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复盘了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路径,指出未来20-30万元纯电SUV市场竞争最为关键,特斯拉虽有先发优势但产品周期趋尾,自主品牌如小米、理想等加速崛起。智驾正在成为差异化核心,2025年城市NOA功能成熟或带来格局重塑,中高端品牌有望形成以品牌势能和智能化能力为核心的三强格局。[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8][page::9]
速读内容
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市场现状与消费结构 [page::1][page::2]

- 2024年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有所下降,主要受收入预期谨慎及价格竞争影响。
- 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市场容量约8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中高端混动市场头部格局较为清晰,理想、问界、比亚迪占主导,纯电市场尚未形成稳定自主品牌头部。
重点细分市场分析与新车型影响 [page::4][page::5][page::6]

- 20-30万元纯电SUV市场月均销量约7.1万辆,特斯拉Model Y占近50%份额。
- 小米YU7定位豪华运动SUV,售价低于Model Y,交付订单超预期,可能加速自主品牌头部集中。
- 理想i8/i6即将上市,主打家用大空间和完善的补能体系,强化纯电产品竞争力。
智驾技术驱动市场差异化与未来格局 [page::8][page::9]

- 智驾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算法、算力、数据是关键。
- 小米快速推进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2025年开始推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 预计2025年城市NOA功能成熟,推动智驾影响车型销量提升,引发市场格局重塑。
- 中高端市场有望形成三强格局,类似燃油车时代的“BBA”,头部品牌差异化明确。
主要风险提示 [page::10][page::11]
- 新车型交付周期风险可能影响销量。
- 智驾功能体验不及预期可能影响消费者信心。
- 乘用车整体需求疲软存在不确定性。
深度阅读
中金:《再论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 再论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
作者: 邓学、常菁等
发布机构: 中金公司,中金研究部门
日期: 2025年7月2日
主题: 该报告重点聚焦中国乘用车市场中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的发展路径、市场格局变化、竞争状况与未来趋势。核心聚焦价格区间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含纯电、混动),特别是中高端纯电SUV市场的竞争态势和未来技术创新(尤其是智能驾驶)的潜在影响。
核心论点与信息:
- 市场结构与格局维持稳定但发生微调——尽管2024年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有所下降,但整体潜在市场空间依旧庞大,细分市场存在机遇。
2. 中高端品牌竞争进入“从1到10”阶段——即品牌不再仅依赖明星车型发力,而是注重整体品牌塑造与矩阵扩充。
- 智能驾驶技术(智驾)成为未来差异化关键,推动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转变。
4. 具体车型及品牌深度解析,聚焦小米、理想、特斯拉等明星车型和品牌的竞争表现。
- 风险提示: 交付风险、智驾表现风险及乘用车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明确点出。
报告剖析细致,利用大量市场销量结构数据和技术路线图,为读者勾画未来1-2年中国中高端电动车市场的演进图景 [page::0,1,3,8,9,11] 。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引言与核心摘要
报告回顾2023年初发布的相关研究,验证了此前提出的“成功方法论”,即品牌从打造明星车型开始,逐步完善产品矩阵以稳固和扩大品牌势能。
通过自主头部品牌的积累,未来市场格局将更加清晰,尤其是在20-30万元纯电SUV这一细分市场。以小米SU7和YU7为例,小米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成为自主品牌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新兴力量。同时,理想汽车通过i8、i6等新车型进一步巩固其家用定位和补能优势。
智能驾驶被视为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成为衡量标杆,2H25年起新技术VLA量产将推动高阶智驾功能升级,预计将对销量和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整体市场将因智驾技术分化产生类似手机行业的“淘汰赛”,优质智能化能力的品牌更具竞争优势 [page::0,8,9]。
---
(2)市场格局与竞争分析
新能源细分市场复盘
- 乘用车整体消费结构保持稳定,新能源市场出现价格结构性波动:
2024年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占比下降,主因收入预期谨慎及下沉价位产品竞争加剧带来价格压力。对此,低价位产品性价比提升带动销量比例上升,二者综合作用下高价新能源销量占比短期降落,但长远仍看好20万元以上市场地位或走强。
- 销量结构图(图表2)说明:
- 10-20万元车型销量最大,占比约45%-50%。
- 20-30万元、30-40万元及40万元以上产品销量占比较小,但20-30万元细分市场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 20万元以上市场仍含较大新能源潜力,20-30万元纯电SUV渗透率仍较低,混动SUV市场渗透率较高,显示不同细分市场竞争态势不均。
- 中高端市场品牌格局:
- 混动领域,理想、问界、比亚迪等品牌稳居头部,守住优势地位。
- 纯电领域,特斯拉依旧占主导,小米SU7快速提升份额成为头部自主品牌。
- 混动市场的头部格局比较稳固,纯电市场格局仍待形成,参见图表4和5相关数据分析。
该部分重点揭示了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报告通过销量渗透率数据展现出细分市场的潜力和竞争状态,为后续对核心车型和品牌的比较分析打下基础 [page::1,2,3,4,5]。
---
(3)车型与品牌详解
- 小米YU7豪华运动SUV定位与产品优势(图表6):
- 价格定价介于25-33万元之间,整体定价低于同级别竞争者特斯拉Model Y。
- 设计长板:运动豪华外观、低风阻系数0.245、高强度安全结构。
- 智能互联全面,配备Thor芯片、激光雷达和VLM大模型,突出智能驾驶和交互体验。
- 动力与续航均优于Model Y,明显构建产品竞争力。
- 理想i8/i6延续家用大空间优势与补能体系(图表7、8):
- i8、i6计划于2025年7月和9月上市,主打家庭大空间和家用智能座舱。
- 补能体系提升显著,截至2025年6月底建有2736座超充站,充电桩数量符合未来放量需求,较蔚来和特斯拉的充电资源差距缩小。
- MEGA HOME版本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150%-200%),消费者体验优化获得认可。
- 其他新能源车型和规划:
- 小鹏G7、乐道L90等新车型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属性聚焦运动科技与家庭,为细分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
- 市场份额预期为三家头部品牌合计约60%,次头部品牌各占10%左右,市场结构将逐步稳定和分化。
整体来看,报告详细揭示主流中高端车型的定价策略、产品力及智能化配置,指出不同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稳固和扩展市场的路径,将细分市场的存量博弈和增量突破呈现得较为到位 [page::5,6,7]。
---
(4)智能驾驶技术趋势与竞争影响
- 当前智驾状态与进阶路径:
- 小米SU7通过升级算法和OTA快速提升辅助驾驶能力,2025年初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推送,表现领先行业追赶节奏。
- 业内从基于规则的rule-based算法,向融合BEV Transformer与VLM视觉语言模型的深度学习架构迁移。
- VLA模型(基于视觉语言的大模型赋能的自动驾驶):
- 计划2025年下半年规模量产,尤其由理想汽车与元戎启行领衔。
- 预期带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等高阶功能表现显著提升,有望成为L2+向L4级别自动驾驶的技术跳板。
- 城市NOA功能的成熟期展望:
- 2025年城市NOA功能逐渐从“能用”走向“好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智驾更广泛渗透。
- 中高端车企智能平台能力差异将演变成新的淘汰机制,中高端品牌竞争更侧重自研软件算法与智能技术的长板。
- 智驾影响销量与商业模式的长远演化:
- 智能驾驶发展将改变车辆的使用属性,从传统注重硬件性能转向更加依赖软件智能和智能座舱互联交互。
- 汽车行业或迎来类似智能手机行业的技术分化和市场集中化,优质智能化品牌将形成“中高端智能电动车的BBA”格局。
如图表10及11所示,智能驾驶功能落地时间表与VLA技术规划为报告凸显科技驱动的核心竞争点,且智驾技术不仅是产品卖点,更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 [page::8,9,10]。
---
(5)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标示了三大主要风险:
- 交付不及预期风险:
新车型上市面临产能爬坡,若未能缩短交付周期,将影响消费者体验及订单,进而影响销量表现。
- 智驾功能体验风险:
智能驾驶涉及复杂的数据训练和算力要求,车企若技术团队实力不足可能无法满足预期功能体验,影响品牌竞争力。
- 乘用车需求风险:
由于补贴退出、季节性淡季周期及今年后半年基数较高,乘用车需求可能不及预期,给市场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风险部分简明扼要,覆盖关键不确定性点,提示投资者需关注运营及市场层面可能的变量 [page::1,10,1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2(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结构,2025截至4月)
- 展示不同价格区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变化。
- 2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明显上升,约由2022年底的18%-20%增至2025年的近24%,反映低价市场需求增长和竞争激烈。
- 20-30万元市场稳定在18%-19%,表现平稳。
- 30-40万元及4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略微下降,显示高端产品价格压力和市场竞争趋势。
整体透露市场向低价位细分部分迁移,20万元以上潜在增长空间仍充裕,但竞争分化加剧 [page::2] 。
图表3(分价格分车型新能源渗透率)
- 说明各价格区间中新能源车型(纯电+插混)渗透率提升整体趋势。
- 10-20万元市场渗透率高达44%以上,最高。
- 20-30万元区间呈现20%左右,渗透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 30万元以上区间渗透率相对较低,表明高端纯电市场尚不成熟。
数据印证纯电SUV及插混的市场细分态势,为报告定性分析提供量化基础[page::2]。
图表4(20万元以上混动市场销量与格局)
- 数据显示混动市场以理想、问界、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为主导,头部车型稳定领先。
- 坦克品牌表现出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趋势,反映混动阵营竞争加剧但市场格局相对稳固。
这支持了报告关于混动市场格局成熟且竞争主要维持在现有头部品牌之间的论断[page::4]。
图表5(20-30万元纯电SUV市场销量与渗透率)
- 展示该细分市场月均销量达到7.1万辆,渗透率为33%,处于高水平但增速放缓。
- 特斯拉Model Y约占50%份额,领先地位明显。
- 混动SUV市场渗透率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显示混动对纯电SUV市场存在一定分流。
该图表支持报告关于20-30万元纯电SUV市场是未来竞争焦点、且特斯拉当下主导地位有望被自主品牌挑战的观点[page::4]。
图表6(小米YU7外观设计)
- 直观展示了YU7的运动豪华风格和空气动力学设计。
- 车身比例匀称、低阻系数0.245体现了其节能和性能优势。
图表强化YU7定位豪华运动SUV的品牌诉求和设计优势,支持报告对其市场前景的乐观判断[page::6]。
图表7(理想MEGA HOME新增使用场景)
- 展示理想MEGA系列车辆内饰多样化布局及应用场景,强调家庭舒适性和多功能性。
- 支持报告中对其家用市场定位和交付增长的论述[page::7]。
图表8(理想汽车与特斯拉、蔚来补能设施对比)
- 展示理想从2024年1800个超充站增长到2025年6月底2736个,充电桩数量预计超1万。
- 相较于特斯拉及蔚来的充电桩和换电站,理想差距逐步缩小,补能实力提升明显。
该图表定量支撑了理想补能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者补能焦虑缓解的观点[page::7]。
图表10(小鹏、理想、华为、小米智驾功能对比时间表)
- 系统呈现了各品牌智能驾驶系统推出关键功能和版本的时间节点。
- 小米从2023年底至2025年初快速迭代,紧随行业领先步伐。
- 理想、华为、小鹏等头部品牌均布局阶段性技术演进,构成激烈智能驾驶竞赛。
图表直观显示智驾领域品牌竞争加速和技术升级节奏,为报告智驾核心论点提供支持[page::8]。
图表11(国内车企及供应商VLA规划)
- 详细列出理想、元戎启行等企业VLA生产计划和时间表。
- 强调2025年下半年VLA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节点。
该图表预示智能驾驶技术即将进入量产放量阶段,佐证报告对VLA技术驱动市场升级的判断[page::8,9]。
图表13(BBA中国市场份额)
- 反映2014-2024年奥迪、宝马、奔驰销量走势及市场份额占比。
- 三强在中高端豪华车市场份额集中,尽管近年份额有所波动,但整体占比维持在较高水平(约合20%上下)。
图表作为燃油车时代对标,启示电动智能车市场可能形成类似三强格局,契合报告总结性观点[page::10]。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直接涉及具体的财务估值模型、目标价或评级范围,内容更多侧重行业竞争格局、市场动态与技术趋势的宏观与微观分析。报告更多是战略与市场趋势层面的研究,以定性和定量数据为支撑,没有具体描述DCF、可比公司估值或市盈率分析。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交付风险:高端车型上市初期产能有限,交付延迟可能导致客户流失,直接影响品牌口碑和销量。
- 智驾表现风险:智能驾驶功能依赖大量软硬件能力储备,技术执行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影响品牌信任。
- 市场需求风险:乘用车需求波动,受补贴退坡和传统淡季影响,市场销量增长动力不足的风险依然存在。
报告对风险评估务实,明确指出可能衍生的影响,但缺少对风险概率或缓解措施的深层讨论 [page::1,10,1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与假设谨慎:报告展示小米YU7、理想i8/i6等新车的市场表现及潜力时,过于乐观,着重强调其定价优势和产品竞争力,但较少提及可能面临的市场压力和竞品快速反应,长周期产品是否持续火爆还需观望。
- 智驾技术预期乐观:报告对智驾技术特别是VLA技术的推广效果预计较高,认为可快速提升市场分化并影响销量,但实际商业化进程和监管环境可能带来变数。
- 市场集中度预测基于当前数据,未来竞争动态可能更复杂:报告强调虽有三大头部品牌苗头,市场份额集中度提升,但新进入者和跨界竞争可能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 风险描述简略无详细概率和对冲,投资者需保持审慎。
总体而言,报告观点扎实且有数据支撑,但对于新兴领域技术落地及市场反响具有一定乐观成分,需结合后续市场实际演变持续跟进。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深入分析了2023-2025年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市场的最新发展及未来走向。归纳如下:
- 市场结构维稳但分化加深:低价新能源产品竞争激烈、占比提升;中高端20万元以上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尤其20-30万元细分市场被视为核心战场。
- 品牌竞争进入“从1到10”升级阶段:明星产品打造已过,品牌矩阵建设和智能化差异化成为立足根基。自主品牌如小米、理想正快速成长,特斯拉优势虽明显但产品周期限制其持续主导地位。
- 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稳固,纯电市场头部品牌集中度将提升,20-30万元纯电SUV市场竞争最为关键。小米YU7和SU7表现活跃,理想i8/i6持续巩固家用优势。
- 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主导市场分化。2025年城市NOA功能成熟及VLA技术量产是重要里程碑,推动车企形成技术壁垒并引发市场淘汰赛。
- 未来中高端智能电动车或形成类似燃油车时代BBA的头部三强格局,新三大品牌或将拥有超过20%市场份额。
- 风险主要涵盖产能交付、智驾技术成熟度以及整体乘用车需求波动,投资者需关注这些不确定因素。
报告依托详实销量数据、技术路线图及市场动态,以翔实的数据表现和趋势判断,为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描绘了未来2-3年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车市场的核心竞争态势和技术驱动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参考价值。[page::0-11]
---
附图示范
图表2示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结构趋势(2022-2025年销量占比)

图表6示例:小米YU7豪华运动SUV外观设计

图表8示例:理想汽车与特斯拉、蔚来补能设施对比

---
本分析尊重原报告结构与内容完整性,结合数据与图表进行了深入解析,为理解当前及未来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竞争提供坚实基础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