
- 规模排行:多因子、红利、价值、基本面领先,成长类规模仍低迷。
- 份额与规模动态:成长与等权重类规模近年下滑,低波动类规模2017年后显著增长。红利基本面价值类波动较大但近年有回升迹象,2018年价值类基金规模创新高。
- 年度收益体现因子表现差异,红利类收益相对领先,成长、等权重表现较差。
  • 市场空间与发展动力

- 国内市场Smart Beta占比低于成熟海外,相比之下市场潜力巨大。
- 先发优势尚未显著,头部产品中大量为近三年成立,竞争未定。
- 创新产品如低波动、多因子结合等新策略具备破局可能。
- 国际化步伐明显,合作跟踪国际指数逐渐增多,迈向中外合璧。
- 费率水平偏高,尚未形成市场化竞争,费率下降有助提升竞争力。
  • 国内市场图表包括新发行比例及规模趋势(图24、25)、规模及占比(图26)、申购赎回份额变化(图27、28)、策略类别比例与规模占比(图29、30)、各策略年发行数及规模(图31、32)、各策略份额与规模动态(图33-38)、年度平均收益(图39)、国内外头部产品对比(图40、41)、近年新发基金列表(图42)等。[page::14-24]


2.4 未来展望与建议


  • 市场定位与机会:Smart Beta作为结合主动与被动的创新型指数投资工具,未来具备广阔空间。国内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产品不断创新的阶段。

- 策略选择
- 价值类基金正处于风口。
- 多因子结合及ESG等热点主题成为产品创新重要方向。
- 低波动等策略开始崭露头角。
  • 基金形态:ETF及ETF联接基金占比有望提高,ETF透明、低成本和灵活交易优势明显。

- 竞争格局
- 先发优势尚未稳定,后起之秀有望通过创新实现破局。
- 费用结构需向国际市场靠拢,实现费率市场化、降低运营成本。
- 合作国际指数编制商助力产品升级和市场国际化。
  • 风险强调:海外成功经验不完全适用国内,市场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警惕样本偶然性,投资决策慎重。[page::25, 26]


---

三、图表深度解读精选


  • 图2(全球投资者选择Smart Beta的目的):增强收益始终是主要动因(近60%),其次是降风险、提高资产分散,再次是节省成本。2014-2018年均有提升,表明市场认知度提升。对应报告中阐述的Smart Beta兼具收益和风险优势,且成本效益突出。[page::4]
  • 图4(全球Smart Beta ETF年新增数量):2013年至2017年新增数量增长近5倍,从66只增长至302只,表明ETF作为Smart Beta载体影响力提升,产品创新活跃。[page::6]
  • 图5-6(美国市场Smart Beta ETF规模分布):规模呈金字塔形态,1亿美元以下基金数量超过半数,前20大基金管理规模占比60%以上,头部基金显著集中,市场呈明显马太效应。[page::6]
  • 图9-10(美国基金规模与发行时间及费率关系):基金规模与发行时间呈负相关,先发优势明显,与费率呈负相关,低费率助力规模扩展。相关系数矩阵进一步体现此关系强度。[page::8]
  • 图14-20(美国2016-2018年新发基金策略分布及规模占比):多因子在新发基金中占比持续领先,ESG和科技类越来越受欢迎,传统单因子如价值和红利不断减少,显示市场策略结构更新换代趋势。[page::10-11]
  • 图24(国内新发行Smart Beta基金只数和规模占比):数量占比逐年上升趋势明显,规模占比波动较大但整体提升,显示国内市场逐步认同Smart Beta策略。[page::14]
  • 图27-28(国内Smart Beta基金申购赎回):净申购流入趋势显著,自2018年首次出现净流入,反映投资者信心提升,市场正进入增长期。[page::16]
  • 图29-30(国内基金策略类别数量与规模占比):多因子基金数量占比最高(约28%),规模占比也最大(34%),红利、价值、基本面同样保持增长,成长类基金份额小,显示策略发展不均衡。[page::17]
  • 图33-38(各策略基金份额与规模变动趋势):成长和等权重类基金份额及总规模自2014年后逐年下滑;红利、多因子、基本面和价值类基金规模整体回升,尤其价值基金2018年增长明显,反映价值投资兴起。[page::19-20]
  • 图39(各策略基金分年度平均收益):红利类持续优于成长、等权重等类别,2017年红利基金年回报近30%,2018年市场整体下跌红利基金跌幅较小,显示其稳定性较好。[page::20]
  • 图40(国内规模前20名Smart Beta基金列表): 多因子、红利、基本面和价值基金占据主导地位,基金类型多元,普通开放式基金和ETF数量均衡,ETF占比尚低,有较大提升空间。[page::22]
  • 图41(美国规模前20名Smart Beta ETF列表):价值、成长和红利基金主导市场,基金管理费极低(多数低于0.2%),体现市场成熟度及良好竞争。[page::21]
  • 图42(国内最新发行20只Smart Beta基金):新产品多聚焦低波动、价值、多因子策略,管理费率多维持在0.5%-0.7%,风格逐渐多样化,创新驱动市场格局调整。[page::23]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没有直接涉及具体企业或基金的个体估值模型计算,但多处讨论了Smart Beta基金的费率水平及其对基金规模和竞争力的影响,间接反映基金市场化定价机制。美国市场基金费率一般低于0.5%,部分低至0.1%,而国内多数基金费率区间处于0.5%至1%之间,中美费率差异显著,暗示国内基金费率仍有市场化下调空间,有助提升整体估值和产品吸引力。[page::7, 24]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提示Smart Beta发展面临的风险:
  • 海外经验的适用风险:海外市场经验未必能完全复制到国内市场,尤其市场环境、投资者结构及监管制度差异较大,可能导致发展模式、节奏及策略适用性有偏差。

- 市场环境影响:宏观经济波动、资本市场政策调整等均可能影响Smart Beta产品表现及募集情况。
  • 样本局限性:国内Smart Beta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历史数据不足,统计特点可能带有偶然性,难以确保未来趋势。

- 投资建议限制:报告不等同投资建议,投资需理性审慎。

风险提示部分充分强调了行业研究的客观限制和理性态度必要性。[page::0, 26]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先发优势未稳固的双刃剑:报告多次提及美国市场先发优势显著,而国内尚未形成稳定领先格局,这既意味着潜在机会,也暗示市场竞争激烈,不确定性高,且后发者要突破传统风格占据领跑地位难度大。

- 费率与规模因果疑问:管理费与基金规模存在负相关,但报告指出二者因果关系不一定单向,可能大基金由于规模效应可以压低费率,存在反向因果,具体谁主导谁未有充分说明。
  • 策略分类模糊性:部分策略如多因子涵盖范围广,与单因子或基本面基金存在叠加,数据分类根基与统计口径限制可能影响分析精确度。

- 国内市场规模统计重复的复杂性:报告提到部分基金规模存在母子基金、联接基金统计重复,虽有调整但细节复杂,可能影响总规模统计精度。
  • 成长策略地位反复体现低迷:成长类基金在国内始终低迷,未形成领先头部,这与全球尤其美国市场成长型ETF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对比,暗示国内市场成长投资尚未被有效挖掘,且市场偏好差异明显。[page::15, 17, 19]


---

七、结论性综合



报告通过对全球及美国市场的深度分析,明确Smart Beta已成为全球投资新趋势,拥有规模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管理资产,是整合被动与主动投资优点的创新型产品。美国市场表现出显著的先发优势、低费率驱动的竞争力、多因子策略及ESG等概念新策略快速崛起。

国内市场虽起步较晚,Smart Beta产品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但自2015年后市场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基金发行数量、资金净流入、策略多样化均显著提升。多因子与红利类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均领先,价值投资热度快速上升,成长类基金发展仍显不足。ETF产品占比有待提高,费率水平较美国仍偏高,未来通过国际化合作和低费率竞争,有望释放巨大增长潜力。

图表整体显示,国内市场正处于由量到质、由传统单因子向复合因子、主题概念转型的关键期,头部产品出现新老交替,创新基金风格和优化费率将是市场争夺重点。随着养老金、保险资金和机构资本逐步入场,Smart Beta有望在未来资产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国内被动指数基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报告立场积极,强调机遇无限,呼吁紧抓价值投资黄金期,注重费率市场化与产品创新,结合国际资源迎接产业升级,提醒关注风险但坚持理性乐观的态度。[page::25]

---

附录:核心图示展示


  • 全球投资者Smart Beta目的分布图(图2)[page::4]

- 美国Smart Beta ETF管理规模累积分布(图5)和规模分布条形图(图6)[page::6]
  • 美国Smart Beta ETF发行时间与管理规模散点关系(图9)及管理费率关系(图10)[page::8]

- 国内Smart Beta基金新增发行数量及规模占比趋势(图24)[page::14]
  • 国内Smart Beta基金规模与份额年度变动趋势(图26、27、28)[page::15-16]

- 国内各策略基金规模占比及份额变化(图29、30,33-38)[page::17-20]
  • 国内外Smart Beta基金头部产品对比(图40、41)[page::21-22]

- 国内最新发行Smart Beta基金列表(图42)[page::23]

---

结语



该报告堪称国内Smart Beta领域较为详尽的综合性研究,涵盖理论介绍、国内外市场对比、策略分析、产品细分、趋势探讨及风险评估,为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性决策的重要知识支撑。报告中结合大量数据及图表,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是理解和把握Smart Beta行业动态及投资机会的权威参考资料。

---

(全文数据和论述均来自《Smart Beta:乘风破浪趁此时》,华泰证券研究所2019年2月发布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