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sel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Belief Update: An Experiment on COVID-19 Vaccin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台湾COVID-19疫苗信息在线实验,检验理性信息获取框架下的自选信息行为与信念更新关系。发现受试者倾向选择其认为更有效的疫苗信息,且选中信息更能改变其疫苗有效性信念和接种偏好,体现信息选择对信念更新与决策的影响,同时揭示信息选择存在对熟悉疫苗偏好的次优行为,为政策干预提供依据 [page::0][page::2][page::5][page::23][page::28][page::33][page::36][page::37]。
速读内容
实验设计与背景简介 [page::0][page::1][page::2][page::4][page::5][page::6][page::7]
- 台湾线上实验,纳入五种COVID-19疫苗信息,涵盖权威科学报告中疫苗效力、住院预防率、不良事件等信息。
- 实验分四阶段:前测信念与偏好、信息需求排序与选择、信息暴露处理、后测信念与偏好。
- 设计涵盖三种主要处理组:Full Compliance(完全遵循信息选择)、Top 3(基于排名提供前三信息)、Random Assignment(随机分配信息)。
- 受试者主要为17-64岁台湾Facebook/Instagram用户,合计1066份有效问卷。
理论模型及预测框架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
- 采用理性信息获取理论,建模疫苗效力信念更新及接种决策,信息采集基于贝叶斯后验分布。
- 单疫苗与多疫苗(2疫苗示例)模型,考虑疫苗间效力的共同因子和特异因子,及信息与信念的联合分布。
- 理论预期:信息获取倾向于能最佳改变行为决策的信息,信念更新幅度随收到信息与先验不一致程度增长,且所选信息更具说服力。
- 理论还预测信息成本、信念准确度等变量影响信息采集倾向。
受试者疫苗信念与信息需求表现 [page::20][page::22][page::23][page::24][page::25][page::26]
- 疫苗信念在信息暴露后整体更乐观,效力和住院预防率信念上升,不良事件信念下降。
- 信息需求集中于台湾可用疫苗(Pfizer、Moderna、AstraZeneca),多数选择获取3个疫苗信息。
- 回归分析显示,受试者倾向选择他们认为效力更高的疫苗信息,但反常地更偏好对自己更熟悉的疫苗信息,违反理论预期的减少不确定性原则。
- 选取信息与疫苗熟悉度正相关,排除仅因疫苗接种历史驱动的解释,表明偏好熟悉信息具有一定程度次优性。

信念更新分析 [page::28][page::29][page::30][page::31][page::32][page::33][page::34]
- 信念更新以直接接触信息为主,接触自选信息的疫苗信念调整幅度显著更大。
- 间接信念更新(从未直接接触信息的疫苗)存在但幅度较小,符合疫苗间效力相关性理论。
- 回归证实信念更新与信息-先验不一致程度正相关,与熟悉度呈正相关(而非预期负相关),存在认知偏差或动机推理倾向。
- 选中信息的信念更新效应独立于疫苗接种历史解释,显示信息选择影响信念调整有其独立作用。

疫苗偏好与决策变化 [page::33][page::36][page::37]
- 信念向积极方向调整后,受试者对疫苗偏好提升,尤其接收自选疫苗信息者的偏好明显增加。
- 接收自选信息使“永不接种”态度下降18.38%,显著影响疫苗接种意愿的转变。
- 接受信息对愿意等待周数影响不显著。
- 结果验证信息选择与信念更新传导至行为选择,体现理性信息获取框架部分成立。
信息选择行为表现及政策启示 [page::2][page::25][page::37]
- 受试者理性选择能提升自身效益的疫苗信息,但存在偏好熟悉信息的次优现象。
- 政府可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公众关注新疫苗信息以降低熟悉度偏差,促进更优信息获取和健康决策。
- 设计兼顾多疫苗信息场景,具有推广至其他关联信号和决策环境的潜力。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Self-sel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Belief Update: An Experiment on COVID-19 Vaccin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 作者:ChienHsun Lin、Hans H. Tung
-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3日
- 主题:基于COVID-19疫苗信息获取的理性信息选择与信念更新实验研究
- 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在台湾开展的在线实验,探讨人们在面对COVID-19疫苗信息时如何自我选择所接收信息,并随之更新对疫苗效能及疫苗选项的信念。研究证实人们倾向选择对决策影响更大的信息,并且看到所选择的信息后,其信念调整幅度更大,进而影响其疫苗偏好与选择,符合理性信息获取的理论框架。
- 核心贡献:清晰拆解并实证验证理性信息获取理论框架在复杂现实信息环境下(多种疫苗、多维信息)中的适用性,设计了无金钱激励且具内生随机分配的实验方法,排除信息复杂度和可得性的影响,揭示信息选择与信念更新间的机制。
---
一、报告内容逐节深度解析
1. 摘要与引言(Abstract & Introduction)
- 核心论点:理性信息获取理论认为,个体会优先选择更具信息价值的内容,进而对信念做出更大的调整。实验设计利用COVID-19疫苗信息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对该理论进行检验。
- 理论背景:信息有工具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其帮助形成更合理的后验信念,指导最优决策,从而提高预期效用。人们只有当信息价值大于获取成本时才选择认真获取。
- 研究动机:现有实证研究尚未明确不同信息选择如何影响信念更新,尤其是未选信息导致的信念变化难以观测。对此,作者设计对比选择与非选择信息对信念和行为的不同影响。
- 实验设计亮点:分阶段清晰划分信息选择、信念更新和基于信念的决策三个环节,且通过随机分配设计排除自我选择偏误,实现对未选信息反事实的检验。
2. 实验背景与设计(Background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 背景介绍
- COVID-19疫苗发展历程及其在台湾的推广情况,涵盖五大疫苗品牌:Johnson & Johnson(J&J)、Moderna、Oxford-AstraZeneca(AZ)、Pfizer、Sinovac;其技术平台(mRNA、灭活病毒等);以及台湾疫苗接种及政策状况。
- 台湾案例具有特殊性:疫苗有限且组合接种政策灵活,且信息不完全透明,适合研究信息选择对信念更新的影响。
- 实验流程(详述四个阶段)
1. 受试者陈述对不同疫苗效能的预设信念和疫苗偏好;
2. 受试者根据兴趣排序疫苗信息(排名问题)并选择想要查看的信息数量(选择问题);
3. 受试者随机接收疫苗信息,信息可能与其选择不完全一致(设有“完全遵循”、“Top 3”、“随机分配”三种处理组);
4. 后续信念与偏好再度测量。
- 信息内容细节:信息来源均为权威科学期刊,包括疫苗效能、住院预防率、一般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确保信息真实性与权威性。
- 受试者招募:通过社交媒体广告,17至64岁台湾网民参加,完成实验者获赠等值约5美元的礼品卡。共收集1066份有效样本。
3. 理论模型部分(Theoretic Framework)
- 单疫苗模型:
- 关于疫苗有效率的信念$\theta$服从正态分布,期望$\mu{\theta}$,方差$\sigma{\theta}^2$。
- 受试者有“不打疫苗”的保留效用$\bar{v}$。不获取信息时,其效用为$ v0 = \max\{\bar{v}, \mu{\theta}\} $。
- 观测信号$s = \theta + \varepsilon$,$\varepsilon \sim N(0, \sigmas^2)$,信息获取有固定成本$c$。
- 贝叶斯更新后后验信念$\mathbb{E}[\theta|s]$,如果超过$\bar{v}$,则选择接种疫苗。
- 定义临界信号$s^$决定接种阈值,信号越新奇(偏离先验越大),信念变动越大。
- 多疫苗及相关信念模型:
- 模型提升至多疫苗情况,考虑各疫苗效能的共同因子$\overline{\theta}$和特定因子$\tilde{\theta}j$构成:$\thetaj = \overline{\theta} + \tilde{\theta}j$。
- 说明不同疫苗信念的相关性(主要由共同因子决定),信号误差独立等假设。
- 贝叶斯更新通过多元正态分布处理,各类获取信息决策均考虑获取成本$nc$。
- 理论命题归纳:
- 人们更可能获取信念与默认值差异较小、信息精确度较高的信号(信息价值高)。
- 信念更新幅度与信号与先验的偏差正相关,且信号越精确,信念更新越大。
- 多疫苗信息中,获取某疫苗的信息也能间接调整对相关疫苗的信念,但程度较弱。
4. 数据及样本描述(Sample Description)
- 信念分布:
- 收到信息后,受试者对疫苗有效率和住院预防率信念均略有正向提升,且对不良事件风险信念下降,整体趋向乐观。
- 受试者普遍低估疫苗效能、夸大副作用,与科学报告存在差异。
- 信息需求状况:
- Pfizer、Moderna和AstraZeneca排名靠前,需求较高,符合台湾疫苗可用性。
- 约60%受试者选择了最多三个疫苗的信息。
- 熟悉度与接种情况:
- 受试者主观熟悉度与知识测验正确率正相关,更熟悉台湾可用疫苗。
- 样本中87%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高于当时台湾总体水平。
- 信息互动指标:
- 大部分受试者积极点击详情按钮,停留时间中位约37秒,说明对所显示信息有较强兴趣和参与度。
5. 实证结果详解
5.1 信息选择(Information Selection)
- 理论预期:受试者更倾向选择(1)他们认为更有效的疫苗信息,(2)他们不熟悉(信息价值更高)的疫苗信息。
- 实证发现:
- 受试者确实更倾向选择他们预期效果更好的疫苗信息(效能和住院预防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 违反预期的是,受试者更倾向选择他们更熟悉的疫苗信息,表现出信息选择的非理性倾向,即未优先选择不熟悉但可能不确定性更高的信息,从而带来信息选择上的次优性。
- 回归分析(表2)支持上述结论,并排除熟悉度与疫苗是否接种的混淆影响。
- 潜在机制:
1. 受试者不愿花时间了解无法接种的疫苗。
2. 受试者可能利用信息为既有接种选择做心理辩护(自我合理化),但实证结果显示并非唯一解释。
5.2 信念更新(Belief Updates)
- 直接信念更新(Direct Update)
- 收到所选疫苗相关信息的受试者,信念调整幅度明显高于非所选疫苗信息组,且总体信念呈乐观调整。
- 一般而言,信念变化幅度与信息与预期信念之间的“不同程度”成正比。
- 但与理论不符的是,熟悉度越高,信念调整幅度非减少而是增加,进一步佐证了信息选择中的非理性。
- 分析受试者是否存在“动机性推理”(只对正面信息信念调整较大)发现,低估疫苗效能的受试者对选中信息信念调整显著,而高估组则无明显调整,契合理性信息选择理论中的“乐观偏差”动机。
- 间接信念更新(Indirect Update)
- 当受试者未收到某疫苗信息,但收到相关疫苗信息时,也会对该疫苗信念做间接调整,但幅度更小,且当直接信息可得时,间接信息效果不显著。
- 相关数据图表:
- 图8展示了不同类别疫苗信息接收情况下的信念调整均值,视觉上表现为“所选疫苗信息接收后调整最大”;未接收信息时信念变化趋近零,间接效应较小。[page::20,page::29]
5.3 偏好变化(Preference Changes)
- 信念变化与偏好调整相关。受试者对疫苗效能信念的正向调整伴随其对相应疫苗偏好(打分)提升。
- 所选疫苗信息接收组偏好提升显著,偏好变化均值+2.77分(满分100),标准差为偏好变化的0.16倍。
- 等待时间偏好方面变化不显著,绝大多数受试者变化幅度较小,约半数变化不超过一周。
- 激励效应扩展:接收选中疫苗信息群体中,愿意永远不接种该疫苗比例减少18.38%,明显低于非选中或未选中组。
- 这表明信息影响不仅在偏好强度,还反映在决策边际选择上,且支持理性信息获取框架核心假设。
---
二、图表深度解读
图1 实验流程示意图(第7页)
展示了实验四步流程——先收集前置信念与疫苗偏好,再依次收集信息偏好排序及选择,随后对受试者按三种实验组分配实际信息,最后获得后置信念和偏好。该图明确体现了实验设计的随机分配和控制因素,支持因果推断与机制识别。

---
图2 疫苗信息需求界面截图(第8页)
述明实验信息偏好问题的界面,左侧为疫苗排序(Rank),右侧为基于排序的选择(Selection),结合文字说明,确保受试者理解并据此表达真实信息需求。为无激励条件下的策略激励设计。

---
图3 疫苗信息展示界面(第9页)
结构清晰的疫苗报告信息段,覆盖疫苗平台、推荐剂量、效能、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真实试验数据和来源清晰展示,且受试者可按需查阅各部分,模拟真实信息获取过程。

---
图4 理论模型中疫苗信念更新示意(第13页)
- 上图显示先验信念(灰色曲线)与后验信念(红色曲线)概率密度,关键信号阈值$s^
- 下图绘制价值函数$v(s)$随信号$s$变化,左侧低于临界信号时价值为保留值$\overline{v}$,右侧超过时随贝叶斯更新期望$\mathbb{E}[\theta|s]$攀升。
此图形象阐释信念更新及信息价值决定接种疫苗的阈值决策机制,支撑理论命题。

---
图5 观测前后信念分布(第22页)
四个指标(效能、住院预防率、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信念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CDF)变化,整体表现为效能和住院预防信念右移(乐观),不良事件信念左移(降低担忧)。体现信息处理后的信念调和趋势。

---
图6 疫苗信息需求统计(第23页)
- (a)疫苗信息按排名分布,各疫苗受兴趣排序情况,显示Pfizer、Moderna、AZ等普遍高排名,符合可用性与熟悉度。
- (b)受试者选择信息疫苗数量分布,绝大多数选取三剂疫苗信息,三种实验分组间无显著差异。

---
图7 信息偏好与疫苗效能及熟悉度关系(第26页)
- (a)按疫苗信息愿意阅读程度(左)和选取偏好(右)划分的效能信念均值对比,预处理信念高的疫苗被更多选择,尤其效能和住院预防率。
- (b)不同偏好分组疫苗信念与最高信念差距,进一步佐证偏好疫苗信念更接近最优疫苗信念。
- (c)出乎预料,愿意阅读或选取信息的疫苗反而表现为熟悉度更高。展示信息选择的非理性偏好。
置信区间体现统计稳定性。

---
图8 信念变化情况(第29页)
比较所选Top3疫苗、未选Top3疫苗、非Top3疫苗信息接收组与未接收组在效能与住院预防信念的平均变化。选中且收到信息组调整最显著,不同信息组间存在“信息泄漏”现象,未接收信息部分非零调整,反映信念关联性。

---
三、估值分析(估值方法与实验核心)
本研究不涉及企业估值,但理论模型本质是一种基于期望效用的“信息价值估计”。核心是对“获取某疫苗信息后风险调整后预期效用提升是否超过信息获取成本”的计算。该值决定是否主动选择信息。
- 单疫苗模型采用贝叶斯更新的方式对疫苗效能信念进行更新,并将是否接种疫苗的决策嵌入效用比较中。
- 多疫苗模型进一步扩展为多维正态分布,考虑疫苗间的效能相关性,通过共因子模型实现信念间的关联更新。
- 该框架强调信息的工具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即信息帮助优化决策带来的期望效用增加。
- 并通过实验验证人们实际的信息获取行为是否契合该理论模型关键预期。
---
四、风险因素评估(信息选择与信念更新风险)
- 信息选择风险:受试者倾向选择熟悉信息而非最大不确定性信息可能导致信念调整不完全,影响决策质量。
- 信念更新风险:信息可能存在偏差或受动机性认知影响,导致信念更新出现偏向(如高估乐观信息效应),影响理性决策。
- 实验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和分组对比缓解内生性和选择偏差风险,有效检测异质性和非理性倾向。
- 潜在风险还包括被试无激励真实报告信念和偏好,增加数据噪声。
---
五、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实验设定与外部效度:
- 实验在台湾限定,疫苗供应及公众信息环境较特殊,推广至其他地区或情形需谨慎。
- 信息获取无金钱激励,信念、偏好陈述未带有直接经济动机,可能引入报告偏差及认知偏差。
- 信息选择非理性现象:
- 虽理论预测优先获取不确定性最大信息,实证显示信息偏好与熟悉度正相关,反映现实认知偏差,符合自我合理化与认知惰性的假设。
- 信念更新的非对称性:
- 受试者对乐观信息的信念调整更大,提示有“动机性推理”成分,略显偏离完全理性模型。
- 模型局限:
- 未能精准测量信念的方差(不确定性程度),以熟悉度为代理,有代表性但存在模糊性。
- 未涵盖信念随时间演进后的长期行为调整,仅捕获短期因果冲击。
---
六、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利用精心设计的在线实验,创新地拆分并实证理性信息获取框架在COVID-19疫苗信息环境中的机制。主要发现如下:
- 受试者更倾向选择他们认为疫苗效力更高的疫苗信息,体现工具价值驱动的信息选择机制。
- 不同于理论预期,受试者更偏好选择熟悉疫苗信息,表现出信息搜索行为的次优特点,揭示了认知习惯和动机性因素的作用。
- 受试者在接收所选疫苗信息后,信念调整幅度更大,且信念变化显著促使疫苗偏好增加,进一步影响疫苗决策。
- 多疫苗信念相关模型得到一定程度验证,存在信息“泄漏”效应,即相关疫苗信息间信念可相互影响。
- 信息偏好调研及信念更新分析均表明理论框架在实际复杂信息背景下具备较强解释力,同时揭示了现实行为的非理性特征,如动机性推理和熟悉偏好。
- 政策含义上,政府可考虑针对新疫苗设计信息激励措施,引导公众主动获取反馈有限的疫苗信息,以提升整体信息效率,降低信息选择的次优性影响。
综上,作者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严谨证据,深入解析了信息选择-信念更新-行为决策链条的交互,强化了理性信息获取理论的现实验证力,同时揭露普通行为中易被忽视的认知偏差。
---
参考文献图表列表(部分)
- 图1 实验整体流程示意(page 7)
- 图2 实验信息需求界面(page 8)
- 图3 疫苗信息展示界面(page 9)
- 图4 理论模型信念更新示意(page 13)
- 图5 信念分布变化(page 22)
- 图6 疫苗信息需求排名与选择比例(page 23)
- 图7 疫苗效能信念与熟悉度关系(page 26)
- 图8 信念调整均值比较(page 29)
---
(全文引用来源:[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