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股“跳一跳”: 隔夜跳空选股因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A股市场数据,研究了隔夜跳空(开盘价与前收盘价跳空缺口)的绝对值作为选股因子的有效性。数据表明,该因子与未来一个月的收益呈负相关特征,跳空幅度越大股价后续表现越弱。通过多种参数回测,10日跳空因子表现最佳,年化多空收益约13%,RankIC达5.67%。此外,跳空因子与常用因子市值呈正相关,与动量、换手率和波动率呈负相关,展示独立价值。该因子在沪深300和中证500成分股中表现存在差异,中证500成分股效果更佳[page::0][page::4][page::6][page::9][page::12][page::14][page::18]。

速读内容


隔夜跳空因子简介与技术解释 [page::0][page::4][page::8]


  • 隔夜跳空指开盘价与昨日收盘价间的绝对涨跌幅,为K线图中跳空缺口的表现。

- “跳空缺口,逢缺必补”技术形态与因子研究结果一致,股价跳空幅度越大后续回调概率越高。
  • 交易行为层面,隔夜跳空反映短期激进交易,体现股价操纵或过热,因而短期呈现负向Alpha。


因子构造与统计特征 [page::6][page::8]


  • 计算公式:跳空因子$ft^N = \frac{1}{N}\sum{i=1}^N |Open{t-i+1}/Close{t-i} - 1|$,忽略涨跌方向,仅衡量幅度。

- 数据呈右偏峰态,跳空幅度多集中于小幅度水平,跳空较大情况发生频率低。
  • 隔夜涨跌幅因子在短期内表现为“U型”分组收益曲线,幅度极大或极小均关联后续负收益。


因子测试与参数优选 [page::9][page::12][page::13]



  • 回测区间2006-2018年,对5、10、20、40、60、120日参数进行测试。

- 10日跳空因子表现最佳,多空分化收益最显著,年化收益13.04%,IC均值最高超过0.03,ICIR约1.17。
  • 参数过大时,因子效果减弱,原因是价格跳空短期影响显著,时间长则预测能力下降。


指数成分股测试及因子相关性分析 [page::14][page::15][page::16]


  • 跳空因子在沪深300表现较差,分组收益单调性不佳,最大回撤较高;中证500表现显著更优,年化收益近16%,最大回撤15%。

- 跳空因子与市值因子正相关(市值越大跳空值越大),与动量、换手率和波动率因子呈负相关,显示因子具有一定独立性。
  • 预计对跳空因子进行市值中性化处理后,可进一步提升效果。


因子变形尝试与总结 [page::16][page::18]


  • 尝试用开盘涨跌幅与均值距离替代与零距离的跳空定义,结果表明短期(5-10日)略有提升,长周期不稳健。

- 跳空因子体现了价格短期非理性跳动对未来收益的负面影响,适合用于短期选股因子构建。
  • 总结:隔夜跳空因子在A股市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预测性,10日参数最优,适用于多空策略构建,值得关注与研究[page::7][page::9][page::12][page::14][page::16][page::18].

深度阅读

报告深度分析——《A股“跳一跳”:隔夜跳空选股因子》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 《A股“跳一跳”:隔夜跳空选股因子》

- 作者: 方正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主要联系人朱定豪
  • 发布机构: 方正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 2018年7月24日
  • 主题: 股票市场技术指标研究,侧重于“隔夜跳空”这一选股因子的构建与测试


核心论点与主要信息


本报告主要探讨A股“隔夜跳空”现象及其对未来股价表现的影响,首次提出“跳空因子”——即隔夜涨跌幅绝对值的均值作为选股信号,否定了隔夜涨跌幅的典型动量和反转效果,但发现跳空幅度过大或过小时对应未来一个月股价收益为负向表现。通过实证研究,该因子在月频调仓周期下表现出显著的负向Alpha,尤其以10日参数最优,年化多空收益约为13%,Rank IC达到5.67%。换言之,“开盘跳一跳,股价向下掉”成为该因子的总结。报告未提供明确买卖评级,但从统计结果看,因子具有一定的选股指导意义。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投资要点



报告指出,隔夜涨跌幅在后续并无明显动量或反转效应,但涨跌幅绝对值(跳空缺口)与未来收益负相关。结合技术分析的“跳空缺口,逢缺必补”经验和交易行为(短期激进交易、集合竞价异常、换手率提升等),跳空行为往往伴随短期股价操纵与市场过热,形成负向Alpha。

测试结果显示以10天为窗口的“隔夜跳空”因子月度多空年化收益有13%,Rank IC达5.67%;中证500表现略优,13.04%收益和6% Rank IC。得出结论为“开盘跳一跳,股价向下掉”。

2.2 引言与案例分析(第1章)


  • 核心观点: 传统动量/反转因子忽略了隔夜跳空的特性,本文提出以涨跌幅的绝对值即“跳空缺口”为核心因子。

- 案例:
- 乐视网(300104.SZ):2018年4月多日连续高开跳空后反向缺口,未来1个月股价大跌23%,同期深成指无明显波动。
- 仙坛股份(002746.SZ):2015年7月多日跳空缺口,后一个月跌幅32%,同期深成指跌幅15%。
这两个案例示范了隔夜跳空与未来股价下跌的关联性,为后续因子研究奠定直观基础。

2.3 “隔夜跳空”因子的理论与构造(第2章)


  • 理论依据: 价格开盘与前收盘之间的跳空反映了市场短期激进交易行为,是信息高度集中的点。

- 数据支持: 浦发银行的分钟成交额统计显示日内成交呈“U型”分布,开盘和收盘时刻成交额最大,突显这两个时间点重要性。
  • 因子构造: 定义第t日跳空因子ft为开盘价与前收盘价的相对变动的绝对值:


\[
f
t = \left| \frac{Opent}{Close{t-1}} - 1 \right|
\]
  • 综合过去N日的ft均值作为跳空因子:


\[
F
t^N = \frac{1}{N} \sum{i=1}^N f{t - i + 1}
\]
  • 本质上该因子反映跳空幅度大小,忽略方向。


2.4 跳空因子统计特性及初步验证(第2.1-2.3节)


  • 统计分布:

- 单日和长期(2006年至2018年中)跳空因子分布高度右偏,峰度较高,说明跳空幅度一般较小,跳空幅度大的情况较少但存在。
- 该因子较为集中,符合技术面跳空缺口的市场实际。
  • 初步验证:

- 采用分层回溯法,将股票按照跳空因子排序分组,观测未来一个月的收益。结果显示随跳空因子数值增加,未来收益整体呈下降趋势,即跳空幅度大对应未来收益相对更差。
- 该负相关性随提高样本窗口N减弱,暗示该因子预测能力较短期。
  • 因子方向调整: 为方便展示,报告将因子取反,使因子值越大,未来收益越好,实用时以负跳空因子为标的。


2.5 因子解释(第2.3节)


  • 技术分析层面: “跳空缺口,逢缺必补”的技术图形解释行情缺口倾向被市场修补。

- 交易行为层面: 跳空缺口产生由日内极端交易行为驱动,如集合竞价阶段成交占比异常、换手率高、价格抢跑和成交量配合等,典型代表短期炒作和操纵行为,多数表现为负向Alpha。

---

3. 因子测试结果(第3章)



3.1 测试流程及数据说明(第3.1-3.2节)


  • 时间跨度:200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3036交易日,150个月)

- 因子计算周期参数集:[5, 10, 20, 40, 60, 120]天
  • 数据筛选条件:剔除上市未满50日新股、交易额不足500万、换手率<0.1%、涨跌停限制等

- 调仓周期:每月初
  • 交易成本:双边千分之三


3.2 分层回溯结果(第3.3.1节)


  • 各参数设置下,跳空因子分组收益均呈现单调增加趋势,反映因子有效性。

- 但随着参数增大(时间窗口拉长),因子的多空分化收益逐渐减少,预测能力衰减。
  • 10日窗口表现最佳,年化多空收益约为13.04%,多空收益分化达11.79%。

- 多空净值曲线表现稳定且持续上升,最大回撤适中(约18%左右)。
  • 其他窗口(5日、20日等)表现亦较好,但稍逊10日窗口。


3.3 IC评价体系(第3.3.2节)


  • 信息系数(IC)定义: 因子值与未来收益相关性的统计尺度,IC均值高且稳定的因子为有效因子。

- 不同参参数因子的IC均值随窗口参数增长呈递减趋势,峰值出现在10天。
  • 10日跳空因子IC均值约3.24%,Rank IC达到5.67%,ICIR约为1.17,显示一定的预测稳定性和有效性。


3.4 指数成分股测试(第3.3.3节)


  • 对沪深300和中证500两大指数成分股分别测试10日跳空因子。

- 中证500表现更好:
- 多空收益分组表现明显,年化收益达15.94%,胜率接近58%,最大回撤约15.2%。
- IC均值3.61%,相当稳定可靠。
  • 沪深300表现一般:

- 收益分组单调性欠佳,年化收益5.87%,最大回撤高达37.3%,表现波动较大。
  • 说明跳空因子在大型蓝筹股上的表现弱于中小盘股,适用性存在差异。


3.5 常用因子相关性(第3.3.4节)


  • 研究跳空因子与四个经典因子的相关系数:市值、动量、换手率、波动率。

- 跳空因子与市值因子正相关,与动量、换手率和波动率均为负相关。
  • 鉴于市值因子通常与收益呈负相关关系,报告推测对跳空因子进行市值中性化处理后,因子表现将进一步提升。


3.6 因子变形测试(第3.4节)


  • 提出了跳空因子变形——计算开盘涨跌幅与过去均值的偏离绝对值,以考虑系统性高低开现象。

- 短期(5-10日)回望窗口内,变形因子表现优于原始因子。
  • 长期(20天及以上)效果不稳定且偏弱,报告因此建议暂不采用该变形版本。


---

4. 图表深度解读



4.1 图表1-2:典型个股隔夜跳空案例



乐视网和仙坛股份的K线图清晰展示了隔夜跳空后的股价长时间持续下跌趋势,7至8成跌幅差异相较大盘指数,强化了跳空缺口作为风险信号的直观认识。

4.2 图表3:浦发银行日内成交额分布



呈现明显的U型结构,上午开盘与下午收盘成交额显著高于日中,凸显这两个时间点的重要交易活跃度,为隔夜跳空形成的交易行为提供数据依据。

4.3 图表4-5:隔夜涨跌幅总体分布


  • 2018年6月29日样本显示均值为-0.0048(负值,市场多数小幅低开),数据偏度较大,峰度高,分布集中。

- 2006年至2018年统计显示更高集中度,均值-0.0014,符合“低开高走”的A股特性。

4.4 图表6:隔夜涨跌幅分组收益



多条不同时间窗口隔夜涨跌幅因子收益柱状图呈现倒U型。短窗(10日)分组表现明显,在极端涨跌组未来表现欠佳,反映价格大幅跳空后收益为负的趋势。

4.5 图表7-8:跳空因子分布



跳空幅度绝对值多数集中于较小区间,偏态与峰度表现明显,突出少数极端跳空对整体市场影响。

4.6 图表9:10日跳空因子分组收益



因子值越大未来收益越低,负相关关系清晰,支持因子作为选股负信号。

4.7 图表10-23:不同参数跳空因子分层回溯与多空净值



以5、10、20、40、60、120日参数为代表,均显示因子分组收益先升后降趋势。多空净值曲线大多稳健上升,最大回撤控制在15%-30%之间,支持因子有效。

4.8 图表24-29:不同参数跳空因子IC序列



IC均数均为正,说明因子具有一定预测能力。10日窗口IC均值最高,波动较小。

4.9 图表31-36:沪深300与中证500成份股测试



中证500表现优于沪深300,提示因子在中小盘股中具备更强效力。沪深300回撤率较高,未来收益也较低。

4.10 图表37-41:跳空因子与其他因子相关性分析



跳空与市值正相关,动量、换手、波动负相关,提示因子捕捉的是不同风险维度的市场行为。

4.11 图表42-53:跳空因子变形的对比测试



短期窗口变形因子表现提升明显,但随着时间增长发现优势不明显或消失,因此报告暂不推荐变形版本。

---

5. 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对估值的定量分析和目标价设置,因子研究聚焦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收益预测,未针对具体公司估值提供方法。

---

6. 风险因素评估(第5章)


  • 报告强调历史数据分析可能不代表未来表现。

- 因子基于历史市场微观行为特征构建,市场结构、交易规则,投资者行为等变化或导致因子无效。
  • 报告明确声明不构成投资建议,风险提示措辞谨慎,提醒投资者注意模型局限性。


---

7.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采用全市场和指数成分股双重验证,增强了因子稳健性。

- 10日参数表现最佳,符合短期股票价格行为的理论预期。
  • 变形因子尝试对系统性高开调整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实证表现暂不稳定,未来仍有优化空间。

- 市值因素中性化有待进一步实证,以避免尺寸效应混淆因子效用。
  • 报告整体客观专业,但单因子研究未与多因子组合对比,市场异常环境下表现无法估计。

- 因子效果的解释基于技术图形和交易行为,未深度结合基本面因素。

---

8. 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通过多个维度剖析了A股市场“隔夜跳空”这一行为模式与未来股票收益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作者创新引入以开盘价相对前收盘价的绝对变动均值构建“跳空因子”,揭示大幅跳空作为短期市场过热的信号多对应未来收益下滑的规律。

统计与回测结果表明,跳空因子在10日窗口下表现最优,月度调仓策略年化多空收益超13%,Rank IC超5.6%,大幅超过长窗口表现和沪深300成分股效果。中证500成分股效力也较好,体现因子在中小盘市场的适用性。因子与传统因子存在一定程度的独特性,特别是与市值正相关、与动量等负相关,表明其补充了选股因子框架中的缺失维度。

报告结合实证案例、交易行为和技术图形理论,对因子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增强了因子的市场内涵深度。因子变形版本虽短期表现优,但长期稳定性不足,暂不采纳。整体来看,本报告科学系统地构建并验证了“跳空因子”的有效性,提供了新颖的选股视角,并建议未来考虑市值中性化以提升应用精度。

---

附:报告核心图示示例



多空净值与最大回撤

图示说明:该图展示了自2006年以来10日跳空因子的多空净值变化(红色曲线)与最大回撤(棕色柱状),显示策略波动控制良好,净值稳步上升。

---

参考标注



文中所有重要数据、图表及结论均精准引用于报告对应页码,确保论述溯源清晰,供后续生成和验证使用:[page::0], [page::4-5], [page::6-9], [page::10-18], [page::19-20].

---

总结: 本报告严谨量化了A股市场隔夜跳空现象的负向Alpha特性,通过统计学和实证分析,验证跳空因子的选股预测效力,提出适用10日窗口作为操作参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及进一步研究价值。

报告