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量崩溃可能尚未结束——资产配置思考系列之十八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通过个股和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的历史数据分析,指出2020年底以来动量崩溃风险持续,尽管回撤巨大,但当前策略拥挤度仍处于历史高位,难言见底,提示动量崩溃可能尚未结束,机构重仓策略企稳也需等待动量策略稳定信号。[page::0][page::2][page::3]

速读内容


动量崩溃现象及其影响 [page::2]


  •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间,沪深300指数下跌5.32%,基金重仓指数下跌7.53%,北向重仓指数下跌8.03%,300动量指数跌幅达9.46%。

- 基金重仓策略和北向重仓策略与动量因子高度相关,动量崩溃影响机构重仓策略表现。

个股动量策略拥挤度分析 [page::3]


  • 个股动量策略拥挤度于2020年12月达到3倍标准差,发出强烈尾部风险预警。

- 从2021年至今超额收益最大回撤达14%,当前拥挤度仍为1.2倍标准差,高于历史平均,难言见底。

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分析 [page::3]


  • 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2021年9月达到2倍标准差水平,随即出现约21%回撤,与2014-2015年表现相当。

- 当前拥挤度仍处于1倍标准差较高水平,行业动量崩溃同样难言企稳。

量化因子拥挤度风险预警能力总结 [page::2][page::3]

  • 个股与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作为风险预警指标,能有效提示动量崩溃的见顶和风险,但目前显示仍存在较大下行风险。

- 拥挤度由换手率、波动率与Beta比率等多个维度综合计算,反映量化策略交易拥挤度及潜在尾部风险。

风险提示 [page::4]

  • 结论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型,市场若出现显著变化存在失效风险,需谨慎对待当前动量策略状态。

深度阅读

报告详尽分析:动量崩溃可能尚未结束——资产配置思考系列之十八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动量崩溃可能尚未结束——资产配置思考系列之十八》

作者及机构: 国盛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林志朋、刘富兵,研究助理梁思涵。

发布日期: 2022年初(页面内参考日期2022年1月中旬至1月底左右)

报告主题: 该报告聚焦于中国A股市场中的“动量策略”表现,特别是2021年底至2022年初期间观察到的动量崩溃现象,即原本表现强势的个股和行业在市场整体下跌中遭遇更剧烈的回撤,分析该动量崩溃现象是否已经终结,以及未来动量策略的风险和机会。

核心论点与目的: 报告指出,2021年底的短期交易过热导致市场转向下行,动量策略特别是个股和行业动量出现大幅回撤。通过量化拥挤度指标(主要是基于因子换手率、波动率、beta的等权平均)分析,当前的拥挤度指标虽然较历史高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暗示动量崩溃尚未完全结束,动量策略见底信号尚不明确,因此投资者和资产配置者应保持警惕,审慎考虑机构重仓及动量策略的风险。[page::0,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引言与背景



报告起始部分回顾了2021年12月国盛证券发布的前期相关报告《短期交易过于拥挤:三个信号》,通过东方财富论坛NLP情绪、行业分歧度和期权认购认沽比率等三大信号识别A股“跨年行情”预期过热,从而市场随后进入明显的下跌通道。由此背景指出,强势股及行业的回撤幅度和市场整体回撤相比幅度更大,从而形成动量崩溃的现象。

自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1月18日:
  • 沪深300跌幅5.32%

- 基金重仓指数跌幅7.53%
  • 北向资金重仓指数跌幅8.03%

- 300动量指数跌幅9.46%

表明动量指数(代表强者更强策略)跌幅最重,暗示强势股回撤更加凶猛。如此,基金重仓和北向资金重仓指数均与动量因素具备高度相关联性,动量的企稳可能直接指示机构资金策略的企稳。[page::0,2]

2. 个股动量策略分析



个股动量策略的定义是基于沪深300内股票的动量因子超额收益,具体代理为300动量指数相对沪深300指数的超额表现(即动量策略收益)。
  • 拥挤度定义: 采用多空换手率比、多空波动率比和多空beta比三项指标的等权平均,体现该因子策略的“拥挤”与风险累积。

- 拥挤度现状: 个股动量策略拥挤度在2020年12月达到3倍标准差,表明非常高的拥挤风险,随后2021年开始大幅回撤,最大峰值回撤14%。
  • 当前信号: 截至报告发布时,个股动量策略拥挤度降至约1.2倍标准差,仍高于历史均值,显示拥挤风险未完全消退,难以断定已触底回稳。


逻辑依据充分,报告对拥挤度与动量策略回撤的关系进行了多期历史验证,动量崩溃的尾部风险警示效应明显。该拥挤度指标结合投资者多头头寸聚集带来的爆仓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体现了交易拥挤所带来的尾部风险积累。[page::2,3]

3. 行业动量策略分析


  • 定义: 行业动量以过去一年行业平均超额收益信息比率为依据,选取前五名行业构建动量策略,月度调仓。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定义与个股近似,综合行业换手率、波动率和Beta指标。

- 历史表现与风险预警: 2021年9月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达到2倍标准差高位,之后出现明显回撤,最大跌幅达21%,与2014-2015年动量回撤幅度20%相当。
  • 当前态势: 拥挤度回落至1倍标准差,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暗示行业动量策略同样难言见底。


报告通过行业动量策略的实证,展现拥挤度指标对行业层面动量崩溃的风险预警能力,以换手率和波动率等指标反映机构资金的集中和波动情况,充分体现了动量策略的集体过热与风险积累。[page::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近期基金重仓指数和北向重仓指数较大回撤(2021-01至2022-01)


  • 描述: 该图展示了基金重仓指数和北向重仓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相对表现。

- 解读: 2021年10月至12月,两个指数均显著高于沪深300,显示机构资金对部分强势股的偏好;但自2021年12月开始,两个指数均回落至沪深300之下,表明机构重仓股遭遇较大调整。
  • 支持论点: 这说明机构资金与动量因子高度相关,在市场整体下行时,机构重仓股票回撤更大,动量崩溃显著发生。

- 数据来源与局限: 使用Wind数据,时间区间充足支持年度结论,但受限于当前仅覆盖部分市场,未涵盖全部个股动向。[page::2]



图表2:基金重仓和北向重仓与动量因子滚动相关性


  • 描述: 显示基金重仓指数与动量因子滚动相关性及北向重仓指数与动量因子滚动相关性的时间序列。

- 解读: 两者相关性大部分时间超过50%,最高峰达到80%以上,说明机构资金倾向于跟随动量因子策略配置。
  • 支持论点: 高相关性衬托了动量崩溃对机构持仓的直接冲击,动量因子崩溃意味着机构持仓风险暴露。

- 数据局限: 相关系数波动较大,提示动态调整,投资者需密切跟踪该指标变化。[page::2]



图表3:个股动量策略拥挤度与300动量指数走势(2011-2022)


  • 描述: 该图双轴显示“个股动量策略拥挤度”(右轴,Z-score处理)和“300动量指数/沪深300比率”(左轴)。

- 解读: 历史上个股动量拥挤度高峰(如2011、2014及2020年末)均对应动量策略收益见顶,之后出现回撤;2020年12月的拥挤度达到3倍标准差创造高风险警示。图中显示个股动量拥挤度已大幅回落至约1.2倍标准差,但未回归历史均值,表明目前仍承载一定拥挤风险。
  • 作者结论: 依据过往经验,当前拥挤度水平不能视为动量策略见底信号,需谨慎应对。

- 注释: 拥挤度采用多空换手率、波动率、beta三项指标的等权平均,反映多空力量及换手风险。[page::3]



图表4:行业动量策略拥挤度与超额收益(2011-2022)


  • 描述: 展示行业动量策略的拥挤度(经Z-score处理,右轴)及其超额收益走势(左轴)。

- 解读: 2014-2015年及2021年9月拥挤度达到极高水平后,均伴随超额收益大幅回撤。报告指出2021年9月开始的回撤最大幅度21%,当前拥挤度为1倍标准差,为历史较高位置。
  • 结论: 行业动量拥挤度走势进一步佐证动量策略依然存在较高风险,尚未进入明显回稳阶段。

- 支持文本: 指出拥挤度作为风险预警的历史有效性,提示投资者关注拥挤度指标变化。[page::3]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无需对单一公司估值,核心聚焦于因子策略表现及风险评估,因此未涉及传统的公司层面估值模型(如DCF、PE等)。估值分析以“因子拥挤度”的定义和度量作为主要“估值”工具,借由标准差水平评估市场策略风险敞口。此类量化指标本身即为风险定价变量,结合历史数据有效提示风险峰值。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风险提示:
  • 依托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的测算。

- 未来市场环境若发生显著改变,模型可能失效。
  • 动量策略所面临的拥挤风险依赖于市场状况,模型的历史有效性不保证未来表现。


该风险提示告诫投资者,统计模型虽然有较强的经验支撑,但市场情绪、政策、宏观经济等非量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策略表现出现偏差,强调需动态跟踪风险指标变化。[page::0,4]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与依赖性: 报告强烈依赖历史数据和模型构建拥挤度指标,虽有实证支持,但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如政策调控、疫情冲击等)可能导致模型预测力下降。

- 拥挤度指标的定义和权重选择存在主观因素,报告未详细披露参数灵敏度分析,缺乏模型稳健性讨论。
  • 样本与范围: 主要基于沪深300和部分行业,未覆盖更广范围市场表现,可能忽视中小盘或细分行业表现差异。

- 报告对拥挤度的历史峰值多次警示,说明因子策略风险较高,但对投资者应如何操作缺乏明确指引,策略建议较为保守。
  • 语言较为谨慎,风险提示到位,报告力图保持客观中立。

- 报告信息相对集中,在动量策略方面专业深刻,未涉及其他因子组合或宏观因子影响,视角略显单一。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通过历史数据和量化模型,多视角刻画了中国A股市场个股及行业动量策略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经历的显著动量崩溃现象。实证显示基金重仓和北向重仓指数与动量因子高度相关,机构投资显著凸显动量策略风险。

动量策略拥挤度指标在个股和行业层面均处于较高但下降的标准差水平,结合历史峰值表现,提示动量策略回撤风险尚未完全消退。尤其是个股动量拥挤度自2020年12月创3倍标准差高峰后逐步回落仍未归于均值,使得动量策略难以确认已见底,行业策略亦面临类似风险。

四个图表相辅相成:
  • 图表1和2展示机构资金与动量因子的高相关性及同步回撤;

- 图表3和4则直观呈现策略拥挤度与表现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拥挤度作为风险警示工具在历史上多次奏效。

报告整体立场谨慎,提醒投资者关注拥挤度指标变化和可能的尾部风险,提示量化动量策略尚未企稳,需持续跟踪风险预警信号。此外,报告以中立冷静的角度,反复强调模型和历史规律局限,敦促投资者须警惕变化环境下模型失效的可能。

综上,报告为理解动量策略的持续风险提供了科学严谨的量化依据,对资产配置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评估风险敞口提供了专业参考。其主要判断为“动量崩溃可能尚未结束”,即动量策略回撤风险依然存在,提醒市场参与者保持防范,勿盲目乐观。[page::0-4]

---

总结



报告以大量图表和数据为基础,细致解析动量策略风险,特别强调拥挤度指标的预警功能和当前高位风险状态。投资者在构建资产配置和动量策略投资组合时,宜关注该报告揭示的拥挤度风险信号,合理规避潜在尾部风险,耐心等待动量因子风险清晰回归均衡的信号,再考虑积极介入。该报告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适合有一定量化经验的专业投资机构和策略研究团队参考。

---

附录:报告主要图表链接预览


  • 图表1

- 图表2
  • 图表3

- 图表4

---

所有引用均明示于对应页面标识。[page::0,1,2,3,4]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