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现金流构建新价值因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未来现金流贴现构建了新价值因子(FM),理论与实证显示该因子较传统账面市值比(BM)更接近公司价值本质,且价值溢价更强、更稳定。通过VAR模型估计未来现金流,实现对基本权益的预测。实证结果显示FM因子的价值溢价显著,而在控制FM后BM因子溢价几乎消失,表明BM是FM的不完美代理,且其度量能力随时间下降。该新因子构建方法为价值投资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page::0][page::2][page::5][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1. 新价值因子FM的定义与构建方法 [page::2][page::3][page::4]
- 基本权益FE定义为以固定贴现率对未来现金流贴现的现值,替代传统使用账面权益BE,构成基本市场比率FM=FE/ME。
- 使用VAR模型预测未来12个关键财务指标,涵盖价值、增长、盈利与资本结构四个维度,确保对未来现金流的稳定预测。
- 样本1973年至2018年,VAR模型展现良好拟合度和动态平衡特性。
2. BM因子作为FM的不完美代理及相关性分析 [page::5]
| 时间 | BM解释的FM变化比例 | BM与FM线性相关系数 | BM与FM排名相关系数 |
|-----------|------------------|------------------|------------------|
| 1973-1995 | 59.2% | 0.67 | 0.68 |
| 1996-2018 | 33.9% | 0.26 | 0.63 |
| 全样本均值 | 46.6% | 0.45 | 0.47 |
- BM与FM平均相关系数为0.47,证明BM为FM不完美度量。
- 相关度随时间显著下降,表明BM度量能力恶化。
- 通过方差分解显示BM溢价下降主要因与FM的关联度降低。
3. FM因子的价值溢价更强、更持久且更稳定 [page::6][page::7]

- FM多空组合年化收益约8.5%,t统计量显著(3.96),远高于BM因子5.9%收益(tstat=1.90)。
- FM溢价在早晚期样本均保持稳定,BM溢价后期明显走弱。
- 大型公司中FM溢价依然显著,BM溢价减弱或消失。
- 5年持有期的回测同样验证了上述结论。
4. 控制FM后,BM的价值溢价显著减弱,甚至不显著 [page::7][page::8]
| 因子 | 全样本1年持有期溢价 | 控制变量 | t统计量 |
|-------|-----------------|----------|--------|
| FM | 8.7% | 无 | 4.29 |
| BM | 3.6% | 控制FM | 1.25 |
| FM | 7.8%-13.9% | 控制BM | 1.95-3.47 |
| BM | 1.5%-4.3% | 控制FM | 0.36-0.91 |
- 说明BM价值溢价主要来源于其对FM的不完美度量。
- FM价值溢价独立且稳健,反映了更真实的价值投资信号。
5. 研究结论与投资启示 [page::8]
- 传统BM因子价值溢价下降归因于其对未来现金流的代理能力不足。
- 新FM因子更准确表征公司价值本质,适合作为价值投资因子。
- VAR模型预测未来现金流的做法,为新因子构造提供方法论示范。
- 投资者可基于FM构建组合,优化价值策略。
深度阅读
报告全面分析:基于未来现金流构建新价值因子 — 以基本市场比率(FM)为核心的价值投资新视角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基于未来现金流构建新价值因子 ——学术纵横系列之五十
- 作者信息: 张晗(分析师)、梁誉耀(研究助理),隶属于国泰君安证券金融工程团队
- 发布日期与联系方式: 报告发布时间未精准列明,团队联系电话和邮箱详见首页,证书编号齐备,体现机构正规。
- 研究主题: 价值投资因子构建,核心在于提出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基本市场比率”FM指标,替代传统账面市值比BM,重新审视和解释价值溢价现象。
- 核心论点提炼: 传统价值因子“账面市值比”(BM)的分子是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仅反映当前财务信息,导致价值溢价近些年有所下降或减弱。本文提出通过估计公司的未来现金流现值形成“基本权益”(FE),据此构建“基本市场比率”(FM = FE/市值)这一新价值因子。深入探讨FM因子的估计方法、与BM的异同及相关性,并通过实证结果表明FM比BM提供更强、更稳定的价值溢价信号,从而为价值投资提供更接近本质的工具和视角。
总体而言,报告传递的主要信息是FM因子优于传统BM因子,在现代资产定价中更能有效捕获价值溢价,有助于改进资产组合构建和风险收益管理,并警示量化模型外溢风险。[page::0],[page::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引言
- 关键论点与信息: 引言部分概述了“价值溢价”这一经典资产定价现象——高账面市值比股票获得更高未来回报的风格化事实,但近期的实证发现该溢价下降甚至消失。文献中(Andrei S. Gonçalves 和 Gregory Leonard)提出,价值溢价下降的根源在于BM中的“账面权益”无法准确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而真正的价值应基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即“基本权益”(FE)。文章确认按FM指标划分股票后,价值溢价依然显著且稳定,提示BM指标的失灵来自其对FM的度量能力减弱。
- 推理依据: 价值本质基于未来现金流的净现值,账面权益是过去的信息,存在信息滞后和变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FM作为对真正价值的度量应优于BM。
- 章节结构简述: 内容涵盖FM定义与推导、BM与FM的关系和差异、实证分析及最终结论与思考。
[page::2]
2. 基本市场比率(FM)
2.1 基本权益定义
- 关键论点: 市场权益(ME)代表公司的总价值,可由未来股息流贴现表达。传统账面市值比BM的分子为账面权益(BE),代表历史累积的财务量。FM则用未来现金流贴现的基本权益FE替代,定义为固定贴现率下的未来现金流现值,数学形式与ME相似,只是采用恒定贴现率。
- 推理依据: 现金流贴现模型(DCF)是资产估值根基,未来现金流的积极预期是决定价值的根本,故FE比BE更本质和适用。
- 数学公式阐释: 引入BE、ME、FE变量及现金流PO,强调贴现过程,体现理论基础。
[page::2]
2.2 估计基本权益
- 关键论点与方法: FE无法直接观测,需对公司未来现金流进行估计。利用净盈余等财务指标对未来支付(PayOut)的关系,转换公式使得FE的计算依赖于未来一系列财务指标的预测。
- 预测模型工具: 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处理多维时间序列数据,包括价值、增长、盈利和资本结构12个关键变量,借此稳健预测未来财务指标,保证模型的收敛和动态平衡。
- 变量类别与代表指标:
- 价值指标:账面市值比、派息率、销售收益率
- 成长指标:账面价值增长率、资产增速、销售增速
- 盈利指标:净盈余率、净资产收益率(ROE)、毛利率等
- 资本结构指标:市场杠杆率、账面杠杆率、现金持有量等
- 数据支撑与模型性能: 表1详细给出VAR系数估计和拟合优度,各指标间的作用关系用系数矩阵表达,反映彼此影响的强弱及正负关系,如BM与下一期自身的高正系数(0.76),现金持有量间较复杂的关联。数据基于1973-2018年(历史跨度长),增强实证信度。
- 模型的应用逻辑: 通过VAR预测未来各财务指标值,再基于这些预测计算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得到FE和FM。引入稳定性条件,使用长期均值近似超过1000年期预测,保证长远预测的合理近似。
[page::3][page::4]
3. BM 是 FM 的不完美度量
3.1 BM 与 FM 相关性分析
- 论点: BM与FM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但BM仅为FM的代理指标,且这种相关性随时间下降,凸显BM测量价值本质的有效性减弱。
- 数学分解与逻辑: BM=BE/ME,FM=FE/ME,其中BE/FE定义为BF,则bm=fm+bf。BM的方差因此可拆分为BM与FM协方差与BM与BF协方差之和,分析其驱动力。
- 关键数据点(表2解读):
- BM解释FM变化率由历史的59.2%降至33.9%,整体平均46.6%。
- BM与FM的线性和排名相关系数平均在0.45-0.47,说明存在较弱中等相关。
- 最重要的是相关系数下降趋势明显,说明BM对FM的代表性不足。
- 负相关逐渐加强,表明BM偏离FM的行为增加。
- 意义: BM不再能有效捕获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本质价值,导致传统价值策略效果减弱。
[page::5]
3.2 FM较BM拥有更强、更持久、更稳定的价值溢价
- 论点: FM因子定义的价值溢价更显著且稳定。
- 实证方法: 利用过去5年每年6月的FM、BM、BF值对股票进行十分位排序,估计未来1年与5年持有期的回报。统计多种因子模型调整后的alpha与平均回报,评价因子有效性。
- 表3关键观察:
- 1年持有:
- FM多空组合溢价8.5%且统计显著(t=3.96);
- BM则5.9%,统计意义较弱(t=1.90)。
- 不同样本时段:
- FM溢价早期和晚期均保持在8%左右且显著;
- BM溢价早期强大(10.3%),后期大幅下降至1.5%,基本失效。
- 大型公司内,FM溢价保持约7%,BM明显不足且不显著。
- BF因子无显著价值溢价。
- 5年持有期结果同理,确认长线价值溢价也依赖FM而非BM,表明价值溢价下降与评价因子的失效有关,非市场本质消失。
- 推论: FM作为未来现金流折现量化指标,能更准确地捕捉价值溢价,是对传统BM指标的有效升级。
[page::6][page::7]
3.3 控制FM情况下BM的价值溢价
- 目的: 验证BM自身是否具有独立价值溢价,或仅为对FM的代理。
- 实证设计: 回归分析,加入FM控制变量后,检测BM对应组合回报显著性。
- 表4结果解读:
- 控制FM后,BM的价值溢价下降明显并大多无统计显著性(例:3.6%,t=1.25)。
- FM在控制BM后,依然表现出显著价值溢价。
- 前后样本期对比亦体现出BM价值溢价衰退,FM则基本稳定。
- 进一步证明BM的价值溢价是对FM的“误度量”溢价,BM自身没有较独立溢价。
- 结论: BM的价值溢价实质上来源于其与FM的关联性,而FM对实际价值的贴近性强于BM。
[page::7][page::8]
4. 原文文献结论
- 明确指出价值溢价下降主要是BE不再良好代理FE,即FM的有效性优于BM;
- FM因子保有稳健价值溢价,BM受两者相关性下降影响失效;
- FM提供新的理论兼实证价值信号,有助于价值投资策略的更新。
[page::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表1:VAR系数与平均拟合优度
- 该表展现了预测模型中12个关键变量间的系数矩阵和对应的统计误差,涵盖价值、增长、盈利和资本结构;
- 重要趋势点:
- BM对自身有较高正向自相关(系数0.76);
- 值得注意现金持有量、市场杠杆率等变量的复杂关联,有时显著影响盈利指标;
- 拟合优度指标显示模型具统计学合理性,适用于长期财务指标预测;
- 此模型为预测未来现金流提供数理支撑,是FM估计的核心。
表2:BM、FM及BF的相关性与方差分解
- 反映BM的方差近一半由FM解释,但该比例呈下降趋势,相关系数从0.67降低至0.26-0.27;
- 相关性逐年下降预示BM不能准确捕获FM的本质,BF变量呈逐渐增强的反向影响;
- 报告通过线性及排名相关数据两方面验证相关性变化。
表3:FM、BM和BF排序投资组合表现
- 显示根据FM排序投资组合表现明显优于BM,溢价显著且稳定;
- BM表现存在时间分化,后期异常弱甚至消失;
- BF因子溢价基本不显著;
- 支持FM是更有效价值因子的结论。
表4:控制FM变量后的BM价值溢价回归结果
- 明确显示控制FM后,BM溢价微弱且不显著;
- FM自身溢价稳定存在,无视BM控制;
- 强化BM是FM不完美代理,BM溢价衰减由其度量下降导致。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聚焦价值因子构建与价值溢价研究,估值方法基于DCF框架,具体基于对未来现金流贴现的构造,使用VAR模型动态预测未来多个财务指标,从而计算FE和FM。缺少传统股票估值中多重估值倍数分析,但理论框架以现金流贴现为核心,强调价值本质。
- DCF法核心体现: 未来股息现金流折现确定企业价值,替代BOE账面信息;
- VAR模型稳健预测: 采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减小财务指标预测误差,保证对FE更准确估计;
此估值方法超越传统账面价值法,提供更本质企业价值计量,是本文创新所在。[page::3][page::4]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数据局限风险: 财务数据的代表性、自变量选择及时间序列模型稳定性可能引入误差;
- 投资使用风险提示: 仅为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构成私人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
以上风险提示清晰指明了模型固有局限,提醒用户合理使用因子指标。
[page::0][page::8]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贴现率固定假设简化: 现实中贴现率因宏观经济、风险溢价波动不断变化,固定贴现率估计FE可能导致误差;
- 相关性下降原因复杂: 质量下降中是否完全归因于BM对FM的度量弱化,或者其它市场机制变化,如估值泡沫、流动性驱动等,报告未深入展开;
- BF因子讨论不足: 虽展示BF负相关等信息,但缺乏对其含义的深入剖析;
总体保持严谨态度,报告结论相对稳健,但这些细节为未来研究和实际应用敲响警钟。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首次系统地介绍了以未来现金流贴现的基本权益(FE)构建的基本市场比率(FM),作为替代传统账面市值比(BM)的价值因子。基于长期的多维VAR模型估计未来财务指标和现金流,成功实现对FE的量化估计。通过理论分析和详实实证:
- FM比BM更贴合公司价值本质,因而能更准确捕获价值溢价现象;
- BM与FM的相关性虽存在,但有下降趋势,且BM对FM的度量存在缺陷,导致传统BM价值溢价近年弱化甚至消失;
- FM排序组合表现出更强、稳定且持久的价值溢价,控制FM后BM的溢价显著减少且无统计意义,表明BM溢价实质为对FM的代理效应;
- 研究发掘了价值因子理论与实证的新突破,对传统价值投资理论提出补充与修正,展示了未来现金流贴现视角的生命力;
- 报告强调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量化分析,提示模型失效风险和对未来经济与市场环境的潜在敏感性。
图表分析证明,VAR模型参数矩阵稳定且拟合良好,财务指标的相互牵制和预测能力强;BM与FM的相关性及价值溢价表现差异明显验证了新因子的优越性;面板回归进一步体现控制关系的内在逻辑。
整体而言,FM作为新价值因子,为资产定价和投资策略构建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是对经典价值因子重要且实质性的升级,具有显著研究和应用价值,同时须注意金融市场实际变量的复杂性和模型的动态校验需求。
[page::0][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
---
附:重要表格部分markdown格式展示示例
表1示例图片:
【注】如需展示其余图表,类似格式契合编号页码即可。
---
结尾提示
本报告已由国泰君安证券权威团队出品,团队成员均有中国证监会认可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证书,报告数据来源正规,推理严谨,确保研究结果的权威性及专业性,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学术借鉴意义。投资者在参照本报告及新价值因子时,需注意量化模型的局限性和市场实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