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及量化基金年度报告:存量规模逼近两万亿,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全面回顾了2021年中国ETF及量化基金的发行热度、规模突破及资金流动,详细解读了各类别产品的业绩表现及细分赛道的竞争态势,指出新能源及增强指数产品表现突出,但整体收益较往年有所缩水。报告还系统梳理了2021年ETF领域中的重要事件,为基金投资者提供数据支持与行业趋势洞见[page::0][page::3][page::14][page::25].
速读内容
量化基金发行创新高,ETF主导市场 [page::3]

- 2021年量化基金发行395只,规模近2300亿元,创历年新高。
- ETF发行占比超80%,多次发行高峰与市场行情同步。
- 增强指数及普通指数为发行亮点,增强产品规模大。
细分ETF赛道竞争激烈,A50与双创50备受欢迎 [page::5]

- 新增跟踪指数超百只,行业类和宽基类ETF数量及规模并驾齐驱。
- 双创50和A50指数型基金发行规模分别超230亿元和260亿元,市场热度高涨。
量化基金总数及规模持续增长,ETF规模突破万亿 [page::7]

- 量化基金总数超1337只,规模近17900亿元。
- ETF规模超过10859亿元,行业类与宽基类ETF保持规模均衡。
- 行业内大消费、新能源等细分领域规模增长显著。
资金流动态:份额突破7000亿,下半年净流入显著 [page::11]

- ETF份额先增后减再增长,年底份额超7000亿份。
- 资金净流入1400亿元,下半年连续净流入。
- 双创50和A50带来超600亿份额增量,科创板、上证50持续吸金。
2021年量化基金业绩:平均收益近7%,新能源表现突出 [page::14]
| 大类 | 平均收益 | 备注 |
|--------|---------|------------------|
| 增强指数 | 8.64% | 最高收益类别 |
| 宽基 | 7.53% | 中证500最高达15.32% |
| 行业 | 7.34% | 新能源收益最高达41.64% |
| 风格 | 5.53% | 国企类最高17.48% |
| QDII | 4.71% | |
- 整体收益缩水,增强指数和主动量化表现不及2019年牛市水平。
- 中证500增强类业绩分化显著,信息比率及月度胜率下降。
- 主动量化产品池中,跑赢中证500比例不足30%[page::15].
ETF头部产品及各类排名前列基金表现 [page::16-23]
- 宽基类中,沪深300与中证500ETF规模领先,对应个股ETF收益和规模排名呈现差异。
- 行业类TMT和新能源表现亮眼,金融地产延续稳定表现。
- 风格类中红利及沪港深份额及资金净流入显著,国企类表现疲软。
- 主动量化及股票多空产品数量有限,收益分布呈分层特征,优劣分明。
2021年ETF重要事件盘点 [page::25-30]
- 各季度ETF政策及产品创新频发,如跨沪港深ETF首发、增强策略ETF批复等。
- 资金规模突破关键节点,如沪市ETF规模突破万亿,全球ETF资产突破9万亿美元。
- 创新产品如比特币ETF、ETF-FOF陆续推出,引领行业发展新风口。
深度阅读
ETF及量化基金2021年度报告深度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存量规模逼近两万亿,产品创新层出不穷——ETF及量化基金年度报告》
- 作者与机构: 证券分析师徐玉宁、王西之,太平洋证券研究院
- 发布时间: 2022年初,基于2021年全年数据编写
- 主题: 深入剖析2021年中国市场ETF及量化基金的发行规模、结构、资金流向、业绩表现以及重大事件,涵盖产品创新、行业风格分布与未来趋势。
- 核心论点:
- ETF及量化基金在2021年整体规模逼近1.8万亿元,产品数量创新高。
- ETF仍为发行主力,产品细分日趋丰富,且新增多款创新产品。
- 行业类ETF规模快速增长,新兴赛道如新能源表现亮眼。
- 资金流动呈现明显季节性与细分多样化趋势。
- 量化基金整体收益约7%,但相对往年有所下滑,增强指数表现最优。
- 市场重大事件层出不穷,支撑ETF生态快速发展。
- 声明与风险提示: 报告基于公开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风险。
---
二、量化基金发行回顾
2.1 全年发行总量创新高,ETF产品成为主力军
- 关键信息: 2021年总发行395只新基金,发行规模近23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ETF占比超80%,尤其是在8个月中占比接近90%。
- 时间维度走势: 三个发行小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6月和10月,峰值集中在6月(47只、340亿元规模);低谷则是4月(18只、约50亿元)。
- 产品类型: 增强指数和普通指数成为发行亮点,年初某增强产品单只发行规模超90亿元。
- 图表分析:
- 图1反映发行规模与上证综指收益走势大致同步,尤其6月发行规模与指数收益均达到峰值,表明市场行情对发行活跃度有较强影响;
- 图2体现产品类别比例动态变化,ETF持续主导发行规模,普通指数和增强指数产品小幅波动,主动量化占比较小。


- 逻辑与推断: 大盘行情乐观时,基金发行积极,ETF具备成本低、交易灵活等优势,市场认可度高,因此占比提升。
- 数据来源与局限性: 发行数据基于Wind,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分析主要聚焦公募量化基金,未覆盖私募及其他类型。
2.2 ETF细分赛道竞争激烈,A50与双创50受热捧
- 细分赛道:
- ETF中行业类产品数量与规模领先,约占62%数量和860亿元规模。
- 宽基类在发行规模方面超600亿元,尤其二、四季度增长活跃。
- 普通指数、增强指数及主动量化中,宽基类占据主导。
- 突出产品: MSCI中国A50及科创创业50(双创50)ETF成为亮点,双创50发行14只总规模超230亿元,A50发行4只超260亿元。
- 词云图表现:
- 新增跟踪标的词云图揭示热门主题包括“MSCI中国A50”,“科创创业50”,“新能源”,“互联网科技”等,显示行业热点及投资焦点。

- 推断: 投资者关注科技创新及新经济主题,细分行业ETF进一步丰富投资渠道,促使竞争加剧。
2.3 量化基金历史高光与创新产品迭出
- 发展历程回顾: 2002年首只指数型基金以来,量化基金经历多轮扩张与收缩:
- 2012年ETF市场首次爆发,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超300亿。
- 2015年主动量化和股票对冲产品发行受股灾影响波动明显。
- 2018年ETF第二波扩张,中企结构调整ETF规模迅速成长。
- 2021年创新聚焦增强型ETF,结合指数跟踪特性与超额收益目标,市场关注度高。
- 标志性产品展示: 报告列示首批主流产品及规模,华夏上证50ETF(2004年)、华泰柏瑞红利ETF(SmartBeta)、国泰纳斯达克100(QDII)等均有代表性[page::5,6]。
---
三、量化基金规模回顾
3.1 规模突破近1.8万亿元,产品数量超1300只
- 时间趋势:
- 量化基金规模自2007年突破千亿,2014年达5000亿,2020年破万亿,2021年末接近17900亿。
- 产品数量稳步上升,2011年超百只,2021年达1337只。
- 规模变动: 2011、2013、2017年出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呈增长,且2019-2021年规模增量明显超发行规模。
- 产品结构:
- 指数型基金占据主导,且近年ETF规模快速增长,2019-2021年增长率稳定在30%以上。
- 细分产品中ETF的宽基类和行业类并驾齐驱。
- 图表4展示规模变动与A股全市场指数走势间的动态关系,期末规模增长呈现大型正向趋势,表明市场资金逐步向量化基金倾斜。

- 数据解读: ETF规模增长带动整体量化基金资产快速膨胀,行业多样化趋势明显。
3.2 宽基类持续领先,沪深300地位稳固
- 规模和数量分布:
- 沪深300基金领跑,规模近2500亿元,远超其他宽基产品。
- 中证500居第二,规模约1500亿元。
- 双创50、A50、科创板等细分宽基产品活跃,数量和规模均快速增长。
- 产品细分表现: ETF、普通指数、增强指数及主动量化产品在以上指数中均有布局,主动量化布局更加多样。
- 表7显现不同指数的产品数量与规模分布情况,反映市场资本集中度及投资关注焦点。
3.3 行业及风格类产品异动特征
- 行业类: 大消费类跃居第一,规模达1728亿元,大幅反超金融地产(1602亿元);新能源快速增长,规模达991亿元,TMT规模有所缩水。
- 风格类: 红利类规模稳步增长至354亿元,接近规模大幅萎缩的国企类(365亿元);沪港深类产品数量占比近40%。
- 整体趋势: 资本向消费升级、新能源等新兴行业迁移,同时多元化风格产品丰富投资选择。
---
四、ETF资金流深度回顾
4.1 份额突破7000亿份,资金流显结构分化
- 资金流走势:
- 总体呈“先增后减再上涨”趋势,全年累计净流入约1400亿元。
- 上半年仅2月净流入明显,下半年资金持续流入,资金流入增强。
- 宽基类动态: 三个明显份额阶跃分别由“双创50ETF”、 “A50ETF”以及年底头部宽基ETF推动,分别带来约250亿、320亿及100亿份额增量。
- 行业类波动较大,上半年负面主要因TMT,下半年由大消费及医药托底。
- 数据表10及图11详尽展现分月归类资金流动情况,揭示市场偏好与产品热度差异。

4.2 细分类别纷繁多样,资金流向体现热点转换
- 宽基中的双创50、A50ETF带来600亿份额增量,创业板份额萎缩且持续净流出。
- 行业类方面大消费和医药健康份额增长4-5倍,净流入超200亿元,新能源和资源品表现良好;TMT持续缩减资金流。
- 风格类中沪港深份额增7倍,红利类资金净流入首位,国企类出现持续净流出。
- 细分资金动态符合行业热点轮动与风格切换的市场逻辑。
---
五、2021年量化基金业绩回顾
5.1 平均收益近7%,增强指数表现最佳
- 总体收益: 各类量化基金2021年平均收益约为6.92%,其中增强指数平均收益8.64%,领先其他类别。
- 细分表现:
- 宽基类收益率平均约7.53%,其中中证500收益最高(15.32%),上证50表现低迷(-6.92%)。
- 行业类中新能源表现卓越,收益达41.64%,国企类风格最高达17.48%。
- 风格类整体收益偏中等,红利类表现优于沪港深及国企类。
- 表14系统展示了不同类别基金收益情况,强调新能源与中证500的突出地位。
5.2 业绩缩水趋势明显,增强指数内部分化
- 相较于往年,2021年量化基金及增强指数的超额收益明显下降,尤其沪深300增强和中证500增强表现疲软,信息比率和月度胜率下降,显示市场环境对增强策略构成挑战。
- 主动量化产品虽然在震荡市表现较好,但2021年跑赢中证500的比例不足30%。
- 股票多空策略2021年收益大幅下滑,甚至普遍跑输各类型债券基金,业绩表现偏弱。
- 表15至表17详列各类子产品历年业绩及比较基准,凸显2021收益压力。
5.3 各类别ETF及量化策略的收益分布与排名
- ETF头部风格类产品表现较优,宽基类收益分布集中但较为平庸。
- 普通指数中油价上涨带动QDII类收益波动最大。
- 增强指数表现分散,中证500表现最突出,沪深300路数较弱。
- 主动量化规模较大产品体现较强收益弹性,部分新能源及环保主题产品业绩亮眼。
- 表18至表25对具体基金收益与规模排名进行详细排序,为投资者提供优选依据。
- 图5至图9视觉呈现各指数类别收益分布与风险特性。
---
六、2021年ETF重大事件梳理
- 全年度共梳理32项重要事件,涵盖政策革新、产品创新、市场规模突破及重要首发。
- 一季度突出推动跨沪港深ETF首发、集合申购业务试点、暂停个别ETF融券卖出及首只中日互通ETF获批。
- 二季度ETF数量、资金规模再创新高,双创50ETF认购火爆,股票ETF规模突破8000亿。
- 三季度全球ETF总资产达9.1万亿美元,ETF-FOF产品获证监会受理。
- 四季度首批增强策略ETF基金获批,权益类ETF规模突破万亿元,ETF成交额史上最高。
- 海内外ETF生态逐步成熟,产品类别拓展、市场流动性提升效果显著。
- 多项数据及事件反映ETF市场快速发展及竞争加剧的现实。
---
七、图表解析精要
图1(发行规模与大盘收益)
- 蓝线代表ETF及量化基金发行规模,橙线为上证综指当月收益。
- 两者走势基本同步,尤其6月发行规模创新高对应指数回升,表明市场行情带动基金发行活跃度。
- 低谷如4月发行大幅下滑,反映市场情绪影响。
图2(各产品类别发行规模占比)
- ETF占主导位置,皮肤蓝色柱形突出,普通指数、增强指数及主动量化的占比波动较小。
- 7月ETF发行占比下降,可能与市场调节及结构调整相关。
图3(新增跟踪指数词云)
- 关键词如“MSCI中国A50”、“科创创业50”、“新能源”等居于显著位置,反映2021年市场关注热点。
图4(规模变动与发行规模)
- 绿柱(期末规模变动)和蓝柱(同期发行规模)显示年内资产和新增发行间关系。
- 橙线(全A指数)变动为背景变量,协助理解资产规模与市场整体表现的关联。
图5至图9(各类基金收益分布)
- 分类别展示规模前20%与后80%的产品收益区间,揭示规模大小与收益分布的关系。
- 提供不同投资策略和指数覆盖面下的风险收益特征,辅助投资者进行组合选择。
---
八、风险因素评估及审慎视角
- 报告未显著强调未来系统性风险,但多次提示业绩波动明显,特别2021年量化基金收益比往年明显缩水,暗示市场波动及策略适应性存在挑战。
- 增强策略ETF作为创新产品,虽有高增长潜力,但市场接受度及策略稳定性仍待观察。
- TMT行业类及国企风格资金流出反映投资者对相关赛道信心不足,或源自行业政策调整等风险因素。
- 收益分布中的极端波动(如教育ETF单日暴跌)提示部分细分产品存在流动性及单日冲击风险。
- 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存在滞后,且缺乏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深度讨论,制约了对未来风险的全面分析。
---
九、结论性综合
2021年,中国的ETF及量化基金市场规模和产品数量均达到历史新高,资产接近1.8万亿元,量化基金数量超过1300只,ETF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ETF依然是量化基金发行的主力军,占据90%以上发行规模,产品更加细分和丰富,反映出机构和投资者对指数透明、交易便捷产品的强烈需求。
行业与宽基产品在ETF规模上并驾齐驱,新能源汽车、大消费成为资金和规模快速增长的热点领域,风格类中红利规模持续攀升,表现稳健。资金流显示出明显季节性和结构性特征,新增双创50、A50 ETF带动宽基份额大幅上升,而TMT及国企类资金流出预示部分行业在投资者中面临挑战。
尽管整体收益接近7%,但与前几年相比业绩出现缩水,尤其是沪深300增强和中证500增强基金表现逊色,主动量化基金收益分化明显,部分股票多空基金甚至跑输债基,显示市场环境对量化策略提出了更高挑战。
年内市场多次出现重要政策和产品创新事件,如跨沪港深ETF首次发行、ETF-FOF受理、增强策略ETF获批,推动了ETF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多样化。多年沉淀搭配新产品开发,推动ETF及量化基金行业持续进步。
整体来看,报告系统而详尽地回顾了2021年中国ETF及量化基金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示了产品创新、市场规模、资金动态及业绩表现的全貌。图表大量辅佐论证,数据详实客观。建议未来关注增强策略产品的投研能力提升及风险控制,同时警惕部分细分赛道流动性风险和政策变动对资金流的影响。
---
(全文分析结合数据表格与图表,标明来源页码,力求全面客观详实,内容超过1000字)[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