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盘股和小盘股市盈率比值策略有效性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2007-2011年中国股市数据,构建了大盘股与小盘股市盈率比值指标SDB,研究其对投资策略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当SDB小于1.5时,买入小盘股可获得显著超额收益;当SDB较大时,买入大盘股的超额收益不显著。两种策略对比显示,基于阈值买卖的策略优于固定持有期策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辅助判断工具[page::0][page::4][page::5][page::6]。

速读内容


SDB指标定义及研究背景 [page::0][page::1]

  • 使用中证100指数作为大盘股代表,中证500指数作为小盘股代表,计算两者每日流通市值加权平均市盈率比值SDB。

- 研究参考彼得·林奇对美股市场小盘股市盈率比值的策略,验证其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

SDB走势及与指数关系分析 [page::2][page::3]


  • 2007-2011年SDB最高达到3.41,最低1.38,2009年以来未低于2,反映中国市场对小盘股的偏好。

  • 2009年后SDB走势与中证500指数走势趋同,小盘股走势强于大盘股。

  • SDB对中证100指数走势有一定领先,体现小盘股行情对大盘股的领先信号。


投资策略与超额收益跟踪分析 [page::4][page::5]


| α区间 | β阈值 | 投资次数(次) | Mean 超额收益(r) | Min 超额收益 | Max 超额收益 |
|--------|--------|--------------|-----------------|-------------|-------------|
|(0,1.5] | 2.0 | 21 | 39.71% | 31.77% | 44.11% |
|(0,1.5] | 2.5 | 21 | 19.87% | 15.86% | 22.12% |
|(2.0,2.5] | 3.0 | 26 | 16.68% | 10.6% | 27.6% |

| 投资区间 | 投资次数 | 3个月Mean(r) | 3个月Min(r) | 3个月Max(r) | 6个月Mean(r) | 6个月Min(r) | 6个月Max(r) |
|----------|---------|-------------|------------|------------|-------------|------------|------------|
| (0,1.5] | 21 | 25.80% | 13.92% | 33.68% | 19.52% | 14.51% | 24.7% |
| (1.5,2.0]| 311 | 5.72% | -16.88% | 41.55% | 11.92% | -11.90% | 57.97% |
| (2.0,2.5]| 25 | 11.19% | 6.41% | 17.66% | 1.6% | -10.4% | 23.51% |
  • 策略一(基于阈值买卖)买入小盘股时在α区间低于1.5时表现最佳,平均超额收益高达39.71%。

- 策略二(固定持有期)买入小盘股在低区间(0-1.5)3个月内平均超额收益为25.80%,6个月为19.52%,低于策略一。
  • 买入大盘股的超额收益不显著,且在多数区间为负收益或低收益。


结论与建议 [page::6]

  • 中国市场中,小盘股市盈率相对大盘股比值SDB可作为投资辅助指标。

- 当SDB低于1.5时,买入小盘股具有显著超额收益,策略一优于策略二。
  • SDB较大时买入大盘股未能产生显著超额收益,体现市场对小盘股的偏好。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深度分析报告


——《大盘股和小盘股市盈率比值策略有效性研究》详尽解构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大盘股和小盘股市盈率比值策略有效性研究》

- 作者:于化海,高级研究员
  • 发布机构:金融工程研究中心(日信证券研究所)

- 日期:未明确具体日期(基于2007-2011年数据,报告应为接近此时间区间)
  • 研究对象:中国股市中大盘股(中证100指数代表)与小盘股(中证500指数代表)之间的市盈率比值(SDB)及其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核心论点及主要信息
报告围绕“市盈率比值”这一指标展开,探讨在中国股市背景下,小盘股与大盘股市盈率的相对水平(即SDB)能否为投资者提供买卖时机指引。作者提出,当SDB低于1.5时,买入小盘股会获得一定超额收益,且当SDB值很小时意味着小盘股将出现反转、值得买入;而当SDB很大时,买入大盘股并无明显超额收益。整体建议投资者以SDB作为辅助参考指标指导操作。该研究试图验证并适应彼得·林奇在美国市场提出的小盘股与大盘股市盈率比值投资时机的经验到中国市场的适用性。[page::0,1,6]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引用美股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关于市盈率比值的投资经验,提醒投资者关注大盘股和小盘股市盈率相对水平的变化判断买入时机。林奇认为当比值逼近2.0,小盘股风险较大,应买入大盘股;当市盈率比值降至1.2以下,小盘股买入风险较小且潜力较大。报告问询该规律在中国是否存在及应用方式。[page::1]


2.2 数据选择

  • 选用中证100指数代表大盘股,中证500指数代表小盘股,时间区间为2007年8月16日至2011年8月3日,共967个交易日。

- 核心数据包含每支指数成分股的滚动市盈率(TTM)、收盘点位、流通市值,均来自wind数据库。
  • 数据以流通市值加权计算各指数的每日平均市盈率,从而得出每日SDB值(小盘股市盈率/大盘股市盈率)。[page::1]


2.3 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2.3.1 SDB走势图解析

  • SDB在分析期内最高值3.41,最低1.38,且自2009年以来从未低于2,反映中国市场普遍偏好小盘股,导致小盘股市盈率持续高于大盘股。

- 该数据显示小盘股在近几年中相较于大盘股的成长性及估值溢价现象持续存在,且数值变动趋势及幅度反映市场对于小盘成长股的热度变化。[page::2]

2.3.2 SDB与中证500指数走势对比

  • 07-08年间,SDB走势较中证500指数波动更平缓,说明 大盘股(中证100)的影响较大,市场整体趋势更多受大盘影响。

- 2009年后,SDB走势与中证500指数基本一致,显示小盘股走势强于大盘股,SDB受小盘股价格波动影响显著。
  • 图表显示两者走势趋同,说明小盘股表现主导市场SDB的变化。[page::3]


2.3.3 SDB与中证100指数走势对比

  • 07-08年,SDB走势对大盘股指数走势较平稳,受大盘股市场影响显著。

- 09年以来,SDB走势呈现领先于大盘股走势的特征,即SDB的波动可视为对大盘股走势的先行指标。
  • 这表明小盘股估值变化(即SDB)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大盘走势可能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 三张图表汇总体现了SDB作为相对估值指标在市场不同阶段的敏感性和领先性。[page::3]

---

2.4 策略超额收益率跟踪



2.4.1 策略一:基于阈值买卖


  • 方法:设定买卖阈值α, β, γ, δ。

- α区间低位区间买入小盘股;
- β为卖出小盘股阈值;
- γ区间为买入大盘股阈值;
- δ区间为卖出大盘股阈值。
  • 超额收益r定义:买入大盘股时是相对于同期小盘股收益,买入小盘股时是相对于同期大盘股收益。
  • 表1:买入小盘股超额收益(策略一)

- 当SDB处于(0,1.5]买入小盘股,卖出阈值分别为2.0和2.5,投资次数均为21次。
- 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为39.71%和19.87%,最大收益均超过40%,显示显著超额收益。
- 当SDB较高2.0-2.5区间买入小盘股,平均收益16.68%,仍有一定超额表现,但不及低位区间。
  • 表2:买入大盘股超额收益(策略一)

- 当SDB处于[3.3, ∞)区间买入大盘股,平均超额收益9.99%,最少为2.38%。表现较小盘股投资时收益低。
- SDB在[3.0,3.3)区间时买入大盘股出现负超额收益(-3.29%),部分情况甚至亏损近10%。
- 两表数据表明,低SDB买入小盘股策略获得明显超额收益,而高SDB买入大盘股策略未能带来显著提升。

2.4.2 策略二:固定持有期

  • 以SDB的区间划分买入,持有3个月(60交易日)或6个月(120交易日)后卖出,观察超额收益表现。
  • 表3:买入小盘股超额收益(策略二)

- SDB在(0,1.5]区间买入小盘股,3个月平均超额收益为25.80%,6个月为19.52%。
- SDB在(1.5,2.0]区间,3个月收益仅5.72%,但6个月收益提高到11.92%,显示持有时间影响回报。
- (2.0,2.5]区间表现较弱,尤其6个月持有收益仅1.6%。
  • 表4:买入大盘股超额收益(策略二)

- SDB高区间买入大盘股,3个月收益均接近零或负收益(1.17%和-3.00%),6个月略有改善。
- 展现买入大盘股策略的弱势。
  • 总结:两种策略均呈现低SDB对应买入小盘股带来超额收益,高SDB买入大盘股未带来明显优势。策略一(阈值买卖)效果优于策略二(固定持有期)。

- 原因分析:由于中国市场小盘股通常更活跃,且在市场反转初期更快反应,故在SDB低时买入小盘股能先于大盘股获得收益。[page::4,5]

---

2.5 结论与建议

  • 中国股市与彼得·林奇总结的美国市场情形基本相似,但存在差异:

- 中国的SDB整体水平偏高(多在2以上),小盘股比大盘股溢价更明显。
- 小盘股在SDB较低时买入显著优于大盘股。
- 在SDB高时,买入大盘股并无显著优势,这点与美国市场的经验存在偏差。
  • 两种策略比较,基于买卖阈值的策略优于简单持有期策略,说明明确的买卖信号更有效。

- 报告建议投资者利用SDB指标作为辅助判断依据,特别关注其低位区间,作为小盘股投资的机会信号。[page::6]

---

3. 重要图表解读



3.1 图1:SDB走势图

  • 显示内容:2007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中证500与中证100指数市盈率比值(SDB)每日走势。

- 数据特点
- SDB波动范围1.38-3.41,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偏好小盘股的估值溢价。
- 2009年后未现低于2的地点,连续偏高表示持续市场热捧小盘股。
  • 解释:投资者对小盘股持续高估价反映其较高的成长预期,但高估值也潜藏潜在风险。此图证实了SDB作为估值指标的动态表现,及其潜在的市场情绪指标功能。[page::2]



3.2 图2:SDB与中证500指数走势对比

  • 显示内容:同一时间段内SDB(右轴)与中证500指数点位(左轴)走势对比。

- 趋势展示
- 2007-2008年,两者走势差异明显,SDB更平稳。
- 2009年后走势高度一致,表明小盘股对SDB驱动力主导市场估值变化。
  • 联系文本:表明市场阶段性结构调整,小盘强势期SDB同步反映小盘走势。[page::3]



3.3 图3:SDB与中证100指数走势对比

  • 显示内容:SDB(右轴)与中证100指数点位(左轴)走势比较。

- 趋势展示
- 07-08年走势同期平稳。
- 09年后SDB走势领先大盘股指数,展现指示前瞻性。
  • 含义解读:小盘股估值变化预示大盘股行情起伏,具有潜在的投资价值和风向标功能。[page::3]



---

4. 估值分析


  • 本报告估值分析核心非传统现金流折现等,主要基于市盈率(PE)比值指标分析,利用指数加权平均市盈率构造SDB指标。

- 该方法依据市场估值水平差异,假定市盈率低估蕴含买入机会,高估提示风险。
  • 通过长期历史数据,与指数走势及超额收益率匹配,测算市盈率比值的合理阈值区间,用以指导实际投资买卖决策。

- 本质为基于经验数据统计学的相对估值策略,兼具技术分析特征。
  • 折现率、盈利预测等传统DCF元素未直接涉及,但市盈率本身包含市场对盈利的隐含预期。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未专门设立风险章节,但隐含风险包括:

- 市场结构风险:中国小盘股市场活跃程度及估值水平显著高于国外,可能导致估值泡沫风险。
- 时间窗口限制:数据仅覆盖2007-2011年,市场环境及制度变化后策略适用性需谨慎评估。
- 指标局限:SDB受市场情绪、宏观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非纯粹基本面因素。
- 策略执行风险:设置阈值的策略涉及买卖频率,可能带来交易成本、税费风险。
  • 报告未提供缓解风险策略或概率估计,投资者需结合其他分析手段谨慎运用。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观点局限

- 报告中SDB阈值的确定相对经验化,尤其1.5阈值是否稳健适用于未来尚需验证。
- 策略以平均超额收益衡量,未充分考虑极端情况下投资组合波动及风险。
- 数据区间较短,且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幅波动,可能对结论有较大影响。
  • 偏差风险

- 报告属性为机构研究,可能对小盘股持相对乐观态度,强调其投资价值而弱化潜在风险。
  • 内部矛盾

- 报告结论认可策略一优于策略二,但未深入探讨此差异产生的机制,缺乏对交易成本和实际操作便利性的讨论。
- “SDB大时买大盘股不显著优于买小盘股”与美国理论不符,说明模型区域局限,应警惕简单复制国外经验。

---

7. 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报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市场中大盘股与小盘股市盈率比值(SDB)及其策略投资有效性,利用2007年至2011年近四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市场小盘股估值长期高于大盘股,且投资者对小盘成长股持续青睐,形成较高的SDB值。历史走势显示,SDB与小盘股指数高度相关,并对大盘股指数具有一定领先指示作用。

基于此,报告提出两类策略跟踪,发现:
  • 当SDB低于1.5时买入小盘股能显著取得相对于大盘股的超额收益,平均收益在20%-40%之间,策略一(基于买卖阈值)效果优于策略二(固定持有期)。

- 当SDB较高时,买入大盘股策略回报提升不显著,甚至出现负超额收益。

三张核心图表深化了对SDB作为估值指标的理解:其波动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小盘股的偏好与风险定价;与指数走势的对比揭示了估值动态与价格变动间的联系与前瞻性。

整体来看,报告强调SDB作为辅助投资指标的价值,建议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中以1.5为重要参照阈值筛选买卖时机,尤其在SDB较低时关注小盘股投资机会,以期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研究也表达了国内市场特殊性的复杂性,SDB阈值偏高与美国市场的差异提醒投资决策需结合具体国情,避免机械复制外部经验。 同时,报告并未深入探讨风险缓释与策略执行细节,未来研究或需加强。

以上分析基于报告全文内容,结合图表与数据,充分解读政策制定者与投资者应如何理解和应用该策略,以实现更科学的投资决策。

---

(全文引用信息均已标注于各章节,具体页码见文中“[page::x]”标识)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