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型细节处理创造价值——市场驱动因子分析之八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预期PE因子与静态PE因子在股票量化选股中的表现差异,发现预期PE因子的多头组合表现显著优于静态PE。极端样本,尤其是预期PE<0股票和微利股,对因子表现有明显影响,合理剔除能显著提升因子收益的单调性。此外,静态PE最低组中高ROE股票削弱其低估值优势,显示细节处理对因子选股效果至关重要[page::0][page::2][page::3][page::5][page::6][page::8][page::9]。

速读内容


预期PE与静态PE因子表现差异较大 [page::2][page::3]


  • 预期PE与静态PE月相对收益相关系数高达0.86,但多头组合表现差异明显。

- 2007年以来,预期PE多头累计收益为365%,静态PE多头为182%。
  • PB因子表现差异较小,预期PB和静态PB多头及空头重合率超过80%。



极端样本处理对因子收益影响显著 [page::4][page::5]


| 处理方式 | 不作处理 | 加无穷大值 | 剔除 |
|----------|----------|------------|------|
| 静态PE | 0.99% | 0.44% | 1.06%|
| 预期PE | 1.18% | 1.58% | 1.67%|
| 静态PB | 1.83% | 1.86% | 1.83%|
| 预期PB | 2.10% | 2.06% | 1.98%|
  • 预期PE<0样本表现较差,合理放置于空头组提升因子区分度。

- 静态PE<0样本表现居中,对高估值股票无代表性,建议剔除。


微利股对PE因子表现的影响及剔除效果 [page::5][page::6][page::7]


| 预期PE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第五组 | 第六组 | 第七组 | 第八组 | 第九组 | 第十组 |
|------------|--------|--------|--------|--------|--------|--------|--------|--------|--------|--------|
| 微利股占比 | 0.00% | 0.00% | 0.00% | 0.00% | 0.02% | 0.00% | 0.07% | 0.30% | 1.37% | 26.48% |
  • 绝大部分微利股落在PE最高组,对该组表现影响偏大。

- 微利股表现更接近中等PE组股票,非高估值代表。
  • 剔除微利股后,预期PE因子月均相对收益由1.67%提高至2.01%,选股区分度增强。



低静态PE中高静态ROE股票抑制低估值优势 [page::8][page::9]

  • 静态PE最低组中约45%的股票为高静态ROE股票,高ROE股票表现接近市场平均。

- 低静态PE中非高ROE股票表现优于高ROE股票,削弱整体低静态PE组表现。
  • 预期PE中高预期ROE股票表现优于非高预期ROE股票,增强低预期PE股票表现。




因子体系与量化策略构建简述 [page::10][page::11]

  • 因子体系涵盖估值、盈利、成长、运营、动量、规模、红利、股权和量价九大类31个因子。

- 采用等权重多空组合计算相对收益,考虑行业中性,剔除极端样本及流动性弱股票。
  • 组合构建示例:估值因子赋50%权重,动量因子赋-20%,其他因子各10%,并结合流动性规避控制风险。


深度阅读

报告分析 — 《模型细节处理创造价值——市场驱动因子分析之八》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模型细节处理创造价值——市场驱动因子分析之八》

- 作者:刘敦(首席分析师)、提云涛、林永钦、刘均伟(研究和支持团队)
  • 发布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7日
  • 研究对象:估值因子,尤其是预期市盈率(预期PE)与静态市盈率(静态PE)的差异表现及极端样本(如负PE、微利股)处理方式对因子表现的影响

- 核心主题:量化策略中的估值因子细节处理对因子有效性的影响,特别是预期PE与静态PE的表现差异,极端样本处理策略及微利股对因子表现的冲击,以及由此提出的投资建议和优化方法
  • 核心论点

- 预期PE因子多头组合表现明显优于静态PE,但极端样本和微利股的处理对因子表现影响显著;
- 针对极端样本,合理的剔除或归类方式能更好体现因子真实效用;
- 微利股表现并非高估值股票的典型代表,剔除后因子表现单调性和区分度提升;
- 静态PE最低一组中高ROE股票表现不同程度削弱了低估优势。

本报告意在对量化因子投资中估值因子的细节做深刻探讨,剖析不同估值指标的表现及优化用法,从而提升量化选股模型的效果和准确性。[page::0,1,2,9]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预期PE与静态PE月相对收益差异较大


  • 关键论点

- 预期估值因子(基于未来EPS/BPS)与静态估值因子(基于历史EPS/BPS)虽表现相关,但收益差异明显;
- 预期PE因子相关系数0.86,预期PB因子相关系数0.95,说明估值视角不同但关联性强;
- 2007年以来,预期PE因子月均相对收益为1.67%,明显高于静态PE的1.06%;
- 预期PE和静态PE多空组合重合度仅约50%,PB因子重合度超过80%;
- 预期PE因子多头累计收益365%,静态PE多头仅182%,多头差异是主要表现差异源。
  • 推理依据

- 预期EPS反映了未来盈利预期,更能捕捉股票真实价值变动的预期;
- 静态EPS基于历史数据,反映过去盈利,滞后于市场变化;
- 多空组合差异推动收益差异显著,空头差异较小。
  • 图表说明

- 图1、2(第2页)显示预期PE/PB与静态PE/PB月相对收益的时间序列比较,预期因子波动与回报更优;
- 图3(第3页)显示预期PE与静态PE多头与空头表现差异,明显多头拉开差距;
- 图4显示PB因子表现较一致。
  • 总结

预期PE因子更能捕捉未来收益预期带来的价值变动,因此多头表现显著领先,值得量化投资参考和采用。[page::2,3]

---

2.2 极端样本的处理方式影响因子相对收益


  • 关键论点

- 极端因子值(如PE<0,即亏损股)样本数量较多,对因子因收益贡献显著;
- 不同处理方式(无处理、赋无穷大、剔除)导致因子表现差异明显;
- 预期PE<0样本占比约2.5%,静态PE<0占比达10.7%,预期PB与静态PB中极端样本几乎无;
- 预期PE<0股票表现较差,更接近高估值股票,合理归入估值最高组(空头),
- 静态PE<0股票表现中等,不完全代表高估值,建议剔除。
  • 推理依据

- 亏损股如果归入多头(低PE)组反而拉低多头表现并降低收益;
- 将亏损股赋无穷大PE归入空头则合理匹配其高风险特征;
- 静态PE<0样本表现较中性,历史亏损已反映价格中,不宜简单归类。
  • 数据与图表

- 表2展示不同处理方式下相关因子月均收益差异,剔除极端样本对收益提升明显;
- 图5和图6(第5页)分别展示预期和静态PE极端样本不同处理下多空组合表现的动态变化。
  • 总结

对预期PE<0极端样本赋极值及归入空头,静态PE<0样本则以剔除处理为宜,可以显著优化因子表现和选股收益。[page::3,4,5]

---

2.3 剔除微利股后PE因子表现单调性增强


  • 关键论点

- 微利股定义为预期ROE低于2%(极低盈利能力股),其PE值多为极高,但PB指标中无明显聚集;
- 微利股主要集中在PE最高的第十组,占该组约26.48%;
- 微利股的收益表现接近于中等PE组股,非典型高估值股;
- 微利股显著拉高估值最高组的平均表现,降低估值因子的分辨能力;
- 剔除微利股使预期PE因子的月均相对收益由1.67%提升至2.01%,增加收益的单调性和区分度。
  • 数据与图表

- 表3展示各组中微利股占比,明确集中于PE最高组;
- 图7显示微利股与各组股票表现对比,明显更接近中间组表现;
- 图8比较剔除与不剔除微利股后预期PE各组月均收益,剔除效果明显。
  • 总结

微利股的存在扭曲了PE因子的典型表现,剔除它们可以使估值因子表现更显著、更符合逻辑,建议量化模型中务必剔除微利股样本以优化选股效果。[page::5,6,7]

---

2.4 低静态PE组中高静态ROE股票未表现出低估优势


  • 关键论点

- 静态PE最低组的表现不及次低组和第三组,低估值优势不明显;
- 静态ROE与静态PE相关强烈,近0.7以上;
- 静态PE最低组中约45%为静态ROE最高10%的股票,高盈利但估值很低;
- 高静态ROE在低静态PE中未能显出低估优势,其表现与市场接近,反映估值合理或盈利已固化;
- 高ROE股票未来盈利可能下滑,PE可能反弹,削弱低估优势。
  • 数据与图表

- 图9展示静态PE最低前三组累计收益,第二组明显优于第一组;
- 图10展示高静态ROE在不同静态PE组中的分布,第一组集中度极高;
- 图11显示低静态PE中高ROE与非高ROE股票表现,后者表现较好。
  • 总结

静态PE最低组由于含大量高静态ROE股票,未能充分体现低估价值,反而可能因盈利预期变化导致其表现受限。此为静态PE表现较弱的主要原因。[page::7,8,9]

---

2.5 预期PE低组中高预期ROE股票提升表现


  • 关键论点

- 预期PE与预期ROE的相关性亦较高;
- 低预期PE中含高预期ROE股票表现优于非高预期ROE股票;
- 预期ROE体现未来盈利预期,具备成长性支撑,提升低预期PE组整体表现。
  • 数据与图表

- 图12展示低预期PE组中,高预期ROE与非高预期ROE股票的表现对比,前者明显优胜。
  • 总结

预期PE因子更好地反映未来盈利潜力,对高预期ROE股票赋予正面预期,因而提升整体低估值组的表现,显示预期指标的优势。[page::9]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2(第2页):相对收益时间序列直观对比预期PE/PB与静态PE/PB因子表现,体现预期因子在多数时间段稳定优于静态因子;

- 图3-4(第3页):多头与空头累积收益曲线,确认预期PE多头优势明显,PB因子表现较为接近;
  • 图5-6(第5页):极端样本不同处理方式(未处理、赋无穷大值、剔除)对多空组合表现的影响,显著影响预期PE表现,说明样本处理重要性;

- 图7(第6页):微利股表现曲线处于中间位置,未表现出极端高估值与收益;
  • 图8(第7页):微利股剔除前后各组收益比较,剔除后表现单调且收益分化更加合理;

- 图9-11(第7-9页):展示静态PE因子不同股票组别收益及高ROE股票在各组分布与表现,揭示静态PE组别划分不足及内部结构复杂性;
  • 图12(第9页):预期PE低组中高预期ROE股票表现更优,进一步说明预期指标优势所在。


这些图表通过时间序列和分组累积收益充分说明了报告论点,为理解估值因子应用中的复杂因素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page::2,3,5,6,7,8,9]

---

4. 估值分析


  • 估值方法

- 主要基于估值因子:市盈率(PE)、市净率(PB),静态PE/PB基于历史财务数据,预期PE/PB基于未来预期数据;
- 市盈率以股价除以每股净利润衡量,净利润基于静态(历史)或预期(未来)数据;
- PB以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衡量。
  • 估值因子的处理和优化

- 剔除极端样本(负PE、PB的股票)或对其赋极值处理,保证因子有效性;
- 剔除微利股避免高PE指标对估值分组的误导;
- 对静态PE最低组内部根据静态ROE进行区分,揭示该组内结构复杂,影响了估值优势。
  • 核心假设与驱动力

- 预期EPS/BPS更能反映未来价值,带来更佳的因子表现;
- 极端样本不代表典型估值样本,应合理处理;
- 微利股高PE主要因盈利极低,非高估值代表,应剔除;
- 高ROE股票盈利能力强,虽然PE低,但盈利持续性风险影响其未来表现。

整体估值分析体现了多角度深入考量估值因子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提出了科学严谨的处理方法以提升量化因子投资的有效性。[page::0,2,3,4,5,6,9,10]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极端样本风险

- 极端(负PE、PB)样本数量较多,若处理不当,因子表现失真,投资策略效果降低。
  • 微利股风险

- PE异常偏高,但不代表真正高估值,若未剔除影响估值判断,导致组别收益扭曲。
  • 盈利可持续性风险

- 静态PE最低组多数为高ROE股票,存在盈利下滑风险,可能破坏基于低PE的投资判断。
  • 预期数据不准确风险

- 预期EPS/BPS数据存在不确定性,过度依赖可能造成选股偏差。
  • 模型假设局限性

- 部分因子假设市场效率和盈利预测准确性,实际应用中可能偏离。

报告针对极端样本、微利股和高ROE股票分别提出了处理建议—剔除极端样本中表现不能代表高估值的股票、去除微利股、细化静态PE组内部结构,有效缓解了潜在风险。[page::0,4,5,8,9]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调预期PE因子优于静态PE,但该结论基于大量的预期盈利数据,现实中预期盈利易受非系统风险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需谨慎对待;

- 极端样本的剔除虽然提高了因子表现,但剔除标准的主观性可能影响模型稳定性,若剔除过多可能遗漏潜在投资机会;
  • 微利股定义和剔除策略虽有效避免了PE偏态,但对成长型或周期性企业的盈利起伏未充分考虑,可能出现样本偏差;

- 静态PE最低组高ROE股票表现不佳的解释合理论据充分,但未深入探讨其盈利下滑的具体动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细分盈利质量因素;
  • 关联性指标如PE与ROE、PB与微利股分布的关系清晰,但未涉及更多宏观和行业因素对估值因子的可能影响,存在一定局限;

- 本报告数据时间范围截至2012年12月,后续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影响因子表现,需结合最新市场动态调整策略。

整体上,报告逻辑严谨,数据与图表支撑充分,但对预期数据不确定性及宏观环境因素考虑有限,模型适用性需要结合实际动态评估。[page::0-10]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深度剖析了量化投资中估值因子的关键细节及优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 预期PE与静态PE因子表现存在显著差异,预期PE因子多头组合自2007年以来累计收益达365%,远超静态PE因子182%,显示预期数据对投资绩效提升的价值;

- 极端样本处理影响深远,预期PE负数样本表现差,归为高估值组合理;静态PE负数样本表现中性,建议剔除;合理处理极端样本显著提升因子表现和收益率;
  • 微利股导致PE因子表现扭曲,其高PE无法代表高估值,剔除后预期PE因子收益率和组间单调性均得到提升,显示微利股必须剔除以保证估值因子指标的纯净性与精确性;

- 静态PE最低组的内部结构复杂,几乎一半股票为高静态ROE,盈利稳定性和估值关系影响了组别的低估值表现,静态PE指标在特定细分中失效,预期PE基于未来盈利预期则表现更稳健;
  • 报告通过丰富图表全面展示了因子表现趋势、极端样本与微利股分布、处理方式的动态影响以及静态PE与ROE指标间的复杂关系,为估值因子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提供了详实的实证基础和优化手法

- 研究结论推动量化投资者深入理解估值因子构造中的细节处理要求,提升模型的识别力和收益潜力,为构建科学、实用的量化选股策略提供新思路

综上所述,报告主张采用预期PE为核心估值指标,慎重处理极端样本和剔除微利股,并关注静态指标内部结构复杂性,这些操作显著提升因子实用价值和投资回报表现,是量化策略设计不可忽视的关键细节。报告提供的方法论、数据与结论对于专业投资者与研究人员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page::0-10]

---

附:重要图表索引



| 图表编号 | 内容简介 | 页码 |
|---------|-------------------------------------------------------|-------|
| 图1 | 静态PE与预期PE因子相对收益对比 | 2 |
| 图2 | 静态PB与预期PB因子相对收益对比 | 2 |
| 图3 | 预期PE多头与空头累计表现对比 | 3 |
| 图4 | 静态PB与预期PB多头与空头表现对比 | 3 |
| 图5 | 预期PE极端样本(不同处理方式)多空表现 | 5 |
| 图6 | 静态PE极端样本(不同处理方式)多空表现 | 5 |
| 图7 | 微利股与各PE组股票累计表现比较 | 6 |
| 图8 | 剔除与未剔除微利股后预期PE各组月均收益比较 | 7 |
| 图9 | 静态PE最低前3组股票累计表现 | 7 |
| 图10 | 高静态ROE股票在静态PE各组中的分布 | 8 |
| 图11 | 低静态PE中高/非高静态ROE股票表现对比 | 9 |
| 图12 | 低预期PE中高/非高预期ROE股票表现对比 | 9 |

---

免责声明



本分析严格基于所提供报告内容,客观解读数据与观点,不注入个人观点或未披露信息,且所有结论均引用自报告正文,并以页码标注便于追溯。

---

以上为本次《模型细节处理创造价值——市场驱动因子分析之八》报告的全面详尽解读与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