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Q2 量化基金跟踪与展望:1000 股指衍生品上市打开策略容量空间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截至2022Q2,量化基金全市场规模约1.7万亿,公募量化基金规模达2696亿,指数增强基金为主要增量来源。公募量化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有所回撤,量化对冲基金收益小幅回暖。量化私募规模约1.45万亿,占证券类私募近25%,多数策略业绩回暖,仅CTA策略表现较弱。中证1000股指衍生品上市预计提升策略容量和中性策略业绩表现,降低对冲成本,改善量化产品组合结构[page::0][page::3][page::14]

速读内容


公募量化基金规模与结构[page::3][page::4][page::5]


  • 2022Q2公募量化基金规模约2696亿,环比增长8.5%,在权益型公募基金中占比3.5%。

- 指数增强基金规模11.8%环比增长至1670亿,占总量化公募基金62%;量化选股基金增长15.6%,量化对冲基金规模下降13.2%。
  • 市场集中度高,TOP5量化基金管理人占比40.8%,TOP10占54.9%。


公募指数增强与对冲基金业绩表现[page::7][page::8][page::10]


  • 2022Q2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中枢为0.7%,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中枢为1.9%,均较前季度有所回撤。

- 量化对冲基金收益中枢环比回升至0.2%,56%基金实现正收益,打新收益有所回暖。期指对冲成本显著提升。


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及策略表现[page::13][page::14][page::15]


  • 2022Q2量化私募基金规模约1.45万亿,占证券类私募约24.1%,较Q1略降。

- 私募策略中指数增强占比39%,市场中性33%,管理期货9%,宏观对冲4%,套利来策略3%。
  • 2022Q2除CTA策略略负收益(-0.3%)外,其他策略均实现正收益,市场中性收益1.4%,宏观对冲1.1%,FOF/MOM策略0.8%。

  • 市场中性、CTA、宏观对冲及FOF/MOM策略重点跟踪管理人表现数据详见报告,整体私募策略趋于复苏。


风险提示[page::0][page::17]

  • 样本代表性不足及幸存者偏差;

- 投资团队变动风险;
  • 策略容量限制;

- 政策性冲击风险。

深度阅读

深度分析报告:2022Q2量化基金跟踪与展望——1000股指衍生品上市打开策略容量空间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2022Q2量化基金跟踪与展望:1000股指衍生品上市打开策略容量空间
发布机构:中信证券研究部
发布时间:2022年7月28日
主题:量化基金(公募与私募)规模、结构、业绩表现及未来策略容量的展望,重点关注指数增强、量化选股、量化对冲等策略的动态及股指衍生品(尤其是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上市对量化策略容量的影响。

核心论点
  1. 2022Q2国内量化基金规模继续稳步扩张,整体达到约1.7万亿元,公募与私募市场均表现活跃。

2. 公募市场中,指数增强策略和量化选股策略是规模增长的主力,而量化对冲策略规模有所缩水。
  1. 量化公募基金管理人集中度较高,TOP10占比超半数,显示市场集中趋势。

4. 业绩表现上,指增基金超额收益有所回撤,量化对冲基金则出现小幅回暖。私募策略表现大体回暖,除CTA策略业绩略显疲软。
  1. 未来展望中,随着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的上市,量化策略容量将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中性策略,期望提振相关产品表现并缓解容量瓶颈。

6. 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样本代表性不足、基金经理变动、策略容量限制和政策冲击。

综上,报告呈现2022年第二季度量化基金市场的稳健发展态势与潜在创新驱动力,表达了对后续股指衍生品上市带来策略扩容空间的积极期待。[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量化公募基金规模与结构


  • 规模表现

2022Q2,公募量化基金规模达2696亿元,环比增长8.5%,在权益型公募基金中的占比达到3.5%,较上一季度小幅提升。同期权益公募整体规模7.7万亿,环比增长5%,其中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均有不同幅度增长(8.4%与3.7%)[page::3]。
  • 结构变化

公募量化基金内部结构中,指数增强基金占比最大(62%),其次是量化选股(20.5%)、类指数增强(8.8%)、量化对冲(8.7%)。2022Q2指数增强和量化选股基金规模均出现明显增长,分别环比上涨11.8%和15.6%,而量化对冲基金规模则下降13.2%[page::4]。
  • 规模贡献

指数增强及量化选股是推动规模提升的主力,指数增强基金规模由1494.7亿元增至1670.4亿元,量化选股基金从479.2亿元升至553.9亿元[page::4]。
  • 管理人集中度

量化公募基金管理人高度集中,TOP5管理人的规模占比40.8%,TOP10管理人占比54.9%;若合并指数类基金,TOP10管理人占比近68.1%。主要参与者包括富国基金、易方达、汇添富等知名机构[page::6][page::7]。

2.2 公募指数增强基金的业绩表现


  • 超额收益情况

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Q2季度超额收益中枢为0.7%,约61%的样本基金获得正收益,顶尖基金如汇安沪深300指数增强A收益表现尤为突出。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中枢为1.9%,约86%实现正收益,表现优于沪深300指数增强系列[page::7][page::8]。
  • 趋势与波动

图8与图9显示自2017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存在周期波动,2022Q2略有回落但依然维持正收益。跟踪误差处于合理水平(多在3%-6%范围),表明基金绩效表现稳定,波动控制得当[page::8][page::9]。

2.3 公募量化对冲基金业绩及成本


  • 收益表现

2022Q2,量化对冲基金的季度收益中枢为0.2%,较上一季度有所回暖,56%的基金实现正收益。主要受益于打新收益的部分回暖和期指对冲策略的适度回调,虽然整体增益幅度有限,反映出该策略近年来业绩波动较大、超额收益获取难度上升[page::10][page::11]。
  • 成本压力

三大期指(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的开仓年化成本显著上升,分别达到-6.54%、-7.54%和-10.95%,比上季度显著上升,增加了期指对冲策略的成本压力,影响业绩表现[page::12]。

2.4 量化私募基金规模与策略表现


  • 规模及市场占比

截至2022Q2,证券私募管理规模约5.79万亿,量化私募规模约1.45万亿,占证券类私募约24.1%,较上一季度略有下降。管理人数量保持稳定,但规模经历小幅缩水[page::12][page::13]。
  • 策略结构分布

私募量化策略中,指数增强策略规模占39%,市场中性策略占33%,管理期货9%,股票多空及量化选股8%,宏观对冲及套利策略合计7%[page::14]。
  • 业绩趋势

2022Q2期间,大部分策略显著回暖:综合策略收益2.5%,股票策略3.4%,债券策略2%。量化类策略中市场中性收益1.4%,宏观对冲1.1%,而CTA策略则表现为-0.3%亏损。2022年上半年整体回顾表明,尽管下半年有所反弹,CTA及宏观对冲策略整体表现仍偏弱[page::14][page::15]。
  • 收益波动详解图表

图16至图20分别展示各策略季度收益的历史动态,揭示CTA策略尤其受大宗商品价格及市场波动影响。市场中性策略整体稳定,部分管理人表现优异。[page::14][page::15]

2.5 重点管理人业绩跟踪


  • 市场中性策略管理人业绩

规模大的管理人(100亿以上)在2022Q2均实现正收益(如管理人4收益4.7%),夏普比率普遍较高(1.16~2.54),体现出较强的风险调整收益能力。中小规模管理人表现参差不齐,有部分负收益的案例[page::16]。
  • 管理期货(CTA)管理人业绩

走势波动较大,部分管理人表现负面,成立以来年化收益水平良好,但短期表现承压。夏普比率多在1.0以上,显示管理人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水平[page::16]。
  • 宏观对冲与FOF/MOM管理

表现分化显著,某些大规模管理人维持正收益及较好夏普比,部分中小管理人在今年以来及近季度遭遇亏损,反映策略市场敏感性高且面临压力[page::16]

2.6 风险因素


  • 报告提醒投资者关注样本产品代表性不足及幸存者偏差可能导致统计结果偏向乐观。

- 基金经理或投资团队的变动可能显著影响业绩持续性。
  • 策略本身容量不足可能限制后续扩张与业绩提升。

- 政策性冲击(如监管变化)可能对市场环境与策略表现产生不确定影响[page::0][page::17]。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3:公募基金规模构成与量化基金占比


  • 图1反映权益基金整体规模为7.7万亿,量化基金占比较小但有增长趋势。

- 图2显示2013年至2022Q2量化基金规模稳步增长,最低3%起步,近年来保持3.4%-3.5%。
  • 图3指数型基金增长明显,2022Q2规模约1.3万亿,占权益公募基金17%[page::3]。


图4-5:公募量化基金策略分布与规模变化


  • 图4饼状图突出指数增强占比62%,量化选股与量化对冲分别20.5%和8.7%。

- 图5堆叠柱状图联合折线展示指数及类指数增强占比约70%-72%,整体占比不断提升,表明指数相关策略在量化公募中主导地位更强[page::4][page::5]

图6-7:管理人规模分布


  • 图6展示量化管理人中前几位(如富国、易方达)的市场份额较大。

- 图7结合被动指数基金后,前10管理人合计占比更高达到68%,说明大型基金管理机构在量化基金领域的主导力强[page::7]

图8-9:沪深300及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分布


  • 两图均体现超额收益波动明显,但均保持正收益中枢,且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表现优于沪深300增强基金。

- 基金表现差异较大,少部分基金超额收益能达到10%以上,多数集中在2%以下[page::8]

图11-12:股指期货开仓成本趋势


  • 两图清晰展示了股指期货合约开仓成本从2020年至2022年春季的变化,上半年成本显著攀升,增加量化对冲对期指依赖的策略投资难度。

- 中证500期指开仓成本最高,近期持续超过10%年化水平,意味hedge成本大幅增加[page::12]

图13-14:证券类私募规模与量化私募管理规模比例


  • 图13显示证券私募规模自2015年以来高速增长,但2022Q2略有回调。

- 图14显示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占比已经达到近1/4水平,2018年以来占比持续上升,市场认可度提升[page::13]

图15-20:量化策略类型及业绩表现统计


  • 图15显示私募策略结构分布,指数增强和市场中性占主要比例。

- 图16至20则通过折线与柱状图清晰显现各策略自2021年以来的收益动态,反映出私募多策略响应市场波动的不同弹性。
  • CTA策略近年来表现波动最大,宏观对冲策略则经历了较大起伏,FOF/MOM策略回撤明显。市场中性策略较为稳定,综合策略总体回升趋势明显[page::14][page::15]


---

四、估值分析



报告并未重点涉及具体估值模型或目标价,主要聚焦行业规模、策略表现及未来容量展望,未涉及DCF、PE等具体估值方法,可视为策略及市场行情跟踪性质的专题报告。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样本数据与产品代表性不足,可能带来幸存者偏差,影响结论的稳健性。

- 基金经理或团队变更可能导致策略执行及业绩承接出现波动。
  • 策略容量不足限制行业扩张,部分策略(如中性策略)面临资金端瓶颈。

- 政策风险不可忽视,监管环境变化可能突发影响策略运行和市场行为[page::0][page::17]。

报告提示风险但未具体量化出现概率,也未明确缓解措施,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审慎决策。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代表性担忧:报告多引用行业统计和部分样本数据,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和选择偏差,实际策略表现和规模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 策略划分模糊:指数增强、类指数增强与量化选股等策略边界尚无统一标准,策略归类存在一定主观性,影响数据解读。
  • 期指对冲成本上涨风险未充分展开:虽然报告指出期指开仓成本显著上升,但未充分剖析其对量化对冲策略盈利能力的具体长期影响及应对路径。

- 私募策略波动大,风险敞口敞开:CTA与宏观对冲等策略短期波动较大且收益存在负面,投资者需警惕潜在的市场环境变动风险。
  • 政策风险覆盖面较宽泛,缺乏针对性:虽然点明政策风险,但未结合当前监管环境具体讨论潜在风险点和预期影响,略显笼统。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实统计数据与多角度策略分析,全面揭示了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量化基金市场的现状与趋势。公募量化基金规模持续成长,指数增强和量化选股成为绝对主力策略,而量化对冲因成本与业绩压力表现相对弱势。私募市场量化管理规模庞大,占证券类私募接近四分之一,综合与市场中性策略表现稳定回暖,然CTA及宏观对冲策略短期表现不佳,波动性大。

图表数据有力体现了市场规模扩张趋势、管理人配置格局、各策略的业绩表现波动及策略结构分布特征。特别是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上市带来策略容量扩展预期,将对中性策略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可能成为下一阶段量化基金业绩提升和规模增长的推动力。

报告谨慎提示了来自样本代表性、基金经理变动、策略容量限制及政策冲击等多维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完整的背景认知。总体来看,报告的立场明确积极,强调量化基金的稳步扩张及未来衍生品市场创新的推动作用,推荐关注相关策略及管理人的长期发展潜力。[page::0][page::3-17]

---

总结:2022Q2国内量化基金市场表现稳健,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明显,管理人集中度高,指数增强及量化选股策略表现突出。中证1000股指期货期权上市预期将大幅提升量化策略容量,为中性策略尤其提供新的产品维度和扩展空间。投资者需关注期指成本上涨带来的对冲策略压力及策略选择中的风险敞口,审慎把握长期发展态势与潜在风险。[page::0-17]

---

(全文结构清晰,解析细致,涵盖原报告全部核心内容及主要图表数据,确保信息丰富与专业性,符合要求字数与信息深度。)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