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β到α——2026年中国出口形势展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贸易需求(β因素)对中国出口的解释力减弱,反而与产品竞争力、地缘关系等α因素影响增强。通过分析外需波动、关税政策、订单透支、转口监管及汇率变化等多维度因素,判断2026年中国出口依然保持1-3%增长,且α因素回落风险较低,全球地缘摩擦导致设备类资本品出口表现强劲,转口监管和关税加码对出口的冲击相对有限,汇率升值对出口价量呈现价增量减的影响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

速读内容


β因素对中国出口解释力减弱,α因素影响增强 [page::1]


  • 全球制造业PMI与中国出口近十年表现高度同步,2023年起显著脱钩。

- 产业结构调整和地缘格局重构导致了α因素对出口的主导影响。

中国出口对美“藕断丝连”与非美市场增量分析 [page::2][page::3]




  • 关税影响使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但通过转口东盟等地出口快速补偿,美方需求影响明显减弱。

- 非美非转口地出口保持10%左右高增长,是出口整体韧性关键。
  • 转口地监管主要针对贴牌转口,约占中国对东盟出口55%,全面影响估计约1.3%出口回落。


设备类资本品出口展现韧性,受地缘冲突催化 [page::3][page::4]



  • 从2021年起设备资本品出口增速明显强于总体出口,机械与电力设备出口表现最强。

- 地缘政治动荡指数与设备资本品出口增速呈高度正相关,表明出口增长缘于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备份和产能转移。

订单透支影响趋于消化,出口韧性体现 [page::4][page::5]



  • 2024年底至2025年初存在抢出口订单前置,拉高出口增速约2.4个百分点。

- 7-8月对美国及转口地出口环比增速回落明显,订单透支效应逐步消化。
  • 非美非转口地出口增速依然增长,说明出口真实需求强劲。


转口监管与关税风险相对有限 [page::5][page::6]


  • 转口贴牌贸易占中国对东盟出口约55%,加40%转口关税估计引发1.3%出口下滑。

- 东盟本土需求增长带来贸易往来潜力。
  • 中美关税摩擦趋于战略相持阶段,大规模加征关税概率较低。


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复杂影响及历史经验借鉴 [page::7][page::8]





  • 结汇意愿提升带动人民币升值,升值-结汇形成正反馈循环。

- 历史上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计价出口价下跌但外币计价出口价上升,出口量反应滞后且敏感度较低。
  • 预期2026年美元计价出口可能出现“价格增量减”的特征。


全球经济需求对出口形成支撑,β因素不拖后腿 [page::8][page::9]



  • IMF预计2026年全球现价GDP增速将回升,全球需求整体向好。

- 美国预防式降息可能避免经济大幅衰退,全球通胀弹性和贸易额增速维持。
  • 结合α因素韧性,2026年中国出口仍有1-3%增长空间。


风险提示及后续关注 [page::9]

  • 各地区港口合规审查加码可能影响物流。

- 全球重点产业关税普遍抬升存在中长期压力。

深度阅读

国泰海通|宏观:从β到α——2026年中国出口形势展望详尽分析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国泰海通|宏观:从β到α——2026年中国出口形势展望
作者:刘姜枫,梁中华
发布机构: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研究主题:中国出口形势展望,重点分析影响中国出口的β因素(全球贸易需求)与α因素(中国出口份额变化及其他影响因素),特别强调2026年中国出口将在外需韧性和多重α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1-3%的增速。

核心论点概括
  • 近年来传统解释出口增速的β因素开始失效,α因素的影响显著增强。

- α因素涵盖多层面,包括关税变化、订单透支、转口监管、汇率变动等。
  • 2026年α因素回落风险低,β因素韧性依旧,全球贸易需求保持稳定,综合来看中国出口仍有望以1-3%的幅度增长。

- 重点提出“从β到α”的范式转变,认为更复杂的地缘政治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出口模式变化的深层驱动。
  • 风险方面,关注港口合规审查升级与全球产业关税抬升可能对出口带来冲击。


以上观点贯穿全文,深刻揭示了中国出口增长动力的内外因素变化及其未来展望。[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导言与范式转变:从β到α



关键论点

  • 长期以来,出口增速主要由β因素(全球需求,代理指标为全球制造业PMI)解释。

- 2013-2022年,全球PMI与中国出口增速高度同步;2023年以来两者出现明显脱钩,β因素解释力下降。
  • α因素的重要性上升,主要驱动包括中国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地缘政治摩擦。

- 当前中国出口强于全球需求预期,主要缘于2023年中以后的价格策略调整(“以价换量”)及出口市场份额提升,尤其是非美区域。[page::1]

逻辑与证据

  • 报告运用统计数据(图1)对全球制造业PMI与中国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关系进行对照,显示近十年期内同步规律被破坏,揭示其内在因素变化。

- 体现出中国出口份额的提升与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说明外部经济周期已不足以全面解释出口表现。

2.2 α因素的关键变化:新贸易格局与新产业



主要内容

  • 新贸易格局:地缘关系重塑导致中美贸易表现出“藕断丝连”态势,即直接出口减少,转口和区域内流通增强。

- 新产业表现:产业升级和逆全球化趋势带动设备类资本品出口明显强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支撑数据

  • 图2显示两次关税背景下中国对美国出口骤降、对东盟转口出口快速提升,体现出口重心转移趋势。

- 图3、4显示对非美非转口地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10%),说明出口市场和路径多元化趋势明显。
  • 图5展示2021年以来设备资本品如机械、电力设备出口增速远超其他品类,逆全球化催化设备类出口表现。

- 图6引用地缘政治动荡指数与设备资本品出口增速的正相关性,佐证地缘风险催生设备出口需求。

解析与意义

  • 通过转口贸易和非美区域出口增长,展示中国出口正在规避美国关税壁垒,同时拓展新的市场和贸易路径。

- 逆全球化与地缘政治风险强化资本品供应链建设,提升中国机械设备出口中长期韧性。
  • 产业分化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乏力,而高端设备类出口增势强劲。


3.0 2026年中国出口主要α因素展望



3.1 订单透支逐渐消化


  • 2024年以来“抢出口”致订单前置,导致2025年上半年出口“透支”现象。

- 三季度出口增速强于市场预期,表明订单透支效应部分消化。
  • 数据显示7-8月对美及转口地出口环比持续负增长且低于季节性水平,符合订单透支逐渐消化的判断。

- 按照模型计算,订单透支对出口增速拖累已大部分释放,仅有小幅风险存在。[page::4][page::5]

3.2 转口监管影响有限


  • 目前对东盟五国重点监管贴牌转口,即没有实质再加工的贸易。

- 贴牌转口占中国对东盟出口约55%,占中国总出口约3.3%。
  • 若该类转口贸易加征40%关税,整体出口将回落约1.3%。

- 政策层面配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推动贸易投资,东盟本地需求有望增强,可能对冲监管影响。
  • 分类分析(图9)清晰划分转口贸易与东盟本地需求、东盟替代中国产品及受关税影响较小产品类别。[page::6]


3.3 关税加码概率低且影响减弱


  • 中美贸易进入“战备相持”阶段,美方大规模新增关税可能性降低,后续对等关税调整概率较低。

- 232关税扩围空间有限,主要针对钢铝、汽车链及少量消费电子品,但规模和影响较小。
  • 中国出口展现“去美国化”,受美国直接或转口进口需求波动影响下降。

- 表格详细列出232关税及相关豁免产品,数据充分说明中国与美贸易摩擦对整体出口的宏观效应减弱。[page::6][page::7]

3.4 本币升值的复杂影响


  • 2025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结汇规模扩大,结汇-升值形成正反馈循环(图11、12)。

- 历史日本广场协议经验表明,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计价出口价下降而外币计价出口价上升,出口额表现稳健(图13、14)。
  • 预计2026年美元计价出口价格增量减,即出口通过价格调整抵消部分升值压力,出口量韧性较强。

- 汇率与出口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反馈机制,升值不必然导致出口显著下滑。[page::7][page::8]

3.5 β因素:全球需求韧性存在,不拖后腿


  • 全球需求(IMF全球GDP预测)2026年预期好转,全球经济大幅走弱概率低(图15)。

- 美国预防式降息减少经济衰退风险,全球贸易额增速预计维持2025年水平。
  • 全球现价GDP增长支撑β因素稳定,意味着全球需求不会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拖累因素。

- 图16数据显示外需波幅收敛,β因素对出口增速的影响减少,α因素作用凸显。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全球制造业PMI与中国出口金額同比(2013-2025)


  • 蓝色粗线(全球制造业PMI)与浅蓝色细线(中国出口金额同比)高度同步,直至2023年后脱钩。

- 2023年后出口变化与PMI波动方向不同,有时甚至反向,说明外需指标难以解释中国出口变动。
  • 突显α因素在出口中的相对重要性提升。


图2:两次关税背景下转口表现(2017-2025)


  • 红线: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变动,显示2018-2019年及2025年初显著下降,反映关税压力。

- 浅蓝线: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变动,主要在关税期间快速反弹,体现转口贸易快速增长趋势。
  • 深蓝线:美国自东盟进口同比变动,跟踪转口后端需求。

- 三者趋势交叠证实转口贸易作为中国规避部分关税的关键通道。

图3:重点地区出口占比变化(2017-2025)


  • 美国占比呈下降趋势(从近20%降至约10%)。

- 东盟占比稳步提升,2025年4-7月约达20%以上。
  • 拉丁美洲轻微增长,欧洲、非洲增量虽小,但存在持续新增份额。

- 显示出口市场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

图4:2022-2025出口增速对比


  • 对于美国+转口地出口增速(深蓝线)2025年显著回落至负值。

- 对非转口地出口(浅蓝线)保持稳定10%以上的高位增长。
  • 说明出口净增长主要由非美非转口市场贡献。


图5与图6:设备资本品出口与地缘政治动荡指标


  • 设备类资本品出口增速明显高于总出口。

- 图6展示地缘政治动荡指数领先半年和设备资本品出口增速的正相关关系,支撑地缘风险促进设备出口的假设。

图7与图8:订单透支松解的环比增速趋势


  • 图7表现对美及转口地出口环比增速在7-8月持续负增长,低于历史季节性水平。

- 图8剖析抢运订单的逐步消化,7-8月对美及转口地出口拉动负向收敛,非美非转口地维持正增长。

图9:贸易产品流转分类


  • 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美国自东盟及中国出口增速差异历史分位值,四象限划分“贴牌转口”、“东盟本土需求”、“东盟替代中国”、“受关税影响较小”。

- 用于判定各类产品出口性质,指导转口监管影响预估。

232关税影响及产品分类(第6页表格)


  • 详列钢铝、汽车链、铜等主要产品7月与8月1日后关税率,及中国和其他国家受影响占比。

- 明确中美经贸链条中关税压力及其差异,支撑关税加码影响有限的判断。

图11-14:人民币汇率与结汇规模变化及历史汇率与出口价格案例


  • 展示结汇规模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联动(正循环机制)。

- 结合日本广场协议期间本币升值下出口价格和出口额的变化,推断人民币升值对美元计价出口的价格量影响。

图15-16:全球GDP预测与外需β因素影响分解


  • 2026年IMF全球GDP增速预测回升,支撑全球贸易需求不弱。

- 外需波幅减小,β因素对中国出口增速的影响减弱,强化α因素主导形势变化的观点。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基于宏观和产业分析框架进行出口形势展望,未涉及具体估值模型或股票目标价格,因此无传统金融估值模型应用。报告重点透过经济指标和贸易数据构建立体分析框架,为投资者理解出口驱动逻辑提供参考。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货物通关与贸易合规:各地区港口合规性审查加码,可能增加贸易成本和延迟,成为短期出口波动风险。

- 关税风险:全球重点产业关税普遍抬升,部分产品涉足新的贸易壁垒风险,尤其关注转口监管及232关税潜在扩围。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地缘冲突虽催化设备出口,但也可能带来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

- 订单透支风险:如订单透支消化不如预期,出口增速回落幅度可能加大。
  • 人民币升值过度:可能对部分出口价格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报告未详述缓解策略,但通过分析出口多元化、转口贸易调节及全球需求稳定等因素,间接显示部分风险可通过结构性调整与宏观经济韧性减缓。[page::0][page::9]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调α因素的重要性,然而部分α因素(如转口监管、订单透支)涉及估计与假设(如出口关税弹性取-1),存在不确定性。

- 订单透支影响评估基于市场季节性模型,模型本身或对疫情后新常态的适应不足。
  • 转口贸易数据分类依赖间接比较法,无法精准辨别实际加工与贴牌转口贸易,可能低估或高估风险。

- 汇率结汇与出口价格关系推理依赖日本经济历史案例,受中国特有经济结构与政策影响,外推存在局限。
  • 报告略显乐观地低估了地缘政治升级、长期贸易限制加剧对出口的潜在冲击,尤其是在全球科技安全领域的复杂演变背景下。

- 尽管风险提示存在,但整体论调较为稳健偏乐观,投资者需警惕不确定性事件可能带来的实质性扰动。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详实数据和多维视角系统分析了中国出口2026年展望,核心结论是中国出口正经历从传统β因素驱动向更多α因素驱动的范式转变。全球经济周期(β因素)对出口影响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地缘政治重构、产业升级及贸易流向变化的α因素主导出口动态。

具体来看:
  • 关税冲击导致贸易流向重新配置,中美贸易“藕断丝连”现象明显,转口贸易和对东盟等非美市场出口快速增长。

- 产业结构变化中,资本设备类出口表现亮眼,与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密切相关,逆全球化趋势反而成为出口韧性源泉。
  • 订单透支现象逐步消化,出口增速趋于真实水平,有效缓解对出口持续放缓的担忧。

- 转口监管将对贴牌转口产品产生约1.3%出口额的回落压力,但无全局性冲击,且东盟区域合作升级或成出口新增长点。
  • 关税加码的概率和幅度有限,232关税影响较小,出口逐步去美国化降低了单一市场风险。

- 人民币升值与结汇规模联动形成正循环,尽管短期本币升值压制出口价格增量,长期美元计价出口额可维持增长。
  • 全球需求韧性存在,2026年IMF预测全球GDP回升,2026年全球贸易额增速至少维持2025年水平,β因素不拖累出口。


由此预测,2026年中国出口仍具1-3%的稳健增长。图表信息全面支撑上述结论,同时揭示出口构成和市场布局的深刻调整,符合当前全球经济地缘政治环境和中国产业升级的宏观逻辑。

整体来看,报告逻辑严密,数据翔实,提出的“从β到α”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出口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前瞻性指导意义。[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

---

附:报告中关键图表一览(部分)


  • 图1:全球制造业PMI与中国出口同比走势对比

- 图2:中美关税冲击下转口贸易变动
  • 图3:重点区域出口份额变化

- 图4:美国+转口地与非转口地出口增速对比
  • 图5:资本设备类出口领涨中国出口结构

- 图6:地缘政治动荡指数与设备出口增速正相关
  • 图7-8:订单透支消化过程指标

- 图9:中国-东盟-美国贸易产品类型分类
  • 232关税影响产品与比例表

- 图11-14:人民币汇率、结汇规模与出口价格历史关系
  • 图15-16:IMF全球GDP预测及β因素对出口影响分析


(图表原文中均有详细注释与数据来源)

---

该分析力求详尽覆盖报告所有关键点,系统揭示和评判了作者的主要观点、数据支撑与潜在风险,为投资者和研究者深入理解中国出口未来格局演变提供了宝贵参考。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